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叶癫痫脑电图特点

合集下载

癫痫发作期脑电图对癫痫发作的分类具重要价值

癫痫发作期脑电图对癫痫发作的分类具重要价值

癫痫病人脑电图的波形表现1.棘波。

棘波为突发性的一过性脑电图变化,明显突出于背景,乃痫样波形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多为负相,亦可为正相或双相、三相。

其波幅大小各不相同,多在100微伏以上。

50微伏以下者称为短棘波或小棘波。

周期在80毫秒以内。

棘波的出现提示脑部有刺激性病灶。

若在慢波背景上出现的棘波,常揭示来自原发癫痫灶或其附近区域,而在正常背景上出现棘波,波幅常较低,周期长,多由远处病灶传播而来。

若在脑电图描记中出现棘波逐渐增多现象或形成棘节律,常预示即将出现临床发作。

棘波可见于各型癫痫。

2.尖波。

尖波为突发性一过性脑电图变化,意义与棘波相同,乃神经元同步放电的结果,为常见的痫样波的特征波形之一。

其上升支与棘波相似,较陡直,而下降支较缓,其周期在80~200毫秒之间,波幅100~200微伏,常为负相。

它由较大的癫痫灶中多数神经元棘波放电的不完全同步,或为较大的病灶中大量神经元同步性放电恢复的延迟,也可以是病灶在皮质深部或皮质下棘波灶远距离传播,为棘波时间上的延长。

可见于各型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中。

3.棘-慢复合波。

棘-慢复合波是由棘波和周期为200~500毫秒慢波所组成的,均为负相波,正相波出现者极为少见。

波幅一般较高,达105~300微伏,甚者达500微伏以上。

通常两侧同步性阵发出现,额区最明显,亦可散发或局限性出现。

这种异常放电可能起源于皮质深部的中线结构,或始于视丘,而影响的皮质只限于背内侧核的投射部分。

复合波中慢波是主要成分,比较规则而有节律,棘波出现其间,若在慢波的上升支或下降支上,波幅高低不一,一般不超过慢波波幅。

临床中,我们发现除先有棘波后有慢波的典型棘-慢复合波形式外,尚有慢-棘波形式出现,即慢波在前,随后出现一个棘波,或棘波附着于慢波下降支上,其意义与棘-慢复合波相同。

可能系棘-慢复合波的一种变异形式。

棘-慢复合波频率不同其临床意义亦不相同,典型3赫兹棘-慢复合节律,多见于失神小发作,而1、2.5赫兹棘-慢复合波最多见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

颞叶癫痫动态脑电图和影像学诊断

颞叶癫痫动态脑电图和影像学诊断

果显 示 , 急性 期 化 脑 组 与 结 脑 组 之 间 呈 正 相 关 , 明 在 C 说 NS
颞 叶 癫 痫 动 态 脑 电 图 和 影 像 学 诊 断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 态脑电图( E G) C 、 I A E 和 T MR 对颞叶癫痈 的诊断作 用。方法 颞叶痈样发放 者 3 5
维普资讯
实用儿 科临床 杂 志 2 0 0 2年 第 1 7卷 第 5期
JAp l lnP dar, e tmbr 2 0 p C i e it Spe e 0 21
!N0. 5・ຫໍສະໝຸດ 4 75 ・ 影 响 着 疾 病 的 转 归 。 本 文 化 脑 组 与 结 脑 组 急 性 期 TNF a明
me i isJ .A Di C i ,9 0;4 8 3-8 7 nn t [] m J s hl 1 9 1 4: 8 - 8 gi d
4 Ha nun g ,Hu he g s RAC,Ta l A ,e T e l c i a t n yorW lal c l a tv r i i on
G u l i- r e S s n r me a n M S ee e e . u l v l ofs l bl i an Ba r y d o nd i l lv t d s m e es o u e er
I ee tr[ ] L2r po sJ .Ne r l 1 9 ; 0 1 ~2 8 c ulg 9 0 4 :2 5 1 o y, ( 稿 :0 2—0 0 修 回: 0 2—0 收 20 4 5, 20 6—1 0)
显 升高 , 以结 脑 为 著 , 病 脑 组 变 化 不 明 显 。说 明 TNF a 尤 而 - 在 急性 细 菌性 脑膜 炎 脑脊 液 中 升 高 , 而在 无 菌性 脑 膜 炎 患 儿

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与录像脑电图分析

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与录像脑电图分析

(0 62—0收稿 ,0 6 82 20 443 20 - —8修 回) 0
维普资讯
第3 1卷 第 5期 20 0 6年 1 0月
贵 31 No. . 5 20 o 6.1 0
J OURNAL OF GUI YANG EDI M CAL COLLEGE
颞 叶 癫 痫 的 临 床 特 点 与 录 像 脑 电 图 分 析
( 上 页) 接
气管 切 开 , 防并 发 症 J 预 。重 型 颅 脑 损 伤 病 人 因 意识 障碍 、 吐 、 面损伤 、 呕 颌 胸肺 部 损 伤会 导致 呼 吸
道梗 阻 , 维持 良好 呼 吸 , 利 于 气 管 内分 泌 物 排 出 有 或 吸出 , 少肺 部 感 染 , 吸 不 规 则 时 利 于 随 时 上 减 呼 呼 吸机控 制呼 吸 , 高 血 氧浓 度 , 善 重 要 脏 器 供 提 改 血、 氧 , 供 特别 是改 善脑供 血 、 氧 , 供 减轻 脑水 肿 。 3 3 严 密观察 , . 复查 C MR 与 再 手 术 T, I 不 论 是
断及 治疗 水平 。
年 国际抗 癫痫 联 盟 颁 布 的癫 痫 和 癫 痫综 合 征 分 类 中 的颞 叶 癫痫 的诊 断标 准 … 。
12 方 法 . 用 Z 80 N 0 0型 Vd oE G监 测 系统 对 ie— E
4 6例病 人 进 行 行 为 和脑 电监 测 。按 国 际 1 —0系 02
眠低 温治疗 。激 素合理运用 , J 积极抗 脑水肿 治疗 , 注意 纠正水 、 电解质 、 酸碱代谢 紊乱 , 抗感 染 , 防和 预 治疗 消化道 出血、 褥疮 , 抗癫痫 治疗 , 压 氧治疗 , 高 神 经 营养 药 物 治疗 , 中枢 神 经 功 能 康 复 训 练 ; 持 治 支 疗 : 静脉营养 , 鼻饲 以补 充各种 营养元 素 。 深 尽早

颞叶癫痫脑电图特点ppt课件

颞叶癫痫脑电图特点ppt课件
颞叶癫痫脑电图特点
发作期头皮脑电图表现形式
1、α、θ、δ节律范畴的放电活动;
2、突发性快活动:放电频率≥13Hz; 3、抑制现象:放电活动的波幅≤10μv; 4、可重复性癫痫式样放电: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 放电; 5、不规则放电:波形不规则、复合频率的放电; 6、伪迹干扰:癫痫式样的放电被伪迹干扰,难于判断 起始时间、形态和分布。
6.Burst suppression, brief bursts of medium- to high- voltage repetitive spikes alternating with brief periods of voltage
attenuation
7. Delta brush, rhythmic delta waves at 1-2Hz, with superimposed brief bursts of 20-30Hz ta wave.(premature infants-Clancy et al., 2003; 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Schmitt et al., 2012)
N. Foldvary; G. Klem, REEGT; J. Hammel; W. Bingaman; I. Najm; and H. Lüders. The localizing value of ictal EEG in focal epilepsy NEUROLOGY 2001;57:2022–2028
activity (Wennberg et al., 2002), most commonly in the alpha-theta range (Spanedda
et al.,1997; Schiler et al., 1998) 4.Spike-and-wave activity, medium- to high- voltage spike-and-wave complexes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蝶骨电极脑电图是一种脑电图检查技术,它利用电极贴在头皮上,记录脑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成图片。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颞叶癫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局灶性癫痫,它产生的症状包括视觉、听觉或幻觉、情感或情绪变化,甚至是反应迟钝或定向障碍。

但是,颞叶癫痫的诊断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患者在发作期间的脑电图是不规则的,需要通过多次、长时间的脑电图监测才能确诊。

蝶骨电极脑电图可以更精确地记录颞叶地区的脑电活动,以便更好地诊断颞叶癫痫。

蝶骨电极是一整个电极阵列,可以放置在头部颞叶区域。

这种电极可以更好地记录颞叶癫痫的症状,因为它可以记录患者在具体情况下产生何种脑电活动。

蝶骨电极脑电图可以监测颞叶癫痫的发作,特别是对患者在睡眠期间产生的发作情况能够更好地诊断。

对于为何要选择蝶骨电极脑电图,专家指出,它可以充分评估患者的癫痫类型,包括癫痫发生的频率、长度和发作类型,并充分评估患者对不同药物干预的反应。

近年来,借助蝶骨电极脑电图技术,医生们对颞叶癫痫进行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总的来说,蝶骨电极脑电图是更好地诊断颞叶癫痫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常规EEG检查中无法确定癫痫类型的患者。

然而,在使用蝶骨电极脑电图进行诊断时,还需要获得更多关于它的临床应用和风险信息。

例如,它是否会产生头皮划伤等副作用?如何处理其它潜在的风险?
综合来看,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在未来越来越重要,同时医生和病人需要认真权衡对此技术的使用风险和好处。

24例中央及颞叶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24例中央及颞叶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癫痫 发病年龄在 3~1 2岁 ,0 7 %发生在 6~
11 一般资料 .
1 0岁之 间, 几乎 所有 病例均在 睡初和 醒前发生 , 只有 1 %的 0
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发病 。癫痫发作 的类 型: 1 部分性 发作 9 () 例 (6 6 ) 6 . % 以口咽部 发作 为主 , 表现 为唾 液增多 , 咽及 喉 吞
该 组患儿 年龄 为 3—1 2岁 ,0 9 %病 例癫痫 脑 电图背景活动正 常, 中央及
发作与睡眠有关。以部分性运 动为主要表现 , 少数可发展为强直 一阵挛发作 。结论
颞叶儿童癫痫是 一种特殊癫痫综合征 , 预后 良好 , 正确认识临床特征 和脑 电图特点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 关键词】 颞叶癫痫 ; 儿童 良性癫痫 ; 脑电图
C) T 的诊断标 准 , 中男 1 其 4例 , 1 。发病 年 龄 3~1 女 0例 2 岁 , 中 3~5岁 4例 , O岁 1 ,0~1 其 6~1 7例 1 2岁 3例 , 均无异 常分娩和外伤 史 。既往 有 热性 惊 厥史 1例 , 族 有癫 痫 史 家
2 。 例
头发声等 , 中有 2例伴有意识 障碍 ; 2 全 身阵挛性或 强直 其 ()
C T检 查 。
2 结 果
全部 病例 均做 1~5次脑 电 图检查 和头颅
笔 者所 在医院 2 0 20 0 0~ 0 9年诊治的 2 4例患儿 的临床和脑 电
图 特点 分 析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1 临床 特点 . 本文 2 患儿 均符 合儿童 良性 癫痫 ( E . 4例 B C
芪注射 液治疗病 毒性 心肌炎疗 效确切 ,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参 考 文 献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介绍了蝶骨电极的特点,然后探讨了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作用。

随后分析了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电极脑电图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探讨了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预测中的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预测效果。

本研究强调了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蝶骨电极、脑电图、颞叶癫痫、诊断、应用效果、对比研究、预测、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额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是一种常见的癫痫病种,表现为发作性的意识障碍和不自主的运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颞叶是大脑中一个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域,由于其复杂的神经环路结构和密集的神经元分布,容易出现异常放电和癫痫发作。

目前,临床诊断颞叶癫痫主要依靠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技术。

脑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脑部神经元电活动的方法,可以反映大脑在不同情况下的电活动状态。

传统的脑电图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信号在记录和分析过程中的失真,对颞叶癫痫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有一定影响。

为了克服传统脑电图技术的局限性,蝶骨电极脑电图技术被引入到颞叶癫痫的诊断中。

蝶骨电极是一种新型的电极,可以更精准地记录颞叶区域的电活动,提高颞叶癫痫的诊断准确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电极脑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为颞叶癫痫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在诊断和预测中相较传统电极脑电图的优势和价值。

通过对蝶骨电极的特点和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作用进行详细讨论,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精确和可靠的诊断手段,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颞叶癫痫。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颞叶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癫痫类型,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蝶骨电极脑电图(butterfly electrode electroencephalogram,BE-EEG)是一种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以监测脑电活动的技术。

在颞叶癫痫的诊断中,BE-EEG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BE-EEG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一、BE-EEG技术简介BE-EE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电监测技术,它采用特殊的电极阵列布置方式,将多个电极平均分散地分布在头皮上,建立一种较为均匀的脑电监测网络。

通过采集大量的脑电信号和进行多通道脑电同步处理,BE-EEG可以提供可靠的脑电图数据,以供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二、BE-EEG在颞叶癫痫诊断中的应用颞叶癫痫是指由颞叶部位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癫痫发作。

患者通常表现出突然的失忆、流口水、咀嚼、踱步等不同程度的异常行为。

由于颞叶位于头颅的深部,传统的EEG监测技术难以准确地检测颞叶区域的异常神经活动。

因此,BE-EEG成为了诊断颞叶癫痫的重要手段。

1.对颞叶癫痫的发作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BE-EEG可以同时监测颞叶区域的多个神经元放电活动,可以更准确地检测颞叶癫痫的发作特征。

通过分析BE-EEG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颞叶癫痫发作的规律和特点。

据研究发现,大多数颞叶癫痫的发作都是起始于颞叶,伴随着较为明显的慢波放电和快速放电活动。

2.提高了颞叶癫痫的检测率和诊断准确率由于BE-EEG技术可以同时监测多个颞叶区域的神经放电,它可以提高颞叶癫痫的检测率和诊断准确率。

BE-EEG可以对颞叶区域的异常放电活动进行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监测,以便更准确地诊断颞叶癫痫。

3.提高了颞叶癫痫手术治疗的效果当颞叶癫痫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BE-EEG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确定颞叶癫痫患者的病情,找到异常放电的位置和范围,以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Low-frequency high-amplitude periodic spikes, high-voltage spiking at 0.5-2Hz
,lasting>5s (Spencer et al., 1992a; Velasco et al., 2000; Bartolomei et al., 2004) 3.Sharp activity at <=13Hz, low- to medium-voltage sharply-contou起始的发作结束后放电特点:

发作结束后脑电图是指发作期节律性放电活动消失;
发作结束后脑电图异常通常表现为δ节律的活动(频率: 1-3Hz,波幅是发作前背景活动波幅的50%以上);
颞叶起始的发作,发作结束后δ活动出现的意义:单纯 部分性发作(55%),复杂部分性发作(85%),继发全身 强直-阵挛发作(100%);常位于发作期癫痫放电最明显的 部位,提示癫痫发作起始同侧半球。
6.Burst suppression, brief bursts of medium- to high- voltage repetitive spikes alternating with brief periods of voltage
attenuation
7. Delta brush, rhythmic delta waves at 1-2Hz, with superimposed brief bursts of 20-30Hz activity overriding each delta wave.(premature infants-Clancy et al., 2003; 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Schmitt et al., 2012)
Ekaterina Pataraia, Stefanie Lurger,, *Thomas Czech, *Klaus Novak, Liider Deecke, Christoph Baumgartner et al. Ictal Scalp EEG in Unilateral 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 Epilepsia, 39(6):608-614, 1998
Low-frequency high-amplitude periodic spikes (only in mesial temporal atrophy/sclerosis) -----慎用发作起始的波形特点判断致痫区
P. Perucca, F. Dubeau and J. Gotman.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eizure-onset patterns: effect of underlying pathology Brain 2014:137;183-196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dependently of the pattern
Fast ripples: low-voltage fast activity, low-frequency high-amplitude periodic spikes,
burst of high-amplitude polyspikes
P. Perucca, F. Dubeau and J. Gotman.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eizure-onset patterns: effect of underlying pathology Brain 2014:137;183-196
delta brush Ripples: sharp activity at <=13Hz
spike-and-wave activity
burst suppression
P. Perucca, F. Dubeau and J. Gotman.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eizure-onset patterns: effect of underlying pathology Brain 2014:137;183-196
typically occurring at a frequency of 2-4Hz (Wennberg et al., 2002)
5.Burst of high-amplitude polyspikes, a single brief burst of repetitive high-voltage spikes(Faught et al., 1992)
Seizure-onset patterns in regions of seizure spread
Sharp activity at <=13Hz Low-voltage fast activity (all epileptogenic lesions)
Spike-and-wave activity (only in mesial temporal atrophy/sclerosis and FCD)

Mohammed M.S. Jan The value of postictal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temporal lobe seizures Annals of Saudi Medicine, Vol 19, No 6, 1999
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特点
P. Perucca, F. Dubeau and J. Gotman.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eizure-onset patterns: effect of underlying pathology Brain 2014:137;183-196
颞叶起始的发作期头皮脑电图特点
α、θ、δ节律范畴的放电活动 突发性快活动 可重复性癫痫式样放电 局灶性或广泛性电位低减或低平
颞叶起始的发作期头皮脑电图特点

颞叶内侧型癫痫发作起始放电: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α或θ节律范畴(5~9Hz)的放电活 动(74-83%发作); 发作起始无侧向性或弥漫性,可出现后续局灶显著性放 电(82-92%发作),常表现为节律性棘波;后续局灶性放 电出现在发作起始后30s之内,认为具有定侧/定位意义, 一般与发作起始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2.6~13.3s。
颞叶癫痫的发作期脑电图特点
SAFE CLUB 2016-1-8 王静
发作期头皮脑电图表现形式
1、α、θ、δ节律范畴的放电活动;
2、突发性快活动:放电频率≥13Hz; 3、抑制现象:放电活动的波幅≤10μv; 4、可重复性癫痫式样放电: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 放电; 5、不规则放电:波形不规则、复合频率的放电; 6、伪迹干扰:癫痫式样的放电被伪迹干扰,难于判断 起始时间、形态和分布。
N. Foldvary; G. Klem, REEGT; J. Hammel; W. Bingaman; I. Najm; and H. Lüders. The localizing value of ictal EEG in focal epilepsy NEUROLOGY 2001;57:2022–2028
Seizure-onset patterns
• Each pattern occurred across several pathologies (mesial
temporal sclerosis ,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cortical atrophy. Periventricular nodular heterotopia, polymicrogyria and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ctivity (Wennberg et al., 2002), most commonly in the alpha-theta range (Spanedda
et al.,1997; Schiler et al., 1998) 4.Spike-and-wave activity, medium- to high- voltage spike-and-wave complexes
1.Low-voltage fast activity, clearly visible rhythmic activity>13Hz (Spanedda et
al.,1997;Lee et al., 2000;Wennberg et al., 2002), usually <10uv in initial amplitude (Faught et al., 1992)
• Periodic spikes only observed with mesial temporal
sclerosis
• Delta brush exclusive to 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P. Perucca, F. Dubeau and J. Gotman.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eizure-onset patterns: effect of underlying pathology Brain 2014:137;183-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