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ppt课件-中医经典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外治法ppt课件

特点
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用范围 广、操作简便等。
发展历程
01
起源
中医外治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如《黄帝内经》等 经典医籍中已有相关记载。
02
发展
经过历代的实践与传承,中医外治法不断发展完善,形 成了多种流派和特色疗法。
03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中医外治法的研究不断深入,证实其疗效并 探讨其作用机制。
谢谢聆听
及时就医。
禁忌症与不良反应
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患者,如过敏体质、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应慎用或禁用中医外治法。此外,对于一些皮肤 破损、炎症等局部病变,也应避免使用外治法。
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医外治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局部疼痛、发 热等不适症状。如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外科疾病
颈椎病
中医外治法如推拿、牵引等手段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促进颈椎的康 复。
腰椎间盘突出
通过中医外治法的按摩、针灸等手段,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 状。
妇科疾病
痛经
中医外治法如热敷、按摩等可以缓解痛 经引起的疼痛,同时调整女性的生理周 期。
VS
产后康复
针对产后康复需求,中医外治法如艾灸、 熏蒸等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和恶露的排出, 加速产后恢复。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具有温煦、推动、防御 、固摄等作用。
血是滋养全身的宝贵物质, 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
中医认为,气与血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正常 的生理功能。
外治法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中医外治法的方法与技术
针灸疗法
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用范围 广、操作简便等。
发展历程
01
起源
中医外治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如《黄帝内经》等 经典医籍中已有相关记载。
02
发展
经过历代的实践与传承,中医外治法不断发展完善,形 成了多种流派和特色疗法。
03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中医外治法的研究不断深入,证实其疗效并 探讨其作用机制。
谢谢聆听
及时就医。
禁忌症与不良反应
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患者,如过敏体质、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应慎用或禁用中医外治法。此外,对于一些皮肤 破损、炎症等局部病变,也应避免使用外治法。
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医外治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局部疼痛、发 热等不适症状。如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外科疾病
颈椎病
中医外治法如推拿、牵引等手段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促进颈椎的康 复。
腰椎间盘突出
通过中医外治法的按摩、针灸等手段,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 状。
妇科疾病
痛经
中医外治法如热敷、按摩等可以缓解痛 经引起的疼痛,同时调整女性的生理周 期。
VS
产后康复
针对产后康复需求,中医外治法如艾灸、 熏蒸等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和恶露的排出, 加速产后恢复。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具有温煦、推动、防御 、固摄等作用。
血是滋养全身的宝贵物质, 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
中医认为,气与血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正常 的生理功能。
外治法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中医外治法的方法与技术
针灸疗法
中药塌渍治疗ppt课件

引入先进技术
可以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中药塌渍 治疗进行数据分析和优化,提高 治疗的精准度和个性化。
人才培养与教育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未来需要加强中药塌渍治疗领域的人 才培养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 素养和技术水平。
建立专业团队
建立专业的中药塌渍治疗团队,包括 医生、护士、治疗师等,提供全方位 的治疗服务。
拓展治疗范围: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中药塌渍治疗的治疗范围,包括更多的疾病类 型和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适用性。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中药塌渍治疗可以与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联合应 用,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技术创新与改进
改进中药塌渍技术
未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 提高中药塌渍技术的效果和安全 性,如优化药物配方、改进药物 渗透方法等。
中药塌渍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 小、适应症广泛等优点,是中医外治 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塌渍治疗的历史
中药塌渍治疗起源于古代中医外治法, 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等经典古籍中就有关 于中药塌渍治疗的记载,如《素问·血 气形志篇》中提到:“陷下则灸之,不 陷下者则吸之。”这里的“吸”即指中
中药塌渍治疗能够促进局部血 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有利
于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调节免疫功能
中药塌渍治疗能够通过药物的 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操作简便
中药塌渍治疗操作简便,容易 掌握,适合在家庭和社区推广
应用。
局限性
皮肤过敏
部分患者对某些中药成分可能产生过 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 。
准备材料
准备好中药材、毛巾、热水等 。
热敷
可以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中药塌渍 治疗进行数据分析和优化,提高 治疗的精准度和个性化。
人才培养与教育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未来需要加强中药塌渍治疗领域的人 才培养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 素养和技术水平。
建立专业团队
建立专业的中药塌渍治疗团队,包括 医生、护士、治疗师等,提供全方位 的治疗服务。
拓展治疗范围: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中药塌渍治疗的治疗范围,包括更多的疾病类 型和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适用性。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中药塌渍治疗可以与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联合应 用,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技术创新与改进
改进中药塌渍技术
未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 提高中药塌渍技术的效果和安全 性,如优化药物配方、改进药物 渗透方法等。
中药塌渍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 小、适应症广泛等优点,是中医外治 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塌渍治疗的历史
中药塌渍治疗起源于古代中医外治法, 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等经典古籍中就有关 于中药塌渍治疗的记载,如《素问·血 气形志篇》中提到:“陷下则灸之,不 陷下者则吸之。”这里的“吸”即指中
中药塌渍治疗能够促进局部血 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有利
于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调节免疫功能
中药塌渍治疗能够通过药物的 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操作简便
中药塌渍治疗操作简便,容易 掌握,适合在家庭和社区推广
应用。
局限性
皮肤过敏
部分患者对某些中药成分可能产生过 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 。
准备材料
准备好中药材、毛巾、热水等 。
热敷
中医经典ppt课件

注意问诊时的语言沟通与 引导
2024/1/28
11
切诊技巧与要点
切按患者脉搏、肌肤 、胸腹等部位
辨别脏腑功能盛衰及 气血运行状况
重视切诊时患者体位 与医生指力的运用
掌握脉诊、按诊等基 本技巧
2024/1/28
12
03
中药基础知识
2024/1/28
13
中药性能及分类方法
中药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 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 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 资源,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 认可和应用。未来医学将加强中医药 的国际化推广与合作交流,推动中医 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2024/1/28
32
2024/1/28
THANKS
感谢观看
33
22
05
养生保健与康复调理方法
2024/1/28
23
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论述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遵循自然规律,按时进餐,定量饮食 ,不过度追求口感和食欲。
顺应季节,选择食物
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应季食物,如春季 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多吃水果,秋季 多吃滋阴食物,冬季多吃温补食物。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维生 素和矿物质。
介绍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 的致病机理。
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传变 与转归。
7
02
中医诊断方法
2024/1/28
8
望诊技巧与要点
《中药穴位敷贴》课件

根据个体差异和疗效要求,决定穴位贴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中医穴位贴的常用穴位
肩井穴
位于颈椎与肩胛骨之间,可缓解颈肩痛和头痛。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侧,可促进消化功能,并缓解胃肠疾病。
天突穴
位于胸骨上突部,可舒缓心悸、胸闷等症状。
腰眼穴
位于腰部的凹陷处,可缓解腰痛和腰肌劳损。
草木矿物皆可疗
中医重视自然界万物的疗效,包括草药、矿物、 动物部分。
针灸和按摩的概述
1
针灸
使用细针在经络上刺激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治疗疾病。
2
按摩
通过按压穴位来刺激经络,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和调整功能紊乱。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共同点
针灸和按摩都是中医特色疗法,能够改善身体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基本原理
特殊植物
某些特殊的植物也常用于中医穴位贴,如大蒜、 酒精等,具有抗菌和消炎的作用。
中医穴位贴的应用技巧
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皮肤,准备好穴位贴和辅助工具。
2
正确选择穴位
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穴位,例如头痛可以选择太阳穴。
3
粘贴方法
贴敷时应注意方向、角度和力度,以确保穴位贴能充分发挥作用。
4
贴敷时间
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都 是由阴阳失调引起的。
气血流通
中医强调气血的流通,通过调节经络来保持身体的 健康和平衡。
五行理论
中医将事物划分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每个元素都对应着一种能量和调节功能。
经络和穴位的概念
1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它们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中医课件ppt

嗅气味
中医还会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 气、汗味、分泌物等,以了解患 者的身体状况。
问诊
询问病史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 病史、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 康状况。
询问症状
中医还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 、疼痛、疲乏等,以了解患者的具体 病情。
切诊
脉诊
中医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
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HANK YOU
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与方剂学 • 针灸推拿学 • 中医经典选读 • 中医临床实践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中医定义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它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并融合了现代医学理念 和实践。
中医的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01
中医妇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妇科疾
病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治疗方法
02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
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03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临床实践
儿科疾病诊断
中医儿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儿科疾病 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其他疾病
针灸推拿还被应用于妇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如月经不 调、带状疱疹等病症,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可以达到调经 止带、促进疱疹愈合的目的。
中医还会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 气、汗味、分泌物等,以了解患 者的身体状况。
问诊
询问病史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 病史、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 康状况。
询问症状
中医还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 、疼痛、疲乏等,以了解患者的具体 病情。
切诊
脉诊
中医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
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HANK YOU
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与方剂学 • 针灸推拿学 • 中医经典选读 • 中医临床实践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中医定义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它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并融合了现代医学理念 和实践。
中医的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01
中医妇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妇科疾
病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治疗方法
02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
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03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临床实践
儿科疾病诊断
中医儿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儿科疾病 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其他疾病
针灸推拿还被应用于妇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如月经不 调、带状疱疹等病症,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可以达到调经 止带、促进疱疹愈合的目的。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 诊断病情。例如,声音嘶哑可 能表示肺燥,口臭可能表示胃 热。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例 如,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 等。
切诊
通过切脉来诊断病情。脉象的 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 、脏腑的虚实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脏腑理论
脏腑定义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包括心 、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
脏腑功能
各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心主 血脉、肺主气等。中医学认为,脏腑 功能的正常运转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 键。
02
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 舌象、皮肤等来判断病情。例 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 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 蕴。
谢。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适 量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
运动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运动,避 免在极端天气或不适宜的时间 进行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运动,不要半途而废 ,以保持身体健康。
注意安全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 运动过度或受伤。
06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
表里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 是阴阳的具体表现。阳证表示实证、热证 ,阴证表示虚证、寒证。
表证表示病位在表,可能由外感风寒所致 ;里证表示病位在里,可能由内伤杂病所 致。
寒热
虚实
寒证表示怕冷喜暖,热证表示发热喜凉。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优秀精选PPT

案例
• 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 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 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 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 ,白芍10g , 炙甘草5g, 防风6g,秦艽10g ,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 枚。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遂以 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 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 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54)
案例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患下,甚者者则,悸男,微,者3短2气岁。 ,小学教师,2007年11月17日初诊。 肾移植术后5年,常服环孢素及酶酚酸脂等免疫抑 启齿见舌红绛,苔黄燥,每日鼻饲奶粉,大便两周未行,触其腹部硬满,昏迷中尚知以手拒之,脉沉数有力。
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二、六经本证
(一)太阳本证 1.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外感病——调和营卫 内伤病——调和阴阳
案例
• 患者张某,河南人 。 • 主诉:恶风、恶寒、汗出三天。
• 患者三天前受凉后,出现头疼、恶风、恶 寒、发热,在本地三甲医院按感冒治疗, 治疗三天无效,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加重, 出现恶心干呕,因H1N1在本地出现过一例, 担心自己是否得了H1N1,精神焦虑,经朋 友介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症状同前,舌 苔薄白,六脉浮细而缓。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中医经典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式来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也非常好。
中医精神调养
总结词
中医精神调养注重情志的调节和心理的平衡,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养生的效果。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情绪的稳定和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精神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激动 或压抑等。中医还提倡“以德养生”,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达到养生的效果。此外,中医还提出了 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如静坐、冥想等,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病机
探讨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如气血 不和、脏腑失调等。
03
中药与方剂
中药基础知识
01
02
03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 温、凉四种,归经是指中 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 的选择作用。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 反”和“十九畏”,即某 些中药配伍使用会产生毒 性或降低药效。
中药的煎煮方法
04
中医针灸疗法
针灸基本知识
针灸定义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穴位分类
人体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每种穴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 作用。
针灸器具
常用的针灸器具包括毫针、艾灸、 拔罐等,每种器具都有其独特的作 用和操作方法。
针灸操作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经典中的重要哲学思想,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五行理论则将 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联系,用以解释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及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按摩顺序不能颠倒,力度要均匀。
Top6
针
灸
适应症
中风病、失眠、更年期综合症、 面神经麻痹、神经痛、肩周炎、颈、腰椎肥大、 腰痛、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 便秘、腹泻、胃痛、呃逆、尿潴留、 月经不调、痛经、落枕、皮肤搔痒、牙痛、慢性 鼻炎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禁忌症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 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以及腹部、腰骶 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醉酒等禁针
注意事项
过饥过饱不宜针刺 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 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针刺 婴儿头部及局部皮肤有疤痕、溃烂者均不宜针刺 胸、背穴位应斜刺和浅刺,针刺时嘱病人不要转动 体位 不要吹凉风,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还有牛羊肉,不要 用凉水洗治疗处
Top5
穴位按摩法
目 的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
扭伤,腰肌劳损,头痛,神经痛,四肢关节 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 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 官能症等。
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 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 摩。
Top2
拔罐法
适应症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 咳喘等症状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禁忌证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护理及注意事项
体位合理,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 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罐口周围光滑,无裂痕。 棉球湿度适宜,动作要稳、准、快,起罐勿强拉。 使用过的火罐,消毒后备用。 ‘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 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 均不宜拔罐。
中医外治教学
Top1
刮痧法
适应症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 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 变处等禁用此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刮痧时用力均匀并观察病情变化,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 刮痧后嘱患者1小时内刮痧处勿湿冷水、吹风。 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不宜刮痧 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禁忌症
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 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太饱太饿时都不宜泡脚。 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 液的供给
Top9
消胀膏脐疗
脐疗的作用
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调理脏腑,通便减肥; 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消胀膏脐疗
成份: 白胡椒 积壳 厚朴 白芷 广木香
作用与用途 气消胀除满,主治各种原因 引起脘腹作胀
谢 谢 聆 听
Top3
艾条灸法
适应症
适用于全身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 于灸法者,如哮喘、肺结核、慢性 肠胃炎、骨髓炎、关节病等。
禁忌证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 灸。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 骶部不宜施灸。
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 根据患者的体制和病症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 多,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 物 对于昏迷、反应迟钝或局部感觉消失的患者,应注 意勿灸过量,避免灼伤皮肤。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Top7
冬病夏治: 咳喘粉穴位敷贴
咳喘粉成份 杏 仁 白芥子 灸麻黄 制半夏 细 辛
作用与用途
平喘止咳化痰、主治急慢性支 气管炎、哮喘等。
Top8
中药足浴
适应症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 颈椎病、腰腿痛、头痛、面瘫、手脚麻木、 中风后遗症、 失眠、胃肠疾病、 便秘, 阳痿、盆腔炎、卵 巢囊肿及各种男科、妇科等疾病, 保健、美容、塑体、
感
凤池 大椎 风府 合谷
冒
痛 经
三阴交
元关
中极 合谷
Top4
耳穴埋豆
适应证
各种疼痛性病症 各种炎症性病症 功能紊乱性病症 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病症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 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
操作所选用的王不留行籽及胶布等应常规消毒,以 防感染。 防止胶布潮湿及胶布。 夏季压丸因为汗多,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留置 1-2天 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慎用,耳廓皮肤有炎症、冻 伤的部位不宜采用。 按压刺激强度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脐疗的注意事项
在脐疗法过程中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去药,并按过 敏性皮肤炎治疗。 小儿肌肤娇嫩,不宜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脐疗法为辅助性养生疗法,对于急性疾病,应以其他急救 措施为主。 平日就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将脐疗药物涂抹少量于手 肘内侧皮肤较敏感处30分钟后,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 、红、热、痛等发炎现象时,应禁用此药。 不宜饭后马上做或空腹施行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