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合集下载

从中美文化的差异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从中美文化的差异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从中美文化的差异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中国的学生为何缺乏创造力?中国的学生天生缺乏创造力吗?如果不是,其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何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东亚地区学生的智商是偏高的。

换言之,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他们具有某种群体性的智力优势。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智力就像矿藏,再丰富的矿藏开发不出来或者开发不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学生的问题就在于此,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的学生缺少创造力,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教育的失当有关。

首先,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强调“统一”的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重视集体而非个体,重视整齐划一而轻视特立独行。

当然,这种文化价值观也反映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

很多中小学校为学生制定了整齐划一的行为规范,包括饮食起居、学习交友、为人处世的繁琐的规范或守则,学校俨然成为塑造学生行为的“模子”,学生俨然成为用同一个“模子”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在学校的考核或考试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每次考试一般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往往按照这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分。

如果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制定的标准,即使回答得再有创造性也是枉然,也难以逃脱低分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教师出了一道考试题,即“春天是一年中的季节”,一个学生回答“春天是一年中小草苏醒的季节”,结果,老师给他零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为“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

当然,适当的规范或守则,如按时上学、班集体和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对于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维持良好的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是必要的。

但是,过于繁琐或整齐划一的规范则是不必要的。

规范越多、越细、越繁琐,学生的思维活动越容易被框住,他们的创造力越是难以发挥或展现出来。

其次,中国文化过于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而相对轻视个人的独立人格。

人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某个人际关系框架中,以自己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界定自己的价值,以至于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关系社会”,在国外,“关系”甚至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21国排名倒数第一

为什么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21国排名倒数第一

为什么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21国排名倒数第一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人世间许多伟大的发明无一不是突破常规思维后进行想象创造的结果,许多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是‘幻想家’。

即使不谈这么高深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想运用好啊Q精神,没有想象力也是办不到的。

但就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东西,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生们就这么缺乏呢?如果说成人的想象力缺乏倒还有情可原,毕竟生活经历多了,很多东西麻木了,再加上工作事物繁忙等原因可能就根本没有多少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是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则与他们的年龄有点太不相应了。

我们先看一下哪些因素是诱发想象力的必要条件:诱发想象力的首要因素——兴趣。

一个人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理都懒得理,就更不用说去想了。

但单从兴趣角度来讲还是没有接触到本质的东西,一个人之所以对一个东西感兴趣一定是因为这个东西能够使他身心感到某种快乐。

所以由快乐诱发兴趣,由兴趣诱发想象。

诱发想象力的第二个因素——主动。

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要发挥主动性就要有一定的自由,任何压力和限制都是自由的天敌,也是想象力的天敌。

所以自由诱发主动,主动诱发想象。

有了快乐和自由的人就是容易发挥想象力的人,但要使得想象力发挥好的作用,还需要如下的两个条件: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结果的第一个条件——引导。

中国人在某些方面的想象力可以说是排在世界前列的,比如投机取巧。

因此要避免想象力朝着不良方向发展就要对人进行适度的引导,让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结果的第二个条件——聚焦。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再聪明的人如果什么都做也将一事无成。

所以发挥想象力也要进行适度的聚焦,才能产生良好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否则真的可能会引发精神错乱啊。

通过上面一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家长、学校、社会将太多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学生们身上,使得中国的学生既不‘自由’也不‘快乐’,而且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们走上正确的思维和想象之路。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中国正在流行焦虑。

在教育领域,为人父母者,焦虑地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

从宏观看,举国都在焦虑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匮乏。

遗憾的是,探究这种匮乏深层原因的行为却不多,鲜有人去问个究竟。

这也是中国的习惯之一,不喜欢追究深层的原因。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力?笔者认为,创造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在已知世界中,认知未知世界的能力;这种认知,包含全方位的,可以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也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世界的运行秩序就是无形的。

第二,发现已经世界中,错误的、片面的认知的能力。

这一点有时比第一点更为重要,它常常是实现第一点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造成创造力匮乏,原因可能有很多,笔者注意到一个大家不太注意,并且可是一个挺根本的原因。

先来看一些例子。

韩寒的文章《求医》中的一节,曾作为中学语文的考试题,韩寒仔细地完成了考题,然而8道题,只作对了3道,最可笑的是他答错了“画线句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他居然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寂静钱钟书》一文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竟然只拿了1分。

同样荒谬的是,作者回答“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同韩寒一个命运,他也答错了。

他不知道他内心最真实的意图。

《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的《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被选入福建高考语文试卷。

他找来试题,“我以为自己写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来得心应手”,“一对答案,妈呀,我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不会分析了!”林天宏估计,这道15分的题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数。

作家周国平的文章经常入选考试题目。

有一回,一个初三女生拿给他一份试卷,是以他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文本的测试,她让他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他得了69分。

初三女生十分得意,因为她还得了71分呢。

无论谁看,69分都不算一个好分数。

为什么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

为什么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

为什么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创造力分析摘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当今社会,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了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急剧下降。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关键词:中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当代人才最鲜明的标志是创造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本源之一。

那么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竟如何呢?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在21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并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

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一、是什么抹杀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1、思维标准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描述过一幅漫画:“漫画中画了两个坛子,坛子打破前,一个人蜷缩在坛子中;坛子打破后,那个人依然蜷缩在坛子中,姿势一点没有改变。

”。

朱清时用这个漫画来说明现行教育对一个人的塑造:尽管坛子已经打破,但人已经被定了型,没有了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考试是基础教育的指南针,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是当代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国自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求同不存异的死胡同。

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和发散性思维才能引导同学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表达和创造能力。

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有关中国孩子创造力培养的问题一、中国孩子为什么缺少创造力前不久,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一个第一和一个倒数第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普通教育的教育结果,也让人们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么。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强,这是世界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所羡慕的。

但这只表明,中国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多做练习、多背数学公式,多抠数学习题,结果自然会好。

中国的普通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数学天分的人才,但在现实中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却很狭窄,所谓的数学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高端数学命题去了。

中国的孩子缺少想象力吗?不缺!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有!但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或是体现不出来。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会被人们视为书呆子,大学毕了业,还会被人认为是无用之人。

在学校,孩子们要做个好学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的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

但人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

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人们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变。

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

一个人的知识再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

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更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心态。

读书好的学生未必就要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要求有创造力。

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人觉得孩子们有创造力重要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更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突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没到市场上人才已饱和的阶段。

大学生就业难,从深层上讲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变化。

中国青少年为啥没有想象力

中国青少年为啥没有想象力

中国青少年为啥没有想象力作者:刘亚伟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12期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因此,教育专家刘道玉呼吁:“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认为,中国青少年之所以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原因在于我们“成才”而不是“成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产生或选择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专制制度下,趋利避害的选择。

在家长那里,教育孩子养成听话的习惯,有着比较复杂的动机,比如作为自我保护的生存术,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计较等。

从一个新的生命伴随着那声初啼来到人间,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呢?很简单,听话就是好孩子,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教诲和要求只许说是,不准说不,只能顺从、遵从和信从,不能拒绝、怀疑和反对,顺就是孝,逆就是忤。

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不管你有没有道理,没说之前就先已经错了。

学校里选班干部、评好学生,“听老师的话”是最起码的条件,否则,老师那里绝对通不过。

但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种对孩子的“听话、顺从”教育,却带来了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根子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这是因为,能够说“不”和敢于说“不”,不仅是一个人独立、尊严和自信的体现,更是一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精神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以探求出能够经受更多怀疑、更多混乱考验的原则。

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于任何事情,对于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习惯的、多数人遵奉的东西,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以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不足”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不足”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不足”这一现象值得重视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08期“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我们科技发展的水平。

”在2020年中国科幻大会前夕的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提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多年来,中国的学生想象力不足的话题反复被提及。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曾会同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全国九个省(市)72所中小学进行了一场关于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的调研,测评总分为80分,参与调研的孩子们平均得分仅29.97分,未达及格线。

“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孙云晓说。

关于想象力,我们可以想到若干名人名言。

比如狄德罗有句话,“想象,这是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而在所有人当中,按照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话,“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

这也符合很多人的认知,虽然青少年没有完成知识积累,但他们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想象与现实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想象始终跑在现实前面,可现在,青少年想象力竟然落在了科技发展后面,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的感觉。

在去年上海市中学生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中,许多孩子对未来的想象还是“会飞的汽车”“缩小的饼干”,似乎现代科技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担任活动评委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丁子承感叹,“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可孩子们的想象力水平还停留在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或叶永烈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最近《长江日报》披露,“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

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

现代的“三钱”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

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

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

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

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和追求想像力和创造力呢?一、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

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

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

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考试,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的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

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

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

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像力、创造力、好奇心吗?二、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中国青年报》报导:“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最近《长江日报》披露,“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

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

现代的“三钱”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

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

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

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

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和追求想像力和创造力呢?
一、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

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

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

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考试,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的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

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

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

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像力、创造力、好奇心吗?
二、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
《中国青年报》报导:“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

”高校自主的权力,难以挡住强势的权力、金钱、关系的冲击,特别是在自主选拔、面试等采取人为打分评判标准,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监管很难到位的环节,便是各种办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温床。

利用政策的盲点,凭借家长权力、金钱、关系的潜规则,使同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这种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奋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无所作为家庭的孩子陷入了茫然。

作为“被学习”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任务是读书、做题、考试,考出好成绩,至于个人的发展、如何发展,基本上是家长的事情。

家长在谋划着子女发展的路径。

学生需要的是循规蹈矩,听老师的话,跟家长走。

他们还需要创造、创新吗?
三、机械的考试内容泯灭了学生的灵气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

从上世纪80、90年代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进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

本世纪以来,有些省对高考内容作了一些改变,但无根本的变革。

高考内容、评价标准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方式,学习能力和追求目标。

笔者始终认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关键。

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突出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多读书、读经典,不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内容不仅不需要想像力,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好奇心,而且是在泯灭学生的灵气。

中国的青少年并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是社会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评价机制使中国的青少年丧失了想像的热情,创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陈国祥,男,1947年生,教授。

原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

从事文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地址:江苏大学党委办公室
电邮:gxch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