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合理使用共41页文档
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维普资讯
内分泌专题
磺脲 类降糖药物 的临床应 用及进展
徐岩 , 李春 霖( 解放军总医院 老年内 分泌科, 1 83 北京, 05) 0
摘 要 目的 : 绍 磺 脲 类 降糖 药物 的 临床 应 用 , 介 阐明 磺 脲 类 降 糖 药 的 作 用 机 制 和 开 发 现 状 。 方 法 : 国 内外 相 关文 献 为基 础 进 以
人体外周 葡萄糖 利用 增加 1 %~ 2 平均 2 %)但也 0 5 %( 9 , 有研究 者认为 , 作用可能继发 于葡萄糖 毒性作用 的 此
2 药 代动 力学特 点 磺 脲类 降糖 药在结构上都有磺基 、脲酰基以及 两 个辅基 。其 中磺基 和脲酰基 为基本结构 。两个辅基的 不 同形成 了不 同的磺脲 类药物 , 也决定 了不 同的药物 作用强度 、 作用时间以及代谢 特点( 见表 1。 ) 这是临床
tc i 者简介】 徐岩 , , 女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方面研究
E m i u a 8@1 3 o — a : yn 2 6 . r l X cn
中国 药物应用与监测 2 7 0 年第1 0 期 1 ● j ^
维普资讯
活性增加 , 后者与分泌颗粒膜上 的 v H - T ae 同 — +A P s 协
(l udn , Gi ioe 糖适平) q 。与第一代磺 脲类药物相 比 , 第二 代药物与 B细胞 的选择性结合 能力显著 增强 , 使用 剂 量较小( 单位级 由克降至毫克 )且引发低 血糖 、 , 粒细胞 减少及 心血管不 良反应率较低 , 故逐渐取代 第一代磺 脲类 药物 。第三代 药物格列美 脲 (l e id) 仅具 Gi pr e m i 不 有 刺激餐后胰 岛素分泌 的作用 , 还有 明确 的改善 胰岛 素 抵抗 的作用 , 且降糖效果好 , 仅次于优 降糖 , 用方 服 便 , 次/, 1 d 提高 了患 者 的顺 应 性 , 临 床上 应用 日趋 在
口服药治疗现状与磺脲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ppt课件

• 一项多中心、开放设计、单个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评估亚莫利®作为T2DM患者的起始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 研究纳入了391例新诊断或既往用药不规则的T2DM患者,其中195例为新诊断患者,受试者给予格列美脲1mg/d治疗,分别在治 疗2周、4周后检测FBG,若FBG>7mmol/L则剂量倍增,若3.9mmol/L< FBG ≤ 7.0mmol/L,则维持原剂量,最大剂量为4mg/d。治疗 8周后最大剂量仍不能控制血糖(FBG> 11.1mmol/l)则加入二甲双胍500-2000mg/d直至第16周,随后观察2周
PPT课件 6
二甲双胍+磺脲是目前我国 联合治疗中最常见的两药联合方案
n=9,872
n=172,199
2012EASD.Abstract 835. 纪立农等.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2;4(7):397-401.
PPT课件 7
磺脲类是口服药联合治疗的“主力军”
2009、2010年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纯口服药或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按照《数据采集标 准操作流程(SOP)》询问患者.收集了解患者治疗、血精控制和慢性并发症情况,并填写至《监测网登记表》。以了解现阶段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 血糖控制及治疗情况。 纪立农等.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2;4(7):397-401.
*
* 城市人口患病率
*A1C目标是<7%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s1-s7. 2. Xu Y, et al. JAMA. 2013 Sep 4;310(9):948-59. 3. 纪立农等.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2;4(7):397-401.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文章目录*一、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二、降糖药药物有哪些*三、怎么样平稳血糖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1.1、刺激、激活胰腺中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1.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
1.3、降低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
2、代表药物类型格列苯脲(U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米克胰、格列博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糖肾平、美吡达。
3、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产生的副作用3.1、容易出现低血糖和反复的低血糖。
3.2、容易出现体重增加,造成身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增加药物药量之后,会导致此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容易使2型糖尿病转化为1型糖尿病。
3.3、容易产生消化道反应,长期服用可引起食欲减退。
部分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部分患者会发生胆囊炎、肝功能损伤,引起肝炎。
3.4、容易造成皮肤性过敏、瘙痒、红斑、荨麻疹、丘疹。
对光线过敏轻者、抗敏药严重者停服此药。
4、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使用误区4.1、选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用口服降糖药,都不合适选择应尽量避免。
4.2、同类药物合用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等多种,每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类药物合用。
4.3、擅自停药病人经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4.4、凭感觉服药有些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判断血糖控制好坏。
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明显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
事实上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药物治疗。
降糖药药物有哪些1、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
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药物

糖适平
30 180
8
肝代谢。代谢产物5%经 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
肾, 95%胆道
者
克糖利
25
75
24
大部分肝代谢, 代谢产物 65%肾, 35%胆汁
氯磺丙脲
100 250
500 24-72 大部分以原形从肾脏排出亦下用丘于脑轻性度尿、崩部症分性垂体-
其它磺酰脲类
氯磺苯脲 特泌胰 美吡达 糖肾平 甲磺冰脲
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 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 晚上发生。
那格列奈(唐力)
代谢途径:肾脏排泄85%,肠道排泄10% 半衰期:1.5小时 起效迅速,与受体的结合时间只有两秒,快速解离,作用短
甲磺丁脲 500 格列本脲 2.5
用量 mg 1500
2.5-10
格列奇特 40,80 80-160
格列吡嗪 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
2.5,5
30 1,2,
3
5-20 60-120
1-6
每日服 半衰期 药次数 小时
作用时间
2-3 3~28
6-8
1-3
10
1-3
10~ 12
1-3
7
1-3 1~2
16-24
非SU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是甲基甲胺苯甲酸家族的衍生 物。其结构、与β细胞上的结合部位不同与SU
与β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引起ATP敏感的钾通道关闭和钙通 道开放,导致β细胞去极化,释放胰岛素
口服后30分钟即出现促胰岛素分泌反应 进餐时服用,一餐一剂 瑞格列奈1~4mg/每次; 那格列奈 60 ~120mg/每次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每类药物说明书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一磺脲类: (一) 作用机制:1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B 细胞ATP 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 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 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 )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B 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除了对B 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 增加 10% -52 %(平均 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 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 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 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 相反副反应明 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1) 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2) 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3)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4)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代表药物有: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a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
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 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副作用 (1 ) •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 ) •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 ) •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 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7、禁忌证和注意事项(1) 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 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
磺脲类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的应用

磺脲类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医疗水平和医药产业的发展,降糖药的应用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也成为了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
本文对磺脲类降糖药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阐述,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磺脲类药物 2型糖尿病安全性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和后天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继而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随着对此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而相继出现。
磺脲类药物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
1 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β细胞内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并启动β细胞释放胰岛素。
磺脲类药物和胰岛β细胞膜磺脲类药物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内源性)以“电脉冲”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产生降血糖的药理效应,可使60%~70%的患者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2%,但空腹血糖较高及重度肥胖症患者疗效不佳。
2 磺脲类药物应用由于磺脲类药物品种众多,各种磺脲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不同特点,结合患者年龄、病程、肝肾状况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甲苯磺丁脲: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现临床已不常用。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也是目前降糖效果最强、作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降糖药物。
优降糖最常见、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严重时可致死。
格列齐特(达美康):第二代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比较温和,药效持续时间较长。
除了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外,还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性,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导致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格列吡嗪(美吡哒):短效磺脲类降糖药物,吸收完全且迅速,最适合餐后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
磺脲类降糖药课件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用药 前应充分评估风险,权衡 利弊。
肝肾功能不全者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 用磺脲类降糖药时应谨慎 ,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05
磺脲类降糖药的疗效与安 全性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
降低血糖水平
磺脲类降糖药能有效降低糖尿病 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高血糖症
状。
控制血糖波动
该类药物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 保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 、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可 适当调整用药时间或减量。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 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
医。
肝损害
长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可能对 肝脏造成损害,需定期监测肝
功能。
04
磺脲类降糖药与其他药物 的相互作用
与其他降糖药的相互作用
与双胍类药物合用
磺脲类降糖药可增强双胍类药物的降糖效果,两药合用可能 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
目前磺脲类降糖药的联合用药方案尚 不十分明确,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 究,以明确最佳的联合用药方案。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肝肾功能 不全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 加强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磺脲类降糖药可能与某些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或产生不良反应,需注意 避免或谨慎使用。
饮食控制
磺脲类降糖药并非万能药 ,患者仍需注意饮食控制 和适量运动,以达到最佳 的治疗效果。
03
磺脲类降糖药的用法与用 量
常用药物及使用方法
格列本脲(优降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
起始剂量为2.5mg/次,每日1-2次,根据 血糖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5mg/ 次。
合理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

ADA/EASD: 2型糖尿病的治疗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目标
04
ADA:
03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02
ADA Goals for Glycemic
01
磺脲类降糖药的临床特性
PART 1
UKPDS 35 平均HbA1c每降低1%的收益
UKPDS 35. BMJ 2000; 321: 405–412.
瑞易宁
二甲双胍
0.0
0.2
0.4
0.6
0.8
1.0
**
***
***
***
0.0
150
200
250
*
***
*
单独治疗
联合治疗
基线
**
152.1
173.7
PAI-1 (ng/ml)
PAI-1
NEFAs
基线
单独治疗
联合治疗
PAI-1: *P<0.05, ** P<0.005, and ***p<0.001, NEFA: **p<0.005, and ***p<0.001, 全部与基线相比;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磺脲类药物与早时相胰岛素分泌
3
1
2
4
(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以及非磺脲类促分泌剂可以改善负荷后早相胰岛素分泌)
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与刺激后的血糖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几乎所有的IGT和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相(早相)胰岛素分泌均消失
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平均血糖水平
格列吡嗪改善餐后血糖作用 与瑞格列奈相当
磺脲类加格列酮类:可使HbA1c再下降1-1.4%,〔注意:体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