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特点

一.鲁迅杂文的特点:1.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即不断的揭示现实人生的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实在对于有害食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
他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两类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译(批判)内涵与功能,其实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评中才得以进步。
例如:《拿来主义》《夏三虫》《二丑艺术》《记念刘和珍君》《小品文的危机》《文学和出汗》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的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译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
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无须妨,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君子的无须妨,得其反则是盗贼。
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线路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新的思路。
例如: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大杀革命党人,于是有人谴责,以为他不该“错杀党人”,鲁迅却提出异议,说从袁世凯那看来,一点都没有杀错,因为他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由此得出重大结论:“中国革命闹成这样,并不是他们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
3.砭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类型。
砭锢弊:批判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揭露丑陋的社会时弊。
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将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
放置在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更大的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从而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
同事有保留这一个的具体形象的特点。
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章是由林语堂,周作人提倡“费厄泼赖”,主张“不打落水狗”引起的,有具体的针对性,但鲁迅却由此概括出“叭心狗的类型形象”它虽是狗,却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亚之状。
悠然摆出别人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死的脸夹,又如《二丑艺术》4.强烈的主观释愤性无一不是作者心灵的“歌哭”,鲁迅的杂文在根本上是“诗”的。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始终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徘徊,这是对屠杀者的释愤与抗争。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杂文作品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他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人们改变现状,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
他的杂文作品大都表达了强烈的思想观点,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警醒。
第二,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深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第三,鲁迅杂文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批判社会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他的杂文作品充满了人文精神,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和关注。
第四,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他的作品反映了民族历史的重要时期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遗产。
总之,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他的杂文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
鲁迅杂文及特征

鲁迅杂文及特征一、关于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它有四个特征: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4.短小精悍。
二、鲁迅的杂文特征首先,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
其次,鲁迅的杂文铭刻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
再次,鲁迅的杂文有丰富的理论含量。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杂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总的说来,这种文体大都结合着评论和文艺两种因素,在表达某一思想内容的时候,既要有绵密的逻辑又要有生动的形象。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文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文’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
”注:《两地书》三二“曲折”在这里并不意味隐晦,而是表现的一种特殊方式。
鲁迅不常在杂文里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答案,他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等手段,通过客观的叙述揭发内在的矛盾,使人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启发。
杂文的作用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重要的是运用生活现象来说明问题,正如演绎数学的时候需要列出正确的方程式,使读者能够根据方程式去寻求答案,水到而后渠成。
这样才能耐人咀嚼,令人信服。
展开理论逻辑的时候,形象在鲁迅的杂文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作用的语言有关。
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
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
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
鲁迅杂文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现了和这种知识相适应的博采众长的语言。
不过就大体而论,作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头语:简洁,凝炼,有力。
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鲁迅杂文集命名的特点

鲁迅杂文集命名的特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杂文集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鲁迅的杂文集命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洁明确:鲁迅的杂文集命名通常都很简单、明确,一般由一个简短的词语组成,能够直接表达杂文集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狂人日记》、《呐喊》、《朝花夕拾》等。
2. 寓意深刻:鲁迅的杂文集命名往往富含深刻的寓意,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这些命名常常采用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或词语,来暗示杂文集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野草》这个命名就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3. 突出主题:鲁迅的杂文集命名通常能够突出杂文集的主题,使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该杂文集的核心内容。
这些命名往往能够准确地概括杂文集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伪自由书》这个命名直接指向了该杂文集所要探讨的主题,即探讨人们在自由面前的伪装和束缚。
4. 独特个性:鲁迅的杂文集命名独具个性,往往能够体现出鲁迅独特的思想和风格。
这些命名往往能够在短短几个字中表达出鲁迅的思想深度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例如《孔乙己》这个命名通过一个名字,直接暗示了杂文集的主题和内容,即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关怀。
总的来说,鲁迅的杂文集命名具有简洁明确、寓意深刻、突出主题和独特个性等特点。
这些命名不仅能够准确地概括杂文集的主题和内容,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这些杂文集的命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进一步认识和思考社会现实。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
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M党的罪行。
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
1、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
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
2、辨证分析各种问题。
3、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
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分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以及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
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特色。
鲁迅先生认为杂文工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顺次翻开鲁迅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步都不停息的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例”五四“时期与复古派争论的《热风》: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坟》鲁迅先生“不克厥敌,战则不止”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从根本上有违雨中国文化和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这的体现了鲁迅先生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和异质性二,在“反常规”的“多疑”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就是文学家的关照而且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的“我的习性不太好,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为关注的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所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鲁迅先生的杂文;《论“他妈的”》,就是从中国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国骂”的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三,杂文中思维的“个”与“类”鲁迅曾说过“我的坏处,。
是砭固弊常取类”这就是说,鲁迅的思维的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但是他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快刀斩乱麻的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准,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其中《论“费厄泼赖”应当缓刑而言》鲁迅先生就概括出了叭儿狗的形象。
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鲁迅先生宣称;我的杂文“不过是,讲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的浅薄,怎样的偏激,有事便都用笔写了下来。
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这就是说鲁迅先生杂文确实是由某一处在客观人事印发的,但他所关注和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映。
五,自由创作的杂文语言。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把抒情表一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鲁迅杂文反常规,不合语法制造了一种不和谐的拗体张爱玲:以《金锁记》为例分析其小说的艺术特色1,对灰色人生,凡俗饮食男女的非英雄人物的关注2,喜欢参差对照3,语言绝对可以称的上富丽堂皇名词解释1,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一部现在民族的奠基之作,故事来源于晋察冀边区流传的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属于民间创作,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提炼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是民间文化,五四新文化与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全新2,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体。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1、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2、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
《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3、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
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格言鲁迅的格言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
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
”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
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
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
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
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
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
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
“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
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
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
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
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
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
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
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
”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
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
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
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出。
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子。
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
”①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
比如,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鲁迅是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
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②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从新旧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
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
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
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
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
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
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
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
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
“他有点上等人模样,……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
不过他……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①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
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
《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
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
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
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
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
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阶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凝炼而幽默。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
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
《立论》②里描写一个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请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做官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这故事内容很简单,似乎是个笑话,它是这么生动、有趣,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该说些什么呢?这正是一个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隐痛,因为在自欺欺人的旧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
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
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
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
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①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②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
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电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电影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
这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
”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
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
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