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5篇)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5篇)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5篇)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1临床资料2021年3月~202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四周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
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苦痛、留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擅长延迟的需求,要立刻得到满意,以及记忆力下降、留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愁闷、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特别和自我保健力量下降。
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
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乐观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忧治不好怎么办?消失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郁闷和愁闷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
(2)心烦担心。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学问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熟悉,盼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立刻掌握或消失并发症,就烦躁担心、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3)紧急恐惊。
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成天可怕,担忧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
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乐观主动地转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四周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看不周。
(5)哀痛易泣。
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愿,家人的关怀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简单对前途丢失信念,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乐观协作,一般不易掌握病情,对这种病人肯定要急躁劝导,只有排解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2.2.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常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掌握较好,突然有一天消失心胸郁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急躁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念,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逼,了解这一状况,护士每天抽出时间与病人交谈,急躁解答问题,并赐予鼓舞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血糖得到较快掌握。
糖尿病病人护理论文目的

糖尿病病人护理论文目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护理和管理。
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病人的护理理论,包括病情监测、饮食控制、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需要全面而细致的规划,以确保病人得到全面的照顾和支持。
通过对糖尿病病人护理的理论探讨,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
在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与病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积极教育和指导病人及其家人,使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糖尿病。
同时,护士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糖尿病护理工作的不断变化和深化。
总之,本文旨在为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病,风险因素包括遗传、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病人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针对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护理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糖水平,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饮食控制也是糖尿病病人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和营养需求,制定符合其特殊情况的饮食方案,同时进行相关指导和教育。
药物管理也是关键的护理工作之一,护士需要了解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等,并指导病人合理用药,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病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也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内容,护士需要鼓励病人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等,全方位地帮助病人改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风险。
在实践中,护士需要发挥自己在糖尿病护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关心病人、倾听病人的需求、了解和尊重病人和家属的观点,积极配合医疗团队,为病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水平和质量。
此外,护士还需要注重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糖尿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糖尿病护理有关综述论文

糖尿病护理有关综述论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糖尿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减轻患者的症状。
本文旨在综述糖尿病护理的相关内容,包括糖尿病的预防、饮食护理、药物治疗、运动护理等方面。
首先,预防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高危人群,应加强相关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疾病风险意识,鼓励他们进行定期体检和检测血糖。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增加体育运动、减轻体重等。
其次,饮食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多摄入膳食纤维,限制糖分和高脂食物的摄入。
此外,饮食还需要有规律,不宜暴饮暴食,餐后还需要适量的运动。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定时服药,并配合定期的血糖检测。
此外,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最后,运动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增强体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患者在进行运动前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避免运动引发低血糖等情况。
总之,糖尿病护理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患者本人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
通过系统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心理护理也是糖尿病患者护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管理,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此外,患者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支持小组等活动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针对特殊人群,例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糖尿病的护理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
孕妇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需要更加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血糖控制,以保障母婴安全。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共同合作,教育他们关于糖尿病的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治疗并遵循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中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护理医学论文】

第1篇:糖尿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预测到2030年将增长至3.66亿。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改变和促进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关键,在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五驾马车”中,饮食治疗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
传统的糖尿病饮食教育给予口头、图片式饮食知识宣教,步骤较多,计算比较繁琐,食谱固定,内容少;患者不易掌握和坚持,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因此,寻找简单、有效、个性化、患者乐意接受,易坚持的饮食治疗方式尤为重要。
本研究是有针对性地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进行个性化综合的护理干预,取得很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年3月至年4月在本科住院及门诊的糖尿病患者。
入选对象:住院一次以上,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思维正常、年龄在35岁以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选前已接受降糖药物治疗且病情相对稳定,其药物剂量至少在人选前1个月内保持不变,入选后不增加药物的剂量,不更换药物的种类,只有当空腹血糖小于3.9mmol/L或出现低血糖时,在医生指导下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具备一定的书写阅读和沟通能力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及糖尿病肾病;妊娠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纳入49例患者,研究途中死亡1例(第10周车祸意外死亡),失访1例(第7个月出国),最终纳入47例,对照组纳入51例患者,研究途中失访2例,最终纳入4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慢性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采用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由丁bert等修订,我国万巧琴等进行翻译,科室5名专家(2名副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营养师)进行改编,该量表包括饮食、运动等6个维度,总共15个条目,其中饮食行为5个条目,该量表采用7分制计分,分数的大小表示7d内有几天遵循了自护行为,0分表示7d中未进行相关自护行为,该量表主要用来反映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别是饮食的依从性行为的比较。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护理论文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护理研究摘要本研究全方位深入探究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策略,旨在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效遏制疾病发展进程。
研究首先进一步细化了糖尿病患者的膳食指导原则,着重强调了总能量摄入的控制、营养素均衡摄取、偏好低糖、低脂肪及高纤维食物的选择,以及科学规划餐次与进食时机的重要性。
随后,针对饮食护理实施过程中浮现的核心难题——包括患者遵从性欠缺、营养失衡风险的升高,以及血糖监测与适时调节的复杂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特别地,突显了护理人员在强化患者饮食管理认知、提升其自我照护能力方面的关键角色,强调通过教育与指导,助力患者更好地掌握并践行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科学的饮食护理干预,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且未出现明显的营养不均衡问题。
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饮食护理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为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护理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研究还发现,个性化饮食计划的制定、患者参与度的提高以及定期随访的支持等措施对于提高饮食护理效果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结论对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并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
其次,在制定饮食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饮食偏好,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支持,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在饮食护理中遇到的问题,以确保饮食护理干预的持续有效。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护理;血糖控制;实证研究;生活质量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4)1.1 糖尿病现状及其危害 (4)1.2 饮食护理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5)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6)第二章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原则与推荐 (8)2.1 饮食原则 (8)2.2 推荐食物与避免食物 (9)2.3 餐次分配与进食时间 (10)第三章饮食护理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12)3.1 患者依从性问题 (12)3.2 营养不均衡风险 (13)3.2.1 营养不均衡的风险 (13)3.2.2 实践应对策略 (14)3.3 血糖监测与调整饮食方案 (15)3.3.1 血糖监测的方法与工具 (15)3.3.2 血糖监测的频率与时机 (15)3.3.3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饮食方案 (15)第四章糖尿病病人饮食护理的实证研究 (17)4.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17)4.2 面对面访谈 (17)4.3 医疗记录查阅 (17)4.4 数据整理与分析 (18)4.5 研究质量控制 (18)4.6 研究结果与讨论 (18)4.7 对护理实践的启示 (20)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22)5.1 研究结论与贡献 (22)5.1.1 血糖控制的关键角色 (22)5.1.2 营养状况改善的积极作用 (22)5.1.3 挑战与解决方案的启示 (22)5.1.4 实证研究的验证与启示 (22)5.1.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3)5.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23)第一章引言1.1 糖尿病现状及其危害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障碍,现已发展为一项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其影响广泛且深远。
糖尿病的护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
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及血管并发症。
1型DM的研究方向是开发给药方便、有效的胰岛素制剂及代用品。
2型DM应以改善胰岛素抵抗〔IR〕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为主,除胰岛素外临床用药物有双胍类、磺酰脲类、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
近年一,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的深入和分子生物的进展,人们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并研发了众多新型糖尿病药物,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更多项选择择。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治疗;心理Diabetes careSummary:Diabetes is a chronic progressive disease, mainly for high blood sugar and diabetes. Sustained hyperglycemia can cause many complications arising, retina, kidneys, nervous system,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Type 1 DM research dire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nient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formulations and effective substitutes. Type 2 DM should aim at improving insulin resistance (IR) and protect the islet β-cell function-based, clinical use of drugs other than insulin have biguanides, sulfonylureas, column Chennai, thiazoles TZDs, α-glucosidase inhibition agent. In recent years one,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basic theory of diabetes and molecular biology advances,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people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ed a number of new diabetes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with more choices. Keywords:Diabetes; diet; treatment,;psychological目录.1临床资料 (1).2护理体会 (1) (1). 2.热量分布三餐分配 (1). 2.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分配 (2) (2).运动锻炼人方式 (2). 2.3运动原则 (2) (2).…………………………………………………(2) (2) (2) (2) (2).……………………………………………………………………(2)口服降糖药治疗……………………………………………………(2) (2)..1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2) (2)..1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3).注意事项 (3) (3).皮肤护理 (3).呼吸道、口鼻腔的护理 (3).足部护 (3) (3). 4.32保持足部清洁,防止感染 (3) (4).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4) (4).6心理护理 (4).7健康指导 (5)糖尿病患者的护理2011韶大护理本科60号邓利萍亿,预测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毕业论文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毕业论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管理,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尽管现在的治疗技术已经非常进步,但糖尿病患者仍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保持他们的健康状态。
由于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带来的压力,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本篇论文主要介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糖尿病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的平衡状态,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逆境和压力。
糖尿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地接受治疗和管理,这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来说都是一种负担。
其次,糖尿病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病、神经病变、足部病变等,这些疾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此外,糖尿病还会对患者的社交、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影响,这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之一。
患者可能会感到无助、恐惧、不安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2、自我怀疑: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能正确地控制血糖水平和遵循医嘱等。
3、社交和情感问题:糖尿病会影响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方面。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患者的社交和情感生活造成影响。
4、对未来的担忧: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担忧,尤其是对于潜在的并发症和持续治疗的负担等问题。
三、心理护理策略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心理护理策略,以帮助他们处理心理问题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护理策略:1、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提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和治疗的培训。
这有助于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并发症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信心。
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能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相关治疗,掌握自我管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技巧,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护理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在社区中更应该关注糖尿病人群,现将一些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血糖的主要指标。
血糖水平是反映糖尿病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血糖监测的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2:00~3:00。
一般血糖测试常用的采血部位为手指外侧,示范并教会血糖测试,测试结果、测试日期和时间应认真做好记录。
健康教育制订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将糖尿病病因、发病机理、典型症状、病程进展、预防、饮食控制的必要性和方法,降糖药的种类和用法及不良反应、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及正常范围和判断、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保健等相关内容,制成书面材料、卡片等,作为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
教育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尽量符合个体化病人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例如个别指导、健康教育讲座、自学(文字教育)。
阶段性教育:对病人(住院病人)分阶段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理解和便于各项措施的落实。
具体分3个阶段进行:入院健康教育、病房健康教育、出院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应加强心理护理,首先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情、关心患者,以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语言、娴熟的技能、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患者,获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
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糖尿病病人心理反应往往不一。
新发病人表现为恐慌、紧张、焦虑,对病人的焦虑和消极情绪应多理解关心,耐心讲解糖尿病起因、症状、长期高血糖危害及早期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使患者和家属真正了解糖尿病并积极配合治疗。
病程长的尤其老年人表现为失望、抑郁、消极,我们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
方法在临床的实习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监测与护理。
结果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结论对患者要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了解更多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运动,护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因此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1、病因及临床特征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再加上环境因素,而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
1.1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
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B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
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1.2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
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峰后移。
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
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
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
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
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1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HLA抗原频率无关联。
与自身免疫反应无关联,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自身抗体。
1.3 妊娠糖尿病
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
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是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称为糖尿病妊娠。
在妊娠中期以后,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
对于妊娠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分娩3个月以后,根据其血糖水平再做糖尿病临床分型,50%~70%的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表现为2型糖尿病,一部分病人糖耐量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人转变为1型糖尿病。
2、方法
为了让患者了解更多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予以耐心详细的指导。
2.1 血糖监测
耐心告知患者学习和掌握血糖监测技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监测血糖,可迅速获得血糖信息,使血糖水平量化,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减少酮症的发生。
根据血糖监测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等,不同时间检测到的血糖,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
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
餐前血糖是指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值。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值。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其他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值,如睡前血糖、午夜血糖等。
以往对DM的诊断及治疗效果主要通过对病人的空腹血糖(FBG)的监测来完成,特别是老年DM患者将血糖测定作为DM的唯一监控指标更为普遍。
但由于Glu的波动性和瞬间性[1]的特点,易受饮食、药物、情绪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能确实反映DM的控制状况,致使一些DM患者的病情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而发展为严重的DM并发症,直接威胁着DM患者的健康。
在DM诊断方面,Glu是不可替代的绝对指标[2],但它只能提供在某个时间DM控制的一个特定点的情况,即只代表即时Glu水平,属于短期Glu
控制监测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测定血液中不同糖化蛋白含量,是目前国内外学者较为公认的一种中长期监控糖尿病的“黄金指标”
[3],是了解糖尿病近期治疗结果好坏的一把“金钥匙”。
目前常用HbA1c、GSP 来评价血糖控制情况。
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指标之一,其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和可靠的指标。
一般认为<7%为控制良好,<9%为一般>9%为控制不良,每3~4个月测定一次即可。
2.2 尿液的监测
尿糖测定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现在常用的测试尿糖的方法是尿糖试纸法,此法简便、准确、携带方便。
但在应用时应注意试纸的防潮和有效期限,测定时首先应将试纸条有试剂一端浸入到新鲜尿液中;然后取出试纸条;一分钟后将试纸试剂一端改变后颜色与尿糖试纸标准比色板比较就可根据试纸颜色大概判断出尿糖含量尿糖检测结果以“+”表示病友应充分注意尿糖试纸有效期应用过期试纸测定结果则是不可靠,总之尿糖检测最终还是为了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所以要检测尿糖还是应该不怕麻烦通过收集四次、四段尿进行规律检测。
3、检测的意义
3.1 DM的诊断 GSP反映一段时间内机体Glu代谢情况,在体内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应急情况时,机体正常调节机制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Glu 升高。
即非DM个体,在此时可出现高Glu,难于与DM 鉴别。
结合GSP水平,判断高Glu是暂时性或持续性,从而确定DM是否存在;
3.2 DM的控制指标由于GSP测定与FBG测定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
[4] ,GSP的半衰期较短(17-19d),其值能有效地反映患者过去2-3周内平均Glu 控制水平,对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方案制定有重要意义;
3.3可防止DM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的发生;
3.4可以作为DM普查及诊断的理想指标[5]。
3.5随着指尖毛细血管GSP自我监测仪研究开发,将成为DM病员掌握自己病情的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GSP测定尚不能代替单糖的测定,只能作为DM 的中短期监控指标。
它的浓度与血糖水平成正相关,并相对保持稳定,日间变异小。
它的测定不受进食、运动、机体状况、即时血糖的影响。
由于血浆蛋白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