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iR-29b通过靶向调节特异性蛋白1调控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

miR-29b通过靶向调节特异性蛋白1调控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牟琳,刘苹,李来,岳娅婷.miR 29b通过靶向调节特异性蛋白1调控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J].眼科新进展,2021,41(12):1116 1121.doi:10.13389/j.cnki.rao.2021.0234【实验研究】miR 29b通过靶向调节特异性蛋白1调控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牟 琳 刘 苹 李 来 岳娅婷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牟琳(ORCID:0000 00016036 8219),女,1973年1月出生,重庆人,硕士,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晶状体及其相关疾病。

Email:yishengzq@yeah.net收稿日期:2021 05 31修回日期:2021 09 31本文编辑:付中静△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18SZ0068)作者单位: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摘要】 目的 探究miR 29b通过靶向调节特异性蛋白1(SP 1)调控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 B3),分为正常组、高糖组、阴性组、miR 29bmimics组和miR 29bmimics+SP 1组。

除正常组细胞外,其余各组细胞于35.5mmol·L-1D 葡萄糖环境中培养。

阴性组、miR 29bmim ics组和miR 29bmimics+SP 1组分别共转染miRNA模拟物scramble和阴性siRNA序列、转染miR 29b模拟物、共转染miR 29b模拟物和SP 1基因序列。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miR 29b和SP 1mRNA表达,采用Transwell法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活性。

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
眼病预防
通过定期眼科检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降低 白内障等眼病的发生风险。
05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抗糖尿病药物
针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研发新的抗糖尿病药物,以控制血糖水平, 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抗炎药物
研究抗炎药物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寻找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以 减缓白内障的进展。
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由于其他眼 部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病 变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外伤性白内障
外伤性白内障是由于眼部受到 外伤引起的晶状体混浊,与糖
尿病无关。
03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控制血糖
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和治疗糖尿 病性白内障的重要措施,通过合 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
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
利用飞秒激光技术辅助完成白内障手术,具有精度高、创伤小的优 势。
术后护理
01
02
03
定期复查
手术后定期到医院复查, 检查视力恢复情况及是否 有并发症发生。
眼部护理
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眼部护 理,保持眼部清洁卫生, 避免感染。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控制血糖等,有助于术后 恢复。
糖尿病性白内障
目录
• 糖尿病性白内障概述 •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症状与诊断 •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 •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预防与控制 •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01
糖尿病性白内障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由于长期高血 糖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 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
分类
根据病变程度,糖尿病性白内障 可分为两大类,即真性糖尿病性 白内障和合并老年性白内障。

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由于长期的糖尿病导致晶状体蛋白质的糖化及氧化而引起的一种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对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病因和特点1. 病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晶状体内蛋白质的糖化和氧化,使得晶状体变得浑浊,进而形成白内障。

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发生眼部炎症和出血,加速了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2. 特点糖尿病性白内障与非糖尿病性白内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生年龄早: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发生年龄普遍较非糖尿病患者为早,且常伴有其他眼部并发症。

(2)进展快: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非糖尿病性白内障。

(3)手术并发症多: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存在多种并发症,因此手术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曲安奈德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曲安奈德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

其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血管渗透性和抑制免疫反应等途径发挥药效。

在眼科临床中,曲安奈德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炎症、过敏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

其局部应用能够有效减轻眼部炎症的症状,减轻疼痛,促进炎症的吸收。

三、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是指在白内障手术中,在房水引流术、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等操作后的前房内进行局部曲安奈德注射。

该方法能够在手术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减轻手术后眼部的炎症反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1. 应用适应症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适用于具备以下情况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1)糖尿病控制良好,手术指征明确。

9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9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9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本院9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病症、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具体病情、治疗经过以及出院后的随访记录等,总结治疗经验。

结果9例患者血糖均降至正常,在此期间白内障发展缓慢或不发展。

同时,9例患者在出院后2年内的随访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复发迹象,也未见有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情况出现。

此外,9例患者术后视力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视力较术前基本提高了0.1及以上,眼底的病变情况趋于稳定。

结论对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可在血糖控制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予以治疗,应当给予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充分的重视,不可对其中任意一种疾病忽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白内障;临床Clinical analysis of 9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cases LIU Hong-mei.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Kaiyuan City Central Hospital,Kaiyuan 112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clinical symptom,risk factor and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 for 9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data of 9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patients,including their detailed symptom,treatment progress and follow-up record after discharge,to summarize treatment experience. Results All the 9 cases had declined blood glucose to standard level,with slow development or non-development in cataract during treatment. Follow-up for 2 years after discharge in the 9 cases showed no obvious recurrence,adverse reactions or complications. Moreover,all 9 cases had good rehabilitation of postoperative vision with increasing over 0.1,along with stabilized ocular fundus lesion.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on the basis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is feasible for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patients. The patients require sufficient attention,without ignorance on either disease,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Diabetes;Complicated;Cataract;Clinical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老年化的加剧,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影响正常机体糖代谢,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外周神經病变以及一系列眼部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1,2]而糖尿病患者及医务人员往往对早期并发的白内障未引起重视或者忽略,而加重白内障的发展,有的患者白内障发展迅速而延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产生永久失明的严重后果。

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的治疗与护理进展摘要】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视网膜病变,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在95.0%左右,2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比例已逾60.0%,其中以白内障作为主要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其临床发生率较高。

本文就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治疗及护理相关学术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阐述其治疗及护理相关措施。

【关键词】老龄;糖尿病;白内障;治疗;护理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视力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与白内障之间关系密切,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群体,尤其针对部分糖尿病病程时间较长(≥5年)的患者而言,其白内障发生率有所升高,其发生率已逾60.0%[1]。

目前临床中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方式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因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时间较长、病情较重等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手术风险,因此,对患者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1.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的治疗 1.1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临床中治疗白内障多采用超声乳化方式,自上世纪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通过超声乳化手术当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散光发生率,促进其视力水平尽早恢复[2]。

但因患者年龄较大,且受到糖尿病病情的影响,患者发生术后其他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较高,造成患者虹膜黄斑病变,虹膜粘连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

故需全面考虑患者病情,并对其眼底情况实施检查,排除其他眼底疾病,从而提升手术效果。

在白内障手术后,应对术后炎性症状及黄斑水肿进行有效预防、控制,从而提高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安全性[3]。

1.2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的药物治疗老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抗氧化剂等药物,其中,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主要包括植物提取物、动物提取物及小分子化合物,包括阿斯他汀、米瑞司他、博纳司他、依帕司他等药物,上述药物不仅可以起到治疗糖尿病患者早期白内障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临床预防的效果[4]。

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研究

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研究

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白内障不仅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还可能导致失明。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传统白内障手术和激光手术。

传统白内障手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通过手术取出,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

这种手术是一个非常有效且成熟的方法,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手术风险较高。

糖尿病患者通常会伴随有血糖不稳定、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近年来,激光手术逐渐应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中。

激光手术主要通过激光照射晶状体,使晶状体组织变得透明。

相比传统手术,激光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稳定等优点,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这样的高风险人群。

激光手术还可以在手术中同时处理糖尿病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

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主要使用的药物是促进晶状体代谢的药物,如高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晶状体氧化应激和糖化终产物的堆积,从而减少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正在研究中。

使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晶状体细胞,用于修复损伤的晶状体组织。

虽然这种治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但它有潜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方法。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新的治疗方法上。

这些研究的目标是寻找更有效且低风险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眼睛健康。

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医生投入到这个领域,加强研究合作,共同推动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的进步。

水通道蛋白0,1在STZ-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水通道蛋白0,1在STZ-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水通道蛋白0,1在STZ-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林雯,谢茂松,徐国兴,何青,郑卫东【摘要】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0,1(AQP0、AQP1)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组2组,用STZ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

分别于实验开始后2,8周末摘取眼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AQP0及AQP1在晶状体中的表达,各检测10只大鼠20眼。

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保持透明,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在2周末出现空泡,8周末完全混浊。

AQP0及AQP1在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糖尿病性白内障组2周表达较对照组强,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QP0:t2周末=3.598,P=0.001;AQP1:t2周末=3.103,P=0.004);糖尿病性白内障组8周表达较对照组弱,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QP0:t8周末=6.994,P0.001;AQP1:t8周末=4.475,P0.001)。

结论AQP0及AQP1表达异常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

【关键词】水孔蛋白类;链脲菌素;免疫组织化学;白内障;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进展较快,常常双眼同时发病。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在眼部广泛分布,有效的水转运对维持眼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

晶状体细胞表达的AQP维持晶状体的脱水状态、透明性。

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0及AQP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动物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0±5)g,购自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SCXKC(闽)2004 0009]。

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引起的晶状体组织损伤所致。

据统计,约有一半患有糖尿病的人会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年龄较早,患者常常出现视力模糊、乳糜体混浊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和工作生产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过程中,传统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何提高手术的疗效,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2 目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晶状体改变,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目的就是通过注射曲安奈德来减轻病情,改善手术效果,并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1.3 意义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视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通过深入研究和推广这一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还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成功率,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对于促进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2. 正文2.1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特点糖尿病性白内障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相比于普通的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年龄较轻,进展更快,手术难度更大。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较早出现,并且常伴随其他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对眼部组织的损伤,容易出现眼压升高和视力下降的情况,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复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负担 。 关键词:糖尿病性白内障 ; 醛糖还原酶 ; 氧化应激 ; 非酶糖 基化 ; 渗透压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5123. 2012. 02. 16
崔丽金, 徐国兴, 陈瑞庆.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48 国际眼科杂志 2012 ; 12 ( 2 ) : 246-
Abst ract
Diabetic cataract is a kind of im portant m etabolic
cataract. There is a variety of theories presented after longterm clinical trials and laboratory studies on the pathogenesis, different periods for different doctrine. System atic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ataract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s beneficial to drug discovery , prevention and treatm ent of this disease targeted and tim ely to reduce patient psychological and econom ic burden. KEYWORDS: diabetic cataract ; aldose reductase; oxidative stress; nonenzym atic glycation ; osm otic pressure Cui LJ,Xu GX,Chen RQ. Research progress in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ataract. Guoji Yanke Zazhi ( Int Eye Sci ) 2012 ; 12 ( 2 ) : 246248
www. IJO. cn 国际眼科杂志 2012 年 2 月 第 12 卷 第 2 期 电话: 029-82245172 82210956 电子信箱: IJO. 2000@ 163. com
·文献综述·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崔丽金, 徐国兴, 陈瑞庆
基金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No. 81070715 ) ; 中 国福建省创新平台基金资助项目 ( No. 2010Y2003 ) 作者单位: ( 350005 )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眼科 福建省眼科研究所 作者简介: 崔丽金, 女,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晶状体病。 通讯作者: 徐国兴, 男,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 向: 晶状体与视网膜的基础与临床 . zjfmuxgx@ pub5. fz. fj. cn 15 1223 收稿日期: 2011-09修回日期: 2011-
Research progress diabet ic cat aract
in
pat hogenesis
of

LiJin Cui,GuoXing Xu,RuiQing Chen
Foundation item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No. 81070715 ) ; Innovative Platform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 No. 2010Y2003 )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jian Eye Institute,Fuzhou 350005 ,Fujian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ence to: GuoXing Xu.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Eye Institute, Fuzhou 350005 , Fujian Province, China. zjfmuxgx @ pub5. fz. fj. cn 15 Accepted: 20111223 Received: 2011-09-
Int Eye Sci,Vol. 12 ,No. 2 ,Feb. 2012 Tel: 02982245172 82210956
www. IJO. cn
Email: IJO. 2000@163. com
降低 , 其在高糖中的晶状体透明度与在正常培养基中的晶 状体相似 , 说明 AR 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发挥着重要的 [9 ] 作用 。 2 糖尿病晶状体的氧化损伤 眼是人体唯一常被环境紫外线及可见光照射的器官 , 光化学反应最为强烈 , 光氧化产物积累最多 。在晶状体内 有一套完整的抗氧化防御体系 , 包括酶促和非酶促两大体 1 ( glutathione 系。酶促 主 要 包 括 : 谷 胱 甘 肽 过 氧 化 物 酶 perioxidase,GSHPx1) 、 过氧化氢酶 ( catalase,CAT ) 和超 氧化物歧化酶 (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 非酶促主要包 括: 还原型谷胱甘肽 ( reduced glutathione,GSH) 、 抗坏血酸 和维生素 E 等抗氧化剂为代表的自由基清除机制 。 研究 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或 2 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 显示 , SOD 和 CAT 含量明显 晶状体或房水抗氧化水平如 GSH, , 低于对照组 包括正常大鼠或老年性白内障 , 脂质过氧化 [10 ] 产物高于对照组 。伴有糖尿病和无糖尿病老年性白内 [11 ] 这就 障患者血清中果糖水平和抗氧化状态呈负相关 , 说明高糖可通过氧化损伤介导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产生 。 应用转基因大鼠研究发现 , 导入 AR 基因的糖尿病大鼠晶 SDH 明显降低; 导入 AR 基因和 SDH 状体 GSH 明显升高 、 缺陷基因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 GSH 和 SDH 基本正常 ; 导 入 AR 缺陷基因的糖尿病大鼠并不使神经中的 GSH 降低; 野生型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中 GSH 明显降低 。 提示糖尿病 大鼠中多元醇途径是产生高糖性氧化应激的主要原因 。 高糖使局部葡萄糖自身氧化 , 自由基产生增加 ; SDH 将山 ( nicotinamideⅠ 梨醇转变成果糖的过程中将辅助因子辅酶 + adenine dinucleoeide,NAD ) 转 变 成 还 原 型 辅 酶 ( reduced Ⅰ form of 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NADH) , NADH 是 NADH 氧化酶的底物 , 可转变产生自由基 ; 多元醇途径将 3葡萄糖转化为果糖 , 果糖和它的代谢产物果糖 磷酸和 3去氧葡萄糖醛酮都是比葡萄糖更强的非酶糖化剂 , 大量 的葡萄糖经多元醇途径将产生更多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 AGEs 与晚期 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oproducts,AGEs ) , AGEs 特 异 性 受 体 (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pecific receptor,RAGE ) 结合产生自由基 。 另一方面蛋白 AR 质的糖基化导致抗氧化酶系失活 ; 高糖还可激活 AR, 属于 NADPH 依赖型醛 酮还原酶家族 , 需 NADPH 作为协 同因子 , 因此 NADPH 用于细胞内抗氧化分子如谷胱甘肽 和维生素 C 等的更新功能受限 , 导致胞内抗氧化剂减少 , 这就使晶 状 体 内 整 个 抗 氧 化 防 御 体 系 受 损 和 自 由 基 积 [12 ] 累 。长期慢性氧化损伤使晶 状 体 渗 透 压 调 节 机 制 失 [13 ] 调 。自由基最先损害的靶目标是 LECs, 其次是晶状体 纤维, 使其功能障碍 。 脂类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中的羰 基、 氨基酸的氨基 、 晶状体蛋白 、 核酸与它们的碱基以及磷 脂相互作用, 引起晶状体蛋白交联 , 形成不溶性的高分子 产物 , 晶状体蛋白的分子排列模式和它的高度屈光率为晶 [14 ] 状体保持透明所必需 ; 色氨酸在自由基等的作用下形 成犬尿氨酸, 并继续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脱氨基形成犬尿 酸, 犬尿酸与晶状体蛋白加合使蛋白交联 、 溶解度降低 、 稳 定性下降 , 从而促进形成白内障 , 抗氧化能力降低如 GSH [15 ] 含量减低可促进晶状体蛋白和犬尿酸的加合 。 有研究 发现 , 糖尿病性白内障还可能与 AR 相关的晶状体上皮中 [16 , 17 ] 。 生发区和中心区的细胞迁移及密度改变有关 3 糖尿病晶状体中蛋白的非酶糖基化 蛋白质的非酶糖化是指机体在无需酶催化的条件下 ,
摘要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类重要的代谢型白内障 。 长期的临 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学 说, 不同的时期偏向于不同的学说 。系统地了解糖尿病性 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有利于新药的开发和及时 针对性地对本病进行防治 , 以减轻患者的精神 、 心理和经
246
0 引言 白内障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 同时也是 [1 ] 国内首位的致盲性眼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糖 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世界范围有 > 2. 85 亿患者正遭 受糖尿病 ,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这一数据 , 到 2030 年可 [2 ] 能会达到 4. 39 亿 。而同时糖尿病性白内障已成为糖尿 [3 ] 病并发症中仅次于视网膜病变的第 2 大眼病 。 糖尿病 在人类尚未得到充分阐明。但临床 与白内障之间的关系 , 在糖尿病患者中 , 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更高 , 发 观察表明 , 病年龄较非糖尿病者更提前 , 而且成熟更为迅速 。研究显 示,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与年龄 、 视网膜病和血糖控 [4 ] 制等有关 。 1 糖尿病患者晶状体的渗透压改变 维持晶状体的透明需要晶状体正常的物质代谢 。 晶 状体组织无神经 、 血管 , 处于房水和玻璃体包围之中 , 两者 均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 而不富含氧 , 因此晶状体内 80% 葡 萄糖通过无氧酵解通路进行代谢 , 仅很少一部分葡萄糖通 过需氧的三羧酸循环代谢 , 并由己糖激酶催化 。葡萄糖和 其它糖类通过简单扩散和易化转运进入晶状体 , 因此晶状 。 体内的葡萄糖 浓 度 受 房 水 浓 度 影 响 很 大 醛 糖 还 原 AR) 属于还原型辅酶 Ⅱ ( reduced form 酶 ( aldose reductase, of 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 ) 依 [5 ] 赖型醛酮还原酶家族 , 广泛存在于组织中 , 作为葡萄糖 AR 催化葡萄糖转化成山梨醇 , 的补充代谢通路 , 经山梨 醇脱氢酶 ( sorbitol dehydrogenase,SDH ) 催化下生成果糖 。 AR 并 不 被 激 当血糖 浓 度 维 持 在 正 常 的 生 理 水 平 时 , [6 ] 活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 , 房水中葡萄糖水平接近 葡萄糖迅速扩散进入晶状体内 。高血糖达到一 血糖水平 , [7 ] 定阈值时 , 己糖激酶活性达到饱和 , 此时 AR 被激活 , 促 使体内的葡萄糖转化成山梨醇 , 而 SDH 的活性并未呈比 例地相应增加 , 且山梨醇的极性很强 , 不易通过细胞膜 , 在 [6 ] LECs ) 胞内聚积 。晶状体上皮细胞 ( lens epithelial cells, 内渗透压升高 , 过多水分进入晶状体维持渗透压平衡 , 结 、 。 果形成囊泡 水隙和板层分离 这一过程如进一步加重 , 则个别晶状体纤维破裂 , 钠离子等释放进入晶状体 , 引起 进一步吸水 。 同时, 细胞膜的通透性升高或转运功能降 低, 导致肌醇 、 胆碱、 牛磺酸和氨基酸等丢失 , 最终导致大 + K+ 分子如晶状体蛋白丢失、 蛋白质合成减少、 胞膜上 Na [8 ] 泵损伤 , 细胞功能障碍 , 白内障形成 。 有研究将大鼠的 AR 基因敲除发现晶状体中 AR 活性和山梨醇的含量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