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

合集下载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浅谈:(1)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14世纪至17世纪初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

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后波及到欧洲各国。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称为“文艺复兴”。

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达到反抗封建统治和反对教*会的目的。

它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而且还是思想文化体系的一次大变革,影响到哲学、政治、世界观和教育等领域,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①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a.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

b.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主题。

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Y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

c.在创作方法上,为配合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追求,人文主义文学抛弃了中世纪宗*教文学寓意、象征、梦幻的创作方法,在继承民间文学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现了更高的艺术真实。

d.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人文主义文学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创立了十四行诗、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

e.人文主义文学突破了拉丁语的束缚,采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为各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②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十日谈》人文主义文学的这些特点在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这部作品以欧洲中世纪爆发的大瘟*疫为背景,描写3名男青年和7名女青年为避难结伴来到郊区,在居住期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互相娱乐,10天里总共讲了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就是《十日谈》的主要内容。

【精品】19世纪初期欧美文学和浪漫主义

【精品】19世纪初期欧美文学和浪漫主义

第六章19 世纪初期欧美文学和浪漫主义第一节概述19 世纪初期,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大释放时期。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和波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就是这股潮流的文学折射。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它产生于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初期,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它产生于18 世纪末,并于19 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各国。

它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者。

18 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的崇尚,为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在18 世纪末以前,浪漫主义只存在浪漫手法和部分相关概念,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理论的策源地在德国。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有它的思想文化背景。

首先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与旧的封建意识形态进行了激烈交锋,由此而引起了作家思想观念的变化。

其表现为:一是个人意志的无限张扬;二是不满现实,耽于幻想,追求新奇;三是启蒙理想破灭后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失望和忧郁。

“人不在是自身的目的,人成了他人的工具”。

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和情感特征,从而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

这种社会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土壤。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密切关系。

前者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强调个人灵感和天才,后者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揭露和批判,对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幻想都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从文学传统来看,浪漫主义接受了卢梭“返回自然”的学说,重视学习中世纪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的文学,“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在法语中指用韵文或通俗语言写的传奇(Romance),即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具有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对其归纳抽象,也可找出其基本特征:一是主观性和抒情性;浪漫主义作家出于对庸俗丑陋现实的不满,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中编(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中编(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中编(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考点】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失望情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浪漫手法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学发展过程。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三、浪漫主义的人文观念(结合导论部分)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尤其是世俗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形态的再现。

人文主义的人本意识强调人智对神智的反抗和人的原欲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的个性自由强调人的自然天性和自由情感对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反抗。

浅谈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流派

浅谈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流派

浅谈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流派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莹莹学号:20101501057完成日期:2013年4月20日浅谈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流派[内容摘要]: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规模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一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

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俄国、挪威等国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立之势。

[关键字]: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19世纪最后的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规模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一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

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俄国、挪威等国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立之势。

一.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出现的非主潮流派(一)巴黎公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也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欧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萌芽,如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等。

1.巴黎公社文学内容:巴黎公社文学主要包括公社斗争前后约二十年间公社战士们的大量文学创作,其基本题材取自巴黎公社革命事业。

(1)愤怒揭露了资产阶级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2)热情歌颂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3)体现了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4)塑造了公社战士的正面形象。

.欧美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欧美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欧美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主讲 曾宪柱




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P77、78 (1)社会原因。 (2)德国古典哲学的流行和空想社会主义学 说的兴起,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 基础。 (3)受传统文学的影响。P78、79 2、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重理想崇感情 (2)讴歌大自然,重视民间文学 (3)追求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和环境, 运用夸张的手法制造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5.卡西莫多的形象

卡西莫多是内心美好与外貌 奇丑相结合的艺术典型。他 被社会鄙弃,变得麻木冷漠, 对克罗德惟命是从,是爱斯 梅拉尔达的温情与友爱唤醒 了他的良知。他善良、真诚、 纯洁,怀着感激、爱慕、崇 拜之情抢救、爱护爱斯梅拉 尔达,并勇敢地与克罗德进 行斗争,最后徇情于爱斯梅 拉尔达的墓穴。卡西莫多形 象的意义在于说明心灵美重 于外表美,体现了善战胜恶、 真诚战胜虚伪的真理。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 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 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 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 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 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 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 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 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 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 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3)浪漫主义的手法 如奇特的题材,中世纪绚丽多彩的背景,曲 折离奇、富戏剧性的情节,夸张、怪诞的手法, 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尔达身世的离奇、巧合, 结尾对两具尸体化为灰烬的描写,都表现了浪 漫主义特殊的艺术魅力。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大河奔流似的思绪——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第一,突出的特征是其主观性,即偏重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第二,继承“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

第三,在接受文学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第四,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喜欢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德国文学德国是浪漫主义的诞生地。

弗·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他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前进的综合文艺”。

他主张打倒文艺中一切界限,他说:“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的规律的约束”。

在他看来,兴之所至是创作的基本规律,因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必须破除。

他最早用浪漫主义标明他们的文学主张。

奥·施莱格尔(1767——1845)提出艺术美“无目的”,以此反对古典主义。

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在《断片》里说“生活是死的开始,生活是为了死的缘故。

死是结束也是开端。

是分开也是更近的结合。

通过死完成了还原。

”海涅曾经说他是“死亡诗人”,但是,他并不厌世。

相反,他由于热爱生命而极度恐惧死亡,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他赞美死亡。

1805年以后,出现另一批浪漫主义作家,即后期浪漫派:阿尔尼姆、布仑塔诺、艾沁多尔夫和格林兄弟等。

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民歌集被认为是给法国诗歌注进了新鲜血液。

艾沁多尔夫的抒情诗质朴、明朗、乐观、具有民族风格,少有早期浪漫派那种朦胧、阴暗、神秘等情绪。

格林兄弟合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想象丰富、美丽神奇,表达了人民的正义感和智慧,嘲笑暴君和地主的愚昧无知。

浪漫主义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过渡期。

拿破仑失败后,德国一方面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下,失去言论自由,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所发展。

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

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

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十九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方面都承接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以及启蒙主义三大时期的发展成果,所以在思想有着突出的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界在为打破神学束缚的现状上而提出了“人道主义”,将“人”提到了思想的首位,宣扬“人”的价值大于神,紧接着古典主义时期将文艺复兴后期的过分崇尚享乐以及“人欲”不禁的思潮渐渐规矩起来,以让社会可以有秩序的发展,从而便引出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提出要以“理性”的人道思想,将理性的观点来诠释和规范社会道德秩序,以此更有利的反封建并且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而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渐已定型,思想在世界局势变迁的同时也有所转型,之前的思想由于主流趋向是反封建为社会革命所兴,所以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充满了封建批判性以及革命性,而此时革命已陆续成功并进入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伴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后也开始暴露出新思想层面的变异,思想家与文学家的视角也开始对于人性进行深一层那个的探讨,这个时期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们一旁沐浴着欧洲全面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民主思想中“自由、平等、博爱”充斥于笔端,一旁在注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下对于人的心灵的挤压与扭曲状态,将现实发展的种种境况显露在纸上,而交织于两方的所共同挖掘的都是人性中所凸显的“仁爱”。

资产阶级思想中十分突出民主思想,希望社会充满“仁爱”,呼唤人性的中的“善”,这个道德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利他主义的提出,这一道德理论倡导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这便体现出了“仁爱”思想。

文学家是的社会嗅觉最为明显,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所以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满含着“仁爱”思想,首先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由于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社会思潮并且经过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特点便是倡导自由,关注同情底层人民,抨击社会旧的以及新的罪恶现象,并且对社会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所以“仁爱”思想是其抒发情感的创作基础。

从_雾都孤儿_看狄更斯的仁爱思想

从_雾都孤儿_看狄更斯的仁爱思想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4一引言作为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在对当时社会黑暗和腐败进行深刻揭露的同时,把道德作为一面旗帜宣扬仁爱思想,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他企图用富有资产者的仁慈与关爱来改变受难中小人物的命运,用仁爱思想来化解社会问题,充当贫苦人们的救世主。

狄更斯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十四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无一不弥漫着浓厚的仁爱思想,即使在其早期作品中,读者也不难发现其对仁爱思想的倡导。

发表于1838年的《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小说,它深刻描写了资本主义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无情地抨击了济贫院的残酷行为,揭露了贫民窟里滋生的种种罪恶。

主人公奥立弗在经历种种磨难后,凭自己善良的天性得到了有产者布朗娄的同情与帮助,最终摆脱贼窟,继承了财产,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整部小说沉浸在作者浓厚的仁爱思想氛围中。

二《雾都孤儿》中仁爱思想的表现1仁爱思想鲜明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上《雾都孤儿》对“新济贫法”下育婴房和贫民习艺所里孩子们的悲惨生活有详尽的描写,小说中的孩子们食物匮乏的生活状况、稚嫩可怜的幼小心灵、悲惨低贱的身世以及所受的种种非人虐待,无不让读者揪心。

相比之下,济贫院干事班布尔先生作威作福、贪婪无厌的行径以及他对孩子们凶狠的嘴脸则让人痛恨。

狄更斯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把“新济贫法”下贫苦孤儿的悲惨生活描写得深刻感人,揭开了济贫院伪善的面纱,将其种种恶行公之于众。

后来,小奥立弗不堪忍受棺材铺学徒诺亚的侮辱,只身逃往伦敦却又不幸落入贼窟。

书中狄更斯对以费金为首的盗贼团伙的罪行与阴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恶贯满盈的贼首费金教唆孩子们犯罪,毒害儿童;彪悍凶狠的塞克斯残忍杀害自己的情人南茜;自甘堕落的小偷“逮不着”劣性难改,而奥立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贪婪无厌,企图独占财产。

狄更斯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个恶人形象,并对他们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仁爱思想
十九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方面都承接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以及启蒙主义三大时期的发展成果,所以在思想有着突出的表现。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界在为打破神学束缚的现状上而提出了“人道主义”,将“人”提到了思想的首位,宣扬“人”的价值大于神,紧接着古典主义时期将文艺复兴后期的过分崇尚享乐以及“人欲”不禁的思潮渐渐规矩起来,以让社会可以有秩序的发展,从而便引出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提出要以“理性”的人道思想,将理性的观点来诠释和规范社会道德秩序,以此更有利的反封建并且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而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渐已定型,思想在世界局势变迁的同时也有所转型,之前的思想由于主流趋向是反封建为社会革命所兴,所以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充满了封建批判性以及革命性,而此时革命已陆续成功并进入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伴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后也开始暴露出新思想层面的变异,思想家与文学家的视角也开始对于人性进行深一层那个的探讨,这个时期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们一旁沐浴着欧洲全面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民主思想中“自由、平等、博爱”充斥于笔端,一旁在注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下对于人的心灵的挤压与扭曲状态,将现实发展的种种境况显露在纸上,而交织于两方的所共同挖掘的都是人性中所凸显的“仁爱”。

资产阶级思想中十分突出民主思想,希望社会充满“仁爱”,呼唤人性的中的“善”,这个道德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利他主义的提出,这一道德理论倡导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这便体现出了“仁爱”思想。

文学家是的社会嗅觉最为明显,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所以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满含着“仁爱”思想,首先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由于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社会思潮并且经过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特点便是倡导自由,关注同情底层人民,抨击社会旧的以及新的罪恶现象,并且对社会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所以“仁爱”思想是其抒发情感的创作基础。

雨果是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就提出文学对人的道德净化问题,而他这一思想在其后来的作品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名著中都充分得以体现,《在巴黎圣母院》中他在揭露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神职人员罪恶的同时,也彰显出了作为底层小人物加西莫多源于美和爱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其代表作《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身上更加凸显出了雨果“仁爱”思想:即只有基督教仁慈、宽恕精神引导下的“道德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改变人,改变社会。

雨果其创作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直接影响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
而现代主义秉持着其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人性以及表达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特定环境下的思想与情感变化的创作特点,对于“仁爱”思想的宣扬更有其突出的表现,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已超越了浪漫主义的力度,并且对于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也愈见深刻性。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狄更斯由于横接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时期,所以在其文学作品中较早透起“仁爱”思想,早期的《匹克威克外传》《奥利佛·特维斯特》等作品便创造出了一系列关心、庇护弱小者的“仁爱”有产者形象,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描绘了“以暴抗暴”后最终自食恶果的现实,深刻宣扬着以基督教的仁爱、宽容对待敌对者的人道思想,而这一创作思想最终被后来“仁爱”思想的集大成者托尔斯泰归结为“以宗教拯人救世,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中,从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射在全世界全人类,其早期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就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世界精神”,而在《战争与和平》中他找到了基督教作为释放仁爱的中心与人生在世的精神归宿,《安娜·卡列尼娜》里对于安娜一生的描绘中流露出作者的危机感和悲观情调,而却在对于列文这一人物的描写中宣扬出人一切须听从于上帝,人生之可为唯在克制欲望、净化自身道德的思想,最后在代表作《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最终得以形成,作品中把人道主义同完全宗教意义上的基督教相贯通,相融合,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在上帝的感召和指引下得以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用他的文学艺术诠释了在上帝指引下人人之间互爱和谐的美妙境界,将“仁爱”思想散播向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仁爱”思想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一种主流创作思想,不仅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下人性美好的呼唤与社会异化心理的救赎起到一定作用,还对后来的文学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