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导案: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1.1.重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重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2.2.难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难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难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回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时,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回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时,这样写道:这样写道:“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地球真的会发光吗?如果不是,那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果不是,那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为什么是明亮的?这与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置有什么关系?[新课教学新课教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讨论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星光闪烁的恒星、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注:1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状和特点;2.2.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难点: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新课导入】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那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宇宙中的地球到底怎么样?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曾经这样写道:“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
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测地球的宇宙环境吧。
【新课讲解】(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宙中物质存在形式晴朗夜空下,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星空背景有明显位移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体、拖着长尾的彗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天体的图片、阅读图文等资料掌握相关知识;行为动词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地球存在于怎样的宇宙环境中。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教材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表格等资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很大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通过自学窗介绍了人类探测宇宙的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月相等。
既兼顾了知识的完整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三、学情分析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对宇宙、天体、太阳系、外星人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对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极为有利。
但本节知识较为抽象,视野宏大广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教师需要通过影像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获取信息的技能,创设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新高考下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难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教学手段:教材、图片、视频、投影七、教学过程【提问】为什么说它特殊?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看视频,回答老师的问题。
【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
而地球之所以存在这些适宜的条件,则是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②因为它自身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地球上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特别是氧气;③同时,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不大,保护了地面生命有机体的存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设计

第二部分:行星地球
1.掌握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序
2.探究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并发现现象。
3、探究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原因
过渡:刚刚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如果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太阳系中,看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各个参数相比,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组互动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参考课本第6页,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为什么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请从外部星际条件和自身条件分析,整理成思维导图)
该内容较为浅显,采用让学生自行阅读的方式,培养阅读与挖掘信息的能力。
通过图像和表格的对比,方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得出结论:
结论一:根据行星的体积质量、理化性质、距日远近,大致把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从内部条件看,适中的日地距离给地球提供适宜的太阳辐射量,不会太冷或太热,而适当的运动周期使地表温差不会过大,因此,以上两个方面为地球创造了适宜的温度条件;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主要决定了地球吸附大气的能力,为地球创造了良好的大气环境。;水的形成和适宜的温度使地球的保存着液态水。这三者构成了地球诞生和繁衍生命的内部条件。
3.引导学生应用图表数据分析,将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4.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结论二:根据八大行星运动性质的对比,得出其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而认识到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与太阳、银河系的关系。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光照、热量、太阳风等。
3.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二)教学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关系,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下: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月系、太阳系等基本概念,学生已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存在理解不深入、知识点零散等问题;对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生了解不多,需要进一步引导学习;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方面,学生掌握程度较好,但可能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地球宇宙环境的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动画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球宇宙环境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3.组织实地观察活动,如观测星空、参观天文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宇宙环境的魅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创设情境教学,设计一些与地球宇宙环境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地球在宇宙中有什么特殊之处?”引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位置的好奇心。
2.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动画,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秘和地球的渺小。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1地球的宇宙环境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导学案学校年级课题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型课时主备教师徐丽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及天体系统的概念,识别宇宙中的各种天体;2.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运用资料说明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4.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地理学的“宇宙”是指总星系,是人类目前所能观测到的最大物质体系。
宇宙的特点:、2. 天体(1)概念:宇宙间的存在形式。
(2)类型:①、、、流星、彗星等。
②人造天体【针对训练1】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下列各种天体的感觉,叙述正确的是()①星光闪烁的恒星②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的行星③一闪即逝的彗星④轮廓模糊的流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①名称:A是,B是,C是,D是。
②层次:级别最高的天体系统是,最低的是。
二、行星地球1.八大行星(1)填写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A水星、B金星、C 、D 、E 、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分类:按照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特征,将八大行星分三类。
(3) 运行特征: :绕日公转都是自 向:绕日公转面大致都在一个平面上 :绕日公转轨道都近似一个圆2.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 星。
3.存在生命的星球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存在 的行星。
(1)外部条件:① :② :(2)内部条件:① :② :③ :分类 包含的行星特点表面体积类地行星 巨行星远日行星课堂拓展1. 不同类型天体的特点2. 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原因以练促进 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局部组成。
探测器将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带回约2千克月球样品。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地球宇宙环境的基本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天文望远镜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运动。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通过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生命,关爱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总之,本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c.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d.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e.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教学评价设想: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c.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展示个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谜语“天圆地方,日夜旋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起学生对地球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五、作业布置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提升能力。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机会。
3.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收获。
(四)总结归纳
1.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观点。
3.我还会结合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作业小结
1.我布置一道思考题,如“如果给你一次太空旅行的机会,你想去哪里?为什么?”
在教学内容上,我以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的构成等为核心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模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同时,我还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考,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课堂评价的人性化,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图,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3.我还会结合时事,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和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如“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等。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交流和学习。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表1—1—1“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表面平均温度比较”;和图1—1—4“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5、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讨论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人类的家园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准确地“描述”出来。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肯定要了解什么是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哪些成员?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唯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地球在宇宙中”是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因为地球环境发生的许多现象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之初,对宇宙环境有较清楚的认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后面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和知识。并得出这些现象和知识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成因。
教材首先介绍了宇宙的概念,阐明了宇宙的两大特征——物质性(天体)、运动性(天体系统)。第二部分讲述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通过图表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对八大行星进行了对比,为接下来学习“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本节最后主要回答地球究竟是宇宙中一颗什么样的行星这个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教材专门安排了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这也是本教材与以前教材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宇宙对于学生来说很神秘,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设问、导入新课。
第二步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宇宙。并结合图1—1—1和图1—1—2,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缺乏对宇宙的感性认识,所以第三步还是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系及其成员组成,并结合表1—1—2,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图表教学法。
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通过阅读图表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本课的重点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恰当的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4、探究性教学法。
有助于学生对“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的理解,尤其是对地球特殊性的理解。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运动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
1、阅读图1—1—1“部分天体”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及图片,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图1—1—2“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设计相应的简明的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四步运用课本上的图1—1—4、表1—1—1和表1—1—2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这也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的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加之,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又时隔一年,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几乎遗忘,这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这是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难点: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因为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要大一点。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1、多媒体教学方法。
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限于认知水平也不太清楚。通过多媒体对宇宙空间的演示,能增强学生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养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 作者:
———————————————————————————————— 日期:
ﻩ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课标分析: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看天体照片等多媒体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有两个重点)
1、太阳系及其成员。
因为太阳系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源自心部分,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必须认识太阳系及其成员。
【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课标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宇宙环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初中地理仅仅指出“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难以使学生认识宇宙环境,因此,教材将“地球在宇宙中”放在整个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