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有机茶生产与加工技术规范
DB33T739-2015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

ICS65.020.20B 0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 739—2015代替DB 33/T 739-2009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ngyang tea production2015-05-07发布2015-06-07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而制定。
本标准代替DB33/T739-2009《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
本标准与DB33/T 739-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标准名称为《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增加了附录C;——增加了附录D;——调整“松阳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质量安全”至资料性附录B;——调整附录B“茶园种植与管理”至标准正文中。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松阳县农业局、松阳县茶叶产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火香、刘林敏、张林福、周为、姚孟超、包建丰、吴金水。
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松阳茶的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茶园种植和管理、鲜叶与加工和产品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松阳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1767 茶树种苗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H/T 1077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 5020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见附录A。
浅谈道人峰有机蒸青茶加工技术规范与效益

的 工 艺 流 程 的技 术 要 领 有 一 定 的掌 握 。
冷 却一 叶打 一 粗 揉 一 平 揉 一 中 揉 一 精 揉一 烘 干 等
工 序 :蒸 青 片茶 加 工 的 工 艺 流 程 与 蒸 青 条 基 本 相 同, 只是 在 烘 干 工 序 后 再 加 一 道 滚 切 工 序 。
陈 维 清 骆 红 江
( 江省义 乌市大 陈镇 农业服 务 中心 浙 义乌 32 0 ) 2 00
为 进 一 步 探 求 开 发 新 有 机 茶 类 ,实 行 多 渠 道 销 售 、 口岸 出 口 , 高应 变 能 力 , 江 省 义 乌 市 多 提 浙 道 人 峰茶 业 有 限 公 司 在 1 9 9 8年 成 功 开 发 有 机 绿 茶 ( 青 茶 、 青 茶 为 主 ) 并 于 19 炒 烘 , 9 9年 顺 利 出 口 欧 盟 国 家 的 基 础 上 20 0 0年 得 到 浙 江 省 茶 叶 进 出 口公 司 的 支 持 , 同投 资 创 办 蒸 青 茶 加 工 车 间 , 共 引 进 国 产 蒸 青 茶 加 工 流 水 线 ,联 合 生 产 有 机 蒸 青 茶 。 投 产 当年 生 产 有 机 蒸 青茶 3 t吨 ) 试 销 国外 o( , 市 场 取 得 开 门 红 ;2 0 年有 机 蒸 青 茶 增 至 1 0多 01 3 t ,开 辟 了有 机 蒸 青 茶 外 销 日本 的新 市 场 ,取 得 了
根 据 浙 江 省 茶 叶进 出 口公 司 的 安 排 , 0 0年 9 20
较好 的经济 、 会和生态效益 。 社 现将道人峰有机蒸 青茶 的 加 工 技 术 规 范 和效 益 情 况 作 一 简 述 。
月 引 进 了 由 富 阳 茶 机 总 厂 开 发 的蒸 青 茶 生 产 线 一
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

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
《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
一、茶叶采摘
1.1 选取春季叶柄嫩、含水分和茶多酚较高的高丛生长时的优质茶树作为采摘对象。
1.2 采摘时间为清晨至中午时分,避免太阳直射的时间段。
1.3 采摘员必须保持身体清洁和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并佩戴手套,以防止茶叶被污染。
二、茶叶制作
2.1 茶叶加工要根据不同的工艺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包括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
2.2 杀青时要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茶叶叶缘呈现明亮的翠绿色。
2.3 揉捻时要避免过度揉捻,以免茶叶变味。
2.4 发酵时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通风条件,防止发酵不均匀。
2.5 干燥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使茶叶含水量适中。
三、包装储存
3.1 茶叶包装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保持茶叶的原味和香气。
3.2 茶叶储存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保持通风干燥。
3.3 储存环境要保持干净卫生,避免异味和污染。
四、质量检验
4.1 对每批茶叶要进行物理性状、化学成分的检验,确保茶叶符合国家标准。
4.2 对茶叶的外观、湿度、含杂质等要进行全面检查。
4.3 对包装好的茶叶要抽取样品进行质量监测,确保茶叶质量稳定。
以上就是《云南绿茶生产操作规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只有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操作流程,才能保证生产出优质的云南绿茶。
普洱茶有机认证标准

普洱茶有机认证标准普洱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之一。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是中国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小镇——普洱的特产。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独特,需要经过发酵、压制等多个步骤,因此被誉为“茶中之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有机茶叶逐渐成为茶叶市场的热门。
普洱茶作为中国茶中的佼佼者,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证普洱茶的质量和安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发布了《普洱茶有机认证标准》,对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进行了规范。
一、有机认证标准的背景有机认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遵循有机农业生产规范,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从而获得有机认证标志。
有机认证标准的实施,旨在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信任度,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有机认证标准的内容1. 生产要求(1)土地要求:普洱茶的有机生产必须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的土地上进行,不能使用受污染的土地。
(2)种植要求:普洱茶的有机种植必须采用自然生态种植方法,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
(3)采摘要求:普洱茶采摘必须在茶叶生长的最佳时期进行,采摘时必须注意不破坏茶树的生长。
2. 加工要求(1)普洱茶的有机加工必须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不能使用机械化加工方法。
(2)普洱茶的有机加工必须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的加工场所进行,不能使用受污染的加工场所。
(3)普洱茶的有机加工必须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的加工工艺和流程下进行,不能使用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
3. 销售要求(1)普洱茶的有机销售必须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的销售场所进行,不能使用受污染的销售场所。
(2)普洱茶的有机销售必须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的销售方式下进行,不能使用虚假宣传等不当行为。
三、有机认证标准的意义1. 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和安全性有机认证标准的实施,可以保证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都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不使用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保证普洱茶的品质和安全性。
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标准[详]
![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1c5764450722192e4536f6a6.png)
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Certifiers目录前言 (5)1 范围 (6)2 引用标准 (7)3 定义 (8)4 有机生产和加工的主要目标 (11)5 有机生产和加工管理体系的要求 (12)5.1 总要求 (12)5.2 文件要求 (12)5.3 资源管理 (15)5.4 采购和追踪体系 (15)5.5 内部检查 (15)5.6 改进 (16)6 作物生产 (17)6.1 农场范围 (17)6.2 平行生产 (17)6.3 转换期 (17)6.4 缓冲带 (17)6.5 作物品种的选择 (17)6.6 作物栽培 (18)6.7 病虫草害防治 (18)6.8 污染控制 (19)6.9 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0)7 畜禽养殖 (21)7.1 转换期 (21)7.2 畜禽的引入 (21)7.3 饲料 (21)7.4 饲料添加剂 (22)7.5 配合饲料 (23)7.6 饲养条件 (23)7.7 疾病防治 (24)7.8 非治疗性手术 (24)7.9 繁殖 (25)7.10 运输和屠宰 (25)7.11 奶制品 (26)7.12 禽蛋生产 (26)8 蜜蜂饲养和蜂产品加工 (27)8.1 转换期 (27)8.2 采蜜区 (27)8.3 蜜蜂的饲喂 (27)8.4 疾病防治 (27)8.5 蜂蜡和蜂箱 (28)8.6 蜂蜜收获处理 (28)8.7 蜂蜜、蜂蜡、养蜂架和蜂箱的贮存 (29)8.8 蜂王和蜂群的饲养 (29)9 特定作物 (30)9.1 食用菌 (30)9.2 茶叶 (30)10 野生植物 (33)11 水产养殖 (34)11.1 转换期 (34)11.2 养殖 (34)11.3 开放水域捕捞区 (35)11.4 捕捞 (36)11.5 鲜活水产品的运输 (36)11.6 环境影响 (36)12 纺织品 (37)12.1 原料生产 (37)12.2 加工 (37)13 食品加工和贸易 (40)13.1 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 (40)13.2 加工 (40)13.3 有害生物防治 (41)14 贮藏和运输 (42)14.1 贮藏 (42)14.2 运输 (42)15 包装和标识 (43)15.1 包装 (43)15.2 标识 (43)附录A 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44)附录B 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方法 (45)附录C 评估有机生产中使用其它物质的程序 (46)附录D 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畜禽饲料添加剂 (50)附录E 允许在畜禽饲养场所使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 (51)附录F 食品加工中允许使用的非农业源配料 (52)附录G 食品加工中允许使用的加工助剂 (54)附录H 评估有机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准则 (55)前言以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有机农业,已经被很多国家作为解决食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一条可实践途径。
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留自然植被等天然屏 障和人工营建生态防护林作为隔离带 ,保证
茶 叶生产 不受 外在 作物 生产 的影 响 。 1 . 2 茶 园建 立与茶 树定 植 1)园地 准备 :选择 坡 度小 于 1 5 度 的丘 陵 岗坡 地 或平 地 进行 栽植 ;耕 翻深 度 ≥6 0 c m,并 清 除杂 草 、树 根 等 。 2 )沟 渠 、道 路 :沟 渠 分 渠 道 、 主 沟 、 支 沟 等 。 渠 道 深
提 出一 些建 议 。
2 1 0 0 0 0 )
1 )茶 园对 茶树 病虫 害 的 防治 与控 制 ,应充 分 利用 生 物 间的 相 生相 克 原 理 ,将 其控 制 在经 济 危 害水 平之 下 。 必须 重视 病 虫 害测 报 ,并 根 据环 境 条件 、天气 的变化 ,制 定综 合 防治 措施 。只 能 以
关键 词 :茶 叶 生产 ;加工 ;规 范
1 茶 树机 械化 栽培 操作 规范
农业措施防治为主,辅之以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等防治技术。 2 )农业 防治 措施 :选 育 种植对 病 虫害 抗性 强 的茶树 品种 ;加 强茶 园科学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 ;采用相 应农 艺措 施 直接杀 灭病 虫 。
农 技 推 广
农业 开 发与装 备
2 0 1 6 年第 1 1 期
茶 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林维清 ( 南京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江苏南京
摘 要 :就茶 叶生 产 、加工 全 程机 械 化茶 叶栽 培 、采 集 、贮 运 、加 工 等 环节 提 出作 业 规 范 , 旨在为 清 洁 、无 公 害 的茶 叶 生产 、加 工
1 0 0~1 5 0 c m,上 宽 8 0—1 O O c m;主 沟 是 连 接 渠 道 与 支 沟 ,深
有机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燃气罐应置于车间外 ,另建一房安放。
本文为 :福建省财政专项…一 福建省农科 院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 ( T FY 5) S I— 0 ; 福建省环保局项 目“ 福建 山地有机 ( 绿色 )茶叶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资助 内容之一 。
与 贮藏 保 鲜技 术规 范 。
关犍 词 有机 白茶 ;加工 ;贮藏保 鲜;技术规 范
白茶是我国特 种茶类之一 ,主产于福建的福鼎 、政和 、 建 阳等县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 同, 产品分别为白毫银针 、白
牡丹 、 贡眉和寿眉。白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萎凋和干燥 两道
2有机 白茶加 工技 术
送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 盛装鲜叶 的器具和运输工具要清洁卫 生无异味 ,严防污染 ;采下的鲜叶 要及 时进厂加工 ,防止 日
有机茶加工厂应设立 : 加工 区 、 办公 区、 生活区 。 相互 独立 , 分区隔离。 别是加工车间要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作业 , 特
进入加工车间, 首先并且只能进入更衣室, 更换工作服、 鞋
毒剂必须是无污染的天然物品。 工厂环境与周边环境要求经
1 厂房的要求与卫生条件
有机茶加工 厂应选择远离公路干线 ,周围不得有粉尘 、 有害气体 、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 源 , 不得有垃圾堆 、
粪场 、 天厕所 和传染病医院 , 露 不得有昆虫大量滋生的潜在 场所建厂 。生产 区建筑物外缘的公路或道路应有防护地带 。
卫生知识的培 训 , 定期对车 间人 员进行体检 , 身体不健康或
带传染病菌者 ,均不能上 岗。
2 加工环境 . 2 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 和 有机 ( 天然) 食 品加工技术规 范 》 ,有机 白茶加工 的车 间环境要求无污染 、 清洁而远离公路 , 有毒 、 害物质及有异味的场所 , 有 所用消
宜都市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本刊特稿宜都市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周发喜孙大明(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湖北宜都443319)摘要:近年来,宜都市茶叶生产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对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栽培、田间管理、机械采摘、机械修剪、机械加工等环节提出作业规范,旨在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茶叶生产;机械化;规范1机械化栽植技术规范1.1全园深耕根据宜都市茶园多为坡地、梯田的实际,建议使用较大功率的微耕机配套深耕锄,结合改良土壤施肥进行全园深耕,要求耕深达到30cm以上。
1.2开沟施底肥在定植茶苗的茶幅面积内,用小型农用挖机或较大型开沟机进行放线开挖沟作业,沟深要求达到60cm,宽度达到50〜60cm, —次性按农艺要求在沟中施用农家有机肥、厩肥、农作物秸秆、土杂肥、茶树专用复合肥等,并进行拌匀、覆土、回填呈龟背状。
1.3茶苗栽植茶苗栽植应先用微耕机配套开沟器按农艺要求线,,、、剪等农艺要求。
坡地、梯田茶园以单行栽苗为宜,行距1.5m,丛距0.2m,每丛2株,亩栽中叶类茶苗4000〜5000株;平田茶园以宽窄行即大行距1.4m,小行距0.3m,丛距0.28〜0.3m,每丛2株,亩栽中叶类品种茶苗5000-6000株,栽植时间以立冬前后最为适宜。
2机械化施肥技术规范2.1机械追肥技术机械追肥一般采用田园管理机或微耕机开浅沟施肥,再覆土的方式,开沟深度在5〜10cm,也可在撒施肥料后用微耕机对茶园进行浅耕,达到除草增加肥效的结果。
茶园追肥以专用复合肥为主,配合施用效氮肥-按照农艺要求,茶园追肥不得使用催芽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保持茶树自然生长状态。
宜都市茶叶生产已发展成除早春优质茶叶手工采摘芽毛加工外,出现了春、夏、秋5-6道机采收加工大宗茶叶为主的现状,茶叶追肥显得十分重要,一般在春季开采前30〜40d 施入春茶追肥;早春气温高和茶树发芽早的品种,施肥时间在2月上、中旬;早春气温低和发芽迟的品种一般在2月底施入,此后大宗茶叶每次机采前可进行一次追肥,9月后不再施追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冈山市五指峰茶厂五指峰牌江西龙升实业有限公司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六日目录第一部分范围与引用文件3一、范围3二、规范性引用文件3第二部分产品技术规程与执行标准规范性文件4第三部分工作文件51生产打算治理规程51.1地块的编号51.2有机原料批次号的编制方法51.3农事操作51.4农事记录治理规程51.5鲜叶的质量标准62有机茶加工生产治理规程62.1加工过程治理62.2发生异常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82.3生产批次的编制方法82.4入、出库及保管规程82.5设备、仪器的治理规程93卫生治理规程104批号治理规程125记录治理规程126客户投诉的处理规程147教育与培训规程148职员福利与劳动爱护规程149附则15五指峰牌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第一部分范围与引用文件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五指峰牌有机茶生产的基地规划与建设、土壤治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采摘、转换、试验方法和有机茶园判不,加工、贮藏、包装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有机茶的生产加工、销售。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767 茶树种子和苗木GB/T 14551 生物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NY 227 微生物肥料NY 5196 有机茶NY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GL 32(Rev.1)联合国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和市场导则第二部分产品技术规程与执行标准规范性文件一、《五指峰牌有机茶产品标准》执行 NY 5196 《有机茶》标准。
二、《五指峰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执行 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三、《五指峰牌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执行 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
第三部分工作文件1.生产打算治理规程1.1.地块的编号1.1.1.依照茶园的地块分布,以自然山丘为单元,从正北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逆时针顺序进行编制。
本公司茶园共十三块,代号为DDD。
1.1.2.DDD:D代表地块,DD n:01、02、03、…n1.2.有机原料批次号的编制方法1.2.1.为了便于识不本公司的有机茶的鲜叶,采纳单位年月+有机茶园编号+地块代号的编制方式。
即:YYMMDD……CCCCDDD1.2.2.识不方法:1.2.3.批号是由13个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1.2.3.1.YYMMDD……CCCCDDD1.2.3.1.1.YYMMDD――生产加工日期1.2.3.1.2.……――预留该生产日期加工的批次序列号、公司有机茶产品的编号CC――该茶园的注册编号1.2.3.1.4.DDD--该茶园地块的编号1.3.农事操作见《农事操作指南》1.4.田间作业质量执行,按有机茶园农事操作(指南)打算实施,并填写《农事操作记录表》。
1.5.农事记录治理规程1.5.1.种植记录治理1.5.1.1.茶园的种植历史记录;1.5.1.2.除草记录;1.5.1.3.病虫害防治记录;1.5.1.4.肥水治理记录;1.5.1.5.茶园的采摘、运输采摘记录。
1.5.2.鲜叶收获规程,收获方法(包括防止与常规产品混淆的措施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1.5.2.1.制定有机茶叶采摘打算;1.5.2.2.常规产品与有机产品分开作业;1.5.2.3.编制鲜叶采摘的批次号;1.5.2.4.记录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采摘的地块号,作业人姓名、负责人;1.5.2.5.使用有机生产作业工具;1.5.2.6.现场内部检验员监督执行作业;1.5.2.7.现场检查发觉不合格采摘行为及时纠正,不合格的鲜叶原料降为常规茶叶生产用原料。
1.5.3.禁止有机产品受禁用物质污染的规程。
1.5.3.1.组织职员学习有机茶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有机茶产品质量标准,让职员人人都明白有机茶生产禁用物品;1.5.3.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禁用物品;1.5.3.3.鲜叶采摘、运输过程使用透气竹篓,不与地面和禁用物品接触;1.5.3.4.不得在茶园、厂区随地大、小便;1.6.采茶开始时,采摘工必须领取《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
1.7.采茶工的素养要求1.7.1.采茶工实行持证上岗;1.7.2.采茶工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一次,无传染性疾病才能上岗;1.7.3.年龄在40岁以内,女性最佳;1.7.4.逐步实行田间作业统一着装;1.7.5.每次采茶前要修剪指甲,不能用指甲掐摘鲜叶;1.7.6.采茶期间,采茶工不能涂抹化妆品等。
1.8.鲜叶的质量标准1.8.1.鲜叶嫩度:特贡为芽头,特级为一芽一叶初展;1.8.2.鲜叶匀度:采摘方法一致,鲜叶大小、长度一致;1.8.3.鲜叶净度:无茶籽、茶果、老枝、病虫叶,无杂草、树枝、金属物、虫体等;1.8.4.鲜叶新奇度:采摘时刻操纵在6小时以内,无挤压、无损伤。
2.有机茶加工生产治理规程2.1.茶叶鲜叶分级标准2.2.鲜叶的验收:2.2.1.采茶工自送鲜叶至加工厂,须递交《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2.2.2.检验员依照鲜叶嫩度、鲜叶匀度、鲜叶净度、鲜叶新奇度四方面进验收,而后参照代表性样品,评定等级,称重过磅,登记《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2.2.3.判定合格,立即鲜叶加以标示"合格",填妥检验记录表,及验收单内检验情况,鲜叶一定要做到按级摊放;2.2.4.检验员执行检验时,抽样应随机化,并不得以个人或私人感情认为合用为由,予以判定合格与否;2.2.5."鲜叶验收单"一式五联检验完成后,第一联送采茶工,核对无误后送会计整理付款,第二联会计存,第三联料库,第四联质量治理存,第五联送保税。
且每次把检验结果记录于"《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并每周依照鲜叶等级规格类不的结果统计于《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及每周评核的行分于《采茶工评价表》,作为茶工进行考核的参考资料。
2.3.鲜叶的摊放:茶叶一定要做到按级归堆。
即使是同一等级的鲜叶,也应做到不同品种的鲜叶分开,晴天叶与雨天叶分开,正常叶与劣变叶分开,成年茶树叶与衰老茶树叶分开,上午采的叶与下午采的叶分开。
这些鲜叶假如混在一起,由于老嫩不一,不但给茶叶加工带来苦恼,而且会降低成品茶品质。
贮存操作应幸免机械损伤、混杂和污染,并完整、准确地记录鲜叶来源和流转情况。
2.4.加工过程治理2.4.1.生产打算;2.4.2.安排当天或批次生产量;2.4.3.安排加工操作员;2.4.4.制定工艺流程;2.4.5.编制生产批次。
2.4.6.领料规程2.4.6.1.申请领料;2.4.6.2.核清鲜叶质量等级、数量、加工要求,填写《加工过程记录表》和《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
2.4.7.各地块、各采摘工所采的鲜叶分不进行加工。
2.4.8.加工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
2.4.8.1.杀青:五指峰的茶叶加工要紧采纳手工杀青。
锅温一般应掌握在180~200℃,投叶时为0.5~1.2㎏,用手掌将杀青叶从锅的一边推向对角的一边,并使杀青叶抖散,使茶叶均匀受热。
也可借助炒手等工具翻炒。
杀青要正确掌握和理解“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焖抛结合,多抛少焖;老叶嫩杀,嫩叶老杀”的原则。
杀青时温度要“先高后低”,使杀青叶达到“均匀杀透”。
杀青时要多抛少焖,抛焖结合,才能使杀青均匀,叶色翠绿。
杀青先焖杀,使新梢的梗、叶脉部迅速升温,以使整个新梢温度较为一致,杀青均匀。
杀青叶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手捏叶质柔软,略有黏性,叶梗弯曲而不断,紧握则成团,略有弹性,青气消逝,略带香味。
杀青叶水分含量要求达58~60%左右。
完成后填写《加工过程记录表》和《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
2.4.8.2.揉捻:五指峰的茶叶加工要紧采纳手工揉捻。
依照手势不同分为推揉和团揉。
手工揉捻一般采纳竹子编织物作揉板,以增加揉捻时的摩擦力,同时便于翻转成条,推揉时将叶子收成一小团,双手形成馒头状压住茶团,稍用力将茶团向前滚动,再将茶团收回,重新按上述动作循环进行多次,使叶片卷成条索状。
团揉的手势与推揉相同,但运动方向不是直线,而是在原地回旋滚转,使茶叶成卷曲条索。
在推揉和团揉过程中,经常解块,经免茶叶粘连结块。
同时,用力要均匀,不能忽轻忽重,用力太重则芽叶易断碎,同时茶汁挤出太多,容易使成品茶发黑,阻碍成品茶的品质外形与色泽;用力太轻,则起不到揉捻成条的作用。
完成后填写《加工过程记录表》和《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
2.4.8.3.干燥:炒烘、烘笼干燥。
炒烘:通过揉捻、整形的鲜叶,放入锅中再进行,边炒边烘,炒烘至含水量为85%左右,起锅进行笼烘。
烘笼干燥:可分为毛火和足火两个过程。
毛火时采取“高温、薄摊、勤翻、快烘”烘干法。
温度为80~90℃,摊叶厚度为1.5~2㎝,每隔3~5分钟翻动一次,毛火时刻为15~20分钟左右。
烘至7~8成干,含水量为18%~25%,下烘摊凉0.5~1.0小时,摊凉的同时反茶叶翻匀。
足火时要掌握“低温、厚摊、少翻、慢烘”的原则。
温度为70~75℃,摊叶厚度为4~5㎝,每隔6~8分钟翻动一次,毛火时刻为40~60分钟可达足干。
含水量为4%~6%为适度。
采纳烘笼干燥必须注意防止烟味,应待炭火不再有烟冒出后再上茶叶烘干,摊叶和翻叶时先将烘笼取出离开炭火,置于竹匾上,翻好后轻振烘笼,将碎末落下,然后再上烘炉。
以免碎末落入炭火中生烟。
完成后填写《加工过程记录表》和《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
2.4.9.在加工的各道工序过程中,及时填写《加工过程记录表》和《有机茶产品质量跟踪卡》。
2.4.10.加工操作人员确依操作标准操作,且于每一批、每一首工序加工完成后,必需通过有关人员实施首检,等检查合格后,才能接着加工,主管并应实施随机检查。
2.4.11.成品检验人员应依" NY 5196 有机茶"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觉,迅速处理以确保成品质量。
2.5.发生异常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2.5.1.鲜叶在过程中发觉异常时,主管应即追查缘故,并加以处理后将异常缘故、处理过程及改善对策等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指示后送技术部,责任判定后送有加工厂签核再送总经理室复核;2.5.2.质检人员于抽验中发觉异常时,应及时反应单位主管处理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呈经(副)理核签后送技术部门处理改善;2.5.3.加工期间半成品移转,如发觉异常时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