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章节练习(13-16章)【圣才出品】

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一、简答题1.简述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
答: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主要有:(1)起源于宗教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即“万物有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祀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
(2)起源于巫术①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宗教是通过祈祷祭祀,祈求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恩赐;巫术则是操纵虚构的“超自然力量”,企图驾驭自然与社会,实现施行者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
②巫术是在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用手段,不少娱乐项目与之相关。
随着岁月的流逝,巫术性减弱,娱乐性增强,演变为惊险动人的杂艺表演。
(3)起源于劳动“劳动”,广义地理解,包括人类战胜自然、发展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它是大量娱乐游戏项目得以萌发的源头活水。
(4)起源于兵事“寓武于娱”的竞技项目的形成,大多与军队训练相关。
2.简述民间杂艺的类别。
答:民间杂艺的类别主要有:(1)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①杂技杂技,主要是指民间特种的表演性技艺。
它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等“杂耍之技”。
②戏法戏法,即魔术,古称幻术。
它以巧妙而隐蔽的手法变化出奇幻的效果,往往使人在惊叹之余,觉得神奇和不可理喻。
(2)动物的争斗与表演①诸种斗戏斗戏,是一种对抗性的动物游戏,有一定的争斗规则。
人们精心蓄养勇猛善斗的动物,以入场争胜。
这种游戏往往为赌博者所利用,成为博戏。
②动物表演动物表演,又称禽兽鱼虫之戏。
它是杂耍艺人利用驯化的动物,在公开场所,为观众所作的表演。
二、论述题1.民间游艺娱乐习俗的“寓教于乐”功能。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民间游戏娱乐对于人生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潜在功能。
“寓教于乐”是中国童蒙教育的重要原则,民间游戏特别是小儿游戏是实现这一原则的有效手段。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品】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一、填空题1.“家有良田万顷,____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2.工匠习俗中的“百工五法”,指的是矩、规、________、水、悬。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绳【解析】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
3.“家有良田万顷,________”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二、名词解释1.艺诀(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
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
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2.师承制度(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一、填空题1.关于民俗是“文化遗留物”的说法,主要________学派的观点。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人类【解析】人类学派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社会人类学。
泰勒是该学派的先驱者,安德鲁·朗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泰勒还以文化进化观为理论基础,创造了“文化遗留物”研究法。
“文化遗留物”指的是一系列的原始文化、仪式、习俗、信仰观念等。
他认为这些都是“初级文化的生动见证或活的文献”,也是“高级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研究这种“遗留物”,将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演变轨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_________。
【答案】精神分析学派【解析】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心理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有了长足进步。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
以弗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述、分析民俗文化的实质,就形成民俗学中的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二、名词解释1.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2.历史地理学派(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
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
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2.宗族3.巫术4.母题5.一国民俗学二、简答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4.表演理论的意义三、论述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六礼2.堪舆3.师承制度4.分胙5.传说二、简答题1.列举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2.联村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功能)3.简述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特点及其学术价值4.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三、论述题1.评价“语境”概念的引入对民俗学发展的影响2.论述民间小戏的类型。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六礼答:“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
“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其中的“冠”,为“成年礼”;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2.堪舆答: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
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
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影响。
3.师承制度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
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4.分胙答: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家有良田万顷,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3.有些地方的婚礼中,婆婆要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就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寓意“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传种(宗)接袋(代)【解析】在结婚仪式的迎娶阶段中,接亲多用花轿。
花轿到女家村口,过各村和迎回男家村口时,放鞭炮。
迎亲队伍中一般有乐队演奏,造成喜庆气氛。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家门,有些地区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称为“传种(宗)接袋(代)”。
4.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所说“事无形”,即“____”,这是巫的原型。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5.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它们或称“院本”,或称“杂剧”,共同的特点是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2.宗族
3.巫术
4.母题
5.一国民俗学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4.表演理论的意义
三、论述
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
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
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
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5.一国民俗学
答: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
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
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
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答: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民俗传承和变异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和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
因而,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1)民俗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便
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此外,民俗文化的传承,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变革如果不和观念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俗文化也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其中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
例如,农历五月初五我国传统民俗节日。
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这两项习俗最初亦属驱疫逐魅的活动之二。
自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如今,粽子依然是端午节人人要吃的节令食品;龙舟竟渡成了海内外华人非常喜爱的民间竞技、娱乐活动;而纪念屈原,则成了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2)民俗在传承中变异
变异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没有变异性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
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民俗事象,大多是古代民俗变异流传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变异是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内驱力。
例如,中国的傩俗,原是一种古老的巫术行为,承担着驱鬼逐疫的任务。
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民间傩俗就已经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上升为宫廷的傩祭和傩仪。
从汉代至唐宋,傩祭仪礼不断变异、扩充和完善,规模越来越大。
唐代以后,随着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宫廷傩仪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神秘气氛逐渐减弱,娱乐成分不断增加,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终于演变成傩戏。
但在中国南方的某些边远地区,这种古老的傩仪抑或傩戏仍在流传,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傩仪非古傩原貌,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的理论和神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庞大的傩文化体系。
古傩变为今傩,历经千年变异,其他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事象的变异也莫不如此。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1)传统岁时节日
①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②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称为“元宵节”;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③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节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
按夏历算,则在三月上半月内。
这个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
俗谚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已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④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五”。
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
从其传统节俗活动的内容来看,端午节最初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
念紧密相关则是可以肯定无疑的。
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⑤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
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
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
每当中秋之夜,一轮明月,皓然当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
家家户户设供桌于庭,上置西瓜、香瓜、葡萄、枣子、苹果、石榴等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团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
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因日、月逢“九”,且“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又因重阳节有接出嫁女儿归宁的风俗,故又称“女儿节”。
重阳节的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菊花糕等。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节中的信仰成分日渐淡薄.而演变为一个以登高、赏菊、宴饮、赋诗为主要内容的游乐性节日。
(2)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①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②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
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冬月(十月)初一、冬至等节。
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禀祝。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