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60例疗效观察
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60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60例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文旨在观察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取60例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慢性咳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寒冷高发季节,患者呼吸系统受凉后咳嗽时间较长,很难根治。
传统西医疗法多以止咳祛痰药物治疗,但难以根治难治性慢性咳嗽。
中医认为慢性咳嗽多因肺气不舒所致,提倡以平肝疏肝的方法治疗。
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拟对60例采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探究其疗效。
二、材料与方法2.1 受试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范围为18-65岁,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黄芩、柴胡、炙甘草、生姜、大枣。
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调整治疗方案。
每日2剂,分早晚服用。
2.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咳嗽次数、咳嗽持续时间、咳痰情况等症状变化情况。
每周进行一次复诊,共治疗4周。
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咳嗽情况变化。
三、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60例患者中有56例(93.3%)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好转,4例(6.7%)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
治疗前患者的平均咳嗽次数为15次/日,治疗后平均咳嗽次数降至3次/日。
咳嗽持续时间从治疗前的平均12周缩短至治疗后的平均3周。
咳痰情况也有所好转,治疗前咳痰量为中等,治疗后减少至轻度。
患者整体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主要可通过调节肝气、舒肝解郁,以及清热解毒等方法,缓解肺气不舒的症状,达到缓解咳嗽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临床观察摘要:为了分析中西医结合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选取了我院2020年5月-2021年12月的60例小儿厌食症的患者,随机平均分组并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最终通过对比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
在对照实验中,正常组采用的是常规的西药治疗的方法,而实验组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对治疗有效率、身体指标、营养状况等情况进行对比,得出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对小儿厌食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7%,要明显的高于正常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3.3%,并且实验组患者的身体指标以及营养状况的评分也要明显的高于正常组。
由此来看,针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率,同时也能够对患者的身体指标进行改善,更好的促进患者的营养恢复,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1 引言小儿厌食症在儿科临床上十分常见,主要是由于小儿的胃肠道功能受损,出现不良消化的反应,幼儿就会出现难以进食或者食欲不振等现象,当然如果不及时的对小儿的厌食症进行治疗,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会带来影响,甚至导致营养不足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身体器官衰竭。
因此,在临床上针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的,部分幼儿在治疗后能够恢复正常的饮食状态,但是总体上来看,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部分西药中含有的成分还会对幼儿造成副作用,影响到幼儿的生长发展[1]。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快速的帮助患者实现消化功能恢复的目的。
本文也将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进行深入的研究,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20年5月-2021年12月的60例小儿厌食症的患者,分为了正常组和实验组,其中在正常组当中有小儿厌食症患者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4.8±0.8,病程为6.3±1.1个月。
小柴胡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

小柴胡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4g半夏9g生姜9g黄芩9g大枣9g人参9g炙甘草6g上7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原方后之加减法之详解,请参本方之“临证加减法”。
2.“去津”再煎者,宜领会张仲景之深意。
诚如徐灵胎日:“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
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
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3.本方剂量:张仲景用柴胡达半斤,今量为24g,故临证宜根据病情斟酌之,大剂量16~24g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10~15g疏肝解郁;小剂量5~8g升提中阳。
用量之比例,柴胡应大于党参、甘草之和,较能发挥作用。
若误把人参、甘草之剂量大于柴胡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临证加减】1.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七证之中只见其一者,而这一证又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我们认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弄清哪些是柴胡证,另一方面是“但见一证”的“一证”是指什么。
柴胡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治证,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上述小柴胡汤七个主证之一者。
但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即但见的这一证,必须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运用小柴胡汤,如果这一证是疾病中的次要症状,不起主导作用,那就不一定用小柴胡汤了。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体现了张仲景辨证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60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60例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60例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咳嗽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慢性咳嗽是指持续性咳嗽时间超过8周,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难治性慢性咳嗽是指经规范治疗仍未能缓解或痊愈的慢性咳嗽,常常围绕咳嗽原因的不明确和治疗难度大而引起医学工作者的关注。
中医认为慢性咳嗽病机较为复杂,常常涉及肺经、脾肺、肝胃等多个脏腑之间的失衡,因此中药治疗慢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优势。
小柴胡汤作为治疗咳嗽的常用中药方剂,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为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中,符合难治性慢性咳嗽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42岁。
患者均已接受过规范治疗,包括合理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等,但症状仍无明显好转。
1.2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柴胡、炙甘草、干姜、大黄、芍药、生姜、黄芩、枳实,按比例配伍煎服。
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止咳药、祛痰药等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家庭康复锻炼指导,每天进行户外适度锻炼。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定,包括咳嗽程度、咳痰情况、咳嗽时间、声音嘶哑情况等。
名方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

名方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上篇理论研究小柴胡汤,是仲景先生《伤寒论》中的少阳经症方剂。
此方剂的功能是专主和解少阳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从而达到人体外邪的驱除,内部各个组织机能的正常。
但随着后人们不断医疗实践,人们对小柴胡汤的使用有所扩大,对此汤的理性认识有所加深,并由此在继续使用小柴胡汤的来治疗更加复杂的疾病。
但小柴胡汤究竟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其具体治疗时如何使用与加减变化,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深思与控究,以便能够发挥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方剂,以造福于后世的人们,更发挥我们祖国的医学遗产,为现代社会人们与疾病进行斗争提供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小柴胡汤方第一节小柴胡汤的组成小柴胡汤,其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其方的适应症是:胸胁苦闷,寒热往来,默默不语、不欲饮食,频频作呕,口苦、咽干、目眩。
同时也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
此症的病机是:少阳经半表半里症。
本方由七味药组成,可分为柴胡、黄芩为苦寒清热一组;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为一组;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滋补为一组。
柴胡、黄芩为苦降之味,是本主药,为一组;柴胡在本方的作用是:柴胡性平,味味苦,入肝胆二经。
其功能是解少阳经之热,其气质轻清上升,其苦味最薄,能疏利少阳经气机,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解,用以解外邪,是治往来寒热的第一要药,柴胡疏肝,解少阳气郁。
《神农本草》曰:“主心腑肠胃中气结,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柴胡不仅有上述功能,还可用于消化食积,促进新陈代谢。
说明柴胡在本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黄芩苦寒,味苦较重,入肺、大肠、小肠、脾脏、胆腑,清火除热,使半表半里之热从肺与大肠而彻。
故柴胡黄芩合用,苦寒清热,解半表半里之邪,疏畅少阳气机,使三焦通利,表里相和,上下相协。
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之品为一组。
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脏、脾脏、胃腑;其功能是温中止呕,治风寒咳嗽;增强消化,增强肌体免疫力。
半夏,性温,味辛,入脾脏、胃腑;其功能是化痰和胃,消痞止呕;并有抑制呕吐、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
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研究未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 进行分层分析和比较,后续研究可以更加细化,探究不同 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最优治疗方案。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抑制 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 力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 用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方 剂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 10g,陈皮10g,半夏10g,柴胡10g ,黄芩10g,甘草5g,生姜3片,大 枣5枚
实验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 于对照组。
病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 肠化生等,这些病变可能导致患者胃痛、胃胀、反酸等不适 症状。
六君子汤和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和功效
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调理气血等功 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疏肝和胃、和解少阳等功效,可用于 治疗肝胃不和、胸胁胀满等病症。
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细 胞因子影响研究
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 动力影响研究
05
附录
实验方法
纳入标准
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年龄在1865岁之间,能够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
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胃肠道器质 性病变、过敏体质、精神疾病等患者 ,以及对中药治疗有禁忌的患者。
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加减案例

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加减案例
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是两种中药方剂,都是治疗感冒、肝胆疾病和脾胃虚弱等疾病的
常用处方。
它们具有促进气机调畅、升阳固表、理气解郁的作用,可调节人体阴阳失衡,
促进全身健康。
在一些特定病例中,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还可以通过加减处理来达到更好
的治疗效果。
一、小柴胡汤与小建中汤的简介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中医理论之一“清热解毒”汤剂,由千里光、炙甘草、干姜、大黄、黄芩、黄连和在蒸馏水中煮沸浸泡而成。
小柴胡汤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主要功效是:疏通阳气、
和解气血、调节气机、清热解毒、解表除热、消除湿热、清肝火等。
该方适用于外感热病、情志内伤、气郁上逆、肝胆湿热等病症。
2.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中医理论之一“益气固表”汤剂,由白术、黄芪、炙甘草、干姜、桂枝和
防风组成。
小建中汤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主要功效是:补气益阳、固表散寒、调和气血、
加速新陈代谢。
该方适用于外感邪气入侵、气血不足、肺经受邪、内脏功能失调等病症。
方剂组成:
千里光 10g
炙甘草 6g
干姜 6g
大黄 6g
白术 15g
黄芪 20g
加减处理:
原方加减组成上述方剂,每次适量泡水,一次后不再复用。
一般来说,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15~20g的药汤。
用于胸闷、失眠症状,疏通气机、调和气血、和解气血、滋养肝肾,改善人体健康。
龙骨 3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6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应用于小儿厌食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0例厌食患儿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个疗程(14d)后观察总体疗效及血钙、血锌、尿淀粉酶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6.7%,且治疗后的血钙、血锌、尿淀粉酶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效果好,能通过对失调的脾胃功能的改善,有效提升患儿的食欲、促进患儿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补充和调节患儿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关键词】小柴胡汤;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各年龄儿童皆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
国内调查显示,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厌食、拒食的发生率约12%~34%,城市儿童发病率尤高。
患儿主要表现为:长时间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甚至拒食。
我们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对60例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60例患儿均来自 2011-2012 年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就诊的患儿。
其中男33 例,女 27例,年龄 2-10岁,平均7岁,病程3月-2年不等,平均病程1.3年。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主症: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或拒绝进食,食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厌食病程长,至少连续2月以上;
有喂养不良史,如进食不定量,过食生冷甘甜食物,吃零食及偏食等。
(2)次症: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呕吐,形体略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可或见懒言少动,大便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小便黄等。
1.3 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厌食的诊断标准;(2)年龄1---6岁,病程≥2个月i(3)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所有患儿于治疗前检查血钙、血锌、尿淀粉酶水平;给予患儿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3岁以上小儿水煎取汁150ml,分3次服。
3岁以下用量2/3。
一疗程(14d)后评价总有效率,检测血钙、血锌、尿淀粉酶水平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5 小柴胡汤组方:柴胡4克,黄芩 3克,法夏 4克,炙甘草 3克,香附4克,郁金 4克,陈皮4克,麦芽 6克,薄荷 3克(后下),生姜1片。
水煎服。
根据患儿病情适当加大黄或减法夏郁金;心烦较盛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各 3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紫苏梗各3克,脘腹胀气者加木香、青皮各2克;
1.6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以食欲改善为评定标准。
(1)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2)显效: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3)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1.7 统计学处理结果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2.1 60例患儿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痊愈28例,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86.67%(见表1)。
2.2 患儿治疗后血锌、血钙、尿淀粉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见表2)。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为常见的儿科疾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情绪变化,思虑伤脾所致[2]。
发具体其病机制为:①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若长期形成饮食不节、生冷不忌、喜甘甜厚味等生活习性,导致脾主运化的功能紊乱,失之健运;胃腐熟纳谷功能紊乱,导致食不知香甜而产生厌食。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乳贵有时。
如乳食无度,过分溺爱,长期的宿滞不即成疾也。
②部分患儿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患它病用药不当,未能及时调节而伤及脾胃;又或有热病伤阴致胃阴不足,最终导致胃失受纳、脾失健运。
故小儿厌食的应以健脾开运为主[3],脾气升则健运复常,消食积则胃气降而和,正所谓脾之于胃,如转磨也,化其生而为熟也。
食不消,脾不转化。
本组资料采用健脾和胃中药柴胡、黄芩、法夏加上麦芽、陈皮、郁金、香附等消食药共奏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效,并依据临床患儿的实际情况随症加减,通过对失调的脾胃功能进行改善,有效提升了患几的食欲、使患儿体重增加、促进患儿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补充和调节患儿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9-80.
[2]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68-669
[3]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j].中医杂志.1983,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