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质学论文

合集下载

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

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

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奇迹。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为我们揭开了地球漫长历史的神秘面纱。

而地质遗产旅游,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地球历史的绝佳机会,让我们能够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存在了约 46 亿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无数的地质变化和演化过程。

从炽热的岩浆喷发,到板块的漂移碰撞;从古老的山脉形成,到广袤的海洋变迁,每一个地质事件都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地质学就像是一本记录地球历史的巨著,通过对岩石、地层、化石等地质遗迹的研究,让我们能够读懂地球过去的故事。

地质遗产,是地球历史的珍贵见证。

它们可以是雄伟壮观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见证了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也可以是奇特的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展示了风化和侵蚀的神奇作用;还可以是珍贵的化石遗址,如恐龙化石群,为我们揭示了远古生物的奥秘。

这些地质遗产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地质遗产旅游,就是让我们走进这些地质奇观,亲身感受地球历史的魅力。

当我们踏上黄山,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如“猴子观海”“梦笔生花”,我们不仅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更能通过地质学的知识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形成的。

同样,当我们游览云南石林,那些高耸林立的石柱,仿佛在诉说着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让我们对地球的演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地质遗产旅游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地质学知识。

比如,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岩石是构成地球表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如砂岩、页岩;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大理岩。

通过观察地质遗迹中的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旅游地质学论文(冰川)

旅游地质学论文(冰川)

一、冰川概述冰川——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长期存在的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的冰体。

固体水库,85%的淡水资源,对气候和海平面升降影响巨大。

1、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昆仑山雪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作用2、冰川的运动主要由于重力和压力的原因,冰川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3、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大陆冰盖)规模巨大,主要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和冰岛等地,呈面状分布不受地形约束。

厚度大。

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1300万Km2,平均厚2千米以上,最厚达4800m。

以年流动几十米的速度流入海洋。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规模小,长度一般为数公里到数十公里,厚度从几百米到近千米。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流动在山谷中。

按发育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较大的山岳冰川可形成复式山岳冰川,可分为主冰川、支冰川。

年流速数米到数十米,进入消融区融化形成冰碛地貌。

二、我国的冰川景观1、冰川景观在我国的分布2、庐山的冰川遗迹景观介绍【1】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这是继庐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所获得的又一世界级殊荣。

这一殊荣的获得是与庐山的冰川遗迹景观密不可分,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在本版内,对庐山的冰川遗迹景观做一简单介绍。

1、第一个提出“冰川运动”的人记得地质专家马长信曾讲过一则故事,大意是:阿尔卑斯山(?)下住着一个放牛的年轻小伙,主动为游客承担导游义务。

常言道,景点好不好,全靠导游炒;景点美不美,全靠导游嘴。

小伙子用“冰川运动”向游客讲解了阿尔卑斯山(?)鬼斧神工的原因,这一解说观点被一位旅游家第一次写进了论文中。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第一篇:旅游地质特点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发展,旅游成为了社会经济第三产业,在国际社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通过对旅游地质学的学习和了解,分析了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作出此学习报告。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导下,如社会、经济、交通、政治等,旅游业迅速成长,各行各业也逐渐融入其中。

而地质科学作为研究大地、矿物等诸多绮丽景观的学科,向我们展现了诸多自然之美,让人们不断认识到地质科学的瑰美与绮丽,旅游地质也进入人们的视线。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

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条件和基础,也是旅游地质学的出现促进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及一般特征旅游地质资源,通俗地讲,就是与地质有关的旅游资源,也就是旅游资源中那些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或人类文化遗址。

从学科定义上讲,旅游地质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在地球几亿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并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些景象就叫做地质旅游资源。

同时,由于这些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成的困难和时间的漫长,所以这些资源都是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空间定位性:如丹霞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岩溶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分布区,等等;永续性:地质作用的速度除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滑坡等能使地质体瞬时发生变化外,一般都较为缓慢。

相对于人的历史来说,地质遗迹的存在具有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地质作用的速度一般都较为缓慢,当破坏了这些地质遗迹时,它将是不可或难于再生的;鲜明的科学性。

旅游地质学论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地质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称它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由于它的环保性,在国际社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旅游业的形成要素(一)主观条件(1)游客:有了景区,下面就要有人去参观和浏览了,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旅游者。

旅游者是否有意愿去来景区旅游,主要受到经济和条件的约束。

一方面,所在景区的消费水平要在游客承受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游客倾向于那些条件好的、安全性高的、环境污染小的风景区。

因此,现在世界各旅游区都在通过改善旅游区的条件来吸引顾客。

(二)客观条件(1)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可想而知,要想发展旅游业,必须要有美丽的景区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这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纯天然的景色,比如巍峨俊俏的高山、浪漫温馨的沙滩;另一种是历史遗迹,比如我们所知的故宫、天坛、长城等,它是人工建筑的结果,不是有自然形成的。

一般来讲,旅游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景观。

(2)社会:旅游景区所在国家的风俗信仰,社会条件同样影响着旅游者。

(3)交通:交通是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像工业的发展需要资源,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自然景区外,还需要便捷的交通,交通上的优势,有利于顾客的出行,减少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

(4)经济:这里的经济不仅是游客自身的经济条件,还包括所在景区的消费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自身的经济条件是限制出外旅游的主要条件,游客倾向于那些花费少、省钱多的旅游景区。

(5)政治:政治在旅游业中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它主要涉及到游客自身安全的问题,作为一个游客,当然希望所去的景区,安全有保障了。

除此之外,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还有文化因素、时间因素等。

旅游地质学(1)定义: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严格说来应属地质科学研究范畴。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旅游地理毕业论文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对于促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旅游地理,旅游业,发展历程,地理特征,旅游景点一、引言旅游业是全球性的产业,具有高度社会和经济效益。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我们深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以期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帮助和启示的作用。

二、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分类旅游地理是旅游和地理学的重合部分,是研究旅游的地理学分支。

它既包括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也包括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旅游景点,还包括旅游者的行为、旅游产业的组织、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旅游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旅游地理和人文旅游地理两类。

自然旅游地理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山水、海滨、峡谷、瀑布、湖泊等景观类型。

人文旅游地理则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包括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文化风情、艺术文化娱乐等景观类型。

三、旅游地理的发展历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俄国地理学家曼德尔斯塔姆首开先河,提出了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0世纪初叶,欧洲和美洲的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在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研究和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的旅游地理学起步较晚,60年代初开始有了研究,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加强了研究和教学的力度。

地质旅游论文

地质旅游论文

论地质旅游的开发利用论中国的丹霞地貌摘要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丹霞地貌是以赤丹崖为特色的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目前发现300多处,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丹霞山的红层陡崖坡裸露且成群分布,雄险奇秀相当壮观。

丹霞地貌区常是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有着丰富的地质研究价值和旅游资源。

对丹霞地貌的研究,为丹霞丹霞地貌赤壁丹崖单斜峰群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丹霞地貌是属于中生代以来的陆相红层,其岩壁棱角次圆化,较圆滑,以丹霞山、武夷山和湖南崀山为代表。

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岩(含砂砾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

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大学专业课论文:旅游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大学专业课论文:旅游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目录1. 我国居民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1)1.1乡镇居民国内旅游状况 (1)1.1.1现状 (1)1.2城市居民国内旅游状况 (2)2. 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与需求的比较 (2)2.1关于消费属性的转变 (2)2.2旅游需求量与旅游需求收入的弹性指标 (3)2.3城乡旅游需求弹性测算 (3)3. 需求影响因素 (4)3.1需求因素对比 (4)3.1.1城市居民 (4)3.1.2农村居民 (5)3.1.3对比因素归纳 (6)4. 建议与策略 (7)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及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姓名(学校学院专业 xxx班,籍贯)摘要:通过对近20年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村镇居民旅游消费属性自2009年转化为必需品,而由于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居民的旅游需求差异。

文章从生活水平、人口规模、文化水平、交通状况的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利用旅游需求弹性分析提取了影响城市与乡村居民国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差异的建议。

关键词:国内旅游需求城乡差异影响因素策略与建议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tourists’ selects on consumption and demand inurban and rural district in 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early 20 years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he domestic tourism related data , China's rural residents tourism consumption change from properties into the necessities from 2009, but due to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of tourism demand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also cau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urism demand.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point of view from the living level,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the cultural level and the traffic.We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ravel demand,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m demand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Key Words:Factors of domestic tourism demand,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 influenc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旅游地理学5篇

旅游地理学5篇

旅游地理学5篇第一篇:旅游地理学一、闲暇、游憩和旅游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的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第三章旅游者行为第一节旅游者最早的国家旅游定义是1937年由联盟统计委员会提出的。

该定义为: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

1963年罗马会议提出“游客”、“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三种人。

游客——是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者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按时间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旅游者。

入境(过夜)旅游者:指入境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入境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国内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本国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的活动谋取报酬。

国内过夜旅游者: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质学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旅游地质学课程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旅游地质学及地质旅游资源,学习了各类地质旅游资源简要介绍和各类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成因、时空分布规律等五一假期,同学们都去各地旅游,因为今年选修的旅游地质学,所以决定去中国地质博物馆看看,进去之后一层实验室的介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萤石,他在一些石英长石的包裹中露出了淡淡的绿色,非常漂亮,其次是一的美丽的三角洲地貌,河流弯弯曲曲流入海洋。

还有悬崖和峭壁,断层和褶皱,这些结合在一块非常美丽。

这让我想起了大西北的丹霞地貌,所谓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喀斯特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

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的成因不只一种,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一是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当地主风向一致;二是洪水作用形成的邻近山区或湖滨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附近山地洪水的走向一致,并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痕迹;三是在阵发性暴雨和洪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作用而成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既与洪水走向一致,也和当地主风向一致,是二者合一的第三种成因。

继续向里走我看到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石,这样我大饱眼福,那么岩浆岩造就了那些风景名胜呢?
岩浆岩,特别是花岗岩造就了很多名山大川,东北大小兴安岭、东南沿海一带都有成群的花岗岩分布。

安徽黄山多姿的奇观就是花岗岩体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

在陕西华山也可以看到花岗岩体被断裂切割成十分陡峭的地形,形成好像被斧头劈开一样笔直的百丈陡崖。

花岗岩这么坚硬耐磨,是因为组成它的矿物比较坚硬、结构致密的缘故。

花岗岩的种类比较多,按照所含的矿物种类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角闪石花岗岩等;按照岩石的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等。

花岗岩因为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是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

但有些花岗岩含有放射性元素。

会使人身体受到伤害,易得不育症。

一般说碱性花岗岩含有放射性矿物较多。

放射性矿物的特征是具有鲜艳的颜色和油脂光泽等。

在选购石材时最好不要用红色天然的花岗岩。

不含放射性矿物的花岗岩呈灰白色,颜色虽然不很鲜艳,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还是选择它们,或者去选购人造花岗岩的板材。

玄武岩常形成广阔的台地,高原玄武岩是岩浆溢流形成的地貌景观。

安山岩浆的黏度比玄武岩浆要大得多,不容易形成溢流,常喷发形成边坡比较陡的大型火山,比如世界著名的日本富士山、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就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黑龙江镜泊湖地区有很多奇特的玄武岩景观,不仅可以供人们观光游览,而且也是认识和了解火山岩最好的一个天然课堂。

学习了旅游地质学,那么我国的地质旅游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1)、我国地质旅游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样性是指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丰富性是指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广泛。

如我国数百座大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海岛海滨等旅游资源,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也是随处可见。

(2)、区域分异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地质资源的分布也受到了区域差异的影响。

比如:在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度湿热的南方地区,发育有各类型的岩溶地貌、溶洞和地下河;而在
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华北区域,地表岩溶很少发育,地下岩溶发育。

(3)、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质资源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往往使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的存在形式具有观赏价值,或似人、或似物、或称奇,倘若其发生了变化或者破坏,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旅游的价值,并且不可再生。

地震是一种灾害,但地震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遗迹却是难得的旅游资源,也是这个道理。

(4)、奇特性,广泛、多样,千奇百态,对世界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我国有许多以世界奇绝著称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被公认为世界独有或第一。

如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庐山、峨眉山等1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另有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西双版纳等12个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内容。

(5)、自然地质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我国名山中几乎都有佛教和道教的寺庙,诸多名山经常是帝王将相、名人墨客、高僧道士出没之地。

在山地与平原相接的地带,在河流与湖泊交汇之处,往往是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庞大的人文建筑,组成了多种旅游类型的组合佳地。

即使一些纯自然性的旅游胜地,也在日渐的发展中有人文因素的渗透,将科学道理与艺术感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寓科学知识于旅游之中上面我们提到了丹霞地貌,这让我又想到了许多非常好的旅游景点例如砂岩峰林地质景、喀斯特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质景观、与水有关的地质景观、雅丹地貌的呢工序的非常漂亮的地质景观,带有着各自的异域风情让人流连往返。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首先是: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发育于湘西北的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等自然保护区中,还有武陵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该类型景观为国内外罕见,是我国独特的旅游地质资源。

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

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公园尤其值得一提,其峰林集中分布区86km2,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

其次是喀斯特地貌:中国的该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其代表为云南石林,漓江山水、珠穆朗玛峰北麓等。

那么喀斯特地貌是非常受人喜欢的我非常向往那里,火山和熔岩地质景观: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内蒙古高原、华北山地、长江下游、闽浙沿海、海南岛、台湾及滇西等地,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湖、著名的五大连池、镜泊湖等,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典型熔岩地质景观。

与水有关的地质景观:我国地广景多,湖海河流俯拾皆是,其具体分布地域遍及天南海北。

我国著名的水系为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闻名世界的湖泊有青海湖、纳木错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西湖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著名的峡谷为怒江双腊瓦底嶂谷,长江三峡、虎跳峡,更有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更是千姿百态,如我国最美的四川九寨沟瀑布群、世界第一黄色瀑布壶口瀑布、亚洲最大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中国最大火山瀑布镜泊湖瀑布等;除此之外,海岛海岸、湿地泉水等奇观异景比比皆是,在这里不一一叙述其分布地域。

雅丹地貌:这种地貌在中国新疆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典型,因此得名。

它是指干旱区内中生代或新生代早期沉积的河湖相岩层,经风力“雕琢”形成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或貌似城堡的景观,远望这种地貌,很象城市的街道与建筑的结构,然而人迹全无,夜晚风声似鬼哭狼嚎,故俗称“鬼城”。

以上这些就是我国有名的旅游地质环境,他们风景秀丽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往返。

今天的地博之行让我了解很多有关岩石的性质,和他们的旅游价值,我认为中国的旅游行业还要大力发展尤其是中国地大物博有许多风景独特的地质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那样我国的地质类旅游将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地质类工作的好与坏,让人们积极参加地址的开发和利用。

以上是我对旅游地质学这门课程和地质类旅游胜地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