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

合集下载

设置悬念 提高兴趣

设置悬念 提高兴趣

设置悬念提高兴趣【摘要】心理学观念表明,巧设“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

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悬念数学教学认知一、设置悬念的原则(一)有效性有效性有三层含义:有效果,设置“悬念”后产生的效果和预期的教学目标吻合;有效率,设置“悬念”后产生的效果和教学投入的时间的比值高;有效益,设置“悬念”后产生的课堂教学收益大、教学活动的价值高。

(二)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有两层含义:内容多样,“悬念”内容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也可以是书本上的理论;既可以是新知识的起点,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交汇点。

形式多样是指“悬念”出现的形式多样: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既可以用纯数学的语言叙述,也可以用故事、游戏等形式表达。

(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有两层含义:在形式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有的“悬念”适合设置在一节课的开始,有的适合设置在一节课中间,有的适合设置在课尾;在内容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呈螺旋式逐步上升,把学生领进数学王国的大门。

二、设置悬念的方法(一)以“问”设悬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定义”时,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接着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

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你能用集合的语言给圆下个定义吗?”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提问,让学生对“问”产生悬念,体现了设置悬念的层次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论文]

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

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指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引起学习兴趣。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空间,好的课堂氛围,会令学生如沐春风,个个心驰神往,学习起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那么,他自然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身为教师,首先应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把爱洒向全部孩子,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在他们汇报交流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尤其对待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

课堂上教师一个期待的眼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真心的交流,一句鼓舞的言语,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温暖和鼓舞时,就会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自己。

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足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巧设悬念探究课堂兴趣

巧设悬念探究课堂兴趣

巧设悬念探究课堂兴趣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

悬念设置是实现这一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三个环节中巧设悬念,营造一个轻松、和谐、互动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变成乐堂。

一、课前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导入得法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可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实例等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时,再设计悬念,切入课题。

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我感受很深,我在课前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全章内容,看报纸、查书刊,正当不知如何导入新课时,突然来了灵感:为什么不从讲故事入手呢?于是我带着“棋盘上的学问”走进了课堂,故事大概:古时候,希腊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为了感激他,答应满足这个大臣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然后放八粒、十六粒……,一直到第六十四格。

“你真傻,就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米!”故事讲到这,我问学生:你认为国王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我笑答:“学完本节内容相信同学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运用故事创设情境课题,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和渴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其实,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具演示、问题呈现、习题导入等方法,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来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教学将在学生强烈探求新知的目光下顺利进行。

二、课中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1、巧设悬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和分散教学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设置悬念,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师生讨论来突破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要想知道辛巴是怎样历尽艰险成长为真正的狮子王的?请大家留意收看动画片《狮子王》。

”在解说的同时还配有精彩的节选片断,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告。

我们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几种方法。

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不由自主产生究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大门。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我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一件事。

联合国国旗一向有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已示衰悼。

就在其他国家为此举动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个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总理——周总理。

”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产生急切想知下文的愿望,由此顺势利导“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千方百计阴扰人民悼念,但是人们仍自发地前来送行。

”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这篇课文,兴趣一下子高涨,同时也突出了中心。

在讲读课文中可之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1、巧破迷宫: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耗电量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

例如《蛇与庄稼》一文,“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植物,前者靠食物生存,后者靠养料生存,这两者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它们之间为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又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2024年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几个方法

2024年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几个方法

2024年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几个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悬念的巧妙运用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悬念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活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悬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导语设计引发悬念课堂伊始,教师的导语如同戏剧的序幕,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设计导语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来曹操的箭矢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深层的寓意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笔触,探寻这其中的奥秘吧。

”这样的导语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重点词句设置悬念在语文教学中,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教师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挖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例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背影”这个关键词,设置悬念:“同学们,作者为何会对一个背影如此印象深刻?这个背影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叙述,一步步揭开这个悬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利用课文插图设置悬念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能够直观地展示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以展示小女孩在火柴光芒中幻想的插图,并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这个插图,小女孩在火柴的光芒中看到了什么?她的幻想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现实和心境呢?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利用学生认知矛盾设置悬念学生的认知矛盾是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解上的冲突和困惑。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学习只有情感的介入,才能有最好的结果,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

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二、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回味无穷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回味无穷
师: 给 老师 印 象最 深 刻 的英 雄 人 物 和某 某 同学 一样 是 刘 备, 关 于刘 备 的一 个 历 史 故 事 更 是 家 喻 户 晓 , 你 们 知 道 是 什 么故事吗? 生: 三顾茅庐。 师: 对, 那你知道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你 能具体说 说 是 怎 样 三顾 的 ?三 顾 茅 庐 后有 没 有 达 成 最初 的 目标 ? 学 生 看 三 国 演 义 只 是 走 马 观 花 ,他 们 对 此 历 史故 事 也 是 略知皮毛 , 正当他们 为 自己稍懂 三国沾沾 自喜时 , 教 师抛 出 的 一 系 列 问题 让 学 生 陷 入 了“ 僵局 ” 之中, 天 生 不 服 输 的 本 性 使 得 孩 子 一 下 子 提 高 了积 极 性 ,渴 望 更 深 层 次地 了 解 三 国人 物 , 于是 学 生 们 主 动地 投 入 到 文 本 的学 习之 中去 。 四、 在 情 节 中设 悬 在故事情节 的讲解中 , 如果在中途打一个结 , 也能在诱 惑学生期待的同时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在教学《 艾滋病 小 斗士 》 一课时, 教师首先呈现了一些艾滋病 的图片资料 , 让 学生 了解更 多的关于艾滋病 的资料 , 更多地感觉艾 滋病人的 痛苦 和 不 幸 , 然后 轻 声 地 问 学生 : “ 如 果 你 的 妈 妈把 艾 滋 病 毒 传 染给 了你 , 你会怎样的生活?猜猜看你周围的人又会 怎样 地看你呢?” 学生的网答都能够看 出他们 的脆弱, 也都能够体 验出周围人 的冷漠 。此刻我接着追问: “ 文巾的恩科西被人称 为‘ 小斗士 ’ , 他究竟遭遇到了怎样的不幸 , 承 受 了怎 样 的痛 苦?他是如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的?你能真正说说恩科西被 人们 称 为 ‘ 小斗 士 ’ 的理 由吗 ? ” 学 生 的 好 奇 心被 大 大 地 激 发 , 学生在生疑一释疑 的循环 中激 发求 知的欲望 ,获得探究 的 动力 , 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 、 创造能力等都大大提高 。 五、 在 结尾 处 设 悬 在 教学 的结 尾 处 一 样 可 以悬 念 迭 出 , 咪无 穷 , 结 尾 处 的 悬 念 可 以 留 给学 生 一 个 更 多 的探 索 间 , 使学生 为“ 且 听 下次分解” 提前做好准备 , 学生 的思维为 了解决新 的悬念而 继续处 于积极 主动 的探究状态 之中。且教材 中每个单元编 入的内容都有一 定的顺序 和联 系 ,内容 存在着或多或少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农村边远地区,不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认为没有什么实际学习的意义,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数学的相对运用较少,有的甚至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感到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下面笔者就浅谈自己平时教学中一些粗浅的做法,以供同仁商讨。

一、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源泉,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

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如在教学“速算星期几”时,教师先用课件播放了小锋和小强的对话:“今年9月6日是我10周岁的生日,我真希望那一天是星期天。

”小强答道:“很遗憾,9月6日是星期四。

”听到小强的回答,小锋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的?难道这天对你也有特别的意义?”“没有”,小强说,“我还能很快算出今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而且任何一年的某月某日是星期几我都可以算出来。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小刚的计算奥妙在哪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速算星期几的方法。

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育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

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出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

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1 课初巧设悬念,营造探究氛围
清代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文章开头应讲究落笔艺术,在新课的导入中也应如此。

“导入”在一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导入新课得法,就能扣住学生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如教学《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老师在让学生理解了专列是专门接送重要的乘客,专门送货的列车后,提问:“燕子专列指什么?为什么人们为普普通通的燕子搭设了专列?这一巧妙的提问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教师可这样设悬念: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一件事。

联合国国旗一向不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已表示哀悼。

就在其他国家领导人为此举动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个一位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你们见过一个国土辽阔、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的大国的总理,死后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总理——周总理。

”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起了学生对总理的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产生急切想了解周总理的愿望。

由此顺势利导:“可是这样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千方百计阻扰人民悼念,但是全国人民却冒着危险自发地前来送行,谱写下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感人画面,想了解当时的情景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简单的几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一下子高涨,同时也巧妙地突出了课文的中心。

2 课中巧布悬念,拓展探究空间
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自己走出迷宫。

例如《西门豹》一文,西门豹在偷偷调查完民情后,对巫婆和官绅说: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也要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真的要去送新娘吗?老师在此设下悬念,学生心中也产生疑问,迫切要去寻找答案。

直到学生读到西门豹对巫婆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就叫卫士把巫婆扔进漳河里,然后又借官绅头子去催巫婆的
理由,也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扔进漳河。

学生才明白,西门豹不是真的要去送新娘,而是要破除迷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西门豹聪明的智慧,语言的巧妙。

又如《草船借箭》一文,老师可根据情节的发展设下的一个个悬念,拓展探究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向精明能干、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对有意刁难、陷害自己的周瑜,好像毫无戒备,对赶造十万枝箭的“公事”竟满口答应。

周瑜提出“十天造好”,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还当众立下军令状,真叫人为他捏一把汗?这是悬念之一。

周瑜为了置诸葛亮于死地,暗地里吩咐军匠不供应造箭材料,这是为什么?这是悬念之二。

诸葛亮造箭不要造箭的材料,却向鲁肃借用“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这又是为什么?这是悬念之三。

三天,要造出十万枝箭,这已经是叫人难以想象的事了,可诸葛亮接连两天没有丝毫动静,到了最后一天却密请鲁肃一道去取箭,把船向曹营开去,为什么这样做?这是悬念之四。

老师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设置,使情节的发展曲折而又扣人心弦,学生边读也边产生悬念:这后事到底如何?因而一味地想追读下去了解个究竟,其乐无穷。

3 课尾巧留悬念,延伸课后思考
课文学完,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

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作者肖复兴不但从叶老那儿学会了如何批改作文,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文上完后,老师可设下悬念:肖复兴在今后的人生中是否会认认真真做人,一丝不苟做事吗?学生有的说会,有的不知道。

这时老师出示肖复兴简介及代表作,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又一次明白叶老先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对肖复兴一生甚远的影响,并对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如何做人做事也有启发。

又如,教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后,可联系5月12号四川汶川大地震教育学生:“同学们,今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灾难发生后许多国家对我国进行了援助,但这些力量是不够的,要想战胜灾难还需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灾区人民将如何战胜这场自然灾害重建家园的?这个问题的设置川重阅读鲁迅故乡》。

阅读,并通过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一次升华了课文中要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另外,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继续关注汶川地震的新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而且进行了爱国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