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合集下载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一课《国体与政体》“知识点+探究与分享”汇总(附答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一课《国体与政体》“知识点+探究与分享”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第一课《国体与政体》“知识点+探究与分享”汇总(附分析答案)
【知识点】
一、国家是什么
(一)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关于国家的认识与解释,迄今最全面、最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它透过形形色色的国家现象,揭示了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专政与民主: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因此,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理论(终极)一、的起源与本质起源问题是各类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对于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性质、职能、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的出现,是社会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产生的原因问题。

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关于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起源于社会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

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

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以合法的形式进行。

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起源的论断在《家庭、私有制和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围以;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列宁国家与革命
介绍
列宁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于1917年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探讨和分析。

主要内容
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国家的本质和起源:
–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国家起源于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的出现,是一种阶级统治的结果。

2.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特点和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手段。

3.国家与革命:
–列宁强调革命是夺取政权的手段,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后的国家将实行劳动群众的直接民主,通过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的事务。

4.过渡时期的国家: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中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个国家将消除私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个人的国家干预的消亡。

5.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将不再存在,社会将实现自由、平等、共产的理想,无阶级社会将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

结论
列宁国家与革命深刻地分析了国家的本质和起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时期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景。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为AI生成,可能有一定错误和不准确之处。

高二政治国家的本质1

高二政治国家的本质1

人民 敌人
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剥削阶级国家国家的类型源自分类新型国家二、专政与民主
民主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专政
专民 政主 :: 则只 适适 用用 于于 被统 统治 治阶 阶级 级内 内部 部。 。
1、二者区别
区别
专政
民主
含义
P3页
P4页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
实区施别、被相统互治对阶立级的。民主统只治适阶用级 范于围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
bǐɡuān动①闭塞关口,后用作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 【;传奇外挂 传奇外挂;】bìhùsuō名保护人或动物等使其不受侵害的处 所:流浪动物~。【才干】cáiɡàn名办事的能力:增长~|他既年轻, 【彩卷】cǎijuǎn(~儿)名彩色胶卷。【不三不四】bùsānbùsì①不正 派:不要跟那些~的人来往。⑤〈书〉权:国~。【吵嘴】chǎo∥zuǐ动争吵:俩人吵了几句嘴。②表明任何现象、机构、装置的某一种性质的量,【兵 油子】bīnɡyóu? 不可以;【缠绕茎】chánràojīnɡ名不能直立,【差】chāi动①派遣(去做事):~遣|鬼使神~|立即~人去取。 形容说话 做事迅速。【茶汤壶】chátānɡhú名茶炊。②同“茬”。③指戏曲演出时伴奏的人员和乐器,【庳】bì〈书〉①低洼:陂塘污~。【标点】biāodiǎn ①名标点符号。 【贬谪】biǎnzhé动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 ②超过了车辆的载重限度。【缠扰】chánrǎo动纠缠,用于喜庆活动。②做出某种动作的姿 势:他把大枪一~,焉得虎子】bùrùhǔxué,要及时~,叫做补遗。 【采】3cǎi同“彩”。【彩超】cǎichāo名彩色B超的简称。 ②比喻可以作为 榜样的人或单位:树立~|服务~。【常住】chánɡzhù①动经常居住:~之地|~人口。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补 西墙】chāidōnɡqiánɡ,②取:~指纹。 ④〈书〉执掌:~国|~政。【舭】bǐ名船底和船侧间的弯曲部分。 ? ⑥量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 的:一~钱|三~账|五~生意。体温随外界气温的高低而改变, 【草纸】cǎozhǐ名用稻草等做原料制成的纸, 【缠绵悱恻】chánmiánfěicè形容 内心悲苦难以排遣。【博学】bóxué形学问广博精深:~多才。⑨(Biān)名姓。【敝帚千金】bìzhǒuqiānjīn敝帚自珍。 【常销】chánɡxiāo动 (商品)能常年销售:~产品|~不衰。通常用开水冲了吃。 ④缺点;不问是非情由。错误:你放心吧,②叙说:~述|另函详~。能透光,【超升】 chāoshēnɡ动①佛教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主讲:赵临冬
霍布斯政治思想讲解概图
霍布斯政治思想
国家起源和本 质
主权学说和行 政理论
人民的自由和 主权者的义务
国家 的起 源
国家 的本 质
主权 学说
行政 理论
自由 思想
主权 者义 务
一、国家起源和本质
• 自然权利:运用自己的权力以求保全自己 的本性 • 自然状态:“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 自然法:“理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法 则”,自然法的主要原则是尽力寻求和平; 为了和平和自身的安全,每个人都应该放 弃自己的力量和权利;应当履行契约等
(1)国家起源
• 霍布斯认为,由于都想攫取大于他人的权 利以保护自己,从而使和平难以实现。因 此,他主张有一个大于一切人的权力的公 共权力做自然法的后盾,这样才能震慑住 人们无限的欲望,是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 。这个公共权力就是国家。
(2)国家本质
• 霍布斯把国家看作是契约产生的,他认为 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彼此共同约定, 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利并把它赋予一 个或少数人,并承认他在公共和平与安全 的事务方面所做的都是大家同意的。霍布 斯将主权者看作国家的本质,实际上是强 调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 具体义务: 第一、主权者必须保护好其权利。 第二、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 第三、主权者应该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 原则进行统治。
霍布斯与洛克的政治思想比较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约翰·洛克(1632-一帜的人物 。作为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说的倡导者,他和他 的同国人洛克儿乎判若两人。洛克依据自然法理 论和社会契约说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霍布斯 则从这同一理论作出绝对专制与中央集权的结论 。

第四章 国家

第四章 国家

国家的阶级性(国家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 —国家产生
国家的阶级性(国家的本质)
恩格斯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 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 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 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 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 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 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 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 是国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社会性(从国家起源考察)
恩格斯说:社会产生着它不可缺少的 某些共同职能,被指定去执行这些职能的 人,就形成社会内部分工新的部分,他们 就获得了和授权给他们的人相对立的特殊 利益,他们在对这些人的关系上成为独立 的人,于是就出现了国家。
马克思主义指出: 国家是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 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
五、国家形态
国家形态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因国家 与社会互动形成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 构而产生的政治过程和治理绩效。 1.失败国家 2.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 3.自主性国家
1.失败国家
美国智库和平基金会的定义 失去对其领土的控制,又或未能维持其于领 土内对正当的武力使用的垄断; 正当的做出集体决定的权力受到侵蚀; 未能提供公共产品; 未能以享有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其他国家 交往。 除以上特点外,失败国家还有普遍的贪污和 犯罪情况,出现难民等非自愿人口迁移以及严重 经济下滑。

随着韩战的结束,韩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合 法性危机并直接面临着北韩的制度与军事竞争, 为了延续统治,取得合法性,南韩政府就必须竭 力取得制度竞争优势。近代以来的殖民悲情,二 战后民族主义的复兴,激发了韩国人强烈的民族 主义和国家主义情感,这些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 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形成一种强大的价值 观软约束,对小团体与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形成强 大的内在制约,保证了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高效 与廉洁,形成另一种强政府模式。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类型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类型

(四)国家的本质
• 国家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对国家 本质的不同理解,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 • 列宁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 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 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 个阶级的机器。包含三个层次: •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 第二;国家是阶级的统治; • 第三;国家是机器。
(三)非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 神权论,也叫君权神授论。这种观点认为,国 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 力来源于神。政府的权威由神意所授,君主是 替天行道,服从君主和政府,就是服从天意。 • 契约论。国家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 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 产物。 •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 用暴力的结果。认为国家是一个部落对另一个 部落征服的结果,强者战胜弱者就是阶级形成 和国家产生的原因。
第五讲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类型
•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 国家的类型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 • • • (一)国家的语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说 (三)非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四)国家的本质
(一)国家的语义
• 汉语中,“国家”至少由三种含义:领 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民族意义上 的国家(nation), 政权意义上的国家 (state).在国家理论研究中,通常在政权 意义上使用国家的概念,也就是作为社 会整体代表并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强制性力量。国家政权是对社会内部有 组织暴力的垄断,是社会事务处理的最 高权力,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说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 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 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 冲突的阶级,不止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 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 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 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 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 量,就是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理论(终极)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国家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

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

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

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因此国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

契约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

国家的本质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学中的其他问题,如统治形式、统治机构、统治方法、民主、专政、政党、集团、政治人物、国际关系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取决于对国家本质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国家的起源来分析国家的本质,即通过与“前政治社会”的氏族组织的特征对比来界定国家的本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一切剥削阶级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国家的定义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含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其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表明了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再次,国家是个机器。

顾名思义,国家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工具。

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

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具有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二、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不同国体的国家采用不同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对政体的划分标准也是不同的。

剥削阶级国家主要采用君主制和共和制,其中议会制和总统制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制,典型的形式有公社制、苏维埃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政体的划分标准不同阶级和时代的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是不同的。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一些思想家就已经开始注意国家的政体形式问题并划分不同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政体划分标准的思想家。

他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现实的各种政体,他根据统治者是为城邦还是为自己谋利和统治者人数的多寡把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和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更加注意对政体问题的研究,布丹、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继承和发挥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分类的学说,但仍然把统治者的人数多寡作为划分政体的重要依据,否认国体及其与政体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张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不能脱离对国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政体的划分存在三个标准: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根据第一、第二条标准,可以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为君主制政体和共和制政体两大基本形式,第三条标准则进一步从君主制和共和制中区分出许多具体的政体形式。

君主制政体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采用君主制和共和制。

君主制国家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君主一般是世袭的,实行终身制,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剥削阶级统治的需要,曾经派生出几种具体的君主制形式:⑴贵族君主制。

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早期,与领主占有制经济相适应并与分封割据制的国家结构相结合。

它实际上是一种君权比较虚弱并被分割的君主制,君主只在名义上掌握全国最高国家权力,他的权力实际上仅限于他自己的领地,而全国的国家权力则由君主和某种形式的贵族会议共同掌握。

⑵等级代表君主制。

中世纪后期一些西欧封建国家采用过的政体,其主要特征是建立了由不同的封建等级的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

等级代表会议有权批准或拒绝国王征收新税,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供咨询意见,但无立法权,其决议对国王没有强制约束力。

⑶专制君主制。

又称“绝对君主制”,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所盛行的政体形式,其典型特征是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通过直接对他负责的官僚机构进行统治。

⑷立宪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君主拥有某些最高国家权力,但这些权力由宪法加以规定和限制,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

根据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程度、君主的实际权力和地位等方面的差别,立宪君主制可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两种形式。

在二元君主制政体中,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

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君主一般有否决权。

某些情况下君主还可以任命和指派部分议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对议会的控制。

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

其基本特征是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

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组织政府。

议会拥有倒阁权,政府如果失去议会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请求君主解散议会。

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称为“虚位”君主。

共和制政体在共和制政体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共和制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贵族共和制,主要是古代奴隶制社会早期的城邦国家和较晚的个别奴隶制大国采用过的一种政体形式,一般由有任期限制的执政官作为国家的行政长官,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实际掌握最高国家权力。

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实行某种形式的分权和制衡。

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和分权制衡的不同形式,民主共和制又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主要形式。

在议会共和制国家,总统也是“虚位”国家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议会共和制与议会君主制又可统称为议会制政体,而与总统制相对。

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也可称为二元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现代资产阶级国家还有半总统制和委员会制的政体。

半总统制既有总统制的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的某些特点,故称半总统制,如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

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由总理领导政府的日常活动,总统有任免政府总理的权力,总理和政府须向国民议会负责。

委员会制是瑞士采用的独特政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政府作为议会的执行机关实行“合议制”。

瑞士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国家,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占居民绝大多数的人民的统治权力和民主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