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folklore),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物质生产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

16.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2.社会组织民俗: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形成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

3.岁时节日民俗: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4.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5.民间信仰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6.图腾:指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中“他的亲族”的意思,即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

7.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8.民间语言民俗: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话.

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0.成年礼: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1.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2.风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

14.“残余论”观点:即很多民俗事项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通过对其研究来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15、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承传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17.风水:风水也叫“堪舆”,是相地术的俗称, 是古人的一种迷信思想,古人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为住者或葬者一家招来祸福

二.填空:

1.“民俗”一词作为专门的学科用语,是对英文__ folklore ______的意译。此词由英国学者W.J. Thoms 1846年创用,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

2.Folk指民间,民众中间,是对应于官方而言,只要是”官方”以外,有着共同社会关系的群体都可看作民间(folk)

3.Lore指风俗, 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4.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格林兄弟

5.中国民俗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在关注民众背景下产生,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人、顾颉刚等担任主编;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学研究进入科学研究轨道。

6.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非正式性、非书面性和非官方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民俗事项一定有异文。

6.民俗的特征:传统性,集体性,传承性和扩散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神秘性

7.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业民俗、渔业民俗,工匠民俗等。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8.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是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是无意中自然形成,后来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成了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分的认同感,而且还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

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运输民俗

9.社会组织民俗包括血缘民俗、地缘民俗、民间组织民俗

10.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有两项不可少的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吉祥如意包括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公历节日

11.人生仪礼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丧葬礼俗,这些仪礼的共同意义是都可以使人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人生仪礼一方面连结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方面连结着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

12.民间信仰民俗,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崇拜对象,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包括灵魂、自然神、图腾、生殖神、祖先神、行业神

民间语言、口头文学、艺术、游戏

13.社稷一词中的”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古代的帝王都祭社稷,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社稷坛的五色土是根据方位来定的,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

14.我国对土地及土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史前时代。原始的土地崇拜直接向土地献祭,周以后,发展为社祀。这种原始的土地崇拜观念,直接演变成了后世重要的农事节日:“___社日_”,又分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15.在人生仪礼中,古代往往把诞生仪式放到诞生后第三日,俗称“_洗三”。其后的过渡仪式在人的一生中样式较多,满月、百日、周岁为婴儿期最早阶段的过渡仪式。

16.我国自古以来为婚礼制定的“_六礼_”,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成为传统社会婚礼的基本模式。它是婚礼各阶段的不同仪式,既: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17.中国的民居建筑,以__四合院_最为广泛,它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干栏式住房;中国民居还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如聚族而居,房屋式样大体相同;民房低于官府,体现中国的哲学思想,讲究风水,

18.迷信根据条件、征兆或原因与其结果间的关系可分为:征兆迷信,魔法迷信,转换迷信

19.民间语言民俗的特点表现在全民性和社会分化性(社会方言)

20.民俗学研究流派分起源研究、功能研究、心理研究(心理分析学派)、结构研究。

21.各个民族的名称根据其的来历大致可分为:源于居住地名称 :如保安族; 门巴族;

珞巴族;毛南族;怒族;独龙族;源于经济生活,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佤族;源于历史:如哈萨克族,基诺族;源于民族意愿,如蒙古族,裕固族,维吾尔,彝族,德昂族;源于部落名称,如塔塔尔,俄罗斯;源于古代族称,如苗族、羌族。

22.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

23.藏区按方言可分三区:康巴藏区(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和云南迪庆的藏族地区);卫藏区(包括拉萨、日喀则、林芝、阿里);安多藏区(包括那曲、青海大部)

24.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的发展同人类的自然进化一样,是按照从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再到文明时期的过程进化的,提出来“残余论”观点,

25.民俗学的研究倾向于对民俗事项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即要注意一方面在采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运用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应注重把研究对象放在其生存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横向比较或历史发展的综合比较研究。

26.民俗的起源研究产生于19世纪初,代表学派有以缪勒为代表的太阳神话学派;以泰勒为代表的人类学派,又称进化论学派;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派。

27.对民俗功能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摒弃了人类学在书斋中的研究方法,开始走向社会,通过田野调查来获得第一手资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各种民俗事项为什么能在民间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上。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强调对文化现象社会背景的研究,还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

28.二元结构说认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各具特色的文化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文化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体现了文化与生态水乳交融、息息相关的关系

藏族生态文化所倡导的一种理想境界便是万物一体,宇宙相通相融对自然的崇敬也多以崇拜神灵来进行, 出现了对自然的禁忌

主张奉行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投人到精神生活的追求中。

楹联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特殊文学样式,也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三.判断题:

1.饮食习俗受各民族各地方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口味所制约,据此,我国的饮食习俗口味被人们准确地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发展历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

3.转房婚在我国许多民族历史上都有风俗,转房婚表现有兄亡嫂嫁给弟,姐亡妹续嫁姐夫,嫡子继承父妾,弟亡弟妇转嫁给兄等,这种婚姻也应当说是一种财产继承转移的变异形式,它既维护了原有的亲族系统,使死者的子女不外流,劳动力不外流,又维持了原有两

个家族之间的感情和睦关系。()

4.“图腾”信仰不能仅仅看作对某些物象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对氏族祖先的一种崇拜。到后来,氏族祖先上升为氏族守护神灵,这种信仰便更具有后世神灵信仰的特点了。()5.民俗的范围并非是宽广无边的,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它只是带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6.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7.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在我国古代,施此术者男性被称为巫,女性被称做觋。从施行手段本身看,巫术可分两种,一种的摹仿巫术,一种是接触巫术。()

8.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9.我国传统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10.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11.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

12.歌墟是甘肃、青海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节。()

13.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14.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9.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10.我国传统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13.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发展历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四.论述题

1.试论民俗的社会功能。

要点: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即教育与模塑功能,告诉人们怎样生活和处世;

2)维系功能,统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生活稳定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3)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祭祀、风俗活动不仅保存了文化,而且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加深了下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提醒全心全意作为民族的一员在保持和延续自己文化传统上的责任和义务。

4)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约束面较广的行为规范,民俗对人的控制是软控,但却是最有力

的深层控制。

5)心理调节功能,表现在它有娱乐功能(如故事、谜语、游戏等,娱乐背后包含着极深的

文化意义)宣泄功能(如放荡性的狂欢节日。饮酒)补偿功能(现实生活中观众得不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在民俗中得到补偿。如唱情歌,宗教仪式)

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俗”中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要点:“民”Folk指民间,民众中间,是对应于官方而言,可以是古人,或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 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中的具有相同共性的一群人,所以只要是”官方”以外,有着共同社会关系的群体都可看作民间(folk)

俗Lore指风俗, 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和无意识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可见民俗

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什么叫成年礼?你认为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礼?为什么?

要点: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成年礼有结束孩提时期而长大成人的标志意义。所谓成年,指人发育到了成熟的年龄。成年礼正是为了对这种成熟加以肯定与强调而举行的仪礼。成年礼所表达的民俗信仰是一种生命转换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进入成年是一次生死关头的转折,它标志着一个“旧我”的死亡,和一个走向成熟的“新我”的诞生,因行成年礼的青年要首先脱离母亲等长辈的养护,然后经过考验而改造成为身心健全的新人,最后加入社会集体并取得一定位置.其特征:一是有年龄规定;二是有性别区分;三是要经受许多磨练和考验;四是成熟的标志。

成年礼意味着一个人有了以下资格:

①经济资格:获得工具,参加劳动

②法律资格:参与集体法律事务

③宗教资格:被社会的神圣力量接纳

④性的资格:性的自由与繁衍后人

这些典型意义就体现,非常需要通过一套严密的仪式活动将处于孩童期的少年引导进入成年期,并且将男女两性的角色于以了社会化的判定。

6.请以民俗学的知识结合实例分析当代民俗信仰问题。

要点:①民俗信仰具有突出的功利性(如大都是求吉、禳灾,从而得到解决精神上的安慰);

②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和封闭性(秘不外传,或传子,多用巫术色彩);

③民俗信仰肯有较强的包容性(为我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

④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渗透到生产、行旅、衣饰、起居等角落)

⑤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即民俗信仰为了迎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也不断在完善

自己、改变自己,迷信的成分越来越少,健康成分越来越多很多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正因为这样,某些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某些符合科学规律的禁忌、医疗方法等,还是应该肯定并进行研究,加以发扬的。

7.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传统节日都与自然崇拜有关;与灵魂崇拜有关;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有关;后来又有神话传说的嵌入;是民众历史情感的积淀;有大量娱乐活动的加入

8.什么是民间信仰?其信仰对象有哪些?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

的仪式制度。包括:

1)鬼魂崇拜:“人死为鬼,树久有灵”,神灵与人相通,万物有灵,所以人必须崇拜、祭

祀、讨好它们。

2)自然崇拜: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有四类:

a)天地崇拜:如天神、土地神、日神、月神、星神

b)自然现象:如风神、雷神、火神、雨神

c)无生物:如山神、石神、海神、水神

d)生物:如树神、花神、草神、鸟神、虎神、蛇神

3)图腾崇拜: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起

源于一个图腾。如汉族的龙图腾.

4)性崇拜:生殖器崇拜、生殖祟拜与性交崇拜,这三者构成了性崇拜的主要内容。

5))行业神:工匠神鲁班、酒神杜康、纺织神黄道婆、匠神太上老君、茶神陆羽等。

9.简述我国民族服饰体现了哪些社会观念。

答:1)阶级的符号,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区分不同等级和阶层的人,所以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异。

2)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表示家庭和社会关系。如不同的丧服,展示的是与死者的关系,强化家族之间的关系和秩序。

3)财富的炫耀,展示一个人的经济地位

4)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标记不同的种族和民族。

5)标记不同的性别

6)表达不同的信仰。

7)求吉心理

11.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是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如北方四合院的基本特点:

?大门开在东南角巽地,巽为风、为入,寓意财源滚滚而入。

?倒座,指建在最南边的房屋,北向,堆杂物和男性仆役的居所。

?西厢,建在正房右面,西为兑,兑卦象为少女,西厢为年轻女性居所,《西厢记》中莺莺就住在西厢房。

?东厢,建在正房左面,东为震,卦象为长男用事,东厢房安排男性入住。

?正房,居中为贵,家长所居。门窗向南,南为离,卦象光明,取向明之意。

?后屋,为堆放杂物及女性奴仆居所,也是炊事之所。

?厨房是生火的地方,安排在居北坎位,坎位属水,取水克火之意。

?主房、灶间、大门三大要素在方位上象征相生,主房居正北“坎”位,属水,宅门置于东南方,属木的“巽”位,表示“水木相生”。

12.婚姻习俗有哪些民俗表现形式?(至少举出5种,并简要说明)

一妻多夫婚,走婚、不落夫家等、抢劫婚、转房婚、交换婚、买卖婚、服役婚、招赘婚、童养媳婚、

1)不落夫家:如壮族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2)一妻多夫婚:是土地缺少,人口膨胀,这或许是最适合横断山区峡谷生存的婚姻。因为

这一地区为半农半牧区,这决定了一个男人对农、牧不能兼顾,一妻多夫家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3)走婚:存在于泸沽湖的摩梭人和部分藏族中,男女不组成家庭,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

与兄弟姐妹和姐妹的孩子住在一起,终生享受大家庭的亲情和关爱,不存在由谁来养老等问题。男女不终生厮守,好就好,不好就分手,没有离婚、子女、财产继承等麻烦4)抢婚:彝族仍中保留的抢婚习俗,抢婚作为一种婚姻仪式,比较简单,所需要的彩礼也

很少。婚礼中给迎亲者施予泼水、摸黑和棍棒之礼,只是对抢婚者的一种象征性的考验.

5)从妻居(服役婚):傣族的“从妻居”习俗由来已久。男女双方通过串姑娘等活动相识

相爱.即可以请媒人说媒。说煤时,女方的父母要和媒人商定男方从妻居的时间。按照习惯,一般是“三年来,三年去”。即结婚后,男方先在女方家居住三年,然后再到男方家居住三年,如此循环下去。有的地方从妻居的时间长达十几年,等男方建立自己的家庭后,才结束这种生活。

13.举例论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要点:如不同地区居住民俗,

客家土楼,是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围屋建筑.

西北的窑洞,是因西北少雨,少树木,利用天然的黄土沟壑,山坡.建起窑洞.

傣族的竹楼:属干阑式建筑, 采用这种建筑形式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架空楼房,利于通风散湿,较为干燥。另外森林丰茂,野生动物甚多,危害人类,楼居较为安全。再就是傣族住于坝区,每年雨量集中,常遇洪水泛滥,楼下架空,利于洪水通过,可减少危险。

藏族的一妻多夫制民俗的形成是由于处于横断山脉区域,到处是高山峡谷;耕地有限,气候恶劣,生产力极低,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这决定了一个男人对农、牧不能兼顾,一妻多夫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决劳力的分工,也可以限制生育。

14.结合你身边的岁时节日民俗,谈谈岁时节日是怎样由来与发展的。

要岁时节日民俗点:岁时节日民俗的产生源于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1)与自然崇拜有关:如中秋节就是古人对月亮的崇拜,

2)与灵魂崇拜有关:如清明节和七月半

3)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有关

4)神话传说的嵌入如中秋节的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

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5)民众历史情感的积淀:如端午节就包含对屈原的情感积沉。

16. 结合你自己学习民俗学的体会,就民俗学的现实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1)一个民族的历史既包括少数统治者或英雄人物的历史,也包括广大民众的生

活文化史。要全面了解人类文化创造传播过程,追溯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只有对上中下三层文化都深入了解,才能把握发展规律。

2)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正面价值在于凝聚和稳定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为了争

取自身发展的利益,纷纷利用传统文化认同来进行自身保护,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与自我意识,保护多样性的世界文化,避免被标准化。

3)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因为它是当代生活中活着的发

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现象,不对其进行研究,对我们基本国情、民情就缺乏全面了解。

4)它是既注重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考查现实生活的学问

5)有多种实用价值。

16。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文化有什么特征?

答:二元结构说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元结构说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元结构说把文化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文化的特征表现为:

①文化的普遍必和特殊性: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和力量。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所以是人类及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由于地理、生态条件的差异性,人创造的文化模式也不同,文化具有多样性,但终极价值和一般伦理是相似的。

②文化的后得性:文化是人类的社会遗传,而不是生物遗传基因遗传产生的

③文化的适应性:文化代表着对自然环境的和生物需要的适应。(如赤道地区妇女生育后二年禁性行为)文化还代表着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如围屋)。同样由于文化系统不同,对同一环境的适应方式也不同。(如东北平原的汉族与朝鲜族的粟作文化与稻作文化)

④文化的分化与整合:受外来文化入侵,会产生新需要、新的价值取向,与旧文化冲突,当冲破临界点时,就会发生文化分化,衍生新的文化体系或系统。整合即不同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调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整合新文化体系。

⑤文化的变异(变迁)与涵化:任何文化上的增减都是文化变迁。涵化是两个以

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一方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涵化的结果,可能是同化,可能是融合成新的民族文化,也可能对抗、抵制。

17.试分析风水风行世界的原因

中国传统风水术博大精深,也深深影响着世界。其原因:

①世上所有的文化都在调剂着人的精神生活,但都没有在意识上涉及人生祸福的吉凶问题,解决人在生活中最终的夙愿:发财升迁逢凶化吉、延年益寿等。风水的出现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生的这一需求。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②风水术中许多说法完全符合居住功能和审美要求,它注意到了大地山川对人的客观影响,注意到了利用阳光、气流、地势、房室造型等来调整使之更适合人的心身保养与健康需要,如“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行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

③风水术注意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引起的人的恐惧情感,并从房屋的座向格局等方面,赋予种种附会的说法加以迎合。即带有迷信色彩,但处在特殊环境里的人们需要这种尽管是无中生有的精神解脱,保持心理与情绪的平衡。

④风水术中关于时间、空间、人事的历史经验总结有部分是正确的,应验几率占一定数量,提高了风水术可信度;

总之,风水正好给人解脱吉、寿限、财富等提供了这个口实。哪一个民族都乞盼万事如意,长寿延年,生活富裕,这就使风水具有了世界性。

C587-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民俗学概论大纲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民俗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民俗学概论》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方法:闭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三、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形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口头文学 一、口头散言语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三、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四、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五、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六、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七、歌节、歌俗与歌手 第九章民间语言 一、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常用型民间熟语 三、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章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二、民间舞蹈 三、民间戏曲 四、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民间游戏娱乐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二、民间游戏 三、民间竞技 四、民间杂艺 第十二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考试书目: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一、准备工作 ?二、调查方法 ?三、整理资料 一、准备工作 ?1、案头准备 ?2、选点 ?3、物质准备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2)田野作业选题 ?(3)形成假设 ?(4)撰写论证计划 ?(5)编制日程表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民族志档案资料 ?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 –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志、历代笔记等 ?《新疆图志》 –考虑调查方向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 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 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 ?(2)田野作业选题 –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 –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1、案头准备 ?(3)形成假设 –可进一步更改 1、案头准备 ?(4)撰写论证计划 –选题题目

–内容 –价值 –研究基础 1、案头准备 ?(5)编制日程表 –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 –食宿安排 –调查分工 –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 2、选点 ?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 ?回访选点 ?通过阅读文献选点 ?通过实地考察选点 ?根据对象要求选点 ?根据课题随意选点 3、物质准备 ?经费、票证、 ?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书写工具(红蓝笔等) ?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 ?食宿用品 ?礼品 ?通讯设备 ?办公设备 3、物质准备 ?红头文件 ?盖章介绍信 ?联系人 ?见面礼 ?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 ?跟领导打招呼 ?秘密认同 ?恢复旧关系 ?勿犯旧错误 二、调查方法 ?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 ?2、参与观察 ?3、现场访谈 ?4、绘图与照相 ?5、转写技术(括号) ?6、答谢原则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2.宗族 3.巫术 4.母题 5.一国民俗学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4.表演理论的意义 三、论述 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 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 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正确答案: 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正确答案: 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 B. 时政歌 C. 仪礼歌 D. 生活歌 正确答案: 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 B. 太平道 C. 白莲教 D. 十姊妹 正确答案: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 B. 组织的观念民俗 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D. 组织的活动民俗 正确答案: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正确答案: 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 B. 井干式 C. 石室 D. 干栏式 E. 竹木结构的草房 正确答案: 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 B. 立族 C. 入族 D. 合谱 正确答案: 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 B. 医 C. 命 D. 卜 正确答案: 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 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中外民俗学作业

中 外 民 俗 学 作 业 任课老师:李长林 电子信息学院 电气105班 201000474519 许建强

●.家乡(县域)风俗的主要内容 ●家乡风俗与外地风俗的区别 ●家乡风俗的陋习 ●家乡风俗的评价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农村,汤阴因位于汤河之南而得名,不仅是周文王被拘处所——羑里城的所在地,也是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乡。历史文化氛围浓厚,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们县城的一些民俗民风。 先说一下节日民俗,汤阴帏子舞是活跃在豫北区域的一种古老舞蹈表演,俗称跑帷子。跑帷子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活动,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国初年并延续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目前,跑帷子仅存于河南省汤阴县古贤、白营两个乡。当地群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农闲时期,都要自制帏子表演帏子舞。 据传跑帷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将士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妃长卫女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王室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模仿行兵布阵的娱乐活动,后发展为宽泛的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 帏子舞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活动的双重特点,帏子舞从古代战争中演变而来,与其他舞蹈相比,它的舞步、阵式、道具、配乐等都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帏子舞是一种独特的

团体型、广场型的民间传统舞蹈,近 200 名舞者按照《易经》中的八卦阵法不断变换出 100 多种阵势,气势磅礴。 跑帷子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在民间舞蹈中实属罕见。演出伊始,在一阵震耳欲聋的土炮声中,两名衙皂打扮的开道者手提大筛锣鸣锣开道,伴着洪亮而浑厚的锣声,跑帷子活动便拉开了序幕。此后,两名身跨骏马手挥令旗的“报马”往来奔驰,开拓场地。接着,乐声四起,锣鼓笙笛合奏出节律铿锵的民间乐曲,或高亢激昂,或悠扬婉转。那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乐曲烘托出了跑帷子特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这时,两名手持龙头的帷子头带领由彩旗手和鼓手组成的乐队,在低沉、浑厚的打击乐中依次进场,分列两旁,伴随着乐曲节奏的变换,鼓手们跳起了粗犷欢快、热情奔放的民间舞蹈,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构成了一幅幅淳朴又美丽的民族风俗画。鼓乐队舞蹈结束后,分列两旁,继续击奏欢快奋进的乐曲。伴着锣鼓铿锵的节奏,一支由 72 名身披各色彩缎、手擎五彩缤纷的帷子的青年组成的庞大舞队在帷子头的带领下分两队如二龙 出水般奔腾着进入场地,然后,分三组轮番舞蹈,依照阵图排列成各种阵势和图案。每次舞蹈时,帷子手们踏着鼓点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节奏感地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铜铃就颤动一下,发出哗哗的响声。阳光之下,银光闪烁,彩带翻飞,舞影婆娑,其景象之美丽、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阵图跑成之后,帷子手们迅速按原线路收起排成原队形,准备再次组成新的阵势。伴随着帷子队伍进入场地的还有充满着皇家威严气势的全副銮驾以及衙皂簇拥下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学作业一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饮食 2、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 八大菜系中粤菜是以广州、( )、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体的菜系。潮州 3、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典型的代表是( ) 故宫 4、中国十二生肖的出现,是( )的一种表现。动物崇祀 5、Folklore为民俗学国际通用术语,由民俗学开创者()率先提出,它本是Folk与lore合成的。Lore为知识,研究之义,Folk意为没有文化,土里土气的乡下民众。汤姆斯(Thomas 6、《菊花与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写的一部研究日本国民性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书本尼迪克特 7、英国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著名的( )书中谈到禁忌的原则。《金枝》 8、有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恋爱节”,或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游 9、我国早期婚俗中,()普遍实行族外婚姻。黄帝时代 10、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邬丙安 12、民俗的载体包括口承的、心意的和()的载体历史典籍 13、先民囿于物质条件和社会生产的限制和初民唯有的野性思维能力,最初持万物与人一样有灵的观念,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图支配、征服自然万物,由此而萌发了中国先民童年阶段的最早的民俗——(崇拜14、史诗,叙事诗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苗族史诗《古歌》等凭借()传播。多种载体结合 15、(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为什么说民俗不仅仅是“文化遗留物”? 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当地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当地文明的一部分。 托姆斯(Thoms)在他的民俗概念和民俗研究中吸收了海德?D格林(Herder-Grimm)的把民俗定义为民族遗留物的观点,但它也受到了“泰勒的科学”的进化观的影响。1871年爱德华?莫莱特?泰勒(Edward Murnett Tylor)在他的作品《原始文化》中声称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D?D风俗和思想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试题整理

3. 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传说属于散文叙体,像神话一样,无论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就以当代鬼搭车为例。 在很多地方我们收集到了汽车司机夜间开车遇到鬼搭车的传说。一般都是在深夜,司机(多数为出租汽车司机)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请求搭车。在把姑娘送到指定地点以后,姑娘一般会给司机一些钱作为报酬。回去以后,司机发现姑娘给的钱是冥钞,再去姑娘昨晚下车的地点一看,原来是一片墓地,姑娘的坟墓也在其中。司机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遇到鬼了。 这个传说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现实性。有的时候,传说又被称为“信仰故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迷信或传统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印证。传说比较容易被人们相信是一种事实,而且人们在讲述或重述传说的时候,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强调自己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以引起听者的主意。 5、中国民间饮食中有“吃肝补肝,吃脑补脑”的说法,你怎么看。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饮食的习尚。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我们生活中一日三餐,每一餐实际上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中国人最重要的饮食观念是“食补”即吃什么补什么。例如,吃动物的肝脏就可以补肝虚,吃动物的内部,就可以补人的内部,还有许多如“吃脑补脑”,“吃胆补胆”等说法。 这种说法至少没有考虑到以下三点: 一、人体器官的构造及成份并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器官,如猪肺的成份并不同于人肺。 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的程序是很复杂的,吃进去的食物必需经过分解成红血球载得动的分子或离子,才有可能被身体利用。而分解出来的分子或离子,是不是会被用到特定的部份也未知,说不定都补到贪得无厌的癌细胞去了 三、动物的器官由于功能的关系,有可能是毒素累积最浓的场所,如肝脏是解毒器官,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等待分解或正在分解中的毒素。又如肺里累积的空气污染,或肾脏中等待排出的废弃物。 7、简单分析“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 所谓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但是,这里所谓的条件、征兆、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在这条迷信里,乌鸦是一种条件或者征兆,如果看见乌鸦从头顶飞过的话(条件),那么人们一定会遇到灾难,或者会大祸临头(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尽管上述的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假想,但人们却坚信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在这则迷信中,左眼和右眼的跳动是先决条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左眼的跳动能给人们带来幸运和吉祥,右眼的跳动却是灾难的前兆。究其原因,是人们

《民俗学》试卷

. ;..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网络教育期末考试 《民俗学》试卷 学习中心:望谟职业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7]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1403 姓名:罗吉海学号:201403857084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汤姆斯(thoms) 答:1846年,汤姆斯(Thoms)英国考古学家。 2、《金枝》 答:金枝》是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集纳了全世界无数类似仪式和信仰的例证,从而显示出原始植物草木崇拜残余在现代农民中的存在。 3、祖先崇祀 答:祖先崇祀是鬼神崇祀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特别突出。祖先崇拜是对民族,宗族、家族及行业集团先祖的顶礼膜拜。 4、专用服饰 答:专用服饰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各种传统民俗服饰,民间主要表现在人生礼俗的各个环节上。 5、填箱 答:填箱,拿嫁妆前一天,女家要行填箱礼,父母将嫁女的陪嫁品一件件递给哥嫂,由他俩一一装入箱内,以示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带到婆家去的。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民俗与法律、政令的区别。 答:民俗的法约性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 2、为什么民俗具有很强的流传惯性? 答:人们对民俗的传播,以口承的、心意的和行为的人身天赋的一些功能作为手段。 三、分析题(共20分) 密封线

. ;.. 英国班尼(C.S.Burne)女士在《民俗学概论》(The Handbook Of Folklore)中说:“民俗学是 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传留 于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并强调,这里所指的仅是无形的文化残留物,她说:“‘民俗’包括民众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的技术无关。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 的祭献等事。”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评论。 答:(1)民俗作为一种未经提炼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使它与一般的文化意识区别开来,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2)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 生活的一部分。(3)、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 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惯习,或行为模式。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 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层意思,不同民族群体的民俗反应和表现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区域人群的民俗形式也会有差异的。 四、讨论题(共20分) “非典”流行是突如其来的灾祸,在抗拒这场灾祸的过程中,人们为了避免感染病毒,自觉地形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变得更加卫生、更加健康、更加文明。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分餐制。你认为分餐制能得到普及吗?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我认为分餐制得不到普及;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 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它为一地所固有,一般就地取材经众人共同长期使用而逐渐定型,并 在今后的实践中为人们所习惯应用而很少发生改变。(一)中西饮食习俗比较: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 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中西饮食对象及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干缕万丝的联系。西方人秉承着游牧 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 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 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 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动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 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样做,吃是一个目的,但主要还是为了社交的需要,这种方式便于个 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3.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 感性。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一—度命充饥。而到了饮食文化充分发展之 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在营养学上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 究。中国饮食的艺术属性及西方饮食的科学属性表现在烹饪加工方面,便有技艺型和技术型之差。中西方饮食性质的差异,与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是吻合的。 五、论述题(共20分)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答:(一)对民俗生活属性的认识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 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二)民俗的双重性:与一般生活事象相比,民俗事象具有明显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 性。将民俗事象归属于生活方式,如同将它上升为纯文化意识,同样是不符合民俗本身特质的。民 俗事象以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形成它的双重复合,这是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民俗的双重复合的本质还表现在民俗的嬗递变异之中。民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意识承袭流传,而且也以程式化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陈陈相因。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俗,之所以能世代相传,长久不歇,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的双重性,无形的心愿意识和有形的生活样式综合一体。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 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民俗的双重性,是复合体的两个侧面。外表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意识内涵物化的表现。总之,民俗具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王国其它臣民所 不可比拟和取代的特点,既是此,又是彼,集文化意识和生活样式于一身的独特的社会存在。(三)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的原因: 1、意识形态不能直接从经济基础上产生 2、意识形态产生的过程 3、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构建中,民俗是率先沟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意识的 桥梁。第五讲民俗的功能(一)民俗的规范作用: 1、民俗的轨范特性民俗的轨范性是一种与法 律并存但不一定一致的惯制形式,甚至无法用法律的概念和语言理解它。它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 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民俗的轨范能力并不是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作业二 1.阐述中西饮食习俗观念的差异。 答: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西式餐饮:法国,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烹怔菱也很我,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 美国,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得当地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 俄罗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响较大,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菜式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顾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国,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2.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从根本上说,民俗文化的传播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纵向的传播,即按照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人类生活的改善规律依序地由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进行传播。民俗文化的纵向传播仅仅是一种传播的形式,在纵向传播的形式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叫做模式。根据传播方式和介体的不同,把它分为链式传播模式、相互传播模式、根式传播模式三种模式。 另一种是横向传播,即由一个族群向另一个族群,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由近向远(或有时也存在跳跃式)的传播。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是民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表达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民俗文化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碰撞和交往以及吸收和保存。 3.为什么在流传过程中,民俗分向本土偏移? 答:当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相撞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比较强的文化,向他自己靠拢。碰撞的时候不是偏向他往往就是偏向他。很少有一种平等的,大家平起平手,这种叫做文化的偏移。文化的偏移就是向外偏移或者向内偏移。站着本土立场上,我们所指的本们偏移其他的一种文化,比如说外国的文化,江苏的文化到上海来了。比如说外地人来到上海,当他溶入了上海这个文化圈以后,形成了和当地文化的一种偏移。我们本为天性的,光说是没用的,还要看实际中的―――。在上海本位偏移的事情很多。上海你什么菜肴都可以吃到,但是你要吃某一个地方的正宗菜肴,或者说这种菜肴在上海真的要生根,要落脚,要有生意,它不得不发生本们偏移,这是最典型的事情。有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

论述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作答,字数要求1000-3000字之间。 1.考察当地某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事象。方式:对当地的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这一民俗事象形成的原因;关注当地人对这一民俗事象的各种解释。观察当地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民俗事象的。 2.讲述当地一种有特色的民俗事象。(侧重讲述过程和文化内涵)分值:100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自古以来,无论是公祭人文初祖,还是民祭已逝的亲人、祖先;无论是国家祀典,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宗法文明传承史的国家。古人认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一、准备工作 ?二、调查方法 ?三、整理资料 一、准备工作 ?1、案头准备 ?2、选点 ?3、物质准备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2)田野作业选题 ?(3)形成假设 ?(4)撰写论证计划 ?(5)编制日程表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民族志档案资料 ?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 –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志、历代笔记等 ?《新疆图志》 –考虑调查方向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 ?(2)田野作业选题 –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 –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1、案头准备 ?(3)形成假设 –可进一步更改 1、案头准备 ?(4)撰写论证计划 –选题题目 –内容 –价值

–研究基础 1、案头准备 ?(5)编制日程表 –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 –食宿安排 –调查分工 –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 2、选点 ?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 ?回访选点 ?通过阅读文献选点 ?通过实地考察选点 ?根据对象要求选点 ?根据课题随意选点 3、物质准备 ?经费、票证、 ?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 ?书写工具(红蓝笔等) ?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 ?食宿用品 ?礼品 ?通讯设备 ?办公设备 3、物质准备 ?红头文件 ?盖章介绍信 ?联系人 ?见面礼 ?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 ?跟领导打招呼 ?秘密认同 ?恢复旧关系 ?勿犯旧错误 二、调查方法 ?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 ?2、参与观察 ?3、现场访谈 ?4、绘图与照相 ?5、转写技术(括号) ?6、答谢原则 –不当审讯者、支配者、监视者和旁观者三、整理资料

民俗学试题文档

民间文艺学(含民俗学) 一、填空 1.北京大学于------年创办《歌谣》周刊,1928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周刊。 2.民间传说可分为------传说,史事传说和--------传说。 3.民间寓言是具有明显-------寓意的故事,民间笑话是具有---------性和幽默意味的故事。 4.《西游记》的蓝本是宋末元初间写成的话本--------,《水浒传》的蓝本是宋元年间的讲史话本--------------。 5.《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族英雄史诗,《玛那斯》是-------族的英雄史诗。 二、判断对错 1.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属于灰姑娘型故事。 2. 中国汉族民间叙事诗历史上曾经想讲唱的道路上发展。 3. 端阳节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与关于屈原的传说相联系。 4. 在民间传说中一般将李耳视为木匠行业的祖师爷。 5. 我国广大的农村节日中演出的戏剧,主要是民间小戏,一般很少有大戏。 三、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谚语 3. 儿歌 4. 创世史诗 5. 人生礼仪 四、简答题 1.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2. 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五、问答题 1. 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2. 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发生过怎么样的影响? 1999年试卷 ? ?? ?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 模式性创世史诗民间历法 二、判断对错 1. 家族村落的结构要素之一是辈谱。 2. 坐商招徕顾客的主要标志是商幌。 3. 刘德培是湖北五家沟一带的著名民间艺人。 4.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5. 《一千零一夜》在汉、回、哈萨克等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一定影响。 6. 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7. 《妙峰山》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第一部田野考察著作。 8. 歌墟是甘肃、青海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节。 9. 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10. 神话的神都是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

论述 1.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作答,字数要求1000-3000字之间。1.考察当地某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事象。方式:对当地的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这一民俗事象形成的原因;关注当地人对这一民俗事象的各种解释。观察当地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民俗事象的。2.讲述当地一种有特色的民俗事象。(侧重讲述过程和文化内涵)分值:100 剪纸艺术被喻为“母亲的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异之花,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部末端的武陵山区,湘西苗族妇女用心灵和锉刀创造出具有湘西特色的剪纸品种,锉花艺术,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剪纸艺术,但是它和一般的汉族剪纸有着很大的区别。苗族锉花以独特的制作工艺,锉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纹样,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湘西苗族锉花的功能分类 苗语称剪纸花样为“本”,剪纸称为“锉本”。分别用作衣裤花边、围裙、鞋花、帽花、帐檐花、枕头花等处的刺绣底样。湘西苗族剪纸按其实用性可分为服饰类纹样和日常物品类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站纹样两大类。 二、湘西苗族锉花的主要纹样 湘西苗族锉花纹样概括起来有六种代表类型。 1.龙凤纹样 2.狮子纹样 3.蝴蝶纹样 4.花鸟组合纹样 5.动植物组合纹样 6.其它纹样 三、湘西苗族锉花的艺术风格 作为锉花艺术,苗族与汉族存在着较大的风格差异。一是工具及制作方式不同,汉族剪纸用剪刀“绞花”,“绞花”是拿在手上剪成的,作品一次只加工一张或三五张。苗族锉花是用特制的刻刀“锉”成的,“锉”花是在特制的蜡板上刻锉而成的,一般刻锉10层,最多可刻锉20层,所以生产是批量的。二是用途不同,汉族剪纸用于窗花和喜庆等装饰,以世俗生活为主体营造热闹气氛,必须用红纸或彩色纸。苗族锉花只用作刺绣底稿,只用白纸并且有刺绣针法提示。三是图案主要构成元素不同,汉族以人事生活为主体,苗族以动植物为主体。四是艺术风格不同,汉族剪纸注重写实,多取平面视角构图,苗族锉花注重写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