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时规范练33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含解析 精品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39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坐标][备考指南]考点39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这些学派针对动荡、变革中的时局,纷纷发表各自治国济世的主张。
他们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1)思想: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思维导图] 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 (1)主张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名师解惑]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等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1.2.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
……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
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
”该思想家应是()A. 孟子B. 董仲舒C. 朱熹D. 王阳明3.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 D. 道、法、儒、墨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在此强调的是A. 君主必须要实行“仁政”B. 君主要做民众的道德楷模C. 君主必须要注意“民本”D. 君主要重视百姓整体力量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
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
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狂刷0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

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名师点睛】孔子的思想(1)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成就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处世观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2.《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
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论语》《孟子》和《荀子》的特点,特别是《荀子》表现出的“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来看,出现这一变化是为了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其他三项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B、C项。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名师点睛】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2)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六经》是我国重要的儒家文化经典。
通史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时规范练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9广东茂名第一次综合测试,25)《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去世,得之者生。
……故贤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度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解析凭据质料阐发可知,孔子认为礼治关乎国度生死存亡,有助于加强教化、巩固社稷,故B项正确。
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主张,属于汉代儒学的内容,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的头脑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故D项错误。
2.(2019四川遂宁三模,24)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先容。
《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
上述历史文献( )A.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B.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C.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解析题干文献中的记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但也受到文献作者主观意图的影响,故选C项;历史文献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孔子的面孔但不克不及真实再现,排除A项;文献对孔子形象的纪录有肯定的主观性,排除B项;《三字经》《论语》主要是歌颂孔子面孔和形象,《史记》称孔子如丧家犬,排除D 项。
3.(2019广东化州第一次模拟考试,25)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题目放在中央位置,而老子器重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来源根基,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C.孰优孰劣十分明显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看法,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差别的人生寻求,故选B项。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9)附答案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9)附答案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9)附答案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答案 A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
2、(2019·常德二模,27)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
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买胡饼吃,群僚对此毫不奇怪。
这反映出唐朝()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C.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D.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答案 B解析唐朝时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张衡与刘宴均购买食物,但前者遭弹劾,后者群僚则不觉为怪,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已接受到市场购买食物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与吏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不足以反映社会开放程度,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高三联考,12)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D.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答案 B解析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实质上是日本利用中国国内的亲日势力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也就是日本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故B项正确。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
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
面对这一局面()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答案 B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了思想,故B项正确;从改革开放时期就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开放浦东没有直接联系,故D 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 增强中央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次第C. 促进小农经济动摇开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分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他免罪释放,此事失掉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
该案例表达了事先刑罚〔〕A. 重礼轻罚B. 严惩谋逆C. 仁爱宽恕D. 以礼入法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假定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A. 〝大一统〞实际B. 〝免除百家〞C. 〝天人感应〞D. 〝暴政〞思想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在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那么天是出色的政治家,赞颂商鞅,一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资料反映了李贽〔〕A. 支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支持〝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C. 废弃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5、在有关惩治糜烂的效果上,甲说:〝不用管糜烂分子,消费力水平提高了,糜烂现象自然就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糜烂分子,抓一个糜烂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糜烂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染。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才干的人去管理糜烂。
〞以下与上述四位同窗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A. 儒、墨、道、法B. 道、法、儒、墨C. 道、墨、儒、法D. 道、法、墨、儒6、小明同窗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假设小明的家长置信孟子的言论,他们能够会以为〔〕A.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需好好教育,孩子会矫正错误B. 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懵懂C.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需严峻惩罚使他惧怕,以防再犯D. 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形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作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详细方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官方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预。
【重点资料】2019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张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B项。
答案:B2.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 D.民贵君轻解析: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故选C项。
答案:C3.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解析:本题材料“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目要求。
A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B项是墨子的尚贤主张,D项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排除。
答案:C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仁”的特点和作用。
孔子主张“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希望统治者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故选C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导学号 26813012( D )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2.(2017·天一联考)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
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导学号 26813013( D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解析] 据材料“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故A项错误。
《诗经》是孔子整理,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故B项错误。
时间久远脱离现实,不是孔子“删诗”的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
孔子主张教化民众,故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多数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
3.(2018·青岛)《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导学号 26813014( A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3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1.(2017浙江台州期末,24)《稷下赋》云:“治平有术,齐国振兴。
……稷门附近,设立学宫。
……学士
之盛,车毂雷鸣,举袂云摩,气贯长虹。
……有教无类,不殊卑荣。
……最为老师,乃属荀卿,三为祭酒,智
超群英。
”这反映出()
A.先秦教育发展
B.儒学成为主导
C.太学开始创建
D.荀子创办学宫
2.(2017湖南长沙二模,2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
这一主张体现了()
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
3.(2017山东临沂一模,3)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
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子()
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
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
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
4.(2017江苏盐城期末,2)“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
派的是()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导学号25390096〛
5.(2017全国卷临考冲刺卷三,2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
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6.(2017四川黄金大联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
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又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
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材料三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
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
1.A材料中“学宫”“有教无类”等反映了先秦时期教育的发展,故A项正确;先秦时期儒
学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太学创办于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并不能得出
荀子创办了学宫,故D项错误。
2.D“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未体现出法治思想,故A项错误,D项正确;礼治思想和仁政思想在材料中并没有
体现,故B、C两项错误。
3.A韩非子的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适应了当时秦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农耕经济,在
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要求,故A项正确;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商鞅等思想家的
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故B项错误;韩非子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不是秦始皇发出
感叹的原因,故C项错误;秦始皇感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的治国主张,文章构思精巧并
且寓意深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D材料反映的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不符,故A项错误;“严刑峻法”是法家的思想主张,
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兼爱”“非攻”亦属墨子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5.B“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千多年来
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
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思想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被统治者推崇的,但
并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秦始皇以法
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错误。
6.参考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君
主用贤人,行仁政。
(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财富;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
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
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儒家关于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即可。
第(2)问,根
据材料二,围绕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
信息可知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从地域特色、兼容性等方面回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