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中三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生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但同时也是微生物生长的理想环境。
为了保证牛奶的安全性和质量,需要对其进行微生物检测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措施。
1.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衡量生牛奶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牛奶中的微生物总数,包括细菌、霉菌、酵母等。
菌落总数过高会导致牛奶变质,影响其口感和营养价值。
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其存在表明牛奶可能被粪便污染。
大肠杆菌污染的牛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起肠胃炎、腹泻等疾病。
3. 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益生菌,它能够促进牛奶的发酵和保鲜,对人体有益。
如果乳酸菌数量过高,就会导致牛奶酸败。
1. 菌落总数检测方法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平板计数法。
将生牛奶样品分别定量地接种在富营养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根据细菌、霉菌、酵母等生长形态的不同,进行计数。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菌落总数的允许值有所不同。
2.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MPN法和PCR法。
MPN法是通过将样品接种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中,根据菌落的数量进行估算。
PCR法则是利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通过扩增大肠杆菌的DNA片段来检测其存在。
1. 规范生产环节生产环节是影响生牛奶微生物质量的重要因素。
需要在奶源管理、生产操作、设备清洁等方面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牛奶不受外界污染。
2. 严格控制储存条件牛奶的存储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有直接影响。
需要严格控制牛奶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防止微生物的滋生。
及时冷藏和避光是减少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措施。
3. 采用适当的加工技术适当的加工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牛奶中微生物的数量。
过高温短时加热和超高温灭菌能够有效地杀灭绝大部分微生物。
也可以采用膜分离、超声波杀菌等新技术来控制微生物的数量。
4. 进行定期的微生物检测定期的微生物检测是保障生牛奶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乳酸菌等指标,能够及时了解牛奶中微生物的状况,从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牛奶的质量和安全性。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乳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它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营养来源。
乳制品中可能存在着一些食源性致病菌,这些致病菌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对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和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乳制品中的污染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一、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给人类。
当乳制品受到污染后,如果未经过适当处理,沙门氏菌可能会滋生繁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引起肠胃炎、肠炎和剧烈腹泻等疾病。
2.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在常温下繁殖生长,并且可以产生多种毒素。
当乳制品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后,如果未经过适当处理,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以上这些食源性致病菌都可能存在于乳制品中,因此对乳制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乳制品中的污染源乳制品在加工、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污染:生乳本身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细菌污染,如果未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处理,可能会对乳制品的质量造成影响。
2. 生产环境污染:乳制品的生产环境可能存在着各种细菌和微生物的污染源,比如空气中的细菌、生产设备的污染等。
3.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在乳制品的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原料、材料和人员的交叉污染。
4. 运输和存储污染:乳制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对乳制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准确、快速、高效的检测,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牛奶中的微生物及其快速检测方法

牛奶中的微生物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牛奶中微生物的含量是评价牛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乳品中微生物总数高,其中的致病菌会产生外毒素,消费者饮用后会导致中毒;且大量的细菌繁殖会加速产酸,从而引起牛奶酸败,使得蛋白质热稳定性下降。
传统的乳品微生物检测方法是费时费力的,需要样品涂板,恒温培养和菌落计数。
乳品中营养丰富,微生物繁殖很快,乳品生产者需要快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乳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1.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
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微生物的检测。
有报道使用ELISA方法研究检测出生乳中的布鲁氏菌。
2. PCR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以待扩增的2条DNA 链为模板,由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作为引物,通过 DNA 聚合酶促反应,在体外进行特异性DNA 序列扩增。
PCR 技术对生乳微生物如沙门氏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金**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都能成功进行检测。
PCR 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
3. 电化学阻抗法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将培养基中的大分子电化学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如乳酸盐、醋酸盐等,使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通过检测培养基的在电极表面体现的电压、电流、电阻抗等变化情况,即可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
该技术的优点是高敏感性、特异性、快速反应性和高度重复性等。
有报道运用电阻抗技术快速分析牛奶中菌落总数,结果表明电导、总阻抗、双电层电容可作为阻抗检测参数,且检测结果准确。
4.ATP生物发光法ATP 生物荧光技术是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由ATP 激活,荧光素被氧化,发生能量跃迁产生荧光光子,荧光强度与ATP 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线性相关。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摘要:生牛奶是一种易受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其中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乳酸菌等。
为了确保生牛奶的质量和安全,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牛奶微生物检测方法,以及控制生牛奶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措施。
1.总生菌数测定法总生菌数是指生牛奶中所有的细菌数量,是一种评估生牛奶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总生菌数测定方法有平板计数法和膜过滤法。
平板计数法是将适量的生牛奶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的培养时间后,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面积的数量来估计总生菌数。
膜过滤法是将一定体积的生牛奶过滤到预先灭菌的膜上,然后将膜放置在富含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最后通过染色或直接观察菌落数量来估计总生菌数。
2.大肠杆菌检测大肠杆菌是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其存在于生牛奶中可能表明有肠道污染。
一种常用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是利用免疫学技术,例如PCR方法检测其特定基因的存在。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大肠杆菌培养基进行传统的培养和计数。
3.沙门氏菌检测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存在于生牛奶中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和分离方法,以及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传统的培养方法是将生牛奶进行适当稀释,然后接种到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最后通过染色和形态学特点来鉴定沙门氏菌的存在。
PCR技术可以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定基因片段,从而达到高度准确和快速检测的目的。
二、控制生牛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产卫生生产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包括对设备、材料、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和清洗,确保生产环境无细菌污染。
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
2.采用高温短时间灭菌技术高温短时间灭菌技术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同时尽量保留牛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该技术一般将生牛奶在超高温下加热至70-90℃,然后迅速冷却,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3.冷链运输和储存生牛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冷链,保持低温,以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生牛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由于其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广受人们喜爱。
但是,牛奶中可能含有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生牛奶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显得相当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以及其控制措施。
(一)细菌1、菌落计数方法:菌落计数是一种通过计算奶样中的微生物数量来判断其质量状况的方法。
这个方法能够检测出微生物的总数,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2、大肠菌群计数方法:大肠菌群计数是用来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的一种方法。
这种细菌是肠道中的微生物,如果过多存在于牛奶中,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3、耐热菌计数方法:耐热菌是能够在高温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一种细菌,它们的存在表明牛奶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加热处理。
(二)真菌2、霉菌计数方法:霉菌可以导致牛奶变质和产生有毒物质。
检测霉菌数量的方法可以帮助鉴定牛奶是否存在霉菌。
(三)病毒1、脂质包裹病毒计数方法:这个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牛奶中的乳病毒(BLV)和牛乳腺瘤病毒(BMTV)等脂质包裹病毒。
这些病毒在牛奶中的浓度非常低,需要通过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出来。
为了控制生牛奶中的微生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初始阶段对牛奶进行检测:在牛奶生成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并及时排除有害微生物,对于控制后续污染是十分必要的。
2、制定卫生措施:加强动物的身体卫生,改善其环境卫生和营养结构,以减少动物身上和生产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
3、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从奶罐到机器设备,需要严格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比如定期清洗、消毒,增加过滤层等。
4、保证加热处理:在制作过程中对牛奶进行加热处理,既可以减少胃肠道病原菌的数量,也有助于阻断乳类嗜酸性细菌的生长。
综上所述,生牛奶中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对于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牛奶中不同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措施的选择,可以确保生产出营养均衡、卫生安全的优质牛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乳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品之一,但由于其含水量高,易于微生物生长,因此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容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菌种的选择一般来说,乳制品中最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道球菌等。
其中,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容易在乳制品中繁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葡萄球菌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通过乳制品传播。
二、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基于DNA的扩增技术,可以检测到微生物在乳制品中的存在。
通过PCR 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且不需要进行培养。
然而,PCR技术的一些局限包括样品前处理繁琐、检测时间长等,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三、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免疫分析法(FIA)等。
这些技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以检测到乳制品中的细菌。
它们具有操作简单、易于使用、检测时间的优点;然而,此类技术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情况。
四、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前沿的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到乳制品中的致病菌。
利用质谱技术可以直接检测到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代谢活性,避免了培养的过程,从而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减少测试时间。
此外,质谱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混合菌群和多种类型的细菌。
总之,对于检测乳制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的检测技术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使用。
未来,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将出现更快速、更准确、更灵敏的检测技术,以帮助确保乳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控制随着饮食卫生和食品危害事故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对于生牛奶这种易于滋生微生物的食品而言,消费者对其安全性更加关注。
为了确保生牛奶的安全性,需要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与控制。
生牛奶中的主要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针对这些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细菌计数法细菌计数法是检测生牛奶中微生物数量的常见方法之一。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样品进行稀释,然后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培养,最后根据培养出的菌落数量进行逆算,从而得出每毫升奶中的微生物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生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操作简单。
2.酸度测定法酸度测定法是通过测定生牛奶中的酸度来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方法。
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会导致酸度的变化,因此当酸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判断奶中存在微生物污染。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简单地检测出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问题。
3.快速检测法快速检测法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牛奶中微生物的DNA、RNA等进行检测,从而快速、敏感地判断奶中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
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法,不仅可以极大缩短检测时间,而且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敏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牛奶的微生物检测中。
1.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生产前要对生产场地、设备、人员等进行消毒,确保生产环境的卫生。
加强工人的卫生培训,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卫生与质量。
2.严格执行标准加工流程生产生牛奶时要严格执行标准的加工流程,确保生产过程中温度、时间、pH值等要素的稳定控制,避免微生物滋生与繁殖。
3.采用合适的保鲜方式生牛奶的保鲜方式也直接影响其微生物危害的程度。
采用低温冷藏或杀菌保鲜方法可以有效地限制微生物滋生与繁殖,从而保证其安全性。
综上所述,生牛奶中的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是保证其安全性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与控制措施,从而确保生产出的生牛奶符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乳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r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新体系

乳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r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新体系董彬;封丽霞;冯晓;王红坤;李春梅【摘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乳制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之一,乳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等.目前,乳品中致病菌的检测以培养法为主,但此类方法操作较为繁琐,且耗时长,不能满足检测的时效需求.本文探索了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快速检测乳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应用,并进行了大量的验证试验和实际检测,形成了乳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体系.该体系可以在24h内完成金黄色葡萄菌和沙门氏菌的增菌与检测,缩短了整体检测时间,降低了检测成本,为进一步改良乳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提供了参考数据.【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17(000)034【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乳品;金黄色葡萄菌;沙门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作者】董彬;封丽霞;冯晓;王红坤;李春梅【作者单位】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食品中占特殊地位的乳及乳制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和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乳制品营养丰富、搭配均衡,是一种经济实惠的优质蛋白。
我国是乳制品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第三大乳制品生产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鲜奶人均购买量由1996年的4.6kg上升到2006年的18.3kg,虽从2007年开始有所下降,但一直维持在14kg左右。
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乳与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乳制品安全的普遍关注。
乳品极易遭受致病菌污染,常见的污染乳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等,其进入人体后会造成腹泻、呕吐、急性肠胃炎等病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是乳品检测最普遍的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世界性卫生问题,乳品尤其是原料乳极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奶中三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天然毒素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等等。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
在发达国家70%~80%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在我国甚至
达到90%;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蛋类、奶类等动物性产品约占90%,沙门氏菌生存能力较强,可在乳制品中生存几个月。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在冷藏温度4℃下依然能够生长,引起单增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
奶及奶制品、肉制品、水产品、蔬菜及水果,其中以乳制品最为常见,单增李斯特菌能够给高风险人群带来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志贺氏菌又称痢疾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中最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该菌也是食品卫生相关法规及标准中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之一。
本文以牛奶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为目标菌种,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建立了多重LAMP检测体系和多重
HAND-HRM检测体系,结果如下:1.针对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蛋白(hly)基因、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invA)基因和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ipaH)序列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引物筛选分别建立了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LAMP反应体系。
进一步经过引物筛选,及对影响反应效率和特异性的镁离子浓度、甜菜碱浓度、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多重LAMP反应体系。
对多重LAMP反应体系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
在特异性检测中含有目标菌的模板出现扩增,空白对照和非目标菌均未发生特异性扩增,提示该多重LAMP反应体系特异性强。
在灵敏度检测中单增李斯特菌
的灵敏度为23fg/μl,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灵敏度为250fg/μl,相较PCR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将三种致病菌菌液稀释成不同浓度,并污染牛奶样品,煮沸法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多重LAMP检测。
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检出限为9.47×101 CFU/ml,沙门氏菌的最低检出限为4.1×102 CFU/ml,志贺氏菌的最低检出限为5.33×101 CFU/ml。
2.针对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沙门氏菌fim基因和志贺氏菌ipaH序列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根据扩增产物的溶解温度选择引物,经引物浓度和温度优化,建立针对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HAND-HRM反应体系。
对多重HAND-HRM 反应体系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检测。
在特异性检测中含有目标菌的模板出现熔解曲线峰,空白对照和非目标菌均未出现熔解曲线峰,判断该多重HAND-HRM反应体系特异性强。
在灵敏度检测中单种致病菌检测灵敏度分别为: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的灵敏度为10fg/μl,志贺氏菌的灵敏度为1OOfg/μl。
三种致病菌在同一体系中检测的灵敏度为:三种致病菌均为100fg/μl。
在稳定性评价中,Tm值的组内CV值分别为:单增李斯特菌0.10%-0.25%,沙门氏菌0.04%-0.22%,志贺氏菌0.18%-0.69%。
Tm值的组间CV值分别为:单增李斯特菌0.16%-0.34%,沙门氏菌
0.27%-0.38%,志贺氏菌0.41%-1.18%。
三种致病菌检测的组内和组间CV值较小,说明该多重HAND-HRM体系的稳定性较强。
当三种致病菌模板浓度比例不同时,对多重HAND-HRM体系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模板浓度都处于较低水平且相差过大时,高浓度模板对低
浓度模板的扩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通过增菌培养可以消除这种抑制。
将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菌液稀释成不同浓度,污染牛奶样品,建立模拟污染牛奶模型,煮沸法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多重HAND-HRM检测。
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2 CFU/ml。
在73份实际样品检测中,多重LAMP检测体系检测灵敏度与国标法一致,多重HAND-HRM 体系的灵敏度甚至高于国标法。
在实际应用尤其是大量样本检测中,可先利用多重LAMP体系进行初筛确定是否含有致病菌,再通过多重HAND-HRM体系确定含有何种致病菌。
本研究建立的快速检测体系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强且成本低、易于操作,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