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第七章第4节植物的分区与区系

第七章第4节植物的分区与区系

5. 好望角植物区 (V)
植物分布:本植物区也称为开普植物区,位于非洲 西南端,北界沿奥兰治河延伸,东以德拉肯斯堡 山脉为界,是世界六大植物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 区。 植物特征:区内有维管植物 14000种,其中有 3000 则种是特有种。最典型的有拢牛儿苗科的天竺葵、 昨浆草科的眸浆草 , 肉质植物有松叶牡丹属 , 木本植物有山龙眼科 262 属 , 杜鹊科的石南属 有460 种。此外还有许多是观赏植物。
地理成分
概念:分布区或多或少重合的植物种,可以联合 成一定的植物区系成分,称为地理成分 分类:世界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为13 种 意义: ①植物区系的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 认识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 ②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植物区系在地理上、 发生上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二)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概念:利用植物区系分析的方法研究有关地区的 植物区系,把那些植物区系成分、性质和发展 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 切程度,划分若干等级,这就是植物区系分区。 等级单位:通常采用区、地区、省和县等 划分标准:各等级单位的划分标准是: 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县
(二)植物分布区的形状
1 、种植物分布区的形状极不相同 2、不同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差别很大 3、高纬度地区许多植物种的分布区呈东西向展布的 长条形 4 、有些分布区的轮廊往往与一定的自然地理区的边 界相吻合 5、有一些分布区沿着某些山脉、河谷呈狭窄的带状 6、有一些植物分布区 , 不是连续广阔的地区 7、植物分布区的面积大小也与其自身的发展及其所 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如茅膏菜属的分布区 ( 图 7.12) 为世界性分布。
环北方分布
有些植物的分布区环绕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带 ( 包括北方 山区 ) 分布, 其一方面伸展至极地 , 另一主面可能伸展 至亚热带范围 , 这称为环北方分布 , 如茶藨子(biao) 属的分布区 ( 图 7.13)

第七章 第四节 植被分布与区系.

第七章 第四节 植被分布与区系.

(2)发生成分:是按植物的起源地划分的, 因此可以反映植物区系的发生;确定这类 成分非常困难,需要研究植物志以及植物 化石和地史的资料,例如关于世界植物区 系和被子植物起源的问题,存在极地起源 和热带起源等各种学说;
(3)迁移成分:是按植物种类迁移到某一植 物区系所在地时所循的路线而划分的,如 沿某些山脉、江河流域或海岸等;确定迁 移成分对于研究植物区系的来源和历史很 有价值。

16 5
苏丹
— 53
刚果

三、植物区系的区划
• 植物区划 • 世界植物区划 • 中国植物区划
(1)植物区系区划
• 植物区划概念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 成分分析方法把植物区 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 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 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 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 程度、关系密切程度, 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 物(区系)区划。
2)植物分布区的表示方法:
• 点图法 能够直观地表示植物分布的特点。
• 轮廓法(边界法) 该法便于比较分析。
• 涂斑法 –采用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把整个分布区涂成斑块。 –用不同的阴影线,表示同一类群中不同种的分 布范围。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各省的分布多度(王荷生,1992)
3)植物分布区的形状
高纬度地区:许多植物种的分布区呈东西向 分布的长条形(七瓣莲);
(4)历史成分:按植物种类何时成为某一植 物区系的组成部分而定,主要根据古植物 学的资料,如中生代成分,第三纪成分和 第四纪冰后期成分等;
(5)生态成分:是按植物种类所适宜的生 境而定;确定这类成分对于了解植物区系 的历史,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气候等环境条 件的变化历史很有意义。
区系成分比较 属的相似性指数:
• 植物区划单位 –植物区 –植物地区 –植物省 –植物小区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 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植物本身情况和 其他因子综合状况而变化
最大速率
CO2过量;35℃
光 合 速 率
温度是限制因子 CO2过量;20℃
CO2是限制因子 CO2不足(0.01%);20 ℃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光强(10.76 lx)
2.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
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 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 育等),称为不同的生态型(ecotype)
3.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
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 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来自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同一花园相同条件下 生长出来的植株
耐 受 度

梯度

耐受极限随环境温度的改变
1-3-2 植物耐受限度的调制
3.休眠:植物主动进入生理不活跃状态,
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是植物抵 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4.周期性调整:植物耐性限度的调节往往
有节律,这是植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 适应的结果
植物的休眠
1-3-3 植物的需求性
2-4 光周期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
2-4-1 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 ☞ 2-4-2 光周期与植物适应
叶绿体

光反应
叶绿体
C 反应
三C糖 (PGA)
GAP
H2O
O2
CO2
细胞呼吸
CO2+2H2O*
(CH2O)+O2*+H2O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 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 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 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北美大陆
• 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 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 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 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温带荒漠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草原
针阔混交林
阔叶落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27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
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因而也是 植被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 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
一、全球分布规律
•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 3.北美大陆 • 4.南美 • 5.澳大利亚
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 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 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 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 心。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的特点。

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各地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详细介绍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和特点。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繁茂生长,通常会出现丰富的森林植被。

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适合针叶林和草原的生长。

而在极地地区,因为极端的寒冷气候和短暂的生长季节,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生长。

其次,土壤质地也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成分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水分的保持和供应,从而影响植物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

比如,盐碱地的土壤质地较差,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所以在这些地区主要出现耐盐碱植物。

相反,肥沃的土壤则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这些地区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此外,地形也会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存在以及地形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比如,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苛刻,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在高山环境中生存。

而在低洼地区,由于水分的积聚,湿地植被会相对丰富。

总的来说,植被分布规律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植被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探究植被分布规律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111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主要授课内容是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概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生态评价与管理。

2、地位和任务:课程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植被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在园林生产实际中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3、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对园林植物和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有较深印象;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能量的循环流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类型、植物群落的演替成因和演替类型及群落分布规律;初步认识景观生态学中的各景观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从事园林园艺工作中的生态意识,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相关课程有《森林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田生态学》等。

5、修订依据:本教学大纲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介绍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生态学分之(3)生态学几个发展时期(4)城市化与现代园林的发展(5)园林生态学概况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几个基本概念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几个发展时期及现代园林的发展,初步认识园林生态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
1)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雨林
.
14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15
1)亚欧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7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东部湿润区的表现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
23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8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美的中部:
➢ 东面是大西洋,西面 是太平洋,但被经向 的落基山脉所阻隔, 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 替为:
森林→草原→半荒漠 →荒漠→森林
.
19
3)南美大陆
南美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为
(智利 ): 热带季雨林-亚热带荒 漠-常绿硬叶林-落叶阔 叶林
.
20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1、概念:地带性植被之间的过渡带。 2、主要类型
热带:1.赤道雨林;2.具有贸易 风、地形雨的热带雨林,3.热带 落叶林(和湿润稀树草原);4. 热带多刺灌丛(和干旱稀树草 原) ;
南半球超热带:17.海岸荒漠; 18.有雾荒漠;19.有冬雨的硬叶 疏林;20.半荒漠;21.亚热带草 地;22.暖温带雨林;23.寒温带 森林;24.有垫状植物的半荒漠 或草原;25.亚南极的生草丛草 地;26.南极洲的内陆冰川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 规律的更替。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 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
3
7.1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性分布: 1)纬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热量随纬度的规律性差异不同气候带 不同植被带
是指受地下水、地表 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 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非地带性植被具有广布 性特点,即某一非地带性 植被类型可以出现于两个 甚至两个以上的气候带。
.
2
三向地带性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 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 变化的,水分则随着 距离海洋的远近,以 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 的变化而变化。水热 结合导致植被呈地带 性分布。
1)半常绿带 2)稀树草原 3)半荒漠 4)森林-草原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5)森林苔原 3、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
21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
合排列和更替顺序组 成了一定的体系,称 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
22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
25
中国湿润区各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
1.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2.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3.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
.
1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 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地 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 的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azonal vegetation)
.
9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内陆的表现
88°E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
10
2)经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水分梯度变化植被 经向分布 表现:森林草原荒漠(我国温带)
.
11
降水量逐渐减少
.
12
2、决定水平地带性分布的因素:热量、水分、水 热配合 3、主要大陆的植被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1)欧亚大陆(重点) 2)北美大陆 3)南美大陆 4)澳大利亚 思考:欧亚大陆的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具有什么 规律?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 漠-稀树草原-季雨林-雨 林
.
16
亚欧大陆北纬30°-60°之间植被类型的经度地带性
.
17
2)北美大陆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 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 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 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 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 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 植被带。
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区
中国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由于受到海洋 性季风的影响,一般具有中生性质,在带谱中各 类森林植被占有优势,高山植被也以低温-中生的 灌丛和草甸植被为代表。
.
4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
❖ 热带雨林-常绿阔 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场-北极荒漠
❖ 季雨林-常绿硬叶 林-落叶林-草场北极荒漠
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布模
式(引自王伯荪,1987)
.
5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北半球的超热带:5.热荒漠;6. 寒冷内陆荒漠;7.落叶林;8.有 冬雨的硬叶疏林;9.有寒冬的草 原;10.暖温带常绿林;11.落叶 林;12.海洋性森林;13.北方针 叶林;14.亚北极桦树林;15.冻 原;16.冻荒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