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性公共卫生热点[1]。

据WHO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每年约有二百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66%以上是由细菌性致病菌所致[2]。

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疾病是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等,在实际检测中周期较长、工作量大,对致病菌的检测特异性不高、灵敏度低、操作烦琐耗时,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监测。

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已创建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验速度,显著提高了检测水平,采用快速、准确而简便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方法已成为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1、酶联免疫法酶联免疫法是以酶或者辅酶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者抗体,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

既可测抗原,也可测抗体,可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该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结果判断客观准确、实用性强、样品处理量大等优点。

酶联免疫法主要分3类:间接法测抗体、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竞争法测抗原。

前两种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抗体和大分子抗原,适用于临床诊断,而竞争法是测定小分子抗原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食品安全检测[3]。

酶联免疫技术现已广泛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酶联免疫法可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军团菌、大肠埃希菌0157等微生物。

其中沙门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主要的致病菌,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

传统的沙门菌检测试剂复杂、周期长,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而酶联免疫法则能方便、快速地检测出食品中污染的沙门菌。

文其乙等[4]应用直接酶联免疫法对500份蛋品进行检测,表明方法可靠,且阳性率比国标法高,经用生化实验进一步验证,确认国标法存在一定的漏检。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

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

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

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

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

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

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

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 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

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

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目录前言 (2)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1.3.1 国际情况 (3)1.3.2 国内情况 (3)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3.2.4 颜色变化 (11)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3.2.6 热量法 (12)3.2.7 放射测量法 (12)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3.3.2 免疫学方法 (13)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4 小结 (16)前言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续“潜伏”。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分子学检测方法探讨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分子学检测方法探讨
的 S B R e 探 针 , Y E ge n r 由于此 探 针 的 非 特 异 性 , 于 食 源 性 致 病 菌 的 检 测 而 对 言 , A 的 检测 假 阳 概 率 很高 。 BX 生 另外
结 合其 硬 件 平台 推 出的 检 测 系 统 等 。 目
(a n l e tr a 、 S eL n ) 单核增生李斯 L mo a ei c
Bo o t l iC nr 公司针对 P R 法在致 o C方
发的R a t — C 平台使其在致病菌 el i P R me
检测领域得以应用。
i Ch k 用 伯 乐 公 司 专 利 Q e 采 c
的 D u I S n 探 针 取代 传 统 的 O b e ta d r Moe u rB a o s l l ec n 探针。 ca 由于Moe ua l l c r B a o s 针 的发夹环 结构 的不 稳定 e c n探 性 D u l Srn 探针则很好地解决了 o be t d a 此类问题 , 使得R a i P R e l me C 反应结 t 果更准确 。 另外 . 乐公司开发的专利 伯 目标菌D A N 提取 简易流程 使其相 比其
础上开发了软件 系统 及试剂盒 , 可检测
对 于样本 中的 目标茵 先 采用专利 设 的P ke 免疫磁珠提取系统进行富集 . iPn c 再选 用旋转式的R —P R T C 仪进行硬件 梭
项 目主要包括 : 沙门氏菌 李斯特菌属、 单核 增生李 斯特菌 、 弯曲菌 、 大肠杆菌
检测增加了工作量和难 度。 由于该系 但
统 检 测 项 目较 多 进 入 中国 市场 较 早 . 目
1B X . A 系统 及其检 测方法
杜 邦 所 收 购 的Q ac n( 力康 ) u lo 快 i 公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 杭婧 淮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世界范围食源性疾病问题都普遍存在,这其中很大程度上都与食源性致病菌有关系。

因此,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现代检测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体系。

本文基于此开展研究,对食源性致病菌最新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在我国国标中,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仍然是占有重要地位。

其检验检测的原理主要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增殖,然后利用划线分离,实施选择性培养,进而观察菌落特征,实现检测目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显色培养基投入到检测过程,有效提高了筛选效率。

在后续的生化鉴定过程中,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的使用可以简化试验步骤、缩短试验周期,并且能更高效地得出试验结果。

但是,该方法的弊端就在于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在一些应急情况下无法满足检测要求。

免疫学技术ELISA技术。

ELISA技术是基于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检测方法。

对于沙门氏菌检测有着较好的检测范围和灵敏度。

使用该方法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也需要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增殖。

很多学者利用该方法针对多种细菌进行检测,发现WLISA技术可以在24小时内实现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

例如,应用ELISA原理生产出的mini-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可在2天内完成对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空肠弯曲菌等细菌的筛选。

免疫荧光标记。

该方法属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一类新型免疫学检测法,原理上主要是基于特异性抗体敏化的免疫色谱卡片。

在具体操作中,仅需要将实现进行增殖后的样品滴加到免疫色谱卡上,就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结果。

该方法在操作上十分便捷,无需其他设备辅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虽然同ELISA法一样需要进行样品的增殖,但增殖后的操作时间大概仅有10分钟。

PCR技术PCR法是基于核酸的一类检测方法,任何一类生物都有特异性的核酸片段,它们通过含有探针的补体核酸片段来进行检测,通常探针都是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PCR快速检测4种不同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PCR快速检测4种不同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临床研究者只用漱口液棉球进行擦洗,不漱口;1.2.3 实验组口腔护理的方法是:对镶有假牙的患者,应先取下假牙用冷水冲洗刷净;对于能漱口或可以进行口腔冲洗的病人,护理人员将牙刷沾湿涂上适量的牙膏刷洗病人牙齿的各面、牙龈及舌面,然后给予温开水漱口或进行口腔冲洗;不能漱口和不可以进行口腔冲洗的病人,先将病人侧卧或头偏向一侧,护理人员将牙刷沾湿涂上适量的牙膏刷洗牙齿的各面、牙龈及舌面,然后用温开水棉球擦净牙膏泡沫,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漱口液吸入呼吸道,血管钳须夹紧棉球,每次1只,防止棉球遗留在患者口腔内;凝血功能较差的病人,应用软毛牙刷或将牙刷用开水烫软后再进行刷洗,刷洗牙齿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口腔粘膜;能够配合的病人只需一名护士即可完成操作,不能配合的病人需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协助固定头部并撑开病人的口腔及上下牙齿,另一人进行刷洗,刷洗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粘膜。

1.2.4 每次口腔护理后,由护士长带领2-3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观察评价并记录,观察评价内容包括:每次口腔护理的材料成本、有无口臭、口腔是否清洁、口腔有无感染、口腔粘膜有无出血、口腔粘膜有无机械损伤等。

2 结果2.1 对照组口腔护理的材料成本≥7.44元/次,实验组口腔护理的材料成本<1.00元/次;2.1 两组口臭、口腔不洁、口腔感染、口腔粘膜出血、口腔粘膜机械损伤等情况见表3、表4。

表3 两组口臭、口腔不洁、口腔感染情况比较例数口臭口腔不洁口腔感染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对照组53214014341120实验组53122436 X222.943710.6000 5.2671p<0.0001=0.00110.0217表4 两组口腔粘膜出血、口腔粘膜机械损伤情况比较例数口腔粘膜出血口腔粘膜机械损伤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对照组533612实验组5336123 结论3.1 由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每次口腔护理的材料成本远远低于对照组,说明危重病人使用牙膏牙刷进行口腔护理能大大降低了口腔护理的材料成本;3.2 经卡方检验,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在防治口臭、清洁口腔、防止口腔感染上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危重病人使用牙膏牙刷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清洁口腔、防治口臭、防止口腔感染;3.3 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口腔粘膜出血、口腔粘膜机械损伤例数相等,说明危重病人使用牙膏牙刷进行口腔护理不会增加口腔粘膜出血和口腔粘膜机械损伤的机会。

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中的致病菌往往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一些新兴技术,并讨论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快速检测致病菌技术中的一项重要进展是基于PCR方法的检测技术。

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复制并扩增特定的DNA序列。

以此为基础,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快速、高灵敏度的PCR方法,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致病菌特定基因的存在与否,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食品的卫生状况。

其次,近年来,光学传感技术的应用给食品检测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

光学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食品样品中特定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快速检测,还具有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优点。

此外,激光散斑技术也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快速致病菌检测。

激光散斑技术通过测量食品表面激光光斑的散射和衍射情况,可以对样品中的细菌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

除了传统的实验室方法外,生物传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中的致病菌快速检测。

例如,基于免疫反应的生物传感技术利用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致病菌。

这种技术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菌。

另外,基于DNA杂交的生物传感技术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中的致病菌RNA与DNA探针杂交,然后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来测量杂交物质的存在,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

当然,上述的技术只是众多食品安全领域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冰山一角。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

例如,纳米技术可以通过纳米材料与致病菌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致病菌的快速检测。

此外,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也有望在食品中的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利用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微小样品的高通量、自动化检测,从而提高食品样品的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B技I分析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臟检测方法的研究□何苗吉林省安信食品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陈兴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王璐任明月岳阳吉林省安信食品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摘要:近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沟油、毒生姜等,食品安 全问题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食源性致病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感染源,是食品卫 生问题的主要源头,对于食源性致病菌必须要尽早地进行检测和防治,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本文总结了目前食源性致 病菌快速检测的几种方法,希望通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能够更快地检测出食品中致病菌,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致病菌;快速检测1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近些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原理 是根据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对食品 进行检测,食物中的微生物表面具有 独特的表面抗原,能够激发机体内的 抗体,通过抗体跟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反应来检测食物,可以快速准确地得 到检测结果[1]。

免疫学检测方法比较 常用的有这四种: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免疫检测法、免疫胶体金标记分 析法、免疫磁珠技术。

l.i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最主要的是让抗体和酶复合物结合,利用酶复合物对 抗体的高效催化性能,将两者的反应 现象放大观察,更清楚迅速地检测出 致病菌。

在进行检测之前,将酶与待 测菌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在载体上,然 后加入酶的催化底物,检测发生反应 的酶与待测菌的量,就可以确定待测 菌是否是致病菌,这种检测方法中酶 的催化反应放大了微生物的反应现象, 使得检测结果更加清楚快速。

1.2荧光免疫检测法荧光免疫检测法就是通过对检测 物进行焚光成像或焚光光度计检测,标记检测物的荧光信号,对荧光信号 进行分析从而判定检测物中是否含有 致病菌。

检测物中一般都含有一定的 荧光活性分子,检测物中的成分不同,荧光信号也不尽相同,这种通过荧光 信号来检测致病菌的方法,在可视化 检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11-05-13T14:13:40.2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高友中
[导读]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高友中(湖南省岳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41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106-02
【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

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

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

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

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
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

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

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

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

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
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

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ELISA法简要步骤如下:特异性抗沙门菌单克隆抗体包被,加入待见样品检测。

显色于酶标仪上读取OD值。

国标法简要步骤如下:经增菌后,划线接种于亚硫酸铋琼脂平板和EHL琼脂平板。

36°C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挑选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鉴别反应结果。

如出现异常结果,按国标相关规定选择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ONPG等。

1.3数据分析
参考田素娟[1]等的方法进行。

即利用检验通用的计算方法,并国标法比较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2 结果
2.1ELISA及国标法检测结果
用ELISA法同步检测份奶、肉制品的沙门菌污染情况,采用国标法进一步验证,结果见表1。

表1沙门菌污染情况检测
2.2ELISA法与国标法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计算结果
表2ELISA法与国标法比较
3 讨论
3.1常规检测沙门菌方法
目前,沙门菌常用检测方法有:(1)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

包括快速酶促反应显色培养基及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两种方法。

VITEK AMS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鉴定是基于细菌的微量生化反应,可鉴定405种细菌。

(2)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

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磁分离技术,如王海明[2]等报道的使用抗沙门氏菌免疫磁珠经增菌后于VITEK全自动生化鉴定仪和荧光PCR分子检测确认;免疫胶体金技术等。

(3)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杨俊超[3]等报道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比较研究,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依赖PCR的DNA指纹图谱技术;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基因内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的扩增;多重PCR检测技术;NASBA;基因芯片技术等。

3.2本研究采用检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快速检测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

其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且与国标法符合率较高。

一般24h 之内可以出检测结果。

其不足之处在于:(1)不能定量检测沙门菌的含量,只能做定性分析,即是否存在沙门菌污染,但不能测得污染量的大小。

后续研究考虑通过设置标准沙门菌对照(蛋白含量已知)的情况下,设立不同稀释度,然后比较样品各组OD值,用统计软件作出标准曲线,进而推算出沙门菌含量。

(2)检测结果不太稳定,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ELISA实验普遍存在抗体效价下降很快的通病,如
不注意保存条件,在反复冻融抗原抗体的过程中,其灵敏度、特异性下降很快。

因此本实验要特别注意抗原抗体的保存。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3.3本研究意义
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本研究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不高。

ELISA法只需要96孔酶标板及酶标仪即可检测。

而其他的方法,比如PCR,VITEK AMS微生物检测系统,均需要大型仪器支持,且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2)耗时短。

ELISA法通常24h即可出结果,如果采用预先包被的方法,检测时间更短,甚至可以缩短至6h左右。

这对于临床快速检测沙门菌意义重大。

(3)敏感性、特异性高。

经前文叙述,本研究敏感性100%,特异性99%,与国标法符合率99.2%。

综上所述,ELISA法应用与快速检测食品中沙门菌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具体应用何种方法检测需综合各实验室条件及对检测结果相关要求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田素娟,徐海燕,王战争等.食品中沙门菌的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7):1244-1246.
[2]王海明,俞晓,金燕飞等.应用磁免疫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1):36-39.
[3]杨俊超,杜亚平,徐德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常规PCR法及细菌培养法检测沙门菌的比较[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1):92-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