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合集下载

曹禺

曹禺
8

目录
蘩 朴 萍 萍 朴 蘩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 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 服从的榜样。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 眼泪,忽而又放下)哦, 不!我喝不下!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朴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 母亲。 [萍走至蘩漪前。] (求恕地)哦,爸爸! (高声)跪下!(萍望蘩漪和冲;蘩漪泪痕满面,冲 身体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 (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 望朴 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的萍,咽下愤恨,一 气喝下!) 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9
目录
周朴园的话语透出专横与威严 ,蘩漪是欲反抗又无 奈。周冲在服从中有不满,周萍则是软弱中见尴尬。人物 对白,与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达到和谐一致。既 是矛盾冲突的显现,又推动剧情发展。
5.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中的原罪意识
上一页
原罪意识在曹禺早期大部分戏剧作品中显现,这是其受 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一个显著标志。 (1)原罪意识与曹禺戏剧的主题构想。(《圣经》故事 、伊甸园里的两棵树。) (2)原罪意识与曹禺戏剧的人性揭密。 (3)原罪意识与曹禺戏剧人物的灵魂拯救。
[例1] 《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片断
上一页
周朴园与侍萍相见时的语言、动作,并非“伪善”, 而是显现了他权衡现实的理智和潜在的人性的矛盾。 (2)蘩漪:出走前的中国现代“娜拉”——个性解放 和爱的追求——封建桎梏中畸形的心态——“雷雨”式的性 格
[例2 ] 《雷雨》 中蘩漪恳求周萍爱》 1.人物: 周、鲁家内外各 成员。(8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

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

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
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
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
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
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
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
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当然,无疑问的,还包括作家
刻画人物的本领,文字的美,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但是,
如果作家没有那个活生生的思想,那个深刻的感受,那么,作品的艺术
生命就短,艺术生命长的作品,它总是打动人的灵魂,叫人多懂人生的
道理。请你们多读《红楼梦》,多读读关汉卿的作品,就会感觉到这个
❖ 其他人物 ❖ 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
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 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 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 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 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 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 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 存在的价值。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 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 1922年(12岁)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 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 1925年先后参加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 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 建于19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经是其中的活跃 分子),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在1925年5――6月参加“南 开中学五卅后援会”,演出戏剧,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有《王昭君》、《胆剑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作者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本名万家宝,字小石,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包括其处女作《雷雨》、还有《原野》、《日出》、《北京人》。

1996年12月13日凌晨,曹禺辞世。

1997年5月28日,曹禺骨灰安葬于森林公园里的曹禺陵园。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王昭君》是曹禺受周恩来的嘱托而编写的历史剧。

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构思写成的。

发表在1978年的《人民文学》期刊上,并已在北京演出了。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胆剑篇》《胆剑篇》的是曹禺、梅阡、于是之同志合著。

是历史剧创作的一部好的作品。

《胆剑篇》(与于是之、梅阡合作)取材于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却不在重新演绎这个关于复国的故事。

196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曹禺执笔创作了这部五幕历史剧。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历史背景196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曹禺执笔创作了这部五幕历史剧。

《胆剑篇》通过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而后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故事,启发弱小国家的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自强,就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剧本发表后受到广泛的称赞。

茅盾指出:这个作品,在所有的以卧薪尝胆为题材的剧本中,不但最后出,而且也是惟一的话剧。

作为最后的一部,它总结了以前的一些剧本的编写经验而提高了一步。

越王勾践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虽然已当了俘虏,但还据理力驳夫差,严辞斥责吴国欺凌弱小、残杀无辜是不勇不义,为此险些被处死。

但是为了实现复国大业他不得不暂敛锐气,控制感情,向吴王谢恩并作前马。

在夫差故意挑起勾践的心头之火,又突然提出要与勾践结为亲家,并立即带勾践之女回姑苏完婚时,勾践为完成复国大业,也委曲求全违心地答应。

曹禺生平及作品

曹禺生平及作品

曹禺生平及作品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绰号。

“曹禺”是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笔名(姓氏“万”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摘自孙庆升:《曹禺论》),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个人经历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

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

1913年,由继母带领进入戏院听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2年,秋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

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1933年,夏秋之间作《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

开始与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

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

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

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同年秋作《原野》。

1937年5月,《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八十二》,同年10月上演。

曹禺的历史剧和现代剧

曹禺的历史剧和现代剧

曹禺的历史剧和现代剧大家都看过曹禺的话剧呢?关于曹禺的历史剧和现代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禺的历史剧和现代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曹禺的历史剧和现代剧(一)1、曹禺的话剧代表作有《雷雨》、《北京人》、《日出》、《家》、《王昭君》等,其中《雷雨》是他的处女作;属于历史剧的有《王昭君》、《胆剑篇》;2、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姓繁体“万”字,拆为“草字头”和“禺”,草字头换为曹,“万”就成了“曹禺”。

3、曹禺戏剧的特点,是喜好暴露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爱憎感情强烈,善于描写悲剧人物及悲剧性的生活内涵,情感丰富细腻,戏剧情节主线清晰,结构紧凑,情节曲折,精心布设悬念,引人入胜地展开戏剧冲突。

他把话剧由着重情节,转为较重人物性格,善于塑造人物,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剧中人物说话生动口语化,富于个性,语言真切明白,简洁易懂。

4、曹禺作品:《雷雨》(1933年):曹禺把它写成一个悲剧,以性爱和血缘的各种巧合的伦常纠葛,来冲淡这个悲剧的社会性质。

他对剧中人的经历,都通过了精炼的对话和细腻的描写述说出来。

曹禺的历史剧和现代剧(二)《日出》(1936年):曹禺进一步求取社会问题的答案,描写过着寄生生活的女性,投机的银行经理、苍白无力的知识分子、被压榨的小职员等等。

《原野》(1937年)《全民总动员》(1938年,与宋之的合著,又名《黑字二十八》)《蜕变》(1939年):表露了曹禺对抗战的希望。

《正在想》(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改编自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镀金》(1943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943年,翻译作品)《桥》(1946年)《明朗的天》(1954年)《胆剑篇》(1961年,与于是之、梅阡合著)《王昭君》(1978年)。

北京人曹禺

北京人曹禺

北京人曹禺曹禺,原名曹振铎,是一位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诗人,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以其写实主义风格的剧作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表达了对人们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作为一位北京人,曹禺对北京的生活、人文和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曹禺的背景曹禺于191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母亲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这种开明的家庭背景为曹禺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曹禺从小就显示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

曹禺在北京读书期间,曾接触到很多文化名人,和一些作家、画家有过交往,这些经历使他受到了启发,也为他未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曹禺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在上海成为当地作家协会的一员,活跃于文学界。

曹禺的文学作品曹禺的文学创作以话剧为主,代表作品有《雷雨》、《原野》、《日出》等。

这些作品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深刻的社会观察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他通过对家庭、婚姻、爱情、社会阶级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丑恶。

曹禺的作品直面社会问题,勇于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北京人的思考和态度。

曹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北京的背景和情节,他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京的风土人情、街巷风貌和社会变迁。

他通过对北京人的刻画,展现了北京人民的习性、生活态度和思想格局。

他热爱北京,也对北京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熟悉的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曹禺的北京情结曹禺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北京的深厚情感,他对于北京的描绘往往饱含着对家乡的怀念和思考。

他通过对北京的呈现,让读者了解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褪去的痕迹,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的追寻。

他以细腻的文字和深入人心的描绘,将北京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和生活变迁揭示出来。

曹禺的作品中的北京人形象丰满鲜活,他们是普通百姓,也是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的生活困境、思想状态和情感体验都写实而细腻。

曹禺及其剧作

曹禺及其剧作
曹禺及其剧作

生 平
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 万家宝,字小石。 “萬”,“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 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 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三 《雷雨》 1.《雷雨》剧情梗概: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 太太蘩漪 使女四凤,她的父亲鲁贵 大少爷周萍 周冲 梅侍萍 鲁大海
2.剧情艺术分析 《雷雨》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 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 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 作方法的影响 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 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 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 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三是讽刺作品的繁荣,主要代表有陈白尘的 《结婚进行曲》、《升官图》,以及老舍的 《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妙峰 山》、袁俊的《小城故事》、《边城故事》、 《山城故事》等。此外,沦陷区以《秋海棠》 为代表的"市民化"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呈现出畸 形的繁荣态势,正好与后来解放区戏剧的"农民 化"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倾向。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中 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自编《曹禺选 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 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剧本》、《人民文 学》编委。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 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同年,为创 作以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 《明朗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开始创作,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导演、演出一等奖。

曹禺

曹禺

腐朽、堕落)
▕ ┥ 曾思懿 袁任敢——袁园

▕ 瑞贞
(平等、自由、科学)
人物形象分析:
曾文清——聪颖清俊,善良温厚;
灵魂受封建思想腐蚀,寄生的大丈 夫情趣。 愫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美德, 沉默忧伤、顺从、坚毅;无价值爱 情的殉情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2、人物:
“有余者”——顾
八奶奶、面首胡四、 洋奴张乔治、潘月 亭、李石清
“不足者”——黄
省三、翠喜、小东 西
3、《日出》与《雷雨》相比较,曹禺创作风
格的转变:
A、小家庭——大社会; B、“巧合”的变态事故——常态的平凡生活;
C、“回溯法”结构——以“人生的零碎”,
用“片段的方法”,即截取现实生活横断面 的结构来“阐明一个观念”。
五、《原野》
1、人物关系: 焦阎王——焦母
大星——金子——孙子 ╊ 仇虎
2、主题:表现农民身上
“原始的力”和蛮悍的情。 (一出复仇的心理悲剧)
六、《北京人》
愫方 ┥▕ 曾皓——曾文清——曾霆(空虚、懦弱、
二、创作概述

第一阶段: 《雷雨》《日出》《原野》 第二阶段: 《蜕变》《北京人》《家》 第三阶段: 《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雷雨》
1934年7月,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作品《雷雨》在
《文学季刊》1卷3期的发表,它是中国现代话剧 史上的里程碑。
1、时间:
一天(上午——
电视剧《日出》剧照
1、两个环境:豪华大饭店、三等妓院 前者,环绕着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麇集在她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

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

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

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

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

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

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

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

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文论说文范等课程。

他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雨》的剧本送到了《文学季刊》。

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5年,苦心写作半年,五易其稿。

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

靳以与巴金共同负责《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文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

靳以人很正直,他觉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推荐,稿子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

这期间,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学尽心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还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与巴金一起谈论《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巴金说:我们要注意文坛的新人,组稿面要宽一些。

靳以便将曹禺的《雷雨》交给巴金。

巴金当晚就读完,被深深打动,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在当年《文学季刊》的第三期发表。

之后很快由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日本东京上演,东京神田一桥教育馆发行了《雷雨》的日译本,成为畅销书。

鲁迅看了日译《雷雨》剧本颇为兴奋,对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曹禺。

正在东京的郭沫若观看了《雷雨》的演出后亲自为《雷雨》的日译本作序说,《雷雨》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

曹禺由此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

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

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

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

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

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

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

其诗作《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女神》的影响。

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曹禺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曹禺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雨》的构思。

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

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

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

年底,与钱锺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

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

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

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

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

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

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大加赞赏。

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

1936年,在曹禺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时,《雷雨》即作为《曹禺戏剧集》(第一种)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种派别的几乎所有大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

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1936年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

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

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

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

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

暑假期间,创作《蜕变》。

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

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石看后下令禁演。

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

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

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