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作品

合集下载

曹禺作品全录

曹禺作品全录

01 《雷雨》02 《日出》03 《原野》04 《北京人》05 《王昭君》06 《蜕变》07 《争强》08 《家》09 《艳阳天》10 《黑字二十八》11 《胆剑篇》12 《桥》13 《明朗的天》14 《财狂》15 《镀金》16 《冬夜》17 《新村正》18 《正在想》二、小说诗歌01. 今宵酒醒何处02. 诗两首03. 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04. 不久长,不久长05. 南风曲06. 贺词——张校长七十大庆07. 赠友人08. 前进,英雄的中国人民09. 谁活在我们心当中10. 拉紧绞索11. 我们要歌唱——敬读毛主席词二首12. 胜利的奠基13. 赠一六六中学一百二十年校庆14. 编钟15. 悼董行佶同志16. 贺唐代梨园遗址碑剪彩揭碑17. 游汨罗江悼屈子祠18. 悼屈子19. 病中噩梦20. 二人21. 花22. 冬菊23. 病中偶记25. 如果26. 无题27. 一片绿叶28. 无题29. 玻璃翠30. 《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题诗初稿31. 老了三、文艺评论01. 我对于大会的一点意见02. 永远向前03. 文学艺术的裔嘲就要到来04. 要深入生活05. 必须认真考虑创作问题06. 不断努力,写更好的作品07. 让我们的事业飞跃前进08. 提高戏剧艺术的质量09. 切忌浅尝辄止10. 谈读书11. 杂谈文艺工作12. 多读书,读透书13. 语言学习杂感14. 奋起金棒驱迷雾好锄大地种新花15. 不容抹煞的十七年16. 迎接霞光灿烂的文艺春天17. “黑线专政”论抹煞不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丰功伟绩18. 团结全国戏剧工作者,高歌猛进!19. 北京市文联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开幕词20. 几点随想21. 多写、多写、再多写22. 思想要解放创作得繁荣23.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24. 迎接社会主义戏剧繁荣的新时代25. 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词26. “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27. 满怀信心28. 学习鲁迅29. 出色的贡献30. 在全国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的开幕词31. 对中青年剧作者的希望32. 重视编辑工作,办好戏剧刊物33. 热烈的祝贺真诚的希望34. 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35. 空谷足音36. 肩负起时代交给我们的重托37. 振奋精神繁荣戏剧38. 能开天地春39. 为心爱的事业奋斗40. 在中华梨园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41. 北京市第五次文代会开幕词42. 我的希望43. 在全国文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四、剧评剧论01. 关于话剧的写作问题02. 编剧术03. 悲剧的精神04. 十月革命与《带枪的人》05. 漫谈《英雄万岁》对战争题材的处理06. 漫谈剧作07. 赞《激流勇进》08. 话剧的新收获09. 两出好话剧10. 迎接百花怒放的季节11. “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12. 重看《龙须沟》13. 读剧一得14. 纪念易卜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15. 看话剧《丹心谱》16. 看《最后一幕》17. 话剧《杨开慧》座谈撷要18. 一声惊雷19. 谈吉剧20. 惊雷的回响21. 大胆地睁开眼睛22. 与宗福先谈《于无声处》23. 闪闪发光的一出好戏24. 看秦腔《西安事变》有感25.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26. 《求凰集》序27. 谈《报春花》28. 戏剧创作漫谈29. 《〈茶馆〉的舞台艺术》序言30. 写在《威尼斯商人》上演之前31. 《老舍的话剧艺术》序32. 深刻地观察时代33. 赞维吾尔族歌剧《艾里甫——赛乃姆》34. 漫谈小剧本创作35. 一代名家,不同凡响36. 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37. 少壮须努力38. 作莎士比亚的知音39. 《西游记》与美猴王40. 看话剧《金子》随想41. 工人阶级真是了不起42. 一出鼓舞人心的好戏43. 要生活,也要胆识44. 《攻坚集》序45. 为评弹说几句话46. 评论需要学识与胆识47. 《莎士比亚研究》发刊词48. 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49. 神妙的舞台50. 《广播剧选》序言51. 新年的祝愿52. 我所喜爱的舞剧53. 谈我国电视剧的发展54. 关于《绝对信号》的通信55. “威利,你为什么要这样?”56. 《李宏林电视剧本集》序57. 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改编58. 为振兴川剧欢呼59. 一面镜子60. 让《火热的心》更多一些吧!61. 潜江新花62. 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63. 看了《青丝恨》的排练64. 回忆蒲州梆子65. 我所知道的奥尼尔66. 永远珍美的玫瑰67. 创造我们民族的舞台美术68. 话剧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69. 危机里蕴有着生机70. 人的悲剧71. 莎士比亚属于我们72. 我对歌剧的几点意见73. 为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而作74. 美玉75. 群众是我们心中的圣人76. 喜听广播剧《陈妙常》77. 赞“大学生电视剧”78. 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79. 我的感受80. 谈徐晓钟的导演艺术81. 谈川剧《田姐与庄周》82. 我看《火神与秋女》83. 演课本剧好84. 大力繁荣小剧场戏剧85. 《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序。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

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

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

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
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
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
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
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
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
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当然,无疑问的,还包括作家
刻画人物的本领,文字的美,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但是,
如果作家没有那个活生生的思想,那个深刻的感受,那么,作品的艺术
生命就短,艺术生命长的作品,它总是打动人的灵魂,叫人多懂人生的
道理。请你们多读《红楼梦》,多读读关汉卿的作品,就会感觉到这个
❖ 其他人物 ❖ 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
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 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 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 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 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 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 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 存在的价值。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 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 1922年(12岁)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 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 1925年先后参加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 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 建于19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经是其中的活跃 分子),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在1925年5――6月参加“南 开中学五卅后援会”,演出戏剧,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曹禺_北京人

曹禺_北京人

一、创作背景
《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该剧以曾家的经 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 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 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 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 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 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 求,以及这种精神通知的破产。
3、以愫方和袁圆为代表的“未来”北京人: 有理想有行动,代表着北京人的希望
内容探究
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 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 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 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 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
曹禺在第二幕中,通过袁任敢的一段台词, 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 喊,不怕死,也不怕生。……”曹禺用五十 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 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 题旨: 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 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 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 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
• ——哀静、幽郁、沉滞、苦痛、哀愁、缄默、忍耐 • 主导:哀静、婉顺、忍让、奉献
• 旧时代的优秀女性。沉默忧伤,处处忍受。寄人篱下的生 活使她不得不忍受旧家庭中袭来的种种不堪。
• 她爱上曾文清这样一个废人,面对种种无望的境遇,她的 忍受顺从,反映出她所承负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 因袭重担,更是封建家庭中腐朽恶势力与精神统治在善良 人心上投注的阴影。 • 逆来顺受的外观——内心坚毅的性格。她的沉默无言绝不 意味着她对凌辱的低头,她内心怀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 爱上一支空谷幽兰,却只敢停留在相对无言中获取慰 藉,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出走后又沮丧归来,以至 吞食鸦片自杀。 • “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 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 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 • 他认识了“自我”,对自己,对封建家庭生活已经厌 弃与绝望。

曹禺的作品

曹禺的作品

曹禺先生作品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雷雨(剧本)1933,文生日出(剧本)1936,文生原野(剧本)1937,文生编剧术(理论)1940,正中黑字二十八(剧本)与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蜕变(剧本)1940,商务正在想(剧本)1940,文生北京人(剧本)1941,文生家(剧本)1942,文生艳阳天(电影剧本)1948,文生曹禺剧本选1949,文生明朗的天(剧本)1956,人文迎春集(散文)1958,北京关于曹禺的书籍胆剑篇(剧本)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1962,戏剧王昭君(剧本)1979,四川人民论戏剧1985,四川文艺曹禺论创作(理论集)1986,上海文艺[翻译书目]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44,文生[研究资料书目]曹禺论(肖赛)1943,成都燕风出版社曹禺研究资料汇编 1960,山东师院中文系编版曹禺剧作论(田本相)1981,戏剧曹禺的戏剧艺术(辛宪锡)1984,上海文艺曹禺论(孙庆升)1986,北大论曹禺的戏剧创作(朱栋霖)1987,人文曹禺传(田本相)1988,十月曹禺剧作艺术探索(华忱之)1988,四川文艺。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与意义问题,追求个体的自由与选择。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野出发,探讨曹禺的四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所体现的主题。

首先,《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商业利益与个人命运的对立冲突为主题,刻画了封建社会溃败下人性的扭曲与腐败。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剧中人物的命运多为无法掌控的,他们被社会和历史的力量所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

例如,乌云与雷峰的爱情悲剧,正是受到社会舆论和家庭利益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情追求。

整个剧作充满了命运的无奈与绝望,体现了存在主义中的孤独与无助。

其次,《日出》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实验性作品,剧中以一个名叫阿Q的底层小人物的经历为主线,探讨了生存与存在的问题。

阿Q在剧中不断地重复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他面对现实的压迫感与生存的无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脱。

然而,不论是对权力的媚俗逢迎还是对爱情的虚无追求,他都没有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曹禺传递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追求存在意义的挣扎与困惑,呈现了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虚无。

第三,《原野》是曹禺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剧中刻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一幕幕,展现了农民的贫困与无助。

在这个封建社会下,人们的命运与命题几乎是由社会与个人所完全掌控的。

在农田里疲劳奔波的农民只能任命运摆布,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沉浸在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无助之中,生活备受折磨,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主题在曹禺的戏剧作品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北京人》是曹禺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它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为背景,刻画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与追求。

曹禺 作品研究

曹禺 作品研究
曹禺作品研究
一6《日出》 1937《原野》
• 特色:熟悉生活,但不写身边琐事;善于 构思,但不墨守陈规。
• 1、《雷雨》:以情节结构的曲折复杂取胜。 • 2、《日出》:以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现见长。
• 3、《原野》;以象征手法和传奇色彩取胜。

• • 第二阶段
《全民总动员》 《蜕变》 《桥》 《 北京人》
• 现实题材和文化批判的写作。

《明朗的天》
第三阶段 《王昭君》
缺少艺术个性
艺术特色
• 1、戏剧冲突尖锐:曹禺剧作多以非常性的紧急事 变提取戏剧冲突与中心动作,冲突紧张激烈。全 剧贯穿“激变”与“危机”,从中产生激荡人心 的戏剧性。 • 2、人物性格鲜明:曹禺笔下不论是诸如蘩漪、侍 萍、陈白露这类人心灵受到压抑的悲剧女性,还 是诸如周萍、觉新一类内心忧郁,矛盾的悲剧男 性,作者都积极探索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 与人物性格冲突的种种社会现实因素。使每个人 物都鲜明独特,具有个性化特征。
艺术特色
• 3、结构严谨:曹禺戏剧不管是对西方“三一律” “回溯式”结构的借鉴,还是作家选取几个片段, 几个人物来结构全篇,作品在舞台时间、地点、 基本事件、人物关系上都显得十分紧凑而有序, 以严谨的结构突出戏剧冲突。 • 4、语言个性化:语言具有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 中人物、身份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决定戏剧语言 在隐晦曲折中包含尖锐的内在动作性和抒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

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

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

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

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

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

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

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

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文论说文范等课程。

他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雨》的剧本送到了《文学季刊》。

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5年,苦心写作半年,五易其稿。

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

靳以与巴金共同负责《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文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

靳以人很正直,他觉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推荐,稿子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

这期间,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学尽心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还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与巴金一起谈论《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巴金说:我们要注意文坛的新人,组稿面要宽一些。

靳以便将曹禺的《雷雨》交给巴金。

巴金当晚就读完,被深深打动,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在当年《文学季刊》的第三期发表。

之后很快由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日本东京上演,东京神田一桥教育馆发行了《雷雨》的日译本,成为畅销书。

鲁迅看了日译《雷雨》剧本颇为兴奋,对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曹禺。

正在东京的郭沫若观看了《雷雨》的演出后亲自为《雷雨》的日译本作序说,《雷雨》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

曹禺由此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

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

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

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

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

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

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

其诗作《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女神》的影响。

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曹禺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曹禺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雨》的构思。

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

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

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

年底,与钱锺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

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

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

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

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

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

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大加赞赏。

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

1936年,在曹禺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时,《雷雨》即作为《曹禺戏剧集》(第一种)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种派别的几乎所有大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

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1936年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

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

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

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

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

暑假期间,创作《蜕变》。

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

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石看后下令禁演。

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

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

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