华为与中兴的企业战略对比

合集下载

华为和中兴的比较

华为和中兴的比较

华为公司的产品覆盖面广,涵盖了交换、传输、介入、无线电及移动通信、涵盖了交换、传输、接入、无线及移动通信、A TM、数据通信、智能网、支撑网、智能高频开关通信电源等主要电信产品。

中兴通讯的产品包括交换机、接入网、光纤通传输、多媒体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网管等。

中兴通讯产品的覆盖面较华为窄,但是在其产品进入的领域,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兴的接入网、会议电视和监控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接入网的前景十分广阔。

华为和中兴营销策略的差异性:1、以和为贵VS 任我所为中兴通讯的性质是国有民营,工程师出身的董事长侯为贵一向以儒雅温和著称,他的性格直接影响了中兴的公司氛围,中兴公司洋溢着“以和为贵”的气氛。

华为技术作为一家纯粹的民营企业,任正非即是企业的大家长,军人出身的任在管理上雷厉风行,严厉果断,甚至有些“任我所为”,高级副总裁犯了错误,任可以张口就骂,甚至拳脚相向。

任作出的决策,整个公司从上至下都会毫无疑问地执行。

这种领导风格层层传递,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管理和销售团队,明确的目标考核机制成为考核销售业绩的军令状,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2、“牛”VS “狼”不同的管理风格形成了中兴和华为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兴以“牛”文化为代表,而华为则以“狼”文化著称。

中兴在市场销售中,埋头苦干及被动应标多于主动进攻,很多情况下中兴被作为“价格杀手”引入项目,其参与的很多投标都是在“陪太子读书”。

3、循规蹈矩VS 剑走偏锋在销售竞争中,中兴偏重于循规蹈矩的策略而华为则更善于剑走偏锋。

中兴缺乏商战的技巧,多数情况喜欢采用朴实的方式迎战:简单而实事求是的技术方案,缺乏竞争力;单一而呆板的商务策略,缺乏灵活性;“低价、劣质”几乎成了中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华为则具有灵活多变的销售及商务策略,并且其敢于在销售手段上剑走偏锋。

华为内部的“打中办”、“打港办”等就是专门打击对手的办公室,他们的考核指标就是击败对手、抢占对手市场份额并且不惜成本。

中兴和华为对比

中兴和华为对比

海外市场策略
中兴:“农村包围城市”之海外版
2004年1月,精神领袖侯为贵和新任总裁殷一民等人提出了中兴2008年愿景:中兴将有50%销
售额来自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为中兴的三大战略核心之一。
不过,“农村”的增长空间毕竟有限,由“农村”向欧美等“城市”市场的进攻是必然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占据了电信市场的85%,其余的国家和地区加起来才只有15%,中兴、华为此前都是在这15%的圈子里面转。要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成功,必须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
1999年前后,中兴了解到,数据和光通信领域将会是一段时间内美国市场的需求所在。特别是在数据方面,下一代网络(NGN)即是一个方向。从那时起,中兴开始将目标转移到对未来美国市场的争夺上。
尽管中兴和华为这两家“总部设在中国深圳的全球经营的跨国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根本就是完全矛盾,但在它们仍然得以在曲折中前行。
这正印证了一个道理:管理模式无所谓好坏,只要适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做到极致,一样可以获得一个好的结果。
中兴力图实施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核心是用感情、待遇、事业相互结合留人。这缘于侯为贵等人将“人性本善”作为一个基本假设的思想。 以人为本,并不是公司就要对员工处处留情。恰恰相反,保持适当的竞争可以确保能者有其位。为此,中兴推行了一种末位淘汰制度,使每年能保持5%左右的自然淘汰率,以保持整个组织的活力。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克林顿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2个月后,任正非也飞赴美国考察IBM等著名公司。
在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华为通常都由政府牵引和扶持,因为我国和这些发展中国家有着传统的友谊和援助项目,因此,先以产品援助打开大门,逐步取得当地政府和电信部门的信任。

华为企业战略分析和竞争战略分析

华为企业战略分析和竞争战略分析

华为企业战略分析和竞争战略分析一、公司简介名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1988年中国•深圳主营业务:面向固定网络、无线网络、数通网络、光网络的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二、华为公司愿景与使命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使命: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三、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发展型战略由于华为是比较年轻崛起的企业,它通过发展扩大自身的存在价值,使这种价值成为企业职工的荣誉,又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华为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带宽竞争力(Bandwidth) 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

1、密集型发展战略(1)市场渗透战略经过多年积累,华为在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数据通信和光传输等核心领域建立了综合优势,是全IP融合时代运营商的最佳伙伴;并致力于向全球电信运营商提供开放的应用环境、智慧的运营平台和快速服务,以帮助运营商增加运营收入、提高运营效率;通过敏捷开发,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通过帮助运营商建立云计算平台,有效提高其在IDC 等IT平台方面的投资效率。

全球服务:协同、快速、专业在全球服务方面,华为持续优化服务解决方案并提升运作效率,帮助客户进一步提高总拥有价值(TVO)。

终端:伙伴、定制、价值他们聚焦运营商转售市场,帮助客户满足用户对多样化终端的需求,通过提供种类丰富的网络终端, 为消费者带来丰富便捷的通信体验。

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合作共赢.(2)市场开发战略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他们坚持开放合作。

以客户需求驱动产品研发流程,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

其投入51,000多名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46%)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并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20个研究所,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创造更广阔的市场.(3)产品开发战略未来华为将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领域,以及新进入的企业业务领域继续展开合作,扩大联盟范围,以形成健康、和谐和共赢的生态环境。

华为和中兴的比较

华为和中兴的比较

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比较研究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大唐电信都是我国电信设备制造领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企业。

同时,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三家企业各具特点,企业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中兴通讯和大唐是上市公司,华为公司的电源事业部部分正积极筹备上市。

本文对这些差异和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电信行业的现状和前景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一、所有权结构比较三家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

中兴通讯是公、私合营的经济,但是私方享有企业的控制权。

中兴通讯的总裁是侯为贵。

他原为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为一私营企业),也是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1993年4月,在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深圳航天广宇工业公司、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中兴新公司之后,侯为贵任中兴新公司的总裁。

此后中兴通讯公司成立,侯为贵又任中兴通讯总裁。

中兴通讯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因为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

但是由于上述的制度安排,该企业却没有国有企业的诸多弊病(至少是不那么严重)。

华为是纯粹的私营企业,公司控制权由出资者完全享有。

而大唐电信也是公司合营,但是公司的控制权(或主要部分)为国有出资方享有。

该公司是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院、电信院属十所、国际电话数据传输公司(中国留美学生开办的私人公司)及另外十家单位发起设立。

其中,电信院占41.96%的股份,十所占8.69%,国际数据传输公司占8.45%。

从股权分布来看,国有股占控股地位。

公司的控制权的分配体现了股权的分配,公司的重要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和大多数的董事、监事都由国有方选派。

二、企业效率分析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率。

从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来看,私有企业具有最高的效率,公私合营但控制权在私方的效率次之,公司合营但控制权在公有方又次之,完全公有的企业的效率最次。

从理论上讲,华为是完全私有的企业,其代理成本最小,因而其效率最高。

但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中的低效率现象开始出现(这是难以避免的)。

员工持股计划研究——基于华为与中兴通讯股权激励模式的比较

员工持股计划研究——基于华为与中兴通讯股权激励模式的比较

员工持股计划研究——基于华为与中兴通讯股权激励模式的比较员工持股计划研究——基于华为与中兴通讯股权激励模式的比较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股权激励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员工持股计划成为一种常见的激励手段。

华为和中兴通讯作为中国电信设备行业的两大巨头,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员工持股计划,以激励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本文旨在比较华为和中兴通讯这两家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公司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1. 概述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旨在建立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的利益共享机制。

该计划以员工购买公司股份的方式进行,员工可以通过购买股权与公司利润挂钩,分享企业业绩增长的红利。

2. 优势华为员工持股计划的优势在于激励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首先,持股计划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增强了员工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股权激励可以绑定员工与公司的利益,让员工与公司实现利益共享。

这不仅稳定了员工队伍,减少了员工的离职率,还可以减少外部竞争对公司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不足之处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该计划主要面向高级员工和骨干员工,对于一线员工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可能会造成员工之间的阶层差距。

其次,员工持股计划需要员工支付购买股权的资金,对于一些收入较低的员工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对员工的股权行使和退出机制还不够规范,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纠纷和不稳定因素。

三、中兴通讯的员工持股计划1. 概述中兴通讯的员工持股计划也是一种股权激励机制,旨在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中兴通讯的员工持股计划是通过为员工发放公司股票或期权的方式进行,员工可以根据公司业绩和自身表现获得相应的股票或期权激励。

2. 优势中兴通讯的员工持股计划的优势在于覆盖面较广和灵活性较强。

首先,该计划面向的员工范围相对较广,不仅包括高级员工和骨干员工,还包括一线员工,能够更好地拉动团队的凝聚力。

中兴与华为有多大差距?为何这几年中兴逐渐没落,华为快速崛起?

中兴与华为有多大差距?为何这几年中兴逐渐没落,华为快速崛起?

中兴与华为有多大差距?为何这几年中兴逐渐没落,华为快速崛起?几年前,国内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多手机品牌以山寨为主,那时候的手机给人的感觉就是便宜、分辨率低、用久了容易卡等,然而技术更新,当年靠山寨的手机品牌,如今都有了不容小觑的市场规模。

其中少不了华为、中兴。

就在几年前,似乎中兴手机和华为奇虎相当,可是这两年在手机市场上中兴销声匿迹,华为却一飞冲天,究竟他们各自遭遇了什么呢?今年一场被称作企业与国家的对抗最终落下帷幕。

中兴在美国解禁的代价目前是10亿美元的罚款和4亿的保证金。

这也让渐渐远离大众视线的中兴再次回归。

中兴和华为作为国内两大通讯公司,我们习惯性拿来作对比。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华为已经远远超过中兴。

到2017年华为的营收是中兴的6倍。

市场占有率和口碑方面华为也是更胜一筹。

十年之前,中兴华为旗鼓相当。

到如今,不少人为之诟病的不只是在“剁手兴”这一个,还有中兴国企民营的背景,2015年中兴终端中国区CEO吴海卷入中国联通腐败一案。

还有侯为贵在卸任中兴董事长时曾说:我给中兴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不是账面上的财富,而是经过多年沉淀,并得到全体员工认可的一种企业文化。

而且在中兴的历史上,侯为贵罢免过三位高管,长达30年的董事长生涯,即使外行的我们也明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鲜血液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

中兴的出手过于保守,侯为贵的“牛文化”在任正非的“狼文化”面前确实有些羸弱。

企业文化与企业财富哪个更重要,我们不谈,但是管理层的问题与中通今日的没落有直接关系。

2011年,中兴推出Blade880,销量超过千万,但也是这一年,中通出现首次亏损,这一年中兴忽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错失良机,2013年推出GrandS企图进军高端机市场,但惨淡的销量使梦想破灭。

2014年中兴推出“星星”系列定位中端,但由于定制机品控问题,中兴亏损严重。

中兴在高中低都进行过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打烂了一手好牌。

营收乏力、手机业务下滑、营运利润过低,手机也表现乏力,中兴的手机之所以没落,究其原因,周周觉得一方面是品牌建设和营销战略上的失误,另一方面是从功能机像智能机升级转换中,没有敏锐的跟上消费者的需求。

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

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

近12年来,中兴与昔日旗鼓相当的华为差距不断增大。

帅印易主的中兴并未扭转与华为的差距,在营业收入、总资产规模、利润水平、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上,二者的差距反倒达到了历史最大。

作为成立于同时代,分别起步于体制内外的两家高科技企业,中兴、华为成长环境迥然相异,两家企业被植入天冠地屦的“牛”与“狼”的企业文化基因,核心竞争力早已霄壤之别。

面对华为的强势竞争,中兴逐渐避开与其正面较量,向政企网领域转型,并进行了非相关多元化尝试,二者在通讯市场上渐行渐远。

杜冬东/文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中兴通讯(000063.SZ/00763.HK,下文简称“中兴”)2015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8.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6%;营业利润为763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35%;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20%,净利润金额达到历史同期最高。

而早在2015年4月23日,中兴股价一度高达29.28元/股,总市值达到1007亿元。

中兴总裁史立荣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称:“今天,按公司A股收盘价,公司市值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

”而立之年的中兴看似呈现如日方升之势,董事长侯为贵却未必心甘。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航天691厂车间干部的侯为贵带队南下深圳,创立了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

随后,该公司经过多次改制、重组,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中兴通讯。

1997年和2004年,中兴先后在A股、H股上市,一度成为资本市场最大的通讯公司。

在以侯为贵为总裁的10余年间,中兴抓住CDMA、小灵通等数次通讯市场机遇,从一个原始投资仅有300万元的原料加工企业,迅速成长为营业收入160多亿元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与华为在全球市场上一度齐驱并进。

2004年开始,步入花甲之年的侯为贵退居幕后,仅任中兴董事长,总裁职位交棒于“技术控”殷一民。

当年,中兴营收达226.98亿元,与同期营收313亿元的华为规模比值尚不足1.38倍。

各大网络厂商对比

各大网络厂商对比

国内常见网络设备提供商分析1、总体分析在商业分销领域,高端路由器的应用几乎可以忽视,因为我们很少碰到客户需求高端路由器的情况。

在中低端路由器和全系列交换机产品市场上,中兴体现出产品线型号过少、功能不够齐全、功能不够完善,并且有产品断档的现象。

2、中端路由器市场分析在中端路由器产品(例如GER系列)中,中兴产品型号过少、业务板卡类型少、性价比不占优势。

目前中兴只有GER08这一款产品在应用,而GER04、02都不销售了。

这样就大大缩减了产品线,对于中低端用户而言就没有了选择的空间。

在性能同等的情况下,价格高于H3C和锐捷。

H3C的有些型号在价格持平的情况下性能指标大大高于中兴产品。

并且在业务板卡种类上面,中兴缺少类似防火墙单板、语音、视讯板卡的类型。

Cisco在这个档次具有最多的型号,但是性能和价格不占优势。

Cisco可以罗列不同主控配置、不同内存大小的机器型号来吸引用户。

在语音和视讯支持方面,Cisco的产品板卡也很丰富。

H3C在这个档次中,产品的性能体现很好、型号多样,交换容量和包转发率占优势。

并具有可选的功能完善的防火墙单板产品。

锐捷在这个档次产品中,体现不出什么性能优势,但是产品型号覆盖很好,高、中、低三款产品,价格低廉。

3、低端路由器市场分析在低端路由器市场(ZSR系列38、28、18),中兴本身拥有8款产品,但是其中3款停售,略显产品单一。

总体来说,产品覆盖率还是不错的,从性能来看,全部性能档次产品都齐全。

但是,价格上不占优势,单板的种类没有安全、语音优化等类型的板卡。

Cisco在这个产品档次中,型号很多,我在表中没有一一列出。

Cisco还是秉承一贯的做法,将一点点小的更改都单独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型号,这样彰显型号丰富,给用户一个产品线庞大的感觉。

在性能方面,Cisco的覆盖是最全的,高到大于500Kpps,小到75Kpps,全系产品都能支持。

并且具有专业语音处理板卡。

H3C在这个档次中,体现了很高的性价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与中兴的企业战略对比
(一)华为专注VS中兴多元化
根据华为基本法,华为专注于电信制造业,不会在可以遇见的将来,进行混业经营和多元化。

这个战略华为老板任正非叫做“压强原则”,或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是任正非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结果。

事实上,非常成功。

华为已经在电信领域基本奠定世界老大地位,所拥有的专利量位列世界前茅。

远远把国内同行甩在后面。

而中兴通信和侯为贵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即多元化。

当然,不一定是因为正面竞争不过华为,而迂回到其他领域的“瑜亮情结”,而是侯为贵的战略抉择。

尽管“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博主对于侯为贵的这个战略很不认同。

纵观世界电信史,还没太多公司能够混业经营把电信做好的。

西门子是一个例外,曾经辉煌过。

但是,现在西门子是败军之将,怎能言胜,西门子基本上全面退出电信业,悲剧谢幕~一心一意做电信,还如履薄冰,混业经营怎能取胜,
(二)华为国际化VS中兴“死守家门”
其实在华为国际市场取得大规模突破之前,华为和中兴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基本上是一个算术数量级,相差百分之几十而已。

当华为国际市场全面突破后,也就是进入2000年之后,华为领先中兴的优势被几何数量级地迅速拉大。

这个残酷现实,折射出两个公司的战略的差异。

华为在1995年开始,持续投入天文数字的巨额资金,开拓国际市场。

博主作为华为海外创始人,参与策划和操作了华为整个全球海外市场的创建。

艰苦卓绝,步履维艰,浴血奋战。

每一步的推进不仅需要全体团队的奉献,更重要的任正非的持续投入。

华为一个2000年香港电信展,就投入2亿港币,还有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全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任正非不仅不撤出俄罗斯,相反加大华为在俄罗斯的投入。

这些是中兴和侯为贵无法理解和做到的。

中兴1998年和其他中国公司一样,撤出了俄罗斯市场,因此,也无法收获华为现在在俄罗斯每年10多亿美元的巨额收益。

中兴这些年也在做国际市场,但是,始终没有能够放弃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

投入不足和缺乏高级国际化人才也是重要原因。

(三)华为“资本运作为实业”VS中兴“资本运作和实业并重”
在华为和任正非的词典里,基本上没有“资本运作”这个词汇。

华为不做单纯的资本运作。

合资或者出售资产,其实都是为了做大做强实业和主业。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指导思想,华为资本运作的效果却出奇的好。

出售一个电源车间“华为电气”给EMMERSON,就净赚60亿元。

华为出售H3C股权又获得68亿元净收益。

这些都是中兴通信“出售整个中兴(IPO戏称)”所无法获得的收益。

相反,中兴通信非常重视资本运作,因为是上市公司,把资本运作看作生命线。

但是,博主认为,实业上的业绩是资本运作的基础,如果主业业绩平平,怎么运作也不会有太好的
收益。

(四)华为3G聚焦W和中兴发力TD
在3G标准上,华为聚焦欧洲标准WCDMA,而中兴重视TD-SCDMA。

尽管中兴通信在TD招标中获得了最大市场份额,但是,博主不看好TD的商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唐和中兴没有能力做好这么一个世界标准,还有TD开发过程中市场化推进不足,因此,最后中兴能够从TD苦局中获得多少实际收益,也是一个问题。

也可能能够获得一些收益,但是,也不会根本改善它落后于华为的状态。

小灵通和联通二期就是一个有利佐证~
而华为坚定的国际化,从3G战略开始。

笑到最后的,可能是华为,而且目前已经从世界各国的W订单中开始获取巨额收益~
(五)华为“不着市长找市场”VS中兴“市长市场两手抓”
华为刻意奉行和政府保持距离的战略,而中兴还出于关系营销的阶段。

差距很大,在3个月之前中兴的菲律宾危机中,可以看出中兴这个方面的差距。

中兴通信重视各国政府关系,本来是好事情,但是,西方市场和国内有非常大的差别,建议中兴更加市场化。

这是营销理念的国际化。

博主不想批评中兴,只是想在这里给中兴提出这么个建议。

博主希望中兴和华为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或者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共荣共存~
(六)华为“反对机会主义”VS中兴“功利和实用主义”
任正非一贯反对机会主义。

对于小灵通就是一个案例。

尽管中兴和UT在小灵通上赚了很多钱,但是,最终都没有给这两个公司增添核心竞争力。

侯为贵也许认为任正非太刻板,不够灵活。

任正非可能还认为侯为贵是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

不管怎样,我们要看结果。

(七)华为“绝不上市”VS中兴A2H
华为绝对不上市,而中兴通信热衷于IPO,甚至还A 2 H。

华为不上市,但是,全员持股,人人是股东,中兴上市,但是,很少有员工持有像样的股权。

华为高管主要收入来自分红,而很多中兴员工看来和分红的距离很远。

要说激励作用,还是要员工评说~
祝愿华为中兴,深圳双子星,永远交相辉映。

笔者并不愿意华为一枝独秀和一日遮天~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华为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