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漫谈
心忧国难 矢志不渝——屈原《涉江》赏析

, , 。
。
,
,
,
,
,
。
《 涉江 》 是 屈 原 被 顷 襄王 放逐 江 南 亦 即第 二次被放 逐 途中所写
, ,
诗歌 以纪
、 一
行 为 线 索 叙 述 了他 流 放途 中 的经 历 和 遭 受的痛苦 倾诉 了 他欲 留 不 能 欲 去 不 忍 的 愁怀 抒发 了他 对 楚 国 腐朽 政 治的悲愤 也 表达 了 他 同邪 恶 势力 牛争 到
际 的 具 体场景 学 生 也 就 不 容易把 文 章 写得 合体合 式 甚 至 造 成 作 文 以 教师 为 唯 一 读者 对 象 的 错 觉 养
,
.
、
、
、
、
,
,
成 不正 确 的 写作 态度 降低 了 作 文训 练的效 果
,
,
。
在交 际 的需 要 与可 能
而 反 映 这 些 语 言交 际 规律 的
,
好 的命题 是 作 文 成 功 的一 半 会把 学 生 引 向 有
所 为而 作 的美好境 地 张 志公先 生 和 叶 圣 老 的几 例
”
。
“
社会 生 活 是 丰 富 多 彩 的 用 一 个词 组 或一 个短 语 命 题 ( 传统 命题 的 习 惯做法 ) 在 一 般情 况 下 往 往 不 足
。 、
,
,
,
为 我 国 诗歌创作 开辟 了 崭新的领 域 他 的 思 想 品 质 创 作艺 术 影 响 了 后 世 一 大
心 矢 不 忧 国 渝 志 难
庆 重 省 川 四 一 校 范 师 其 君 邹 第 学
批诗 人 其诗作成为我 国浪 漫 主 义文 学 的 滥 筋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涉江》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涉江》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章·涉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章》中的一篇。
此诗可分为五段。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涉江》赏析,希望你喜欢。
《涉江》屈原写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奇服"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呢?屈原的"奇服"是他性格、志趣和人生信念的标志牌,它从一个侧面传达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佳人喜红粉,壮士爱宝剑。
喜欢把长长的宝剑挂于腰间,充分表现出屈原以壮士自许的安邦定社稷的雄心。
峨冠博带的装束是古代士大夫身份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表明屈原对自身治国才干的自信和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
至于"明月""宝璐"则是屈子内质修美、怀瑾握瑜的操守的十分鲜明的昭示。
屈原正是以这种新奇的服饰来向世人表明自己安邦治国的文韬武略和洁白清忠的高贵品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奇服"才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物语意义。
其次,我们更要看到,诗人用"奇服"来表明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洁人格,是在他受到以楚襄王为代表的妥协投降势力的排挤打击,第二次被放逐之际,是在政治上处于逆境的情况之下。
那么,这时的"奇服"就不仅具备了显示志向、表明才德的作用,而且具有了表明爱憎、怨君忧国、睥睨群小的意义。
诗人这种虽处涸澈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依然正道直行,坚持自己的爱国主张,董道不豫,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性格、爱国情怀、政治信仰和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都通过"奇服"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了。
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屈原《九章·涉江》原文、注释与翻译

屈原《九章·涉江》原文、注释与翻译屈原《九章-涉江》原文、注释与翻译【说明】为方便大家阅读,以下原文为黑色字体,注释为蓝色字体,翻译为红色字体。
本文名著翻译系列,《涉江》是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的作品。
叙述了诗人流放江南、飘泊沅湘、西入溆浦的行程和心情。
他自陵阳出发,经鄂渚、枉陪、辰阳,一路自东北向西南,直到溆浦。
这一路经过的都是极其僻远荒凉、瘴疠毒气迷漫的深山老林,环境十分险恶;但诗人仍不变心从俗,始终坚持理想,保持着高远的志向,充分表现了诗人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战斗精神。
全诗感情起伏,回旋激荡,塑造了一个光明正大、坚贞不屈的完美抒情的主人公形象。
【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①,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②,冠切云之崔嵬③,被明月兮珮宝璐④。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⑤。
驾青虬兮骖白螭⑥,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⑦。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⑧,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⑨,欵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⑩,邸余车兮方林。
【注释】①奇服:不同于常人的服装。
②长铗:长剑。
陆离:长的样子。
③切云:冠名,古时一种高耸的冠。
④被:同“披”。
明月:明月珠。
珮:一本作“佩”,译文从“佩”。
宝璐:美玉名。
⑤方:刚、正好。
高驰:远走高飞。
顾:回顾,回头看。
⑥虬:传说中无角的龙。
螭:无角的龙。
⑦重华:舜的名。
瑶之圃:生玉的园圃,据下文,当系指昆仑,传说昆仑山以产玉闻名。
⑧南夷: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此指楚国南部的少数民族。
⑨乘:登。
鄂渚:洲渚名,在今武汉市长江中。
⑩山皋:山边。
闻一多《楚辞校补》:“此非乱词,不当于句中用兮字。
二句疑当作'步余马于山皋兮,邸余车乎方林。
'《离骚》二句连用介词时,每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此或同然。
”【翻译】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啊,直到老年这习惯也没有衰减。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通天冠。
屈原名诗《涉江》鉴赏

屈原名诗《涉江》鉴赏《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代表作品,主要叙写作者被流放江南过长江,渡湘江,溯沅水而上,抵达溆浦的艰难历程,在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足音。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注释】长铗(jiá):长剑。
陆离:长长的样子。
冠:戴帽。
切云:一种高冠之名称。
被:通“披”。
明月:宝珠名。
即夜光珠。
宝璐:美玉之一种。
高驰不顾明·萧云从【大意】我从小喜欢奇丽的服装,年老后也没有衰减。
身佩着长长的宝剑,头戴着高高的切云冠,披挂着晶莹美丽的珠宝。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注释】溷:混。
顾:回头看。
虬(qiú):传说中的一种有角的龙。
螭(chī):一种无角的龙。
重华:舜之号。
瑶之圃:产美玉的园圃。
【大意】世道混浊,没有人理解我,我将远走高飞义无反顾。
乘着青龙、白龙驾的车子,我与帝舜一起游览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将济乎江湘。
【注释】玉英:玉树的花。
南夷:南方的蛮夷。
江湘:指长江和湘水。
【大意】我同帝舜登上昆仑山,品尝那玉树的花朵。
人的寿命可与天地一样万古长久,可与日月一样大放光华。
可哀叹的是,南边的蛮夷不理解我啊!明晨,我就要去渡长江和湘水。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注释】鄂渚:地名,今武昌、鄂州一带。
欸(āi):叹息。
绪风:余风。
山皋:山边。
邸:停留。
方林:地名。
【大意】登上鄂渚,我回头看,叹秋冬寒风丝丝。
让我的马在山边漫步,让我的车在方林停留。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注释】舲(líng):船。
沅:沅水。
吴榜:指船棹,划船的长桨。
传说吴人善为棹。
汰:水波。
容与:迟缓貌。
淹:停滞。
疑:同“凝”。
一本作“凝”。
【大意】乘大船溯沅水而上,齐挥船桨激起波浪,船行缓慢而不易前进,遇到回流更难行驶。
《涉江》赏析_已读

《涉江》赏析【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涉江》选自《楚辞·九章》。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
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
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
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
好:爱好。
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
】年既老而不衰。
【既:已经,副词。
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沅湘流萦绕,汩罗独沉吟。
凭栏思旧友,泪满楚天心。
涉江而上兮,哀屈子之民生。
车轮滚滚东逝去,但总有不能抵挡的巨浪将它翻覆于江中。
屈原,他不为巨浪所折服,竟跳入江中,那勇敢与坚毅感人至深。
在死亡的边缘,他做出了令世人为之震惊的抉择。
故君思我兮,菖蒲生之浦。
荒淫无道的楚王为美色所迷惑,将他关入牢狱,在酷刑下屈原没有屈服。
怀王听信小人谗言,疏远屈原,甚至怀疑屈原投靠秦国,便下令放逐屈原。
身处苦境的屈原仍忠于故国,毫不动摇。
“横流”一词写出了水流的壮阔和汹涌。
屈原面对着黑暗势力的威逼利诱,强大敌人的屠刀,以及自己的无助,仍挺直腰板,奋起反抗。
尽管前路荆棘遍地,但也阻止不了他继续前进。
他用笔挥洒出了不朽的诗篇。
他是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坚贞。
“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哀”字体现出了他的拳拳之心。
“求索不得”,一个“求”字包含了他多少辛酸?他寻觅了多少代?最终,他成功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内心却无比悲痛,像一只飘零的鸿雁,疲倦、哀伤。
他的努力却始终换来的只有失望与无奈。
这些他都忍受了,可是当他听到自己被楚怀王遗弃时,仍不禁落泪。
那一刻,他感觉到了彻骨的冰凉。
屈原是一个多情的男子,纵使流离失所,他仍会一次又一次忆起远方的伊人,吟诵出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流落江湖,但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他的胸襟,这是何等宽广!“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如此行尸走肉地活着。
他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即使已被楚怀王放逐,也始终高洁自持。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放弃高官厚禄,是怎样的意志让他九死不悔?汨罗江边,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中,他用鲜血浇灌出了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明。
在他死后的几百年里,不论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人们都会记住他,铭记他的英名。
我们就如同这秋天的流水,永远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梦想是心灵的归宿。
我的论文——《涉江》赏析_诗词鉴赏

我的论文——《涉江》赏析《涉江》赏析《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遭受流放时所创作的诗篇。
它描写了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前往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
诗篇描述了诗人路途。
途中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
屈原为人忠直廉洁.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具有巨大威胁后,他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
起初,楚怀王还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与他官位平行的上官大夫的挑拨离间,谗言陷害,以至对他逐渐梳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有相似之处,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发展成新兴大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
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
屈原希望变旧更新进行变法,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
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
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
屈原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虽然楚国被攻陷的时候,已经证明屈原联齐抗秦主张是正确的,楚王仍旧执迷不悟,拒不起用屈原,迫使他不得不“涉江”南下,远离朝廷。
《涉江》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南下溆浦的经过,表现了诗人至死坚持正义的伟大人格。
《涉江》这首诗有五段。
第一段叙述自己虽然坚持美德,却始终不为混浊的现实所容。
表明南渡的基本原因,是一个坚持“好修为常”,怀抱高尚理想的伟大人格与“腥臊并御”的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第二段,叙述南行的路线和途中流连反顾的心情。
从《涉江》中的比喻 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涉江》中的比喻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摘要】比喻也是能够帮助我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培养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审美能力的。
在教学中,我认为,要讲清《涉江》中的比喻的作用,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①比喻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②比喻能够以形传神;③比喻能够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涉江》比喻的作用爱国主义精神什么叫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式。
那么其作用又是什么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善比的惠施已经说过:“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可见,这是对比喻作用作最概括的说明。
大凡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凡涉及到的名家名作之诗文,除了按常规教学分析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特点之外,对某篇有特定意义的诗文之比喻作用,进行必要的写作特色的强化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因为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领会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章的主题,从中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伪的审美能力。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歌《涉江》,便是能体现这一作用的典范作品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讲清《涉江》中的比喻的作用,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比喻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作家秦牧说的好:“精警美妙的比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间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秦牧《艺海拾贝•譬喻之花》),可见,精警美妙的比喻之所以够产生这些效果,是因为它可以丰富人们的联想,“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屈原的《涉江》便是能展现这一效果的优秀诗篇之一。
屈原的诗歌《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它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是诗人在流放途中抒发悲愤心情的一篇针砭时弊、痛斥群小,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优美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漫谈
这个学期,我也读了一些关于楚辞、关于《涉江》的研究著作,但对于屈原《涉江》里的一些问题,终归形成不了有体系的思想,因此,在这里只好取名“漫谈”来解读《涉江》。
《涉江》作为《九章》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对《九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九章》共包括九篇文章,按照王逸《楚辞章句》的顺序依次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为什么叫做《九章》呢?王逸说“章者,著也,明也。
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
”但是,朱熹在《楚辞集注》里说:“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那么,二人究竟谁说得对呢?
从《九章》各篇的内容来看,朱熹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王逸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并且对于《九章》各篇,王逸也不是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认为“《九章》中,《橘颂》一篇,题材与情趣不同,这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以外的八章,便是失意以后的自述,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
《抽思》、《思美人》次之,《悲回风》、《涉江》又次之。
《哀郢》毫无疑问是顷襄王王廿一年,郢都破灭于白起时所作。
《怀沙》、《惜往日》大抵就是蝉联而下的作品了。
”游国恩先生则做了大量的考证,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细致的阐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因为个人能力的缘故,在这里只单列出游先生所排《九章》的次序:《惜诵》、《抽思》、《悲回风》、《思美人》、《哀郢》、《涉江》、《橘
颂》、《怀沙》、《惜往日》。
并且,游先生对每篇所作年代做了详细考证(其实,对于《九章》的研究,其作年问题是重中之重,但这个问题非本人能力所及。
汤炳正先生就说过探索《九章》的写作时地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在他的著作中也列有林云铭、蒋骥、郭沫若、游国恩等楚辞大家当然也包括汤先生自己对于《九章》创作时间的见解。
他们的说法到底谁对谁错,我不敢妄加评论,然正如《四库全书》对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所评价的那样:“据事迹之年月,道里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地,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徵实之谈,终胜悬断”,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但毕竟因为掌握的资料有限等原因,一些问题难免主观臆测,但总之是“瑕不掩瑜”,做到了“汰其冗芜,简其精要”,给后人以启示激发。
在这里,本文多采用游国恩先生的说法)。
对于《涉江》之所以排在《哀郢》之后,游先生认为蒋骥所说“《涉江》、《哀郢》皆顷襄王时放于江南所作。
然《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往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阳陵之后”是确信无疑的。
游国恩先生还认为,《涉江》最早作于顷襄王十一年以后,此时屈原见放九年,不得召回,因此在再无归乡的希望。
由此我们可想而知,屈原作此篇时年迈衰老(游先生假定这时屈子57岁),又恰值春寒料峭,长期见放,无召回之希望,将行未行却是去国愈远,了解这些是有助于这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涉江》中,屈子所饱含的那种悲情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怎样理解《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从首句可知此时屈原年岁已老,而往往注家多在此以《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来说明屈原用以比喻自己自始至终与流俗不同之高尚品德,而高冠、长剑也成为后世想象中屈原形象之特征。
例如,在发现的战国楚墓中,有一幅人物御龙帛画,其人有高冠长剑,其舟为龙形,郭沫若因此题词云:“仿佛三闾再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手中,切云之高耸”。
然而,汤炳正先生独不信此,他认为“此实系误解。
盖屈子自‘奇服’,并非谓异于众人,实指异于其他国家或异于其他民族之服饰耳。
此乃屈子深厚的爱国主义或强烈的民族意识之体现。
”他举证《说苑·善说》所云来证明高冠、长剑,为楚国民族服装之共同特征,最后他得出结论《涉江》所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中“奇服”之义,乃指民族特色,非指个人爱好。
“幼好”而“老不衰”,则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深情始终不变的坚定立场,已溢于言表。
他还说“此殆与《橘颂》所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含义是一致的。
”
可以说汤先生的这个论点还是非常新颖的,但我觉得但问题在于,屈原为何要在此标榜自己的名族服装来凸显自己的名族意识呢?难道被明月、佩宝璐也是楚国的民族服饰?既要标榜名族意识,那为何下文紧接着说“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呢?明明就应该是因为我品德高
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所以才不被理解的嘛。
如果要体现名族意识的话,那为什么屈原还要驾青虬骖白螭,与重华游瑶圃?为什么要蹬昆仑、食玉英呢?其实,屈原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要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告诉世人自己绝不同流合污!屈原好“奇服”是一以贯之的,除了《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还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等,这是屈原“好修为常”的表现,也是其高洁不群、高视阔步、傲岸一世的表现。
正因如此,才不被理解。
正如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所言:“首序己志行高洁,远追圣帝足以光四表而重万世,以起下莫知之意”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
此段言涉江所经过的路线及其季候,接着写古代忠贤之不幸遭遇给自己的启示。
屈子言“欸秋冬之绪风”可知此时为初春,正是春寒料峭。
从文中可知,作者经过湘、沅、辰、溆一带其心情是欲留还走,迷茫而不知所往的。
我想,作者经历深林、高山时忽而雨、忽而雪、
忽而云,这种自然天气的无序与幽暗象征着现实社会的混乱与黑暗。
但即便山高蔽日、幽晦多雨,雪纷纷、云菲菲,作者仍高唱“吾不能变心以从俗”,这也照应了前文所述的屈子追求高洁的目标一致。
屈原的伟大也正在于此: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接触什么样的人,无论自己多么迷茫、多么愁苦都保持自己独立高洁的人格,坚守自己终身的信念,九死不悔!虽说要有这种信念,但毕竟要为这种信念找到依托,好让自己不再孤单。
于是,屈原想到了古代忠贤们的事迹聊以自慰,将董道而不豫,虽重昏终身而不改初志,再次抒发僻远何伤之意,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
然而,屈子却不是以激昂的笔调来写自己的这种情感的。
如游国恩所言《涉江》中“前半高亢,后半愁苦,前后词调极不一致”。
大该由于他的心境与环境的关系,篇中越写到后面情绪就越愁苦,词调也越低沉。
正如蒋骥所说:“其命意浩然一往,与《哀郢》之呜咽徘徊,欲行又止,亦绝不相侔。
盖彼迫于严谴而有去国之悲;此激于其愤怀而有绝人之志:所由来者异也。
”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最后一段运用比兴的手法如善鸟恶禽比喻忠奸异类,用阴阳易位比喻小人得志,君子失宠等等来表达现实之中善恶不分、美丑不鉴、是非不辨,从而照应首段所言涉江之所由来。
因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姑且到此为止吧。
这篇非论文也非读后
感的四不像文章,权当做是我对《涉江》一篇的一些理解与收获吧。
参考资料:
1、《楚辞补注》洪兴祖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楚辞集注》朱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游国恩楚辞论著集(第三卷)》、《游国恩楚辞论著集(第四卷)》
游国恩著游宝谅编中华书局2008年
5、《楚辞类稿》汤炳正著巴蜀书社1988年
6、《渊研楼屈学存稿》汤炳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四库全书第1062册·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楚辞直解》陈子展撰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09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33号殷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