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试验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试验

气液相平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常压下互溶体系汽液平衡数据的测试方法。

2、用阿贝折光仪分析汽、液相组成:确定液相组成的活度系数与组成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用循环法测量互溶体系汽液平衡数据,溶液在蒸馏器A中加热沸腾。

产生的蒸馏经过蒸汽导管冷凝在接收器B中,又经过液体导管返回蒸馏器A中蒸馏,故此循环,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此时蒸馏器A中产生的组成和量恒定不变,蒸馏器的沸腾温度也不会变,即达到了汽液平衡的温度,称为平衡温度,分别从蒸馏器和接受器中取样分析其浓度即得到平衡液相和汽相的组成。

溶液的组成采用测折光率的方法分析。

折光率是物质的一个特征数值,溶液的折光率与组成,温度有关。

因此预先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的光率,做出折射率,组成工作曲线,然后再由汽液平衡样品的折射率从曲线上内插确定浓度。

二、实验设备。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

实验3 二氧化碳临界现象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观测CO2临界状态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2.加深对纯流体热力学状态:汽化、冷凝、饱和态和超临流体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测定CO2的PVT数据,在PV图上绘出CO2等温线;3.掌握低温恒温浴和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纯物质的临界点表示汽液二相平衡共存的最高温度(T C)和最高压力点(P C)。

纯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T C,则不存在液相;压力高于P C,则不存在汽相;同时高于T C和P C,则为超临界区。

本实验测量T<T C,T = T C和T>T C三种温度条件下等温线。

其中T<T C等温线,为一光滑曲线;T = T C等温线,在临界压力附近有一水平拐点,并出现汽液不分现象;T<T C 等温线,分为三段,中间一水平段为汽液共存区。

对纯流体处于平衡态时,其状态参数P、V和T存在以下关系:(PV=fV,)T,P(F=或)T,由相律,纯流体,在单相区,自由度为2,当温度一定时,体积随压力而变化;在二相区,自由度为1,温度一定时,压力一定,仅体积发生变化。

本实验就是利用定温的方法测定CO2的P和V之间的关系,获得CO2的P-V-T数据。

三.实验装置流程和试剂实验装置由试验台本体、压力台和恒温浴组成(图 2-3-1)。

试验台本体如图2-3-2所示。

实验装置实物图见图2-3-3。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有高纯度的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毛细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

温度由恒温水套的水温调节,水套的恒温水由恒温浴供给。

CO2的压力由压力台上的精密压力表读出(注意: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温度由水套内精密温度计读出。

比容由CO2柱的高度除以质面比常数计算得到。

试剂:高纯度二氧化碳。

图2-3-1 CO2PVT关系实验装置图2-3-2 试验台本体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CO210-精密温度计图2-3-3 CO2PVT实验装置实物图四、实验操作步骤1.按图2-3-1装好试验设备。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实验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实验

实验十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的感性认识.2.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3.掌握CO2的p-v-T的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量气体状态及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二,实验内容1.测定CO2的p-v-T关系.在p-v坐标图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临界温度(t=31.1℃)和高于临界温度(t=5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分析差异原因.2.测定CO2在低于临界温度时(t=20℃和t=25℃)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图中绘出的ts - ps曲线比较.3.观测临界状态(1)临界乳光.(2)临界状态附近汽液两相模糊的现象.(3)汽液整体相变现象.(4)测定CO2的临界参数tc,pc,vc,并将实验所得的vc 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较,简述其差异原因.三,实验设备及原理1.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0-1所示.图10-1 CO2实验台系统图2.实验台本体如图10-2所示,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CO2空间;10—温度计.3.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有:F(p, v, T)=0或t=f(p, v) (10-1)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0-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的p-v关系,从而找出CO2的p-v-T关系.4.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台上的活塞杆的进, 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5.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果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出.比体积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度量,然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积不变等条件换算得出.四,实验步骤1.按图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台本体上的日光灯.2.使用恒温器调定温度(1)将蒸镏水注入恒温器内,注至离盖3-5cm为止,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流.(2)旋转电接点温度计顶端的帽形磁铁调动凸轮示标,使凸标上端面与所要确定的温度一致,要将帽形磁铁用横向螺钉锁紧,以防转动.(3)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要调定的温度时,恒温器指标灯是亮的,当指标灯时亮时暗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恒温.(4)观察玻璃水套上两支温度计,若其读数相同且与恒温器上的温度计及电接点温度计标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CO2的温度处于所标定的温度.(5)当需要改变试验温度时,重复(2)-(4)即可.3. 加压前的准备:因为压力台的油缸容量比主容器容量小,需要多次从油杯里抽油,再向主容器充油,才能在压力表上显示压力读数.压力台抽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压力还会损坏实验设备,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1)关闭压力表及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图10-2 实验台本体(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这时压力台油缸中抽满了油.(3)先关闭油杯前期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阀门.(4)摇进活塞螺杆,经本体充油,如此交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为止.(5)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即可进行实验.4.做实验的原始记录及注意事项(1)设备数据记录:仪器:仪表的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精度.(2)常规数据记录:室温,大气压,实验环境情况等.(3)测定承压玻璃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值.由于充进承压管内的CO2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A又不易测准,因而实验中是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2的比体积,认为CO2比体积v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系,具体如下:a)已知CO2溶液在20℃,10MPa时的比体积v(20℃,10MPa)=0.0017m3/kgb)如前操作,实测本CO2在20℃,10MPa时的CO2液柱高度h(m)(注意玻璃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c)由a)可知:∵v(20℃, 10 MPa)mhA= = kgm/00117.03∴)/(00117.03mkgKhAm==故任意温度,压力下CO2的比体积为)/(/3kgmKhAmhv==式中: 0hhh =h —任意温度,压力下的水银柱高度h0 —承压玻璃管内径顶端刻度(4)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做各条定温线时,实验压力p≤10MPa实验温度t≤50 (℃).b)一般,取h时压力间隔可取0.2-0.5MPa,但在接近饱的状态时和临界状态时,压力间隔应取为0.05 MPa.c)在实验中读取水银柱液面高度的读数时要注意使视线与水银柱半圆型液面的中部相齐.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t=20℃时的定温线(1)将恒温器调到t=20℃并保持恒温.(2)压力记录从4.5MPa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升起来后,应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保证定温条件,否则来不及平衡,读数不准.(3)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值直至压力p=10MPa.(4)注意加压后,CO2的变化,特别是注意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液化,汽化等现象,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1.(5)测定t=25℃,t=27℃下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6.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临界现象观察(1)仿照5的方法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零点处找出临界压力pc和临界比体积vc,将数据填入表1.(2)临界现象观察a)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7.8MPa附近处,然后突然摇退活塞杆(注意勿使实验台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状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这是由于CO2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可以反复几次,来观察这一现象.b)整体相变现象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为零,饱的汽线和饱和液线合于一点,所以此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是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是当压力稍有变化,汽,液即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c)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时CO2是气态还是液态的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于液态的气态;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下面就用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因为这时是处于临界温度下,如果按等温线过程进行来使CO2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来进行.首先在压力等于7.8MPa附近,突然降压,CO2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说明,如果这时管内的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接近,可以说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态的液体,即此时的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处于临界点附近.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下饱和汽,液分不清.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t=50℃时的等温线,要将数据填入表1.表1 CO2等温实验原始记录t=20℃ t=31.1℃(临界) t=50℃p(MPa) hKhv=现象p(MPa) hKhv=现象p(MPa) hKhv=现象4.55…10做出各条等温线所需时间分钟分钟分钟五,绘制等温曲线并比较1.按表1的数据,仿照图10-3在p-v图上绘出三条等温线.2.将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与图10-3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之间的差异及原因.3.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值与图10-4绘出的ts-ps曲线相比较.4.将实验测定的临界比体积vc与理论计算值一并填入表2并分析其间的差异及原因. 图10-3表2 临界比体积vc[m3/kg]标准值实验值cccpRTv=cccpRTv83=0.00216图10-4 CO2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关系曲线六,实验报告1.简述实验原理及过程.2.各种数据的原始记录.3.实验结果整理后的图表.4.分析比较等温曲线的实验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分析比较临界比体积的实验值与标准值及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异及原因.5.实验收获及改进意见.。

实验一 CO2临界状态观察及P-T-V关系测定实验

实验一  CO2临界状态观察及P-T-V关系测定实验

实验一 CO2临界状态观察及P-T-V关系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CO2的P-T-V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原理1.整个实验装备由压力台,恒温器和试验本体及其防护罩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2.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

3.对简单可压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υ、t之间有:F(p,υ,t)=0或t = f(p,υ)(1) 本试验就是根据(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 p-υ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出CO2的p-υ-t 关系。

4.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2的承压玻璃管。

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的进,退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5.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压力台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出。

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的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度量,而后这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积不变等条件换算得出。

三.实验步骤1.按图一装好设备,并开启试验本体上的日光灯。

2.使用恒温器调定温度(1)将蒸馏水注入恒温器内,注至30~50mm为止。

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流。

(2)旋转点接点温度计顶端的帽形磁铁调动凸轮示标使凸上端面与所要调定的温度一致,要将帽形磁铁用横向螺钉锁紧,以防转动。

(3)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调定的温度时,恒温器指示灯是亮的,当指示灯时亮时灭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恒温。

(4)观察玻璃水套上两支温度计,若其读数相同且与恒温器上的温度计及点接点温度计标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的CO2的温度处于所标定的温度。

二氧化碳pvt关系测定及其临界状态观测

二氧化碳pvt关系测定及其临界状态观测

二氧化碳pvt关系测定及其临界状态观测二氧化碳的PVT关系是指其在压力(P)、体积(V)和温度(T)之间的相互关系。

测定二氧化碳的PVT关系是了解其物理性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工业过程控制、气体储存运输、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要测定二氧化碳的PVT关系,通常需要采用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体积等参数,测量二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热导率等。

通过这些测量数据,可以推导出二氧化碳的PVT关系。

在测定二氧化碳的PVT关系时,需要注意其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是物质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的特殊状态,此时物质的气相和液相界限消失,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区分气态和液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状态具有以下特点:1.临界温度: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为31.1℃。

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无论压力如何,二氧化碳都只表现为气态;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随着压力的升高,二氧化碳将逐渐呈现液态。

2.临界压力: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MPa。

当压力高于临界压力时,无论温度如何,二氧化碳都只表现为液态;当压力低于临界压力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将逐渐呈现气态。

在测定二氧化碳的PVT关系时,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特别是温度和压力,以避免达到临界状态。

一旦达到临界状态,二氧化碳的气液相界限消失,常规的测量方法将无法准确测定其PVT关系。

为了观测二氧化碳的临界状态,可以采用高温高压实验设备。

在这些实验设备中,可以将二氧化碳置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并通过监测其物理性质的变化来观测其临界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临界状态的特殊性,观测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如光电容积仪、超声波流量计等。

除了实验观测外,还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来预测二氧化碳的PVT 关系和临界状态。

常用的理论模型包括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方程等。

通过将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二氧化碳的PVT关系计算中,可以预测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性质和行为特性。

综上所述,二氧化碳的PVT关系测定及其临界状态观测是了解其物理性质的重要手段。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及p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及p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测定————岑滨池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测定CO2的p-v-t关系。

在p-v坐标系中给出低于临界温度(t=20℃)、临界温度(t=31.1℃)和高于临界温度(t=5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测定CO2在低于临界温度(t=20℃、27℃)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图中ts -ps曲线比较。

3、观测临界状态(1)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测定CO2的pc、vc、tc等临界参数,并将实验所得的vc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较,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试验台系统图图二试验台本体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

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机;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空间;10-温度计。

璃杯;9-CO2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t,v,p(F=或)v,p(Ft=(1)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O2的p-v-t关系。

实验中,压力台油缸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传入高压容器帮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CO2气体的承压力玻璃管容器,CO2被压缩,其压力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

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值,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二氧化碳的P-V-T关系,观察临界现象,测定其临界参数(P_C、V_C、T_C);2.测定二氧化碳在不同压力下饱和蒸汽和饱和液体的比容;3.测定二氧化碳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二.技术参数1.高压容器用45号钢一次性加工成型,表面采用镀铬处理,内部装有玻璃容器;2.白色透明有机玻璃保护罩,35cm×35cm×70.5cm;3.照明日光灯:节能灯管,功率:15W色调RR;4.压力校验仪:配有压力表、油杯、检验压力范围0-60MPa,基本误差:实际测量值的±0.05%,可设定最高压力,比容:0.001~0.012m^3⁄kg;5.精密压力表:型号DAYOUU-150,表盘同时显示MPa测量范围0-16MPa和kgf/cm²测量范围0-160kgf/cm²基本误差±0.4%;6.恒温水箱:白色12mm厚PP板制作而成,外形尺寸:33cm×22cm ×32cm,内设两根1000W的加热棒和铜-康铜的热电偶,温度显示分辨率0.1℃,恒温水箱可调节控温,控温精度±1℃;7.温度传感器:铜-康铜的热电偶,测温范围-40~133℃,Ⅰ级精度,数显温度表温度显示分辨率0.1℃;8.制冷系统:实验台配备压缩机制冷系统,可提供0-50℃实验所需水温,制冷机组可快速降温,降温温度可以自行设定低于环境的实时温度。

制冷系统配备1HP制冷压缩机,环保氟利昂/R134a,制冷剂压力表、高低压断路器、毛细管、制冷系统铜管、钛合金蒸发器盘管、风冷冷凝器;9.循环水泵:供恒温水循环用,交流220V、流量:600L/H 扬程7M,电机功率28.8W;10.温控仪:输出规格采用4~20mA;11.刻度管最小分度值:1mm;12.装置外形尺寸:1180×630×1590mm。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实验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实验

实验十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的感性认识.2.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3.掌握CO2的p-v-T的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量气体状态及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二,实验内容1.测定CO2的p-v-T关系.在p-v坐标图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临界温度(t=℃)和高于临界温度(t=5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分析差异原因.2.测定CO2在低于临界温度时(t=20℃和t=25℃)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图中绘出的ts - ps曲线比较.3.观测临界状态(1)临界乳光.(2)临界状态附近汽液两相模糊的现象.(3)汽液整体相变现象.(4)测定CO2的临界参数tc,pc,vc,并将实验所得的vc 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较,简述其差异原因.三,实验设备及原理1.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0-1所示.图10-1 CO2实验台系统图2.实验台本体如图10-2所示,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CO2空间;10—温度计.3.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有:F(p, v, T)=0或 t=f(p, v) (10-1)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0-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的p-v关系,从而找出CO2的p-v-T关系.4.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5.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果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出.比体积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度量,然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积不变等条件换算得出.四,实验步骤1.按图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台本体上的日光灯.2.使用恒温器调定温度(1)将蒸镏水注入恒温器内,注至离盖3-5cm为止,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流.(2)旋转电接点温度计顶端的帽形磁铁调动凸轮示标,使凸标上端面与所要确定的温度一致,要将帽形磁铁用横向螺钉锁紧,以防转动.(3)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要调定的温度时,恒温器指标灯是亮的,当指标灯时亮时暗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恒温.(4)观察玻璃水套上两支温度计,若其读数相同且与恒温器上的温度计及电接点温度计标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CO2的温度处于所标定的温度.(5)当需要改变试验温度时,重复(2)-(4)即可.3. 加压前的准备:因为压力台的油缸容量比主容器容量小,需要多次从油杯里抽油,再向主容器充油,才能在压力表上显示压力读数.压力台抽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压力还会损坏实验设备,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1)关闭压力表及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图10-2 实验台本体(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这时压力台油缸中抽满了油.(3)先关闭油杯前期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阀门.(4)摇进活塞螺杆,经本体充油,如此交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为止.(5)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即可进行实验.4.做实验的原始记录及注意事项(1)设备数据记录:仪器:仪表的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精度.(2)常规数据记录:室温,大气压,实验环境情况等.(3)测定承压玻璃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值.由于充进承压管内的CO2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A又不易测准,因而实验中是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2的比体积,认为CO2比体积v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系,具体如下:a)已知CO2溶液在20℃,10MPa时的比体积v(20℃,10MPa)=kgb)如前操作,实测本CO2在20℃,10MPa时的CO2液柱高度 h(m)(注意玻璃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c)由a)可知:∵v(20℃, 10 MPa)mhA= = kgm/∴)/(3mkgKhAm==故任意温度,压力下CO2的比体积为)/(/3kgmKhAmhv==式中: 0hhh =h —任意温度,压力下的水银柱高度h0 —承压玻璃管内径顶端刻度(4)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做各条定温线时,实验压力p≤10MPa实验温度t≤50 (℃).b)一般,取h时压力间隔可取但在接近饱的状态时和临界状态时,压力间隔应取为 MPa.c)在实验中读取水银柱液面高度的读数时要注意使视线与水银柱半圆型液面的中部相齐.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t=20℃时的定温线(1)将恒温器调到t=20℃并保持恒温.(2)压力记录从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升起来后,应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保证定温条件,否则来不及平衡,读数不准.(3)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值直至压力p=10MPa.(4)注意加压后,CO2的变化,特别是注意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液化,汽化等现象,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1.(5)测定t=25℃,t=27℃下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6.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临界现象观察(1)仿照5的方法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零点处找出临界压力pc和临界比体积vc,将数据填入表1.(2)临界现象观察a)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附近处,然后突然摇退活塞杆(注意勿使实验台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状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这是由于CO2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可以反复几次,来观察这一现象.b)整体相变现象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为零,饱的汽线和饱和液线合于一点,所以此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是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是当压力稍有变化,汽,液即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c)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时CO2是气态还是液态的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于液态的气态;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下面就用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因为这时是处于临界温度下,如果按等温线过程进行来使CO2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来进行.首先在压力等于附近,突然降压,CO2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说明,如果这时管内的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接近,可以说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态的液体,即此时的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处于临界点附近.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下饱和汽,液分不清.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t=50℃时的等温线,要将数据填入表1.表1 CO2等温实验原始记录t=20℃ t=℃(临界) t=50℃p(MPa) hKhv=现象 p(MPa) hKhv=现象p(MPa) hKhv=现象5…10做出各条等温线所需时间分钟分钟分钟五,绘制等温曲线并比较1.按表1的数据,仿照图10-3在p-v 图上绘出三条等温线.2.将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与图10-3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之间的差异及原因.3.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值与图10-4绘出的ts-ps曲线相比较.4.将实验测定的临界比体积vc与理论计算值一并填入表2并分析其间的差异及原因.图10-3表2 临界比体积vc[m3/kg]标准值实验值cccpRTv=cccpRTv83=图10-4 CO2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关系曲线六,实验报告1.简述实验原理及过程.2.各种数据的原始记录.3.实验结果整理后的图表.4.分析比较等温曲线的实验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分析比较临界比体积的实验值与标准值及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异及原因.5.实验收获及改进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测定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
理解。

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
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CO2的p-v-t关系。

在p-v坐标系中给出低于临界温度(t=20℃)、
临界温度(t=31.1℃)和高于临界温度(t=5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
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测定CO2在低于临界温度(t=20℃、27℃)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
对应关系,并与图中t s-p s曲线比较。

3、观测临界状态
(1)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测定CO2的p c、v c、t c等临界参数,并将实验所得的v c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较,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
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试验台系统图
图二试验台本体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

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机;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CO2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
)t,v,p(F=或)v,p(F
t=(1)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O2的p-v-t关系。

实验中,压力台油缸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传入高压容器帮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CO2气体的承压力玻璃管容器,CO2被压缩,其压力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

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值,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温度计读出。

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者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四、实验步骤
1、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目的是易于观察)。

2、恒温器准备及温度调节
(1)、把水注入恒温器内,至离盖30~50mm 。

检查并接通电路,启动水泵,
使水待理不理对流。

(2)、把温度调节仪波段形状拨向调节,调节温度旋扭设置所要调定的温
度,再将温度调节仪波段开关拨向显示。

(3)、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要调定的温度时,恒温
器指示灯是亮的,当指示灯时亮时灭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要的恒温。

(4)、观察温度,其读数的温度点温度设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时0,
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的CO 2的温度处于设定的温度。

(5)、当所需要改变实验温度时,应加冰进行调节。

3、加压前的准备
因为压力台的油缸容量比容器容量小,需要多次从油杯时抽油,再向主容器管充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压力,还会损坏试验设备。

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
(1) 关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台油杯上的进油阀。

(2) 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

这时,压力台油缸中
抽满了油。

(3) 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

(4) 摇进活塞螺杆,使本体充油。

如此交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表读数
为止。

(5) 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

若均
已调定后,即可进行实验。

4、作好实验的原始记录
(1)设备数据记录:
仪器、仪表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等。

(2)常规数据记录:
室温、大气压、实验环境情况等。

(3)测定承压玻璃管内CO 2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A )又不易测准,因而实验中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 2的比容,认为CO 2的比容v 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系。

具体方法如下:
a )已知CO 2液体在20℃,9.8MPa 时的比容v (20℃、9.8MPa )=0.00117m 3
/kg 。

b )实际测定实验台在20℃,9.8MPa 时的CO 2液柱高度△h o (m )。

(注意玻璃管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
c ) kg /m 00117.0m A h )Mpa 8.9,C 20(v 3o o =∆=
)m /kg (K .h A m o 200117
0=∆=∴
其中:k -即为玻璃管内CO 2的持面比常数。

所以,任意温度、压力下CO 2的比容为:
)kg /m (K h A m h v 3∆=∆=
式中:o h h h -=∆
h 任意温度、压力下水银柱高度。

o h -承压玻璃管内径顶端刻度。

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t=20℃时的等温线
(1)将恒温器调定在t=20℃,并保持恒温。

(2)压力从4.41MPa 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柱升起来后,应足够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以保证等温条件。

否则,将来不及平衡,使读数不准。

(3)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 值,直至压力p=9.8MPa 。

(4)注意加压后CO 2的变化,特别是注意压力和饱和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液化、汽化等现象。

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1。

(5)测定t=25℃、27℃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6、测定临界参数,并观察临界现象。

(1)按上述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拐点处找出临界压
力p c 和临界比容v c ,并将数据填入表1。

(2)观察临界现象。

a)整体相变现象
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等于零,饱和汽线和饱和流线合于一点,所以这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是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渐变过程,而这时当压力稍在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

b)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的现象
处于临界点的CO 2具有共同参数(p 、v 、t ),因而不能区别此时CO 2是气态还是液态。

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

下面就来用实验证明这个结论。

因为这时处于临界温度下,如果按等温线过程进行,使CO 2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过程来进行。

首先在压力等于7MPa 附近,突然降压CO 2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CO 2出现明显的液面。

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的CO 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接近,可以说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 2时,这个
液面又立即消失了。

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态的液体。

既然,此时的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能处于临界点附近。

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究竟如何,就是饱和汽、液分不清。

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

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t=50℃时的定温线。

将数据填入原始记录表1。

五、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1、按表1的数据,如图三在p-v坐标系中画出三条等温线。

2、将实验测得等温线与图三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3、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压力的对应值与图四给出的t s-p s曲线相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