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的疑问

合集下载

【胡希恕:小柴胡汤及7个加减】

【胡希恕:小柴胡汤及7个加减】

【胡希恕:小柴胡汤及7个加减】建议收藏|胡希恕先生的七招小柴胡汤加味妙法,看后就会用原创张兆康青竹医社 2021-05-03 21:00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700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张兆康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出自于伤寒论,这个方子在临床上极其好使,我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它的疗效,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经方大家胡希恕是如何在临床上应用小柴胡汤这个方剂的。

以及是如何用小柴胡汤加味妙法来治病,最后,我为大家分享一个我的小柴胡汤加味医案。

小柴胡汤的本证是什么?我们要是想要学会小柴胡汤的应用,就不得不学习小柴胡汤的主要适应症,小柴胡汤的主要适应症已经在伤寒论这本书里明确提到过,我在这里帮大家总结一下伤寒论中所提及到的小柴胡汤条文。

为什么,我只总结条文,而不明确指出小柴胡汤的本证呢,我认为最好的总结与理解不是别人给予你的,而是要靠你自己去阅读伤寒论原文来去自己进行总结,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发现伤寒论的奥妙。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一云。

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

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加减

小柴胡汤加减

小柴胡汤加减
小柴胡汤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方子之一,由于其能够处理的范围非常广,所以仲景会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根据不同的情况,小柴胡汤可以适当加减。

心中烦说明心中有郁火,不呕说明没有痰湿,所以去掉清痰湿的半夏和补中的人参,加清热凉润的栝楼实;若渴说明阴精亏损,所以去燥湿伤阴的半夏,加人参滋阴,栝楼根沉降;若腹中痛,说明中土郁,要去入得不深的黄芩,加善入中土的白芍;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掉黄芩,加上淡渗利湿的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就是阴津不亏兼有表证,所以去人参,加解表的桂枝;若咳,说明肺中有郁,所以去人参、大枣、生姜,将注意力转到肺,加强肺气升降,加五味子、干姜。

看伤寒论的方,要从证的角度将一气周流的系统精细化,认真察象辨气,然后再看医圣的加减,分析用药的精准。

大家可以一起试试。

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一柴胡加桂枝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张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服三剂则诸证得安.二柴胡加芍药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郝某,女,学生,22岁.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治法:疏肝和血止痛.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连服六剂,诸证即愈.三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其证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和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疼处,则伴有嗳气、打嗝,随之则其证得以缓解.此病多属现代医学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一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初遇此证,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类,效果都不理想.后想出柴胡桂枝汤法,可两调营卫气血,而能独切病情,试之果然有效,至今已治愈数人.四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并增益人参剂量,并加天花粉而成.治少阳病兼胃中津液耗伤而见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等症.临床使用,每于小柴胡汤中去半夏、生姜之燥,加天花粉以及麦冬、沙参等以滋津养液;若其人津气两伤、口渴为甚,则宜加重方中人参的剂量.本方亦治“糖尿病”辨证属少阳不和,胃热津伤者.五柴胡加茯苓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而成.治少阳三焦不利,水邪内停为患,症见: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安,脉弦,舌苔水滑并具有少阳病主证者.故于小柴胡汤内去苦寒之黄芩以免伤阳,可加茯苓、泽泻以利小便,使水邪去则愈.此方若再加白术,亦治小便不利,大便作泻,口渴,心烦等证.由此可见,口渴一证,有津少和津聚之分,应从小便利与不利,舌苔薄黄与舌苔水滑上加以区分鉴别.六柴陷合方本方由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去人参而成.治少阳不和兼见胸热心烦、大便不畅、脉数而滑等症.又能治痰气火热交郁的胸痛、心下痛等证.服药后大便每多夹有黄涎,为病去之征.杨某,男,25岁.因奋勇救火,吸入亚硝酸盐类的气体而中毒.症见:胸满憋气,心下疼痛,口苦,时时泛恶,大便已五日未行.脉弦滑,舌苔黄白而略厚.住院注射美兰并输氧气抢救.辨证:此为肝之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故胸满及心下疼痛;少阳火郁,是以口苦而又时时作呕;大便五日未行,则六腑之气不得通顺,是以舌苔黄腻而不退.治法:疏解肝胆气郁,兼利痰火之结.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糖瓜蒌50克炙甘草6克党参6克枳实6克.服药后,大便得下,排出黏液物较多,随之心胸顿觉爽快,口苦乃减,呕吐得除.在中西医配合治疗下,终于转危为安.七柴胡姜味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减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而成.治少阳不和兼寒饮束肺,肺气不温,津液不布而致咳嗽,舌苔白润,脉弦而缓之证.此方与柴陷合方相较,一治痰热,一治寒饮,两相对照则前后呼应.八大柴胡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治胆胃热实,气机受阻,疏泄不利而见大便秘结,胃脘疼痛,急不可待,且呕吐不止,口苦为甚,郁郁微烦,两胁胀痛,脉弦有力,舌苔黄腻等症.故不用参、草之补,而加大黄、枳实、芍药之泻,以两解少阳、阳明之邪.临床用以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及其他急腹症而辨证属少阳不和、阳明热实者,每可取效,已被中西医所公认.赵某,女,13岁.患鼻衄不止,大便秘结,胸胁发满,口苦多呕,脉弦滑,舌苔黄.曾服龙胆泻肝汤不效.辨证:肝胃火盛,迫血上行.治法:泻肝胃之火,凉血而止衄.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大黄6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枳实6克生牡蛎12克玄参12克.服一剂后,大便通畅,鼻衄未发,照方又服一剂而瘳.李某,女,20岁.产后20天,因与邻人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病.症见:精神失常,或骂人摔物,或瞋目握拳,但不付诸行动.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唱.烦躁不寐,七昼夜目不交睫,而精神不疲.西医治用“冬眠灵”等药,未能取效.患者两目发直,躁动不安,其家属称已数日不解大便,恶露亦停.脉弦滑有力,舌绛而苔黄腻.辨证: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治法:舒肝泻胃,活血化瘀.处方:柴胡12克大黄10克枳壳10克丹皮12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山栀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生姜12克陈皮10克.仅服一剂,则泻下黏腻黑色的粪便甚多.当夜即能入睡,且呼之不醒,竟有一日之久.寤而神志恢复,恶露亦下,从此病愈.九柴胡加芒硝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剂量的一半,另加芒硝而成.治少阳不和兼有胃中燥热而见傍晚发潮热,两胁不适,口苦心烦等证.故用本方和解少阳兼以调和胃中燥热,然泻下之力为缓,不及大柴胡汤之峻.所用芒硝,在药煎好去滓后,于药汤内化开,再煮一二沸,下火后服用.十柴胡桂枝干姜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天花粉而成.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症.故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肝胆余热未尽而又伴有太阴脾家虚寒,症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而见少阳病证的,本方亦极合拍.刘某,男,35岁.缘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遂延余会诊.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质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证.辨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胀.此病单纯治肝、治脾则无效.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干姜6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连服五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之药而善后.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治少阳不和,气火交郁,心神被扰,神不潜藏而见胸满而惊、谵语、心烦、小便不利等症,故用本方开郁泄热,镇惊安神.临床对小儿舞蹈病、精神分裂症、癫痫等,凡见上述证候者,使用本方往往有效.惟方中铅丹有毒,用时剂量宜小,不宜久服,且当以纱布包裹扎紧入煎,以保证安全.一男孩,患小儿舞蹈症,久治不愈.肢体躁动不安,夜间少寐而烦,脉来弦滑,舌苔黄腻.辨证:肝胆气火交迸而阳气不潜.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服药三剂后,烦躁得安,病减而能寐.遂去铅丹加生铁落,再进三剂而康复.以上概括介绍了柴胡汤类的加减证治.除主方小柴胡汤外,虽又列举十多方,仍为举一反三而设,不能尽全.其中也参以个人临床经验,如以下四个附方的内容则多为个人的体会,故与伤寒论所载也不尽全合.十二柴胡解毒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而成.治肝胆湿热日久成毒,蕴郁不解而见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疲少力、小便黄短、舌苔厚腻等症.肝功化验则以单项转氨酶增高为多见.证为湿热内蕴,所以辨证的关键在于舌苔腻与小便黄短.本方是我临床多年所总结出的经验之方,可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利尿渗湿,用于上述证候,疗效颇为显着.十三三石解毒汤本方由柴胡解毒汤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双花、竹叶而成.治肝炎患者湿热之邪较柴胡解毒汤证为重,大有痹郁不开之势.除见上述肝炎证候外,其人还见面色黧黑,或者面带油垢,虽患肝病,然体重非但不减,且有所增,背臂时发酸麻胀痛,舌苔厚腻,且服药难于褪落,脉弦缓等症.故用本方清热解毒,降转氨酶,兼退舌苔.这个方子,还有一段医话可述.1977年,我在某地开门办学时,曾诊一名慢性肝炎患者,见其舌苔厚腻,小便黄短,遂予柴胡解毒汤,似成竹在胸,料其必效.岂知服药六剂,诸证未减,腻苔依旧.转予方中增入芳香化浊之品,仍无济于事,竟几易其方,几经失败.阅温病条辨治暑温的三石汤,乃是微苦辛寒兼芳香之法,用辛凉以清热透邪,芳香以败毒化浊,对湿热胶结,热重于湿者颇为适宜,且与此证也甚合拍.遂将柴胡解毒汤与三石汤合方化裁,患者仅服药三剂,腻苔即退,而诸证也减,此即三石解毒汤之由来.可见书不可不读,而病也不可不看,读书与诊病相结合,才会有所提高与发展.十四柴胡茵陈蒿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大黄、栀子而成.治湿热之邪蕴郁肝胆,胆液疏泄失常,发为黄疸,症见:一身面目悉黄,色亮有光,身热心烦,口苦欲呕,恶闻荤腥,体疲不支,胁疼胸满,不欲饮食,小便黄涩,大便秘结,口渴腹胀,舌苔黄腻,脉来弦滑等,实即现代医学所谓之急性黄疸性肝炎.本方有清利肝胆湿热之功,对于此证,往往数剂即可收效.但黄疸虽退,而小便黄赤未已,或大便灰白未能变黄,仍不可过早停药,应以彻底治愈为限,以免病情反复而不愈.十五柴胡鳖甲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大枣,加鳖甲、牡蛎、丹皮、赤芍而成.治少阳不和兼见气血瘀滞所致胁下痞硬、肝脾肿大等症,故去大枣之壅塞,而加活血化瘀、软坚消痞之药.对兼有低热不退者,于方中减去人参、生姜、半夏也每能收效.王某,男,32岁.患慢性肝炎,症见肝脾肿大,心烦口渴,夜不成寐,腹胀而大便干燥.脉弦细而数,舌质红绛而无苔.辨证:阴虚阳亢,血脉瘀滞,故口渴,心烦而寐差.脉弦细数,舌红绛,亦为阴虚之确征.处方:柴胡6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花粉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红花6克茜草6克以此方加减进退,约服60余剂,病情逐渐好转,终于治愈.十六柴白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半夏、生姜,加生石膏、知母、粳米而成.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热盛而见大热、大烦、大渴,汗出而大便不秘,舌苔黄,口中干燥等症.对“三阳合病”而以烦热、口渴为甚的,当属首选之方.秦某,男,30岁.因患高烧就诊,患者体温持续在39.6~40℃,西医检查: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肥达反应阴性,未找到疟原虫,用过多种抗生素及解热药物无效,转中医治疗.余切其脉则弦细而数,问所苦则称头痛,周身酸楚,骨节烦痛,伴有寒战,且口中干渴,发热有汗.视其舌,则苔白黄厚腻,咽峡红肿.余问同道胡君:此何病耶曰:此湿温也.应以何法治之曰:藿、佩化浊,滑石清热,杏、苡利湿何如曰:诚如君言,然湿不但在卫,且已进入气分,大有化热之势,故已弥漫三焦,而有“三阳合病”之象,治当以柴白汤佐以化湿为宜,若用香燥之药,恐反助热.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板蓝根12克苍术6克草果6克.水煎一剂,分两次服,药后即热退汗止,从此获愈.。

小柴胡汤条文后的加减应用–经方派

小柴胡汤条文后的加减应用–经方派

小柴胡汤条文后的加减应用–经方派小柴胡汤是仲景的经典名方,被后人所推崇,广泛运用于各科,今天就小柴胡汤后面的加减进行单独讲解并重新命名,便于引起大家重视。

小柴胡汤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加减法原书云: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1、柴胡瓜蒌汤原文: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解析:因热聚胸膈,胃气尚没有受其影响,且热聚不易甘温,无逆则不宜辛散降逆,固去之。

加栝蒌实除热荡实,化痰散结以除烦。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全瓜蒌一枚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效:和解少阳,化痰散结主治:邪犯少阳,痰热壅胸所致胸中烦,胸胁苦满口苦。

方证对应:胸中烦,胸胁苦满,口苦。

瓜蒌《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病案患者,男,45岁,派出所干警。

间断胸闷心烦月余,查心电图无异常。

服丹参片,开胸顺气丸无效。

刻诊症见:胸闷心烦,容易发火,胸胁胀满,口苦,大小便正常,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机:邪犯少阳,痰热壅胸治则:和解少阳,化痰散结方药:柴胡瓜蒌汤柴胡15,黄芩10,全瓜蒌20,郁金10炙甘草10,生姜10,大枣6五付,服后诸证皆减,后巩固癒。

2、柴胡栝蒌根汤原文: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解析:相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伤津,故去辛温半夏,加人参、天花粉之甘苦清润以清热生津。

小柴胡汤加减合方,临床可治多种疾病

小柴胡汤加减合方,临床可治多种疾病

小柴胡汤加减合方,临床可治多种疾病学懂应用柴胡汤辈,临床已可应付半数疾病以上。

作者也说“柴胡汤辈在临床上的应用机会多,几乎无日不用”,你在临床上也用经方吗?疗效又如何呢?大家快来评论区聊一聊吧!谈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和接轨方我平素在临床上喜用经方,用得最多的当推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和接轨方。

所谓加减方包括《伤寒杂病论》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五条柴胡汤。

此外,小柴胡汤与时方平胃散、温胆汤、经方五苓散等的合方,当代经方大家刘渡舟先生起了一个雅名叫接轨方。

这两类方,不但在外感病,也在内、妇、儿诸科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确实不愧为经方中的一支“精锐部队”。

许多古今医贤对小柴胡汤研究甚精细,首先让我们看看刘卫红先生对该方七味药功能的分析:①疏肝(柴胡);②清胆(黄芩);③和胃(半夏,生姜);④健脾(人参,大枣,炙甘草)。

其相关的对应主治症状也分为四类:①肝气郁滞: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脉弦。

②胆腑郁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

③胃气不和:喜呕。

④脾气虚弱:不欲饮食。

这样理顺小柴胡汤的提纲证及“四大主证”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心中了了。

小柴胡汤不但适用于“肝郁、胆热、胃滞、脾虚”诸证,其加减方(包括经方与经方的合方、经方与时方的接轨方)更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刘渡舟先生说:“推陈升降小柴胡,古今接轨第一方。

”经方善治危难大症,善治疑难杂症,举世闻名。

下面举本人应用柴胡汤辈的两个典型医案:1.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疑似症黄某某,男性,32岁,农民企业家。

1993年2月20日中午因暴饮暴食后出现胸闷气憋、脘腹胀满伴阵发性腹部疼痛。

初不介意,在当地医疗站输液治疗。

不料两天后病情急转直下,恶寒,高热(T39.3℃),呼吸急迫,胸胁胀痛程度加重,口唇发绀,爪甲青黑,急送我院内科救治。

经会诊后诊断为:①慢性胆囊炎急性感染;②急性胃炎;③急性腹膜炎?④急性胰腺炎?当时的病势已呈危重征象,但生化检查却有很大出入,X光腹透未见异常,血常规除白细胞1.4万单位外,余尚正常;血及尿的淀粉酶检查又在正常范围内。

★▲小柴胡汤的100种加减变化方法

★▲小柴胡汤的100种加减变化方法

★▲小柴胡汤的100种加减变化方法一、方名:小柴胡汤组方:由七味药组成:柴芩夏参草枣姜,功效: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等各类内伤杂志而见少阳证者。

二、临床经验之加减变化如下:01、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02、呕逆----加生姜、陈皮03、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04、齿燥无津----加石膏05、腹中痛----宜去黄芩,加芍药06、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07、心下悸,小便不利----宜去黄芩,加茯苓08、不渴,外有微热----宜去人参,加桂枝09、咳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10、胆热犯肺----加芦根、桑叶11、热入血室----加牡丹皮、赤芍、桃仁12、本经头痛----加川芎13、黄疸----加茵陈、栀子14、疟疾----加草果、常山15、内伤杂病,正气不虚者----去人参、大枣16、寒多者----加桂枝17、风多者----加防风18、热多者----加连翘少许19、热甚者----加知母、石膏20、胸闷者----去人参,加紫苏、石菖蒲、桂枝21、热者----加淡豆豉、炒栀子壳22、胁胀者----去人参,加枳壳、香附、青皮23、默默者----加石菖蒲、炒酸枣仁24、不饮食----加茯苓、山楂、神曲25、口苦者----加龙胆、栀子26、咽干者----去半夏,加麦冬、桔梗、射干;或加金银花、野菊花、射干、山豆根;27、头晕者----加白芷、藁本28、目眩者----加决明子、青箱子29、频频呕者----加大生姜、半夏的用量,并加入柿蒂30、心烦者----加枳壳、紫苏31、下痢者----加高良姜、肉桂、小茴香等32、不眠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33、小便涩(不利)----加入车前子、滑石、薏苡仁34、偏头痛----加入川芎、白芷35、项强者----加入葛根、白芷36、半身不遂者----加黄芪、当归、鸡血藤37、大腿根部痛者----加入炒白芍、乌梅38、腿抽筋者----加入炒白芍、木瓜39、大便不利----加入紫菀、款冬花、猪牙皂40、性欲差者----加入淫羊藿、熟地黄、枸杞子、细辛41、咳嗽者----加入陈皮、白前、前胡42、口大渴者----加入天花粉、葛根,(此亦治口舌生疮、口舌糜烂)43、血热者----加入牡丹皮、生地黄、赤芍44、骨蒸者----加入地骨皮、银柴胡、牡丹皮、青蒿、胡黃连45、尿血者----加入地骨皮、白茅根、通草46、紫癜者----加入紫草、生地黄、生白芍47、出虚汗----加入白芍、五味子、浮小麦48、湿热者----加入苦参、泽泻;49、淋巴结结核----加入蒲公英、香附、当归、天冬50、肿瘤者----加入枸杞子、紫草、白花蛇舌草51、肿瘤者----加入牛膝、防风、三七、白术52、食管癌----加入凤仙花、红花石蒜、凤仙籽,此亦治胃癌53、乳腺癌----加入天冬、紫苏54、艾滋病----加入青蒿、百合55、皮肤癌----加入重楼、百合、紫苏56、乳腺块----加入蒲公英、郁金、香附、王不留行;57、肠痈者----加入紅藤、败酱草、马齿苋、白蔹58、热痢者----加入白头翁、马齿苋59、痰多者----加入陈皮、白附子、白芥子60、热咳嗽----加入胖大海、桑白皮61、音哑者----加入蝉蜕、沙参、麦冬62、盗汗者----加入桑叶、牡蛎63、安五脏----加入柏子仁、生酸枣仁64、平喘者----加入麻黄、桂枝,以利水平喘65、不纳气----加入海马、磁石、熟地黄、枸杞子66、痰喘者----加入银杏、陈皮、茯苓67、肺热喘----加入地龙、麦冬、前胡、厚朴68、鼻不通----加入辛夷花、薄荷、白芷69、黄疸者----加金钱草、茵陈、青蒿70、乳不通----去黄芩,加入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71、淋证者----加入蒲公类、海浮石、滑石、金钱草72、胆结石----加入金钱草、木香、茵陈、玄明粉、莱菔子73、遗尿者----加入鸡内金、金櫻子、沙苑子74、遗精者----加入沙苑子、金櫻子、桑螵蛸、海螵蛸75、白带者----加入海螵蛸,金樱子、樗(chu;臭椿树)根皮76、赤带者----加海螵蛸、金樱子77、赤痢者----加马齿苋、白头翁78、休息痢----加入鸦胆子79、阑尾炎----加入白花蛇舌草、马齿苋80、痰核者----加入天南星81、面瘫者----加入白附子、白芷82、鼻衄者----加入桑白皮、贯众、石韦83、大肠热----加入荸荠、马兜铃84、热呕者----加入竹茹、枇杷叶85、痰呕者----加入旋覆花、半夏、陈皮86、寒呕者----加入生姜、小茴香、沉香87、湿呕者----加入藿香、草豆蔻88、胃寒者----去黄芩,加高良姜、干姜、小茴香89、肾寒者----加入花椒、肉桂、小茴香90、偏瘫者----加入续断、泽兰、桂枝、络石藤91、手足麻者----加入千年健92、镇惊者----加入重楼、胆南星、竹沥、天竺黄、生铁落、紫石英、龙骨、牡蛎93、高血压----加入酸枣仁、钩藤、葛根94、安心神----加入首乌藤、小麦、茯苓、合欢皮、合欢花95、心血虚----加入大枣、炒酸枣仁、柏子仁96、三焦壅----加入木香、香附,以通利三焦;也可加芒硝、栀子泄三焦实热97、瘀闭者----加入大黄98、痛经者----加入苏梗、穿山甲,延胡索99、偏头痛----加入川芎、臭梧桐100、关节闭----加入羌活、寻骨风、桑枝。

小柴胡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

小柴胡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

小柴胡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4g半夏9g生姜9g黄芩9g大枣9g人参9g炙甘草6g上7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原方后之加减法之详解,请参本方之“临证加减法”。

2.“去津”再煎者,宜领会张仲景之深意。

诚如徐灵胎日:“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

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

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3.本方剂量:张仲景用柴胡达半斤,今量为24g,故临证宜根据病情斟酌之,大剂量16~24g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10~15g疏肝解郁;小剂量5~8g升提中阳。

用量之比例,柴胡应大于党参、甘草之和,较能发挥作用。

若误把人参、甘草之剂量大于柴胡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临证加减】1.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七证之中只见其一者,而这一证又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我们认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弄清哪些是柴胡证,另一方面是“但见一证”的“一证”是指什么。

柴胡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治证,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上述小柴胡汤七个主证之一者。

但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即但见的这一证,必须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运用小柴胡汤,如果这一证是疾病中的次要症状,不起主导作用,那就不一定用小柴胡汤了。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体现了张仲景辨证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加减的疑问?
小柴胡汤是7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
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

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

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

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

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

柴胡气味较平,无甚烈气性,故柴胡之疏散,乃疏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故仲景用柴胡多重剂量)。

如此,则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自然升,以肝经走上故,是以其疏散之性而有的。

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效果则是降胆木之郁气,也是疏散的结果。

故愚个人理解,柴胡不能看为独升,也不能看为独降,可视为疏散药,入经则随经,或升或降,是随其所入之经散其气,而能升能降,故能主寒热邪气(如本经所云)是也。

柴胡配甘草,可视为轻剂的平肝胆药,加入其他药味是放大其作用、扩大其作用范围。

柴胡配黄芩,或柴胡配芍药皆能平少阳之火,柴胡配黄芩偏重于苦降,柴胡配芍药偏于收敛。

有腹痛时,肝风克脾,乃肝偏于燥,故用芍药之酸收之性来敛阴,润肝之燥。

相比之下,黄芩偏苦燥,无润肝之用。

芍药带酸味外,也带微苦,故亦能降少阳相火。

在寒热往来差不多的情况下,用芍药就不必再用黄芩,用了黄芩也就不必芍药。

但是若热多寒少,或但热无寒的少阳病,急性炎证,则宜芍药和黄芩并用。

这就是小柴胡加芍药汤,也就是四圣心源中的治相火法之基本方 -- 柴胡芍药汤。

2015-3-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