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简答】阐释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实质和途径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消弭时间上的距离差。

(1)文本解读法:其口号是“回到马克思”,它力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本人的文本的解读,达到对马克思思想做时代性意义的创新。张一兵:《回到马克思》(2)对话或比较法:把马克思放进哲学史之中加以考察。(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80年代前:前马、同马、后马)

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对理性的批判;科学主义:狂妄的理性→谦虚的理性

人本主义:冷酷的理性→丰富的人性;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性→具体的理性(3)问题反思法:生产马克思思想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去,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时代与我们当代还处于同一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就仍然呈现出当代性意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论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及其意义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形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考察和追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存在”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即不仅指“意识外的存在”,也指“意识界的存在”。“思维”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不仅是指“思想的内容”,而且是指“思想的活动”。

唯物主义存在思维

物质对象意识自我意识

唯心主义存在思维

(3)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中,不能把“辩证法”问题排斥在外,而把哲学基本问题仅仅归结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而要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理解和解释辩证法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

【简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它所理解的人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是不同的,即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人。

( 1)“现实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实际存在于地球上的受自然规律作用的受动的、受约束的、受限制的感性存在物。

(2)“现实的人”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即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3)“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人或对象性的活动,感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4)“现实的人”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着的从事实践活动的并在实践中发展着的人。

【简答】分工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1)人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起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2)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之间的对立。

(3)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活动的异化,即人的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的消灭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论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共产主义不只是一种道德的要求,更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上的科学。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它与历史

上的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只具有暂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2)共产主义革命与以往的革命相比具有彻底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的异化劳动的性质。共产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

(3)在关于共产主义根本性质问题上,共产主义是一种从现实的物质前提出发而形成的现实的运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现实的革命斗争。

(4)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时发生才是可能的,而这必须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总而言之,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谈谈辩证法问题》

【简答】辩证法的自在性

所谓“自在的辩证法”,是指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在内的全部存在的辩证运动过程

列宁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

第一,辩证法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就是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以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所构成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因此,就物质世界自身来说,并不存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第二,辩证法又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人类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也不存在一个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第三,辩证法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具有的。人类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二者在结果中彼此一致。这是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人类的认识运动在自在性上也不存在着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第四,辩证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固有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世界对人的生成和人对世界的生成的对立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自在性上也是辩证的,也不存在一个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论述】辩证法的逻辑与历史根据

列宁在1915年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一、辩证法的逻辑根据:

(1)辩证法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表现。

(2)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方法,后者是对具体对象的认识活动的反思,辩证法是在历史中发展着的认识活动本身所做的系统反思。

(3)思维的本性是辩证的,辩证法是对思维辩证本性的自觉的理论表述。

二、辩证法的历史根据:

(1)古代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一阶段的哲学以研究本体论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认识与认识的对象是直接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完全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世界就是感官中所接受的那样,是给定的,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不能亦是亦非。当时的思想家还没有意识到在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有什么矛盾。

(2)近代欧洲哲学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向性的变化,转向了以认识论为主的研究。近代哲学中,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都看到了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即个别与一般的矛盾,或者说,认识的对象总是以个别形式存在,认识却总是以一般的形式表现。近代思想家与古代思想家相似,并不理解这个矛盾,并且力图去消解这类矛盾。

(3)康德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中看到了认识与认识对象的矛盾,本质上是思想自身的矛盾,而且是不可能取消的。但他仍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矛盾,而是企图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使所有矛盾都得到调和。

(4)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发展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辩证法理论,实现了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到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论述】关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列宁在1915年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精辟地总结了他对辩证法理论的研究成果,明确地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结论。

(1)列宁关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论断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这就是普列汉诺夫和当时的“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理解。由于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割裂开来,普列汉诺夫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混同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另一方面又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谈论辩证法。其结果是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2)只有从理论性质上把辩证法归结为认识论,才能从根本上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认识理论、两种发展学说的对立。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在统一的过程中所实现的发展。简单地、直接地承认运动、变化和发展,还不是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理论;只有从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关系中去理解发展观,只有把存在的运动与思维的运动联系起来,用概念的运动去表达存在运动的本质,才能构成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法理论。

(3)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往往是把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部分而分别加以研究,从而造成了三者的断裂。因为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和在马克思那里都是解决思维与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都表现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概念发展体系,所以,列宁才把黑格尔和马克思相提并论,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结论。

(4)辩证法产生于对人类认识史的总结。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是以最宏伟的形式总结了全部哲学发展。

(5)辩证法是人类认识的本性所固有的。列宁在文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矛盾本性:任何一个命题都是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

【简答】历史合力论

由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提出的。

历史创造的最终结果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有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人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来创造历史的。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自觉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历史的创造中发生作用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形成了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而产生一个合力,构成了历史结果。

这个结果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历史总像是一种自然过程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服从同一运动规律。

个人的意志归根结底是经济的情况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意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等于零。既然总的合力是各个人的意志融合成的总的平均数,那也就是说,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是包括在合力里面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资料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资料 I. Use of English(20%)—交际英语,共1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II.Reading Comprehension (40%)—阅读理解,4篇文章,共2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III.Vocabulary and Structure(30%)—词汇与语法,共3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IV.Cloze Test (10%)—完形填空,共1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I. Use of English (10×2) Directions:In this part there are 10 incomplete dialogues. For each dialogu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dialogue.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1.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____________ A. No, I couldn?t. B. Sorry, I don?t know. I?m new here. C. I couldn?t tell you. D. You can?t ask me. 2. — What day is today? — _____________. A. Today is March 24. B. Today is not bad. C. Today is sunny D. Today is Saturday 3. —How do you do? Glad to see you.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How are you? Me too. B. How do you do? Glad to meet you. C.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D. Nice, how are you? 4. —I?m sorry. Bob?s not in his office. — _________ A. Can you take a message for me? B. Are you sure for that? C. 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D. Can you phone me? 5. — How long have you lived in London? — __________. A. I moved here from Paris B. My whole life C. I?ve worked here for almost 10 years D. I?ve never traveled there 6. —Good night and thanks again.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课程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和实践哪些基本理论?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三、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发展 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一、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 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

第三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 二、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三、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二、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七部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八部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礼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礼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部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礼会主义发展的特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马克思原著导读

【填空10 材料分析一组简答6 论述2】 1.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进步发展;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 即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初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思想。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2.“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何理解? 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色; 3.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 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 3、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 钱关系; 2、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 断革命化; 3、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捐到文明中来了; 4、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是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 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冲击; 5、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 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 4、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1.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阶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封建的生产 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便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 2.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3.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了。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5.无产阶级处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是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重的阶级。84 1.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劳动负担是非常重,但获得的工资却非常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3.工人被严密组织起来,在层层监视下像奴隶一样的干活; 4.资本家还招雇大量的女工和童工,是青壮男工的工作变得毫无保障,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 5.工人不仅受到工厂主的剥削,还受其他资产阶级——房东、店主、当铺老板等地剥削。 6.如何理解“一切斗争都是政治斗争”86 1.阶级斗争分为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 2.经济斗争最早;政治斗争最基本、实质,而且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的为争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才是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是最高层次。

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国际研究生离校手续单(英文版)

Disengagement Slip for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of ZJNU Name on Passport Nationality:Passport No. Major College:Student ID No.: Major:Class: (The above is to be fill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Please bring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o Off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Affairs at the college to obtain your diploma and degree certificate: 1.Your passport and a photocopy of it 2.Your visa and a photocopy of it 3.Disengagement Slip 4.A photocopy of your HSK score (Not required for students in programs instructed in English. For those who are enrolled in Chinese-instructed programs before September 2017, if they have failed to obtain the required HSK scores, they will only get a diploma, not a degree certificate). 5.Your invalidated student ID Warning: Each year, before the 15th of Ju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on exit-entry, the university will submit information abou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be graduated to the Exit-Entry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Jinhua Public Security Bureau. The latter may invalidate your student visa. Therefore, upon graduation, you are required to leave China as soon as possible or to apply for a new visa at the Exit-Entry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Jinhua Public Security Bureau. Otherwise, you may incur an illegal overstay. This form is for the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s records.

英语总复习虚拟语气综合分类解析(1)

英语总复习虚拟语气综合分类解析(1) 一、初中英语虚拟语气 1.If I ____ a candle, I would light the world bright. A.am B.are C.be D.were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如果我是一根蜡烛,我将点亮这个世界。if I were 如果我是…,were虚拟语气,be动词都用were,故选D 考点:if条件句的虚拟语气 点评:if条件句的虚拟语气,是中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分为三种情况: 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情况,从句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式(be用were),主句谓语动词用should/would/could/might +do;2.表示与过去的事实相反的情况,从句谓语动词用过去完成时,主句谓语动词用should/would/could/might+have done;3.表将来的事实相反的情况,从句谓语动词用should+动词/did/were to do,主句谓语动词用should/would/could/might +do。 2.If I ___ you, I ___ be afraid . A.was, wouldn’t B.were, won’t C.were, wouldn’t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语境可知此句的含义是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害怕。考查的是虚拟语气的基本用法。条件用过去时,主句要用过去将来时,故选C。 考点:虚拟语气 点评:虚拟语气其实就是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时,词义为“如果”,不过这个条件是无法实现的。从句中的谓语动词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则主句中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将来时。 3.If I _____ one million dollars, I________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ith my parents. A.have; will B.had; will C.had; will D.had; woul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我有一百万美元,我要和我的父母环游世界。结合语境可知主句描述的是将来动作,用将来时态。从句中是对将来的虚拟,故用过去时态。选D。 考点: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点评: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用来表示说话人所说的话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假设、愿望、怀疑或推测。其主要有三种结构: 1、与现在事实相反 若与现在事实相反,条件从句的谓语用过去式(be通常用were),主句谓语用“should (would, could, might)+动词原形” 2、与过去事实相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851英语写作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851英语写作考研真题 科目代码: 851 科目名称: 英语写作 适用专业: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420108学科教学(英语) I. Summary writing (40%)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write a summary of it in around 100 words For purposes of analysis, culture may be examined at four levels: concrete behavior, values, assumptions, and generalized cultural forms. The last three are necessarily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s of behavior but can be usefully treated as a motivational explanation underlying most human behavior. Viewed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y are, in effect, internalized components of personality that are generally shared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cultural group Values are relatively concrete, discrete, and specific; for instance, typical American values are the sanctity of private property, the desirability of physical comfort, and the need for tangible measures of success. Values also have a quality of “oughtness” and are relatively available to individual awareness. A person will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 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651综合英语 浙师大

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 651 科目名称:综合英语(含英汉互译)提示: 本科目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文学; 请将所有答案写于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的不给分; 请填写准考证号后6位:____________。 Part One Vocabulary (45%) Directions:In this part you must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by choosing one suitable word or phrase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Write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 1. When do children start being aware of themselves as separate ______? A. hostages B. adolescents C. individuals D. entities 2. The priest made several attempts to ______ the wicked man from vice, but he failed. A. prohibit B. recycle C. proclaim D. reclaim 3. The young journalist asked the happy old couple if they had a ______ of happiness. A. menu B. receipt C. viewpoint D. recipe 4. An electric arc is a ______ current of electricity that leaps from one electrode to another. A. lucrative B. luminous C. magnetic D. flickering 5. The Space Age in October 1957 ______ when the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was launched by the Soviet Union. A. initiated B. originated C. embarked D. commenced 6. The religious leader’s ______ that the end of the world would come caused a great panic in the small village. A. announcement B. forecast C. prophecy D. declaration 7. More international trend for business and pleasure brings greater ______ to other societies. A. exchange B. contribution C. expansion D. exposure 8. It is during summer breaks that we first taste the satisfaction of work that ______ into hard currency. A. transfers B. translated C. transmits D. transplants 9. If the world is to remain peaceful the utmost effort must be made by nations to limit local ______. A. collisions B. combats C. contradictions D. conflicts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理解题】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段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物质武器,特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论的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理论批判与现实的革命运动都是人类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强调了物质力量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辩证途径。在马克思看来,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3“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这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它们是对立的,但“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也会变成真理。】 4,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构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自然对人的压迫,人对人的剥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