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孩子心理障碍教育案例(2篇)

孩子心理障碍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0岁,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小明在家庭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从小,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同龄人交往较少。

近期,小明在学校表现出了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表现(1)焦虑:小明在学校上课时,总是担心自己回答不出问题,害怕被老师批评。

回家后,小明也会因为担心作业而焦虑不安。

(2)情绪不稳定:小明容易因为小事而生气,有时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在与同学、家长交流时,小明情绪波动较大,难以控制。

(3)社交障碍:小明与同龄人交往较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集体活动中,小明往往躲在角落里,不愿与他人互动。

2.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在家庭中,小明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导致其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2)学校教育:小明所在班级学生较多,老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小明发言机会较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个人因素: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成长过程中,小明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3)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2. 学校教育(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

(2)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要关注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3. 个人因素(1)培养自信心:鼓励小明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其自信心。

在活动中,关注小明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冲动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

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冲动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

Sy u s o n i B Q , d l C i h o e p rme t u s o n i MC Q) P es H r s hlrn s e - t e Q e t n a e( S ) Mide hl o dT m ea n et n a e( T , i — ar i e S l l i r d Q i r r iC d f
42 5
c i rn wi p o i o a e a tdsr e ODD)a datnind fcth p rcii i re ADHD) M eh d : hl e t o p st n ld f n iod r( d h i i n t t — e i y ea t t ds d r( e o i / vy o . to s
c n e tS ae( HCS ) S l-s e I v noy( E )a dTe c e t gS ae( RS . s ls o c p c l P S , efe t m n e tr S I n ah rRai c l T ) Reu t:Th MBU ” f e n eE a-
4 0 1 , hn S h l fP bi He t, h n z o ies , h n z o 5 0 1 C ia D p r n fP y h lg , d c - 10 C ia 1 c o u l a h Z e g h u Unv r t Z e g h u4 0 0 , hn e at t s c oo y E u a o c l i y me o
0 2 )可能是儿童 冲动行为 的保 护 因素 ( .0 P<00 ) . 5 。结 论 :研 究提示有 冲动行 为的 O DD、A H D D儿 童可 能存在 自尊程度较低 、父母 养育方 式不 良及家庭功能紊乱等社会心理因素。

A学生自闭逆反心理案例分析--曹正雄 2

A学生自闭逆反心理案例分析--曹正雄 2

学生自闭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八年级2级部曹正雄学生心理问题一般较为单纯,自闭和青春期逆反结合起来,问题较为棘手,需要家校合力解决,更需要教师的真爱付出。

一、案例介绍李某某,女,15岁,八年级11班学生。

入学成绩占全班中等,智力不错,课堂思维灵活;自尊心特强,有轻度自闭症,不和同学交往,没有要好的朋友;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顶撞,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她就越和你对着干。

老师批评时,自己干的事情总不承认,总有话提前等着老师,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老师如果抓住了她犯错的证据,她就干脆一句话不说,任谁问都不言语,逼急了就以不上学要挟老师,站在教室外谁都劝不住。

二、案例分析该生从小学二年级起住校,由于种种原因,同学对她很反感,不愿意和她交往,于是形成了自闭症。

上中学以后,这种自闭和青春期发育结合在一起,造成了独特的叛逆个性,她见不得别的同学和老师亲近,总认为有同学在老师跟前议论自己,告自己的状。

老师请家长交流,她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忙于工作,过早让孩子住校,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孩子在校受同学欺负,不敢向老师说,也得不到父母的开导,于是形成自闭症。

家长也认为女孩子文静些是正常的,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

2.个别老师对其心理变化的疏忽。

老师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对这位同学关注不够,只听信班上爱说话学生的一面之词,不能正确对待她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她一开始犯错误的时候,经过班主任的教育,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但是老师没完没了,抓住小问题不放手,不给学生反省的机会,使学生失去耐心,造成学生更加逆反,和老师形成敌对情绪。

3.自身性格孤僻,心理不阳光。

自闭和叛逆合在一起,使她过于自尊,严重孤僻,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极易与老师、家长对着干,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小学生心理行为障碍案例

小学生心理行为障碍案例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小学生心理行为障碍摘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下面是一个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该生的行为纠正,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逆反心理个案基本情况:傅某,男,10岁,是我校三年级的一名学生。

该生一至二年级,品学兼优。

自从升入三年级,他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课后甚至与同学打架,成为问题学生。

究其原因:傅某的父母去年暑假都到广东打工,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回家看望儿子。

虽大还小的傅某跟随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教育观念落后,对帅帅的生活与学习照顾的不如父母那样周到。

案例分析: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我在辅导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方法,如:多方面积极沟通、心理引导提高自信、与家长密切沟通使之配合、营造良好的集体气氛等多角度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辅导方法及成果: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

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

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

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辅导功课。

他对学习成绩其实挺在意,有一次听写了20个词,他对了十六个,他一整天都格外兴奋,可是他很厌恶做作业。

特别是作业较多时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将他独自留下,一个一个指导他,当他写对了的时候及时肯定鼓励,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速度也快了许多。

并在班里对同学们肯定傅某的表现。

同时每天的课堂作业及时的辅导他完成,慢慢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增强他的自信心。

(2)心理引导。

在上课时只要傅某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

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帅帅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

如我在看到傅某专心读书时,会情不自禁地鼓励说:‘呦,孩子,你读书真专心!以这样的方式读书学习,自己的知识怎能不越来越丰富?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情绪和行为障碍(EBD)指的是一类儿童在学习和社交中表现出的严重困难。

这些困难涉及情绪控制、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两个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并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干预。

案例一:TinaTina是一名六年级女孩,经常情绪失控,有时会用器物伤害自己和他人。

她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有着较大的困难。

家长和老师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对她的情况也十分担忧。

评估对于Tina的评估应该是综合性的,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家庭背景:了解Tina的家庭背景和家庭关系,是否有暴力倾向等问题。

•过去的行为和情况:这可以通过检查学校纪录、过去旅行报告和家庭成员的采访来完成。

•情感:了解Tina的情感和对各种事件和情境的反应,以及她的自我感受和反应。

•思维和认知:了解Tina的思维和认知风格,了解她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干预对于Tina的干预应该是综合的,包括学校和家庭的支持。

以下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家庭支持:教育家长如何支持并理解Tina,如何和Tina分享爱和支持。

•学校支持:安排专业人员与Tina建立联系,并提供必要的课程支持。

还可以考虑参加支持组、个人支持等。

•个人支持:通过渐进式放松等策略,帮助Tina学习控制情绪。

同时,提供行为激励和正面反馈。

案例二:JohnJohn是一名五年级男孩,常常在学校中出现攻击他人的情况。

John很难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并表现出沮丧和愤怒的情绪。

评估对于John的评估同样是综合性的,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家庭背景:了解John的家庭背景和家庭关系,了解父母对待其他家庭成员的方式。

•过去的行为和情况:这可以通过检查学校纪录、过去旅行报告和家庭成员的采访来完成。

•情感:了解John的情感和对各种事件和情境的反应,以及他的自我感受和反应。

•思维和认知:了解John的思维和认知风格,了解他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干预对于John的干预应该是综合的,包括学校和家庭的支持。

儿童心理咨询_九_对立违抗性障碍

儿童心理咨询_九_对立违抗性障碍
)& 个性特点 气质类型表现 为对立性强" 违拗" 避免伤害性 低#
%&& 的诊断标准/ 有下列其中 3 项至少 + 个月#
4经常暴怒"好发脾气0 4常与成人争吵" 常与父母或 教师对抗0 4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 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0 4故意干扰别人0 4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 为而责怪他人0 4常埋怨他人" 怀恨在心" 或 心存报复0 4经常说谎 !却不是为了逃避 惩罚 "# 保健措施! %& 消除家长的不良行为 对 诸如家长的反社会行为或不为社 会规则所接受的行为" 家长自己要 意识到对自己和孩子的危害性" 通 过自身不良行为的消除" 给孩子做 出榜样"使儿童行为发生改变# ’& 消除影响因素 父母保持 教育观点的一致" 增加与孩子的沟 通" 互相理解各自行为的意义" 而 不是以故意和对抗的方式" 家庭成 员间相互平等# (& 家长管理训练 这是 %&& 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 主要是针 对父母的培训" 使父母认识到社会 学习理论在儿童行为发展中的重 要意义" 并能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 技巧" 用积极强化方法促进孩子良 好行为的建立和巩固" 并使不良的 对立和违抗行为消除#
名人名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
!"
%& 家庭的影响 父母一方患 心境障碍" 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或 物质滥用0 父母婚姻不和睦0 母亲 过早生育 !小于 ’- 岁 "0 父母教育 观点不一致0 教育方式不佳" 如过 于溺爱$过度苛刻或忽视不管等#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
霸道的孩子,他刚来的时候不守纪律,每当 作错事被老师一批评就打老师,踢老师;上课 时到处乱跑搞破坏,摔凳子,踢门,撕课本 等等,而且只要他想要的东西都必须得到才 行。有一次,小朋友吃完午点准备去上课, 这时他发现桌子上还剩一块饼干,马上爬到 桌子上去拿,老师把饼干收起来不给他,结 果他又踢桌子,又摔凳子,还打老师,闹得 天翻地覆,直到他踢累了才停下下来,连连 几天都如此,没有改观。 于是老师找其家长了解情况,他们都认为他 是个环孩子,住乡下的父母管不了才送到县 城和叔叔婶婶一块住,因为他非常调皮,不 听话。乱捣蛋,所以都不喜欢他,婶婶还经
首先,成人必须以身作则,克服自身 的说谎行为,决不对孩子说谎。
其次,要耐心,亲切地和孩子讲道理, 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文艺作品中 的形象去揭露说谎行为的丑恶,赞美 诚实行为的美好,帮助孩子分清是非。
再次,对孩子无意中造成的过失不能 严加指责。
案例2: 中班来了一位小男孩,是个非常任性,倔强,
点评: 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比较慢,攻击性行为
较多。 表现:这类孩子一般活动多而杂乱,缺
乏组织性和目的性,注意力不集中,情 绪不易控制,行动冲动,不考虑后果, 有不良行为如好打架,好顶嘴,执拗, 霸道,纪律性差等不良行为,可能是俗 称的“多动症”。 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行为治疗主要采 用合适的认知活动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 并通过合适的训练程序,减少孩子的过 多活动和不良行为。 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案例3:
小女孩的父母都到外地打工了,她跟爷爷奶奶 住在家里,他们家住在六楼,很少有小朋友跟 她一起玩,她不爱说话,爱爬高,攻击性行为 很强。奶奶每天送她来幼儿园,她不哭也不闹, 自己走进教室,奶奶走的时候,她只看一眼, 也不跟奶奶说早点来接之类的话。
每天,她都一个人玩玩具,坐滑梯,她自己拿 自己想要的东西,拿不到就抢别的小朋友的, 如果抢不到的话,就打别的小朋友。喝水的时 候,她从来不说要,如果倒水给她,她口渴就 喝,不渴的话,她就不理你,走到一边去玩。

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健康

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健康

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案例分析一、概述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恰当的教育干预措施。

本文将通过对某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案例的分析,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表现特点以及解决方法。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某幼儿园中的一名学生,芳龄为5岁。

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小明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他经常沉默寡言,不和其他儿童进行交流,对老师的言语和行为缺乏回应。

在课堂上,小明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指导反应迟钝。

小明在与其他儿童互动时,常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攻击。

三、问题分析1. 家庭环境小明在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家庭问题,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教育方式偏向严厉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小明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交能力小明在幼儿园中表现出较差的社交能力,对于他来说,与他人交流可能是一种困难和挑战。

这可能与他在家庭或其他环境中缺乏适当的社交经验有关。

3. 注意力问题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缺陷或注意力不足过动障碍。

这可能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干预。

四、解决方法1. 家庭干预针对小明的家庭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小明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家庭情况,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父母改善家庭环境,为小明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2. 社交技能培养通过针对小明的社交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儿童进行合作,增强他的社交技能和交流能力。

3. 专业支持针对小明可能存在的注意力问题,建议与专业心理学家或医生进行交流,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这可能包括进行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或药物治疗等。

五、结语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

通过对幼儿园儿童心理障碍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本报告主要介绍了1例儿童对立违抗障碍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通过对来访者描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同学和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实际状况,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人格障碍。

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

在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后,经过三次咨询,一次随访调查,认为来访者基本改善了心理状态,咨询效果良好。

来访者基本情况:晓月,女,汉族,10岁,身高1.4米,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女,成绩中等。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原为工人,文化水平较低。

该女孩在三岁时曾寄养在姑姑家一年,因姑姑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将两岁的表弟关在柜子内,并将其耳朵严重咬伤。

上学后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只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发脾气。

经常在学校厕所内书写过激言辞,威胁老师同学,并偷窃成绩优秀学生的书本用品等。

在家里经常与家长发生冲突,脾气暴躁。

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被动求助,无躯体症状。

主诉: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妈妈说了,大家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班的小于、小徐、小杨、小霏成绩太好了,他们太受宠了,老师只喜欢他们。

只有让他们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奴仆,永远无法翻身,才能解我心头之恨;把班级搅乱,让老师也伤心。

个人陈述: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全不喜欢她,她也不喜欢周围的人。

在她眼里,自己的父母很差,没文化、没钱,和他们出门很没有面子,希望家长是富翁,自己可以像班里条件好的同学那样有很多零花钱,打扮得花枝招展,让大家羡慕。

班里于、扬、许、霏四位同学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很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家长经常以这四位同学为榜样,让她努力学习,并教育她说,只有超过他们,老师才会喜欢她。

使得她对这四位同学十分嫉妒,便到厕所写字泄愤。

看到同学十分慌张,成绩受影响,便很有成就感,结果写字的频率更高,语言也更恶毒,同时还偷窃他们的学习用品,以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永远无法翻身,大家就不会喜爱他们了。

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者在班级成绩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将双臂抱在胸前,呈防御状,如果老师批评某个学生,她的情绪就会紧张,眼神充满敌意。

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与课下打闹和发脾气时判若两人。

做事不认真,无论打扫卫生还是做间操,都是应付了事,老师批评后,十分烦躁,常发脾气。

说老师偏心眼,为什么只盯着她的缺点,别人做错了就不批评呢?对学习好的学生非常嫉妒,常说要杀了他们和老师。

据其母反映,该女孩与家人关系冷漠。

自从三岁送到姑姑家后,孩子变化很大。

将表弟咬伤后,没有一丝愧疚和不安,反而很得意。

不爱说笑,不愿和家人亲近,在家人生病时,从不主动问候照顾,反而责怪父母偷懒装病。

平时在家很任性,从不做家务,认为干活是“粗人”。

很难发现别人的优点,经常关注别人的缺点并放大,如爸爸个子矮小,妈妈唱歌跑调等,都是她抨击父母的“工具”。

对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很反感,从不主动完成。

家长望女成凤心切,常批评她的不良行为。

该女孩对父母家人常表扬其他人很反感,常发生冲突,并用大喊大叫、摔东西等方式泄愤。

在家里经常因父母的批评打骂而报复,如故意剪妈妈最喜欢的窗帘,在父母的衣服上泼墨水等。

对班级里成绩较好的几位同学十分痛恨,经常一提到他们就气愤难耐。

对物质上很在乎,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有,父母不满足,就发脾气。

以前父母常因她不听话而打她,近一年发现孩子问题逐渐严重,不再打骂,与其沟通无效,遂来咨询。

评估与诊断:来访者年龄10岁,未做心理测试,资料主要来自会谈法和观察法。

通过对来访者的陈述、观察和调查了解,来访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消极、敌意、对立和违抗行为。

与成人争吵、发脾气、骂人、对周围人抱怨和不满、抵抗他人、对成人不信任。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从上述摄入性会谈中得到以下资料:(1)来访者经常发脾气。

(2)来访者常常与大人争吵,常常主动对抗或拒绝服从大人的要求或规定。

(3)常常责怪别人。

(4)常常为小事生气或容易被别人惹恼,常常发怒或怨恨他人。

(5)常常出现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等现象。

2根据病于非病的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统一、一致,无逻辑混乱,无知觉异常,无妄想。

3社会调查显示来访者的社会功能正常。

4无泛化现象。

社会功能良好。

5. 鉴别诊断:根据以上表现,且这些现象出现的时间超过6个月,由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1.心理因素。

对立违抗障碍不是单一疾病单元,它与各种心理背景有关,常见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各种情绪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症,这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行为经常不符合学校和社会规范,大约有一半会合并对立违抗障碍。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小时候有儿童多动症和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在16岁时27%会出现品行障碍,26岁时有18%会发生反社会人格障碍。

儿童多动症、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和成人反社会人格是缺乏自我控制者逐渐发展的一个谱系。

焦虑、抑郁障碍的青少年也容易出现对立违抗障碍。

国外一项调查发现,对立违抗障碍共患焦虑障碍为14%,共患抑郁障碍为9%。

有学者认为,对立违抗行为实际上是焦虑、抑郁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2.家庭因素。

大量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对立违抗障碍发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来访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观念是她出现对立违抗障碍的主要因素。

她的家长总是向孩子灌输消极的思想方式,如:学习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否则谁都不会喜欢你;只有超过别人,才能证明自己等。

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积极的肯定很少,总是指责孩子身上的诸多毛病,动辄武力相加。

父母常以“拒绝、强制”的教育方式来规范儿童的行为,他们对孩子的严厉干涉、拒绝、否定,甚至粗暴打骂、体罚,使得家庭气氛沉重,亲子交流较少,家庭矛盾冲突增多。

另外,家庭的低收入经济状况及父母较低的教育程度,使得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儿童容易出现对立违抗障碍。

再者,父母将孩子在幼儿时期送到亲戚家寄养,对孩子的人格和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依恋,这也为孩子出现对立违抗障碍埋下了隐患。

3.学校因素。

老师会责备、训斥、提醒对立违抗障碍的学生,使得学生产生挫折感,于是消极放弃、对抗的应对方式也会出现。

咨询目标: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在于易怒,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

所以,对来访者的咨询目标是(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环境支持系统。

(2)接受现实,努力改善心情,学习放松技术,减轻压力,改善紧张焦虑状态。

咨询方案:经过与来访者协商,决定让来访者采取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方案。

通过个体心理咨询,运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来访者适应环境,克服情绪波动的心境状态,接受现实,接纳自我和他人,建立自信。

另外,咨询工作需取得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家长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确定一个标准,只要达到就给予表扬;做得好就表扬奖赏。

(2)为孩子制定明确在家和在校的行为规则,让孩子完全理解如果打破了规则会发生什么事。

有效的惩罚就是让他离开他最喜爱的东西,如看电视等。

(3)当他/她失控时,得先把他放在一边不去理他,直到他安静下来后,再同他交谈关于刚才发生的事,让他说出所有的不快,再告诉他如何做更好。

(4)让孩子的老师或其他密切接触者知道孩子患有这个病,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5)至少每个月开一次家庭会议,讨论与评估孩子的情况。

(6)多些体育运动项目,多些娱乐活动对孩子会有帮助,要给予鼓励。

(7)保证孩子睡眠要充足。

(8)要学会改变自己,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及时与治疗者沟通。

来访者经过三次个体心理咨询,在集体生活中逐步了解了人际交往的实质,学习领悟了人际交往的真诚意义,并在咨询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人际交往氛围。

咨询效果评估:经过咨询,来访者自述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积极意识增加,已经能够完全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已经克服了心理问题的困扰。

评估咨询效果:咨询效果良好。

经过半年的随访,巩固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1.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 黄广文,苏林雁.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06)2.父母培训对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J] 刘津,王玉凤.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7,(03) .3.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行为特征及伙伴关系初步研究[J] 黄广文,苏林雁,马敏,胡建阳,刘艳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04) .4. 对立违抗性障碍患儿行为特征的初步研究[J] 朱焱,苏林雁,刘破资,李素洁,韦臻,黄斌,黄龄,程芊,李飞,周明.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5,(04) .5.伴ADH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行为特征分析[J] 黄广文,苏林雁,王伯兰,任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04) .6.单纯多动症与伴对立违抗患儿智力和行为比较研究[J] 耿耀国,苏林雁,苏巧荣,丁香平. 中国学校卫生, 2005,(08) .7.儿童对立违抗性障碍研究的进展及启示[J] 王长虹,苏林雁.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06) .8.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的ADHD儿童行为特征分析[J]黄广文,苏林雁,任颖,朱焱.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04) .9.青少年对立违抗障碍[J] 苏林雁,王长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03) .10.不同诊断标准的多动症患者临床特点比较[J] 康传媛,王玉凤,杨莉,钱秋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0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