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合伙人》电影改编的分析
中国合伙人影评3篇电影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3篇电影影评中国合伙人影评1曾经有个网络上流行的段子,把接下来我要说的某类人描绘得有声有色,段子说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每天都在报道他们的新闻,人人都关心他们的生活,如果你成了这种人,说明你成功了。
不用我多加解释,你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会明白我在说的是哪类人。
尽管他们企业的产品和文化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故事也时常在坊间流传,但是直到《中国合伙人》的出现,这些新兴企业家的形象,才算是走进了神话的殿堂。
香港导演陈可辛,也许不是一位传奇影人,但在港人拍“北佬”大陆人的创作群体里,他绝对算得上高手。
凭借着《甜蜜蜜》、《如果·爱》对大陆青年在历经浪潮后千变万化的心理感悟,到《投名状》里兄弟贪图名利而各自反目的唏嘘史话,这位半站稳脚跟的北上香港导演踏进了《中国合伙人》的片场。
影片表现了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扮演的某传奇外语教学机构的创始三人组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从他们青春年少的大学时代说起,这意味着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需要考究地还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风物面貌。
以往的北上导演,无论是做古装武侠戏,还是做现代都市戏,大体都是细节不堪推敲的山寨货色,而陈可辛几部内陆题材戏里,这点却难能可贵地做的出色。
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发型,到每人寝室的布置,无不有模有样。
银幕上,黄晓明推着自行车走在寂静的北京街头,身后的墙上写着“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之类的标语字样,而身前的职工宿舍楼上摔下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如果稍有当年对“北京申办奥运惜败悉尼”的新闻有些许记忆留存的观众,应该会对影片的此处细节会心一笑。
除美术上的“求精”外,电影语言的运用也让《中国合伙人》在同年的众多草台班子“神奇”大片中鹤立鸡群。
摄影师杜可风充分考虑到了当时校园环境内的弱照明条件,因此在夜景戏中巧妙地运用路灯和图书馆内的蜡烛来营造一种温热的浪漫效果,黄晓明和杜鹃之间的暧昧,也因此变得悱恻。
再后来,三人矛盾白热化到制高点,乒乓球室内俩人针锋相对的场景,摄影机又是通过门侧偷拍的方式来给快节奏的剪辑提供丰富的单人特写素材,无需再多言语,看官便能体会出个中升温的情绪氛围。
影评范文赏析:《中国合伙人》

影评范文赏析:《中国合伙人》调成泛黄色调,温火热煮青葱岁月,《中国合伙人》里有旧时代热血青春;三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身家万贯,这是一部励志大片;横跨几个年代,里面有时代的断截面;还有始乱终弃的爱情,有始至终的友情……陈可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讲彻底。
或许,其实是这样,他并不想说这么多,他只是觉得要堆砌这么多,因为这些对票房可能有益。
经过《武侠》和《血滴子》(监制)或小或大的失败教训,他对失败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不及待想找个机会消除挫败感。
陈可辛擅长刻画情感,以及更大一点的群体情怀,他所有的电影都在围着情感打转,即便在尝试拍摄中国式大片时,类型电影的框架也压制不住他对情感的突出关注。
这是陈可辛最大的优点,他懂得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美好与哀愁。
可惜在《中国合伙人》里,他并没发挥出上好状态,成冬青、孟晓骏和王阳三人的性格和关系变化,包括他们各自的爱情,除了偶现的动人妙笔,几乎全靠旁白帮忙。
在讲述方式上,我没见过这么笨、这么匆忙的陈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厌烦,简直退化到早期作品《双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滥。
设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仅借助于画面和情节,他们三人的性格和情谊差不多会坍塌。
过于依赖旁白,就像强行灌输的评述,生硬地为观者构建对主角们的印象。
作为北上拍片的港区导演,对于影片营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质感,当给予一些表扬,这也是陈可辛从不失手的地方。
不像别的香港导演到了内地,港味与陆味仓促杂交,如蹩脚的国语配音一样令人难受,陈可辛的《如果·爱》、《武侠》,包括这部《中国合伙人》,并没出现不自然的怪异问题。
当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内核精神。
王阳是个文青,留着长发,有观众向陈可辛提问,王阳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诗人海子是谁。
这个无关紧要的事实,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释三个人物没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
陈可辛终究对人物的外在和内在设定有距离感,他做了功课,但视野和经验不够。
中国合伙人的教育意义

中国合伙人的教育意义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展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人励志故事的影片,其教育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创业精神与坚持:中国合伙人成功地传达了创业者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坚韧精神。
在电影中,三位主人公不畏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创业的成功。
这种精神对于有志于创业或者面临职业困境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2.团队合作与共赢:电影中,三位主人公通过共同的努力和互相支持,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这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并告诉观众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要注重团队的合作与共赢。
3.教育与个人成长:影片中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的描绘,展示了教育与个人成长之间的紧密关系。
主人公孟晓骏、成东青和王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也体现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4.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电影中通过描绘主人公们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们对于家国情怀的坚守与责任担当。
这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5.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示:影片所展示的几位主人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观众,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和担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中国合伙人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影片,对于年轻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激励着年轻人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和担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中国合伙人的观后心得(2篇)

中国合伙人的观后心得《中国合伙人》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出品,陈凯歌执导的一部影片。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浪潮中,共同创办了一家风靡一时的企业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这群年轻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80年代末中国商业界的风云变幻,以及人性的诱惑与挣扎。
影片通过逼真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影片以创业为主线,通过年轻人的命运穿越,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
这是一个才刚刚开放的中国,商业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都在追逐金钱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年轻人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有着创业的热情与激情,不畏艰难,积极开拓市场。
然而,背后隐藏着许多坎坷与陷阱,他们在商业舞台上经历了无数次的起伏和挫折,也面临着人性的考验。
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商业社会的残酷与无情,以及人性的软弱与坚韧。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
其中,钱钟书是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他有着极高的商业天赋和情商。
他不仅能够识别商机,也能够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是团队的灵魂和领导者。
而许达哲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他对美的追求超越了一切,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影片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商业舞台上的不同经历和选择,同时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的思考方式。
影片中的插曲“朋友”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以其深情与真挚打动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
歌词中的“愿逝去的青春不再回来,但友情却是永远”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与羁绊,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这首歌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追逐和梦想的象征,激励着他们追逐梦想、奋斗为更好的未来。
影片的摄影与制作非常精良,场景的布置和服装的设计都非常考究。
通过这些细节,观众能够感受到影片所讲述的时代的真实感和魅力。
尤其是在描绘创业团队的奋斗历程时,镜头的切换和音效的配合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激情与艰辛。
中国合伙人电影影评

第三: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成东青选择了办私立外语培训班,成为第一
个最大型的英语职业培训班。在创业期间各种阻
扰都咬牙坚持走过,最终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学
员越来越多,而且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气。他一
直坚持自己的梦想知道身在美国的孟晓俊回国 和他一起开班。当时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直在支
持着成东青的同学刘洋。这样这部电影的主题 “中国合伙人”已经进入主题。 第四:千万不要最好的朋友创业 不管做什么事情,在没赚到什么钱或者没做 大的之前,除了付出汗水就是不断努力,基本不 会出现什么内部矛盾。当然如果开始做大了,每
那季,看江南人家,繁华如烟,看那桃红变果、柳绿变絮,终是不复那场马蹄得得
年代,大部分有志青年的梦想就是去美国。去美 国能干嘛也不知道,只要是能去美国就觉得一定 要比国内有发展。其实,当时的社会这确实是个 现实的问题。 80 年代的中国一切经济都还处在蓄
பைடு நூலகம்
势待发的状态,对一些创业者来说确实没多少发
展的机会。 第二:敏锐的洞察力
中国合伙人电影影评 中国合伙人电影影评:青春励志电影“中国
合伙人”的出现让整个空洞的夏天夹杂着更多的
智慧和领悟。电影中描述了上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 3 个年轻人的创业史和中国本土化的机遇。当
奇迹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这仅仅是个故事,我们 能从中得到多少启发当奇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
时候,这就是个我们自己的奇迹。 《中国合伙人》电影 2013 年 第一:80 年代国内对美国的向往 在那个年代,能拿到美国的绿卡是一件非常 难得的事情。在那个疯狂学英语过审核拿绿卡的
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电影里三个人对“新
那季,看江南人家,繁华如烟,看那桃红变果、柳绿变絮,终是不复那场马蹄得得
《中国合伙人》解说文案_《中国合伙人》——中国梦的颠覆与跟从

《中国合伙人》解说文案_《中国合伙人》——中国梦的颠覆与跟从中国剧情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13年上映,由陈可辛导演,周智勇张冀编剧,影片讲述了结识于80年代的大学好友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一起打架、泡妞、梦想去美国。
有的美国梦圆,有的美国梦碎,有的美国梦圆了又碎——惟齐力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新梦想,将他们绑在了一起。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路数除了励志就是励志,这个题材百年历史长河中有了无数的鲜明旗帜挂那里,百看不厌。
而今,《中国合伙人》按照同样的路数不一样的常理,让中国梦一下子成了更加鲜明的话题。
一句话点评:带着《甜蜜蜜》似曾相识的朦胧感体味了八十年代的校园和校园里惯常的爱情,跟着《社交网络》的节奏感受了九十年代弄潮儿对中国梦的痴迷颠覆和跟从,跟着《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幽默情趣完成了中国男人友谊升华创业成功的高规格的中国梦。
如果按正常逻辑思维看片名《中国合伙人》,必然联想到了“高大全”主旋律式的电影格调,毕竟能在片名里出现国字头,确实容易这么联想,然而有了陈可辛这位香港导演的加盟,自然会让格调有所掉头,但却没有想到,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会在朦胧的美感和令人浮想联翩的音乐中过渡得如此娴熟,中国梦原来可以这么美好励志的做下去……但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和《致青春》一样,时代背景拉锯太长,跨越八十年代的校园、九十年代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新格局,尽管人物相对集中,三驾马车各自的奋斗历程加之共同梦想的灌注,让故事节奏不像女人的爱情梦那么拖沓,但还是会看到整个故事布局的力不从心,用112分钟让中国梦在这代人身上从颠覆到跟从,确实还蛮有难度的,如果不是三个大男人时不时的心酸眼泪,很难想象我会从三个人身上辨识出什么来。
中国梦的颠覆“出国”“美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内,都是很多年轻人为之亢奋和追求的梦想,这个“中国梦”是在另外一片沃土上规划和实现的,当然也只是局限在一线城市的部分大学校园里。
然,陈可辛导演深谙故事从哪里转折更能抓住观众的认可度,那就是“中国梦”在这代人心目中的颠覆,当成东青和王阳看着先他们一步踏上那片沃土的孟晓骏,眼神里流露的不论是羡慕嫉妒还是恋恋不舍,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梦想不再是三个人共同的梦想,有人开始重新规划自己心目中有关“中国梦”的内容,成东青开始先他人一步的心酸颠覆。
中国合伙人影评

中国合伙人影评中国合伙人影评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合伙人影评,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中国合伙人影评1《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不言而喻,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简而言之:鸡血加鸡贼,无限约等于鸡犬升天。
过程的确很有意思,细想想有点儿没意思,但再琢磨,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梦好不好?中国梦对不对?这两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
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
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
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
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
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想说,成冬青诠释的中国式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
而王阳诠释的中国式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
这种的态度,充满了某种无奈,也或者,才是我们每个人寻找答案的开始。
中国合伙人影评2《中国合伙人》讲的是三个男人的发迹史,但无论是从万丈深渊爬起的成东青、辗转异乡又打回原形的孟晓骏,亦或是始终保持清醒的王阳,本质上都和鸡血直冲脑门的成功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中国合伙人》电影推荐理由

《中国合伙人》电影推荐理由1.强烈的历史感受《中国合伙人》以开放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三十年的巨变。
通过剧中三个主要角色的创业历程,电影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辉煌成就。
观众可以感受到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从物质条件到思想观念,从厚重的工业到繁荣的商业领域,这些都成为电影中具有历史感的元素。
电影中还融入了开放时期的新闻实录,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2.人性的反思和情感触动《中国合伙人》在讲述商业创业的同时,也提出了深刻的人性问题。
电影展示了三个主角的不同性格和价值观触发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商业世界的竞争和利益纠葛对他们情感和友谊的考验。
观众可以看到,商业的世界并不只是冷酷和金钱的堆砌,更多的是人性的挑战与思考。
通过主角之间的友情和背叛、追求利益和追求理想之间的内心挣扎,电影引导观众思考人性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真谛,深情打动了观众的心。
3.优秀的演员表演和精良的制作《中国合伙人》的演员阵容强大,由陈建斌、黄晓明、邓超等知名演员主演。
他们以饱满的情感表演和真实的人物塑造,使角色更加立体和有血有肉。
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表达都随着演员的表演而更加饱满和真实。
此外,电影的制作也非常精良,场面宏大,画面精美,音效动人,无论是商业的繁华还是生活的细节,都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总之,《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的电影,它通过商业创业的故事,突出了中国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感受,引导观众思考人性内心的真实和社会发展的真谛。
同时,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精良的制作也使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的情节和氛围中,给人以全方位的观影体验。
因此,无论是对于热衷历史、商业题材的观众,还是对于追求电影艺术的观众,都值得一看《中国合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合伙人》电影改编的分析
电影《中国合伙人》以新东方的创业史为故事原型,讲的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时代相遇,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将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故事。
而剧本的原作者是三位合伙人之一的徐小平。
该影片很多剧情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新东方”三位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的真实故事,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新东方创业史。
从以下方面分析《中国合伙人》改编的成功与否。
第一成功之处塑造人物形象:孟晓骏对比徐小平,在学历和背景上都有很大相似度,都出身精英世家,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主要负责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
不同的是孟晓骏在美国没有没有成为成冬青想象中风光的扎根生存下来,在失去了实验室助教的工作后,孟晓骏在餐馆当杂工刷盘子,直到回国后同成冬青一起创办了新梦想。
他总在催迫成东青,希望新梦想学校上市,跟那个总希望慢慢来的成东青矛盾日深。
而徐小平是后来俞敏洪为了创办新东方英语学校亲自前往加拿大劝说徐小平回国加盟新东方;孟晓骏有“演讲恐惧症”只能一对一辅导徐小平无惧演讲,情绪激昂,能感染到听众。
王阳与王强都主要教授口语表达的课程。
不同的是王阳性情浪漫外向同洋妞谈恋爱写情诗而王强王强是新东方三位创始人中最为低调的一个并且博览全书。
这部电影中,俞敏洪常以失败者的面目出现,总是叫做农民、土鳖。
这些词在他的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他出生于江苏江阴农家,他曾说:当然如果经济开放的话,他肯定不会苦哈哈地考大学,而是去打工,争取当个包工头。
两次高考失败之后,他靠着死记硬背,第三年,他终于考进了北大英语系,却几乎开不了口说英文。
然而电影成功之处就是对人物的塑造。
但该影片的在塑造人物人物形象很丰满,不失真实。
成东青考学前农村里的可怜、大学里与同学交往时的木讷、创业时迷茫,事业成功后乐观自信,都反映了他的性格是不断变化的。
孟晓骏从上大学时一心到美国、踌躇满志到在美国受挫失意、蒙受羞耻,一直到后来回国与成东青共同创业,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影响到他的世界观、价值观,融入到性格里。
王阳由一个浪漫派诗人豪放、洒脱到后来拘束内向,变化也是很大的。
三个人性格的变化正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第二个成功之处在于其思想性是积极向上的。
《合伙人》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原因是唤醒了70左右群体的回忆,另一方面,男主角大学毕业后的生活也让对大学生们触动很大。
毕业后找工作的艰辛,即使留学回来找工作也未必容易,更让
所谓的“非富二代”、“非官二代”找到了自己的原形。
《合伙人》自然满足了大部分打工者(失业者、毕业生、农民工等庞大社会中下层群体)的期待,仿佛《合伙人》的结局就是他们的“中国梦”,激发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要艰苦奋斗、拼命挣钱,要努力学习、出国留洋。
不管什么目的,都融汇到一点:肯定、认可了主角成东青的奋斗精神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点就是强调了人间有真情。
合伙,就必须建立在友情基础上。
影片前半部分学校里三人的同学友谊是一种情况,后来合伙后的事业友谊又是一种情况,后者比前者更深刻、久远,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还是有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的,至少让观众看到的是人性中的好的一面,向上的一面,是在传递“正能量”。
第三个成功之处是艺术表现形式。
《合伙人》在语言运用上,很多影片中的语言都是当时现实中的原话,比如“在绝望中寻找希望”、“too young, too naive”。
二是配乐和片尾的照片。
配乐选了70后们都非常熟悉的歌曲,特别是《光阴的故事》非常感人,让观众仿佛又回到了有纯真感情的年代,暂时逃离了现实社会的肮脏。
照片引用了柳传志、马云、杨澜等成功人士来鼓舞观众,是激发观众的奋斗精神,尽管有点牵强附会,但至少还是正面引导。
第四个成功之处在于《中国合伙人》没有把电影拍成温情励志向上的风格,影片中三个好友在企业发展上的意见分歧很大,甚至还要分道扬镳,这种处理手法比较难得,也显得更为真实。
利益其实最容易暴露人的本性,所以生意场的有一句忠告就是:“不要和好友做生意。
”可能几十年的朋友,一次生意就能闹得决裂,人的情感很容易被巨大的利益所左右。
孟晓俊、成冬青、王阳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最终还能够联手打造新梦想公司,这样的友情也显得弥足珍贵。
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旁白太多。
一会儿借成东青的嘴说孟晓骏,一会儿借孟晓骏的嘴说成东青,有点像说书了,真是不应该,好的电影应该让观众去领悟。
二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想太重。
为了迎合一部分国民喜欢意淫的心态,片尾提到要攻陷美国,谈判时说到中国人记忆力是多好,主角才是智力一般的人,后来美国人又很佩服。
这些纯粹是侮辱国人智商,让没有理性的、麻木的国人意淫的,很让人反胃。
总体来说,还是应该肯定片子的积极作用的。
毕竟是一部励志片,对当代青年来说这部电影提出的梦想议题却引人深思,值得每位观众认真对待。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因为梦想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没有它都会让人瞧不起。
经过无数成功大师和企业家的不断论证,要想成功就必须就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