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那么你知道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唐玄宗是李唐王朝的第七个皇帝,唐玄宗叫什么呢?他本名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民间多称之为唐明皇。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而也称他为李三郎。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27岁登皇帝位,在位44年,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帝王。

一方面,唐玄宗从小就是个锋芒毕露的王子,史书中多次记载了小李隆基的聪慧和大气,以至于祖母武则天都非常喜爱和看重他。成年后,李隆基更是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心智,与姑姑太平公主一起诛杀韦后,扶持睿宗李旦继承皇位。后来,李隆基还凭借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太子,继承了皇位。即位后的李隆基不仅赐死太平公主,坐稳皇位,更在不同的时期恰当的选择了能臣良相辅佐朝政,他加强边防,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

另一方面,在李唐王朝走向极盛之时,李隆基又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沉溺女色,宠爱杨贵妃,估计当时连唐玄宗叫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他的昏庸还体现在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一众奸佞之臣,甚至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后来的李唐中衰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是一个功过分明的封建君王,就他前半生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而言,谥号明皇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但对于唐玄宗晚年的沉湎酒色,醉心风月,甚至宠信奸佞,荒废国政而言,明皇二字实在是一个讽刺,难怪最终,唐玄宗被迫退位,并被儿子幽禁,郁郁而终。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有句话就叫叫做“后宫三千宠,三千宠爱在一身”说的就是杨贵妃与唐玄宗。

杨贵妃最开始是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帽,杨贵妃嫁给李帽五年,其恩爱之极,后来杨贵妃和唐玄宗见面后,唐玄宗就被杨贵妃的美貌所迷住,不顾一切的想办法将杨贵妃纳为了妃子,这个按伦理来说就是乱伦,也因为杨贵妃曾是李帽的妃子,所以也成了唐玄宗一直没有将杨贵妃立为皇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唐朝是以丰腴为美,杨贵妃虽然体态丰腴,但是却精通音律和舞蹈,唐玄宗也是个精通音律的人,得到杨贵妃这样一个通晓音乐的美人儿,更加是欢喜不得,再加上杨贵妃还很善于舞蹈,有人曾说杨贵妃在舞蹈的时候,姿态优美,身轻敏捷,翩翩起舞犹如彩蝶纷飞,这些也是唐玄宗为何痴迷杨贵妃的原因吧。

唐玄宗因为美人在怀而不闻朝政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但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传于人间流传至今,不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却也是非常的凄凉的,所谓红颜薄命,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唐玄宗爱环为其修建华清池,给其所有钟爱之物,以及新鲜的千里之外的荔枝,只看到了长生殿的恩恩爱爱长长久久朝朝暮暮,却也不知道杨贵妃一人时在后宫中独自饮酒消愁,以及面对着众多嫔妃的暗里阴招,一个女人要

遭受这些,却只为留在一个男人的身边,后来的唐玄宗为了帝国形式的危机,赐了白娟让杨贵妃在马嵬坡自杀,一抹红颜就这样的烟消云散于世间。

唐玄宗留给后人的启示

唐玄宗是个毁誉交加的风流天子 唐玄宗前前后后一共当了46年皇帝。在这46年中,他前期明智,后期昏聩基本已经成为历史的共识。唐玄宗统治中国四十多年,他的统治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元时期,一共二十九年。第二个阶段是天宝时期,一共十五年。在开元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 进入天宝时期,步入晚年的唐玄宗开始懈怠朝政,把主要精力放在享乐上,而且花样百出,朝中大事基本上托付给了没有一点政治节操的宰相杨国忠,东北边事则交给了安史之乱的发动者—胡人将领安禄山。自己一头扎进了华清宫的温柔富贵乡,与杨贵妃开始了神仙般享乐的日子。正因为他的怠惰和昏聩,使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长达八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唐朝像坐过山车一般,一夜之间就从高高在上的繁华鼎盛,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他自己被迫禅位,事业灰溜溜地结束,同时,爱情的悲剧也提前上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香消玉殒,长恨至今,悲歌绕梁。 是个极富生命力的皇帝。 唐玄宗当政四十四年,竟然不给自己提前修陵寝。泰陵是在他逝世之后才匆匆开始修建,而且从动工到完成不足一年,所以卑小简陋至极。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他创造的时代是个不考虑死亡的时代,他本人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皇帝!早年,他旺盛的精力施之于政治,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开元盛世;中年以后,当他的政治热情如潮水一般退却时,旺盛的精力则施之于情爱,于是,又有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爱情传奇。他追求完美,无论是政治之道,还是儿女柔情,总要轰轰烈烈,总要发挥到极致,这才不负其才,不虚此生!在这样的追求中,只有不能自已的生命热情,哪里还有死亡的位置呢!这种气概,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慷慨挥洒的盛唐气象! 然而,既然是一个无比鲜活的生命,那就会体现生命的自然规律。唐玄宗会变老,会倦怠,会改变追求的目标,也会转移生活的重心。早年,他意气风发,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习题

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武则天前一任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中宗 答案:D 2.其当政时被称为有“贞观遗风”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中宗 D.唐玄宗 解析:“贞观遗风”是对统治者统治的一种赞美,唐玄宗是开元盛世,而唐高宗和唐中宗都没有太大的作为。武则天当政时期,统治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称她的统治有“贞 答案:B 3.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杭州 D.开封 答案:A 4.唐朝的全盛时期出现在( A.唐太宗贞观年间 B.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解析:唐朝的全盛是在唐太宗和武则天良好统治基础上实现的。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政治内 答案:C 5.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最高统治者比较开明 B. C.统治阶级放弃了剥削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任何时候,统治阶级都不会放弃剥削,只是有可能采取比较宽松 答案:C

6.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点是(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解析:此题是一通比较分析题,盛世局面主要表现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等方面。 答案:A 7.唐朝的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解析: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朝,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朝,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此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答案:D 8.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功过。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A. B. C.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 解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武则天在位时,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 图1 图2 答案:曲辕犁筒车 10.

李世民事迹

李世民事迹 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盛世君王李世民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在武功郡(今陕西武功)。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的长兄叫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李元霸等几个弟弟。李家是陇西人,有鲜卑人的血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最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能任贤纳谏,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发展西域交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另外,他还是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李世民少年聪颖,胸怀大志。不断的读书求学使他逐渐具备了不凡的气概和胆略。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

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因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果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果投降后被处死。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称王称帝的很多,鹿死谁手一时还很难预料。年轻的李世民领兵出征,开始了统一之战。经过多年不停的征战,李世民终于率领唐军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着盖世无双的战功,回到长安。他的声誉、威望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引起了李建成的妒恨。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联合起来,一同对付李世民。而李世民既然名气“奄有四海”,也并不掩饰自己想当皇帝的欲望。两大集团之间终于发生了殊死决斗。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设下伏兵,一举诛灭了李建成集团。当年,李渊退位,李世民黄袍加身,尊为唐太宗。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战胜政治对手太子集团而登上帝位,除了他本人卓越超群的智慧和才能之外,更在于他能够识别和使用人才。 李世民用人以德才为标准,不分新人旧人和亲疏贵贱,只要有德有才,都根据他们的实际,安置到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位置上。李世民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主,能随时用隋亡的教训来提醒自己。他对大臣们说,如果君主做事不对,就要勇于进言促使改正。 李世民还打破当时传统的门阀观念,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固

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

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 人物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庙号“玄宗”。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1] 。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 人物关系 李隆基之父李旦与太平公主是一母同胞的兄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自然也就是亲姑侄了。当初,在面对韦氏集团的时候,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纽带,他们俩可以联合起来,将韦氏铲除。等度过危险以后,在利益上有了争夺之后,他们俩的矛盾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毕竟在帝王之家,亲情总是要排在利益的后面。 李旦将李隆基立为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仍以为李隆基不足为惧。但是随着李隆基的锋芒毕露,太平公主终于开始忌惮他了,并一直试图将太子换掉。可是,李旦却在突然之间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这打乱了太平公主所有的计划,令她措手不及。 经过重新部署,太平公主图谋再次发动政变。她与许多的大臣相勾结,并联合御林军,意欲起兵夺权,并开始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药。 太平公主不知道的是,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李隆基所获悉。在李隆基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计划后,他决定先发制人。他先围困公主府,再率领三百余人,将太平公主的亲信全部擒获和射杀。 太平公主在不得已之下,逃入佛寺躲避,不久就返回了府中。李旦亲自出面为太平公主求情,但李隆基决意赐死了太平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故事 《唐太宗论止盗》一文出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传当时的唐朝鸡鸣狗盗之徒 甚多,百姓家家户户都担心夜里有小偷来偷东西,为了治理这一社会问题,唐太宗李世民 与群臣商讨“止盗”的方法。 唐太宗问群臣要如何解决盗贼猖獗这个问题,有的大臣主张用严厉的刑罚来处罚被抓 住的盗贼。唐太宗认为:百姓中之所以会有人去做盗贼,是生活所迫,是因为国家不够富裕,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贪官,没有繁重的苛捐杂税,百姓人人都 有余粮,吃得饱,穿得暖,那么鸡鸣狗盗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自此,唐太宗开始自上而下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上,开始节俭以减少开支,惩治贪官,君主不骄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赋税来供养这些人;对下减轻百姓的赋 税及劳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盗为生。推行这些政策几年后,唐朝社会 治安秩序井然,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可见唐太宗推行的这些政策是从 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后来唐太宗常对身边的侍卫说:自己不敢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君主的欲望通常 都要百姓来承担,国以民为本,剥削百姓供养君主,国家也会随之衰弱的呀!后人将唐太 宗止盗的理论记录下来,《唐太宗论止盗》成为了历代君王拜读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民风开化,经济繁荣,一派祥和, 直到今天,我们提及他的“贞观之治”都不免感叹当时的盛况。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与李世民爱民如子息息相关。其中唐太宗吞蝗讲的就是他爱民的一个典故。 有史料记载,贞观二年,长安城里大旱,长时间的大旱必然引发虫灾,果然不久四处 便开始闹蝗虫。李世民进入百姓的庄园看粮食的受灾情况,看到蝗虫遍地,便捉了几只放 在手心,对着手心的小虫子说道:“粮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粮食,百姓就会挨饿。百姓如果有什么罪过,应当是我这个一国之君没有做好,应该由我来承担,如果你能显灵 的话,就吃我的心吧,把粮食还给百姓!”说罢,就要吞下蝗虫,群臣阻拦,说万一吃了 生病呢!唐太宗说:“我愿意承担百姓的所有灾难,小小的疾病怕什么?”说罢不等群臣开口,就将蝗虫吞了下去。说来也算离奇,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迹却流芳 百世。虽然这个故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表示了唐太宗爱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对蝗虫说的那些话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将一个国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伟岸。在国家有难之际,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担忧的是民生,无怪乎当时的百姓对唐太宗如此的爱戴了!

唐玄宗李隆基评价

唐玄宗李隆基评价 2012初翔乔心怡唐玄宗吗,也就是李隆基,又称唐明皇。还有个很长的谥号—至道大圣大名孝皇帝。也会是他的名字。唐玄宗是唐睿宗李旦的第3个儿子,当然,也就是那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的孙子。生于685年,于762年去世。在712年也就是他27碎的时候登基。改年号开元。而后世人所说的开元盛世那就是这位伟大的皇帝一手建立的。 按理说,古代的规矩从来是立嫡长子为下一代皇位继承人。像唐玄宗是父亲是四子,自己又是三子,好事是怎么也轮不到他的头上的。但巧就巧在了710年的时候,唐玄宗与武后的女儿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发动了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后,并且辅佐其父唐睿宗李旦继位。而唐睿宗又年他诛杀韦后有功,便封其为太子。而两年后又禅位于唐玄宗,做起了太上皇。再说唐玄宗,第一段提了那个所谓的开元盛世。也是唐玄宗登基后一年713再到741年的这个时间段,再这期间唐朝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开元盛世是唐朝社会不论是经济、国力还是其他方面的一个极盛时期。而开元盛世的形成,也不是唐玄宗一人便可完成。在开元盛世之前,也少不了前面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在位时唐朝的发展。 在唐玄宗在位前期,他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臣。据《资治通鉴》记载。姚崇善于应变,办理各种事物,宋璟善于守法,主持公正立场。两人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而姚崇更是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的大臣。在这些臣子的辅佐下,唐玄宗选贤用能、积极纳谏、发展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减轻刑法、倡导节约。最终是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国力强盛,造就了开元盛世,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手工业,在唐玄宗在位期间,唐朝的丝织业以及青瓷、白瓷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在唐玄宗在位后期,他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使政治十分腐败,并且其在位后期沉醉于酒色,信宠杨贵妃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爆发后世所的安史之乱。而这安史之乱,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总之,唐玄宗为唐朝的社会稳定和高度繁荣起了重大作用,但他晚年的统治也给唐朝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封建帝王。

历史唐玄宗大事记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687年)闰七月丁卯,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 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 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691年)初,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开始出阁,建置官属。这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693年)腊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降封为临淄王。 [7] 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在正月初二朝后,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 699年)他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其父李旦被封为相王。 701—704年),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708年),兼潞州别驾。 710年),李隆基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京师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 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诛杀韦后党羽,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

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 712年),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715,突厥十姓降者前后万余帐,跌都督思泰等又帅众来降,5月,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大蝗 717,郭知运大破吐蕃 725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726)六月十九日,太上皇崩于百福殿,年五十五;突厥内乱,五部纷纷降唐 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最荒唐的隐情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最荒唐的隐情一次偶然的金星昼现为何让见过大世面的唐太宗必欲置人于死地呢? 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的六月一日与三日,太白金星曾两次于白昼出现,而这次金星的出现却让尚为秦王的李世民濒临生死抉择。 红潮网摘编自《广州日报》2012-04-04第B4版,作者:汪瑶,原题:金星昼现促使李世民发动政变 金星又称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在古代它是一颗让人恐惧的行星,当它出现在不该出现的轨道或时间点上,解释星相的官员便认为灾祸将降临人间。 据《旧唐书·李君羡传》载,贞观初年,刚夺得皇帝宝座的李世民听到太史令奏报“太白频见昼”这一可怕消息。太史令解释道这次金星昼现预示着“女主昌”,加上京城谣言“当有女武王者”,这颇让李世民心惊肉跳。李世民联想一个与“武”有关联的“女人”将要造他的反。会是武则天吗?虽然我们知道这种偶然的天相往往会被后来的史家有意附会,但在当时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把它与武则天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很简单,贞观初年,武则天还未出生,大约17年后她才会出现在李世民的世界里。但是总要有人对此天相负责吧,于是在经过一番“人肉搜索”后,李君羡便被锁定。李君羡是李世民的从龙之臣,曾被封为武连郡公,又做过左武卫将军,而且据李世民回忆,李君羡曾在一次宫廷宴会上自爆小名为“五娘子”。综上所述,李君羡最终“被谋反”,迅速人间蒸发,死得莫名其妙。 荒唐:用政治解读天文现象

一次偶然的金星昼现为何让见过大世面的唐太宗必欲置人于死地呢? 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的六月一日与三日,太白金星曾两次于白昼出现,而这次金星的出现却让尚为秦王的李世民濒临生死抉择。 据《旧唐书·天文志》载,武德九年六月三日,当金星再次于白昼划过长空时,太史令傅奕立马向李渊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思索半晌,还是将这份密奏转交给李世民。在迷信天相与谶言交织的时代,李世民自然知道父亲此举的寓意与分量。李世民没有选择自杀来澄清嫌疑,而是在六月四日直接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并逼迫父亲退位。 由于在史料上难以找到太史令傅奕与太子李建成集团有任何瓜葛的证据,可见李世民是颇为相信这一天相背后蕴含的政治意义,这次金星昼现也成为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直接动机。 《旧唐书·李君羡传》称,武则天天授二年,李君羡家属向女皇称冤,武则天为李君羡平反。显然武则天也和李世民一样深信这一天相的“合理”暗示,并庆幸有人替自己挡过一灾厄了。 古人迷信宇宙中的天体与人事有密切的联系,可见有多么雷人了。

读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作文400字

读《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作文400字 在我国古代历史风流人物众多,而大有作为的皇帝确是居指可数的如: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赢政,心胸宽广的汉高祖刘邦,一代天骄的元世祖铁木真,布衣天子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最长的清圣祖康熙等等各个朝代的明君。但在这众多大名鼎鼎的皇帝当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还是贞观天子唐太宗李世民。 自从李渊兴兵起义,率领众将打天下以来,李世民是屡出奇谋,百战百胜,同时为人又心胸宽广,乐于助人,深得百姓拥护。可以说李渊的天下大多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他的才能,与人缘让他的哥哥李建成感到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太子地位坐不稳,便连和其弟李元吉共同对抗李世民,他们千方百计的谋害李世民,都没能成功,都被他的手下巧妙化解,但纸里包不住火,他们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反尔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我国明君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 通过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心胸宽广,有远大志向,乐于助人,并要心好,德好,人好等,只要你掌握了这些道理,你就一定能成功,

一定能有所作为。 在我国古代历史风流人物众多,而大有作为的皇帝确是居指可数的如: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赢政,心胸宽广的汉高祖刘邦,一代天骄的元世祖铁木真,布衣天子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最长的清圣祖康熙等等各个朝代的明君。但在这众多大名鼎鼎的皇帝当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还是贞观天子唐太宗李世民。 自从李渊兴兵起义,率领众将打天下以来,李世民是屡出奇谋,百战百胜,同时为人又心胸宽广,乐于助人,深得百姓拥护。可以说李渊的天下大多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他的才能,与人缘让他的哥哥李建成感到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太子地位坐不稳,便连和其弟李元吉共同对抗李世民,他们千方百计的谋害李世民,都没能成功,都被他的手下巧妙化解,但纸里包不住火,他们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反尔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我国明君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 通过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心胸宽广,有远大志向,乐于助人,并要心好,德好,人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帝王,同时还是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唐玄宗李隆基对我国传统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创立了教坊、梨园机构,其次改革了乐制使胡曲与俗乐实现了大融合,谱写了盛唐之乐的新乐章。 标签:李隆基音乐贡献 唐朝治世帝王——唐玄宗。除了人们知道他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外,其在位时期音乐也迎来了另一个高峰。而这也与唐玄宗个人高超的音乐造诣以及他对音乐所表现出的极大热诚密切相关。 自太宗朝开始到玄宗掌政治世,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据《全唐文》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壅,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1]加上唐朝历代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这给异族各国的彼此密切往来创造了条件。尤其当时,中国封建帝王以万国使者来朝,歌声鼎沸为国家兴旺,四海升平的象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万邦音乐的彼此交流与融入。甚至其中有些异国曲调还被加以采用。例如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其曲调就融合了印度婆罗门曲的素材,才圆满的完成。因此我们说唐朝经济发展,政策开放,音乐文化交流,为唐玄宗自度出的丰富多彩的乐曲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唐朝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如: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皆是多才多艺的帝王。如:高祖曾亲创的《上元乐》成为唐代三大歌舞之一。太宗还是秦王时,就依据民间歌谣,创作改编了《破阵乐》。 《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民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2] 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商,起居郎吕才习音韶,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作降神乐。为九功舞天下靡然向风矣,初孝孙以梁陈旧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3) 则天亲享万象神宫,先是上自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宫之庭[4]。 黄翔鹏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一书中评价道:“唐代音乐思想通脱”。[5]所谓通脱,也就表明盛唐之音既可与世俗的雅颂之音为伍,也能海纳百川,容各民族曲调之风格。如果没有唐朝历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通脱的音乐思想是很难形成的。在如此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唐玄宗个人的音乐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唐玄宗李隆基,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本论

我眼中的唐玄宗

我眼中的唐玄宗 “杂胡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谁又会相信这竟是一位 天子所作。这位天子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千古一帝——唐玄宗。他 曾把中国推向千古大治的巅峰,但又是在他统治期间处于巅峰的中国 又跌入万丈深渊。他一手开创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可谓是盛世中的盛世,疆域辽阔,国泰民安,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但也是他,毁 灭了开元盛世,也是他的用人不当,造成了安史之乱,使人民饱受战 争之苦。从此,唐王朝的兴盛成为过眼云烟,开始走向下坡路。 玄宗在耀眼的背后又蒙受着奇耻大辱。玄宗的功与过、荣与辱、 好与坏,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的。我们对于生活在一千三百 年前玄宗的评价不可能也根本不会是全部正确的,因为我们毕竟是相 隔了一千三百年,我们不可能亲眼目睹玄宗的真实生活,我们只能通 过史书的一些记载与古文献的记载来判断玄宗的是与非,真实的玄宗,我们终究是永远无法知道了。最近我读了一些有关玄宗的书,下面就 来谈谈我眼中的唐玄宗。 在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帝、多少王,然而这些帝 王中,有英明的,也有昏庸的,但更多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般之主。但是像玄宗这样荣耀与耻辱集于一身,雄豪与软弱混于一体,英 明和昏暗结于一生,玄宗是千古第一人。不知是因为上天的恩赐还是因为玄宗自身的奋斗,使玄宗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并创造了开元 盛世,也不知是上天故意和他开的玩笑,还是玄宗自身的堕落,使盛 世又成为人间地狱。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子,宫中人称他为

李三郎,他自称阿瞒。可见他的胸怀大志,希望自己可以像汉末曹操那样成为一代雄主。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显然他若想继承皇位是不可能的,但唐朝从建国以来,从太宗到高宗,他们又都不是嫡长子继位,照这样杨三郎又是有机会的。最终历史证明,他果然继承了大统。由此可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唐玄宗本是皇室中的旁支,可是最终却成为了俯视天下的君主。这绝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与他自身的行为与胆识密切相关。在唐玄宗很小的时候曾让武则天三次刮目相看。武则天当政时期,曾命宫人取天竺国所献珠宝陈列于堂上,让皇孙门自择所喜之物,众皇孙皆争先恐后地抢夺珠宝,惟小李隆基无动于衷,不拿一物,武则天大为惊奇,并说:“此儿当为太平天子”。这是第一次。再一次,朔望依仗车骑队伍至朝堂,金吾卫将军武懿宗借故苛责依仗不整,以此来非难李隆基,李隆基并未因武懿宗是武氏集团中权臣而忍气吞声,而是大声斥责道:“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我骑从!”武则天闻后大加赞赏李隆基。这是第二次。还有一次,太平公主驸马目中无人大逞骄横,李隆基当庭斥责道:“朝堂乃我家朝堂,汝安得放肆乎!”武则天问而奇曰:”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李隆基从小不怕权贵,而是嫉恶如仇,敢作敢为,胆略超人,此人不为帝,何人为帝? 李隆基不仅胆识过人,还遇事果断。中宗复位后,因昏庸无能,大权旁落。因为中宗曾与韦后曰:“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因此韦后权势盛大,对内勾结上官昭荣,对外勾结武三思,韦后大有效仿武则天的趋势,李隆基积极发展个人势力,准备与韦氏集团一争雌雄。

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那么你知道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唐玄宗是李唐王朝的第七个皇帝,唐玄宗叫什么呢?他本名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民间多称之为唐明皇。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而也称他为李三郎。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27岁登皇帝位,在位44年,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帝王。 一方面,唐玄宗从小就是个锋芒毕露的王子,史书中多次记载了小李隆基的聪慧和大气,以至于祖母武则天都非常喜爱和看重他。成年后,李隆基更是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心智,与姑姑太平公主一起诛杀韦后,扶持睿宗李旦继承皇位。后来,李隆基还凭借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太子,继承了皇位。即位后的李隆基不仅赐死太平公主,坐稳皇位,更在不同的时期恰当的选择了能臣良相辅佐朝政,他加强边防,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 另一方面,在李唐王朝走向极盛之时,李隆基又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沉溺女色,宠爱杨贵妃,估计当时连唐玄宗叫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他的昏庸还体现在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一众奸佞之臣,甚至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后来的李唐中衰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是一个功过分明的封建君王,就他前半生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而言,谥号明皇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但对于唐玄宗晚年的沉湎酒色,醉心风月,甚至宠信奸佞,荒废国政而言,明皇二字实在是一个讽刺,难怪最终,唐玄宗被迫退位,并被儿子幽禁,郁郁而终。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有句话就叫叫做“后宫三千宠,三千宠爱在一身”说的就是杨贵妃与唐玄宗。 杨贵妃最开始是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帽,杨贵妃嫁给李帽五年,其恩爱之极,后来杨贵妃和唐玄宗见面后,唐玄宗就被杨贵妃的美貌所迷住,不顾一切的想办法将杨贵妃纳为了妃子,这个按伦理来说就是乱伦,也因为杨贵妃曾是李帽的妃子,所以也成了唐玄宗一直没有将杨贵妃立为皇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唐朝是以丰腴为美,杨贵妃虽然体态丰腴,但是却精通音律和舞蹈,唐玄宗也是个精通音律的人,得到杨贵妃这样一个通晓音乐的美人儿,更加是欢喜不得,再加上杨贵妃还很善于舞蹈,有人曾说杨贵妃在舞蹈的时候,姿态优美,身轻敏捷,翩翩起舞犹如彩蝶纷飞,这些也是唐玄宗为何痴迷杨贵妃的原因吧。 唐玄宗因为美人在怀而不闻朝政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但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传于人间流传至今,不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却也是非常的凄凉的,所谓红颜薄命,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唐玄宗爱环为其修建华清池,给其所有钟爱之物,以及新鲜的千里之外的荔枝,只看到了长生殿的恩恩爱爱长长久久朝朝暮暮,却也不知道杨贵妃一人时在后宫中独自饮酒消愁,以及面对着众多嫔妃的暗里阴招,一个女人要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关于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李世民游阴山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世民游地府》是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这也是促使唐僧西天取经的一个直接原因。泾河龙王和袁守城打了一个错行雨布的赌,这件事情被魏征知道了。 当时,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一位老臣,魏征在梦中斩掉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非常恼怒,便想让唐太宗还命,唐太宗每天晚上都会做恶梦,日夜都不得安宁。唐太宗得知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恐怕没有几天光景了。魏征前来看望唐太宗,并告诉他说,自己有办法可以让太宗长生不老。唐太宗以为魏征说的是宽慰自己的话,便反问他有什么办法。魏征向唐太宗解释到,自己和判官崔钰是很好的朋友,只要皇上把自己写的书信拿去给崔钰看,崔钰就会放太宗的魂魄回来续命。原来,崔钰是太上皇时期的臣子,官拜礼部侍郎一职。生前和魏征有过八拜之交,是很好的兄弟。崔钰去世后,在阴间做丰都判官,手上掌握着人间的生死簿,俩人经常在梦中相会。如果太宗把魏征写给崔钰的书信带去给他看,崔钰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唐太宗到地府后,经过崔钰的帮忙,自己又复活了。唐太宗还阳后,打算寻求一位取经人,到西方去取经回大唐,以此普度众生。 后来,《西游记》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关于“唐太宗游地府”

这一情节,在央视和浙版的《西游记》中都没有拍摄。随后,张纪中再次翻拍了《西游记》,电视剧中拍摄了这一情节,但是最终被广电删掉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唐太宗是一个深得大臣心的君主,因为他能虚心地听取大臣的意见并且善于重用贤人,历史上就有“房谋杜断”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善于用人。 相传当李世民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国事的时候,唐太宗觉得房玄龄是一个能提出好的意见和具体方法但是不能迅速做决定的人,唐太宗没有责怪他,而是请来了善于做决定的杜如晦来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就这样房、杜两个人在李世民的搭配下既能出很好的计谋又能很快地做决定,解决了很多问题。 后来人们用“房谋杜断”来形容各具特长的人,但是从这件事中也看出李世民的任用人才。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是一个人道、感性的人。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位时天下太平,全国判处死刑的人数很少。 李世民即便对死囚也有一颗宽容的心,在贞观六年的时候他下令全国被判死刑的人都能回家探亲一年,前提是第二年要按时回来接受死刑。在没人捆绑的情况下,回家探亲的死囚全回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的恩德已经感化了死囚。 李世民吞蝗的故事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民风开化,经济繁荣,一派祥和,直到今天,我们提及他的“贞观之治”都不免感叹当时的盛况。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与李世民爱民如子息息相关。其中唐太宗吞蝗讲的就是他爱民的一个典故。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知能点一】开元盛世 1. 登基后,先后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为宰相,稳定政局,恢复生产,使唐王朝出现了“”的鼎盛局面。 2. 唐玄宗即位后为稳定朝政,采取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 ) ①开凿大运河②提倡节俭 ③重视生产④重用贤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3. 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 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所赞美的是( ) A. 汉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B. 隋朝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 C. 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D. 盛唐开元盛世的景象 4.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了大批机关干部到地方任职。早在 唐朝时期,唐玄宗就曾把一批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这 表明唐玄宗非常重视( ) A. 地方吏治 B. 农业生产 C. 干部交流 D. 改革创新 5. 简述“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知能点二】繁荣的经济 6. 唐朝时,改进后的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大量出 现,主要有( ) ①铁犁牛耕②翻车 ③筒车④曲辕犁 ⑤收割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 D. ②④⑤ 7.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A. 西汉B. 东汉 C. 隋朝 D. 唐朝 8. 唐朝制瓷技术有很大进步,越州的 如冰似玉,邢州的似银如雪。 9. 唐代陶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瓷 D. 景德镇瓷器 10.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的集市贸易也很 活跃,成为农民从事商品贸易的重要场所。 唐朝时把在乡村进行定期商品交易的场所 叫( ) A. 商场 B. 草市或集 C. 超市 D. 村坊 11. 唐朝城市经济繁荣,大城市北方有、 ,南方有和。 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12.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绘哪个城市的诗句 ( )

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一、唐太宗选人之道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

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 李嘉诚由一个出身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李世民游地府》是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这也是促使唐僧西天取经的一个 直接原因。泾河龙王和袁守城打了一个错行雨布的赌,这件事情被魏征知道了。 当时,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一位老臣,魏征在梦中斩掉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 非常恼怒,便想让唐太宗还命,唐太宗每天晚上都会做恶梦,日夜都不得安宁。唐太宗得 知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恐怕没有几天光景了。魏征前来看望唐太宗,并告诉他说,自己有 办法可以让太宗长生不老。唐太宗以为魏征说的是宽慰自己的话,便反问他有什么办法。 魏征向唐太宗解释到,自己和判官崔钰是很好的朋友,只要皇上把自己写的书信拿去给崔 钰看,崔钰就会放太宗的魂魄回来续命。原来,崔钰是太上皇时期的臣子,官拜礼部侍郎 一职。生前和魏征有过八拜之交,是很好的兄弟。崔钰去世后,在阴间做丰都判官,手上 掌握着人间的生死簿,俩人经常在梦中相会。如果太宗把魏征写给崔钰的书信带去给他看,崔钰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唐太宗到地府后,经过崔钰的帮忙,自己又复活了。唐太宗还 阳后,打算寻求一位取经人,到西方去取经回大唐,以此普度众生。 后来,《西游记》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关于“唐太宗游地府”这一情节,在央视 和浙版的《西游记》中都没有拍摄。随后,张纪中再次翻拍了《西游记》,电视剧中拍摄 了这一情节,但是最终被广电删掉了。 唐太宗是一个深得大臣心的君主,因为他能虚心地听取大臣的意见并且善于重用贤人,历史上就有“房谋杜断”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善于用人。 相传当李世民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国事的时候,唐太宗觉得房玄龄是一个能提出好的意 见和具体方法但是不能迅速做决定的人,唐太宗没有责怪他,而是请来了善于做决定的杜 如晦来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就这样房、杜两个人在李世民的搭配下既能出很好的计谋又能 很快地做决定,解决了很多问题。 后来人们用“房谋杜断”来形容各具特长的人,但是从这件事中也看出李世民的任用 人才。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是一个人道、感性的人。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位时天下太平,全国判处死刑的人数很少。 李世民即便对死囚也有一颗宽容的心,在贞观六年的时候他下令全国被判死刑的人都 能回家探亲一年,前提是第二年要按时回来接受死刑。在没人捆绑的情况下,回家探亲的 死囚全回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的恩德已经感化了死囚。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民风开化,经济繁荣,一派祥和, 直到今天,我们提及他的“贞观之治”都不免感叹当时的盛况。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与李世民爱民如子息息相关。其中唐太宗吞蝗讲的就是他爱民的一个典故。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国学教育论文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713年阴历十二月一日,唐玄宗发布了改元文书以昭天下,从此日起,年号改“先天”二年为“开元”元年。改元赦制以恩为主,同时加以惩罚、警告,意欲收拢各种政治、军事势力。从武后、中宗、睿宗以来的政局变乱归于平静,一个辉煌的时代开始了。 生于忧患 唐玄宗并非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注定是天子。父亲李旦是高宗的第八子,也是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李隆基在李旦的六个儿子中排行第三,按照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一般规矩,这父子二人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但是,事情就是这么蹊跷,大唐自开国至此,还没有人以皇长子登上帝位的。 那么,李隆基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这就要从其祖母武则天谈起。武则天的丈夫高宗,饱受高血压和偏头疼之苦,朝政掌控在武则天手中,高宗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太子李显(中宗)当皇帝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去,性格懦弱的李旦继位为帝(睿宗),这是公元684年。当然,权力完全掌握在母后之手,皇帝仍然只能居于便殿。就在李旦当挂名皇帝的第二年,即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一个多事之秋,李隆基出生于东宫窦妃的卧室。 李隆基3岁被封为楚王,8岁那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已届两年了,李隆基在车马的簇拥下来朝拜女皇,负责禁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对其乘骑大声呵斥,意欲“折之”。李隆基毫不示弱,说:“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据说武则天对孙儿的霸气很是赞赏,但是李隆基的生母窦氏却因得罪了武则天而被暗杀。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迎中宗复位。中宗是一

个懦弱的皇帝,既怕老婆,又不能约束女儿,纵容皇后和公主胡作非为。皇后韦氏与奸夫武三思坐在龙床上赌博,他在一旁数筹码。韦氏想步婆婆武则天的后尘当女皇,害死了自己的丈夫,这就给早就在一旁侧目、伺机而起的李隆基及其姑母以可乘之机。李隆基的姑母就是武则天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又是一场残酷的宫廷喋血!李旦在妹妹和儿子的保驾下,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李隆基因功被立为太子。两年后,李旦倦于政事,让出皇位,李隆基即位。 自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失权起,至延和元年(712)玄宗即位,七年之间,六次政变,五易皇位,帝后妃嫔、公主王孙、将相大臣多有惨死。唐玄宗即位之初,面临的时局之艰难,从这段错综复杂的宫闱纷争中可见一斑。于是,协调统治者内部关系、稳定政局,就成了当时最紧迫的政治问题。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皇亲国戚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的,因为对权力的欲望大大压过了亲情。唐玄宗在这一方面则棋高一筹,他一方面不让兄弟们涉足政事,避免他们与京官过多来往,另一方面却对他们照顾入微,深厚的手足之情让人艳羡。唐玄宗专门在宫里放了一张大床,并派人缝制了一套特大号床上用品,兄弟六个同床而卧,亲爱有加。还有一次,薛王李业得病,唐玄宗亲自给他熬药,可是不小心烧着了自己的胡子,周围的人吓得赶紧去拉他,被唐玄宗制止说:“只要我兄弟吃了这副药能痊愈,我丢掉点胡子怕什么!” 整顿吏治 唐玄宗接替的是一个外戚专权、夫人干政的烂摊子。他十分清楚要想做一个好皇帝,必须处理好人事和政事两类大事,而吏治的好坏则是做一切事的前提。唐玄宗认为,善于用人是处理国事的关键。因此,他广开言路,勇于纳谏,任人唯贤,真正做到了亲君子而远小人。

魏征、马周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死了都要爱VS死了都不放过你 意林2012年03期“历史碎片” 李世民:死了都要爱VS死了都不放过你 ●马少华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 然而,让无数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的衡山公主给要了回来。 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

不过,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去世。这马周也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赛,让大臣们每人写一篇文章,结果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当然知道常何有几斤几两,要让他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杀了他也办不到,于是就问他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这常何也是个直肠子,直接就把家里的门客马周给供了出来。李世民一听常何府中还有这样的奇才,忙派人去请。可没想到的是,派去的人灰溜溜地回来了,说连马周的面都没见着。李世民只能又派第二个人去请,马周还是不露面。 李世民一看,这还遇上个大爷,我就陪你玩到底,于是又派了一个人去请。直到第四个人去,马周才洗了把脸,跟着那人来到了皇宫。李世民问了他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让李世民大喜过望。 这次见面后,马周连连升职,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而马周也尽职尽责,给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魏征之下。 马周去世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国葬,还把他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昭陵,极尽殊荣。这跟魏征死后被砸墓碑相比,一个死了都要爱,一个死了都不放过你,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给予这两位齐名的谏臣天壤之别的待遇呢?且来看看两个人在临死前的所作所为吧! 魏征在临死前将这些年来给李世民提过的意见整理了一遍,郑重地交给史官褚遂良,以备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