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g o h a n i e e t e i n n Ch n n t ee o o c d v l p n fHe a r v n e。 At r s n , e e a e s me No r wt mo g d f r n go si i aa d h c n mi e eo me to f r n p ic n o e e t t r r o n—s san l p h u ti a e b d v l p n a tr n u a g lme i n i n n p o i c s c p lt n,i d sr tu t r e oo ia ,i si t n d s n e eo me tfc o s i r n a g o mt n He a r vn e, u h a po u ai b o s o n u t s r cu , c lg c y l n tt i a a 0 o . u ol n An i g v s a n mb r o d,t i e u e f f ri. o t
【 e od 】 Ss n l d v o m n; r gl e t n nH nnp v c ; r g m r i Ky r w s u a a e ee p etUb ag m r i e a r i e Ub a l e tn t b l i n a o ao i o n n a go a o
2 S a gQ uS ineT cn lg oain1C l g ,h nqu H n n4 60 ,C ia . h n i ce c eh oo V c t a ol eS a g i, e a 70 0 hn ) y o e
【 bt c】 Ss i b ee p et a bcm er do cl e l m n,n essi b e l m n o u a g A sat utn ldvl m nhs eo eh e foi v o etadt ua al dv o etf r a r a ae o t tn s ad e p h tn e e p b n _
浅谈提高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浅谈提高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论文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科技资源产业集群创新意识论文区域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但中原城市群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实际政策制定中要注重增强政府的创新意识、增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改善创新环境、鼓励产业创新、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之间的互动等五个关键因素。
区域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竞争力的支撑,而区域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又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因素。
中原城市群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不断跃升,但是其区域创新能力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居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政府只有采取适当的政策进行引导,才可以提高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带动河南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当中部崛起的主力军。
一、中原城市群创新能力现状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河南区域创新能力总体上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影响综合排名的5个要素能力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管理能力及创新绩效等5个部分2008年的排名分别为23、25、17、19和16名。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2008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处于第2O位,比上年提升了1位。
这主要归功于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提高,这两项分别上升3位和4位,具体来讲,知识创造上升2位,主要是由于专利申请及批准量大幅度下降,但是与上年度相比科研论文量有大幅度增加,这与河南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直接相关;而知识获取能力是在2008年度惟一一个所有三级指标为正增长的指标,其中技术转移综合指标上升5位,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技术产业化能力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下降了一位,但其三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2008年这一年企业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但是从总排名来看,河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比其他所有指标都要靠前;区域创新水平下降幅度比较大,说明河南省必须提高整体创业环境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扎根中部,为河南省区域创新做贡献。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在不断显现,成为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城市群集聚效应是指多个城市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密集的经济、社会和人口活动,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正向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首先,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体现在资源要素的集中利用上。
中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作物生产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将多个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群,可以促使资源要素在这一区域得到更加集约和有效地利用。
例如,不同城市之间可以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群集聚效应对城市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促使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紧密,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
不同城市可以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相互促进,可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生产率和效率。
同时,城市群的形成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为城市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加速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城市群集聚效应对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扩大区域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形成聚集效应,形成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市群的形成还可以实现城市间的空间连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提高区域交通效率和物流配送能力。
综上所述,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对城市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资源要素的集中利用、城市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城市群可以成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原城市群发展背景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背景研究摘要:在实现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的前提下,河南省提出了建设中原城市群的战略目标,本文旨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和原因,从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社会背景、区位背景、理论背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中原城市群发展具有充分的条件和强大的支撑,必将走上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在河南的中原崛起战略中定会起着“柱石”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发展背景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发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城市布局呈集聚型,构成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优势。
当然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历史文化背景1.1、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充分说明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2、河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河南是龙的故乡,仓颉造字在河南,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此外,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商业、科技、思想文化、医学等起源、发展和弘扬地。
1.3、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城市起源早、曾经发展辉煌,拥有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经验,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也是具有历史和经验双方面的可行性。
2、经济社会背景2.1、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河南拥有16.7万平方千米土地,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居全国第三位(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中原城市群群内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被划为一类 。从各指标 的绝对量来 看, 中原城市群 中的 9 个城市发展水 平参差不齐 , 差异较大。郑州 的经济 实 力 非 常 突 出 , 城 市 群 中处 于龙 头 地 位 。 在
一
民人 均可支 配 收 入 , 民人 均 现 金 收 入 , 方 财 政 农 地
州和其他城市群 内的城市差异最大 , 发展速度最快 ,
洛 阳次之 。从 绝对 量 和相 对 量 的 综 合分 析 看 , 城 各
般预算 收入 占 G P比重指标 8 %的信息 , 以 D 5 可 看作从社会各方面财富收入的角度来衡量 。 由公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写出两个公 因子与
河不但 地理 位置 临 近 , 经 济发 展 水 平 也 比较相 似 其
1 经 济 数 据 分 析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 评价河南 中原城市群 内 9个省 辖 ( ) 在 经 济 发 展 方 面 的 地 位 、 劣 势 和 管 市 优 潜力 , 以此提出提 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 的对策和建 议。经软件反复筛选 , 最终确定如下 9 指标作 为 项
原始 变量 的关 系 :
Fa 1 =0. 3 *6 9 3 X1+0. 6 c 98 .4 8 6* 6 9 3 X2 . 4 + 0. 6 *6 9 3 X +0. 8 83 .4 3 6 4*6. 4 9 3 X4 + 0. 9 8 4*6. 4 9 3 X5 + 0. 9 8 6*6 9 3 . 4 X6 + 0 3 5*6 9 3 X7+0. 2 .5 .4 3 6* 6 9 3 X8 .4
张婷婷 (9 3 女 , 18 一) 山东 泰安人 , 安交通大学经 济与金融学 院硕士研究生。 西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与保障机制研究

口达 4 1 。 02 5万 分别 占全省 土地 面积和 总人 口的 3 %和 51 4 %。 中原城市群 分为三个 层次 :第一层 次是 大郑州 都市 1 圈 : 二层 次是 以 大郑 州都 市 圈为 中心 , 第 以群 内其 他 8个
中图分类号: 2 1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6 2 2 ( 0 7) 9 0 2 —0 F9 A 10 — 0 5 2 0 0 — 0 2 3
一
、
中原城 市群发展 现状
5 %和 6 . ; 镇 化率 3 % 。第 一 、 、 产 业 比 为 61 2% 城 5 95 二 三
1.:37 3 .,优 于全 省 1 .:05 3 . 1 5 .:46 7 76 5 .: 1 9的经 济 结 构 , 金 融、 房地产 、 现代 物流等服 务业发展 迅速 。 3城镇 密集 , 城镇化进 程较快 。中原 城市群是 我国 中部 地 区城 镇最 为密 集的地 区,群 内的 9个 城市距 离较 近 , 以 郑州为 中心 , 聚集 了全省 3 个 城市 中的 2 8 3个 ; 城镇 密度 为 72个/ 平方公 里 , 千 是全 省平 均水 平 的 1 4倍 ; 城镇 人 1 : 3密 度是 全省 平均水 平 的 1 . :城镇 化水 平高 于全 省平均水 5倍
为外 围带 。 ( ) 二 中原 城市群 发展现状
中心全 在本 区域 :7个 国家级企 业技术 中心 , l l 有 5个在本 区域 ; 中央驻 豫 和省 属科 研 院所 占全省 的 9 % ; 事 科技 7 从
活 动 的 人 员 占 全 省 的近 7 %。 0
1 . 区位优势 明显 。中原城 市群地理 位置适 中 , 自然条件
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论文

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论文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禺内云集相半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不是空间上相邻的若干个城市简单的聚集,而是通过物理网络(公路、铁路等)和信息网络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
从内在联系看,城市群具备发达核心组织能力、较完整的城镇结构体系、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较发达的区域经济。
城市和区域经济存在相互作用,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结构演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区域经济从发展到成熟,其空间结构演变就表现为山点到轴、山面到网的城市化过程,此即城市群或都市圈形成的过程。
因此,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和城市化的高级形式,其立法也必然寻找高级法形式即经济法。
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分析,城市群是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规范其活动和行为的现代法杰出代表一一经济法与之正好相互匹配。
从其组成观察,城市群集合了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各个城市之间有交通走廊相连,社会经济关系复杂密切,纵横交错, 但其一体化程度远高于城市群外的城乡,其法律规范也应当因其更加公私法兼容而呈现经济法的特点。
聚集与扩散是城市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扩散必须以一定程度的聚集为基础,聚集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扩散, 而扩散乂扩大了对新的经济活动的吸聚力,从而创造了新的聚集条件,新的聚集乂为新的扩散创造条件,山此推动经济法律关系的动态发展。
聚集过程导致集中型城市化,扩散过程引起扩散型城市化。
城市群就是在聚集一一扩散一一再聚集——再扩散的链式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升级。
经济法的特殊魅力恰恰在于产业经济法等相关部门法能很好地为其导航、护航,并不断巩固其发展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262012年7月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勾国华摘 要: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河南省经济腾飞、中部崛起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该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层次低、结构趋同,集群效应不明显以及市场对外开发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中原城市群应该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整体实力,并努力积极争取外部经济体的支持,最终实现城市群的快速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a)-226-03中原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过去几年迅猛发展,已经初具雏形,总体形态良好,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因此,深入分析当前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原城市群概况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 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10年末总人口为4229. 7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1.1%。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1. 56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
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明显,域内交通发达,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以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全方位开放式的立体型交通网络,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使其传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
在矿产能源方面,该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发展,该区已经形成了机械、纺织、食品、化工、能源、煤炭、电力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优势传统产业和综合发展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并初步在生物制药、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新兴科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借助区位优势,该区的商贸物流业迅猛发展。
在科教方面,全省有实力的高等院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和全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河南省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都集中在这里。
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为该区域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悠久的历史,使该地区形成了以名胜古迹为特色的旅游业。
2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迅速增强,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暴露出如下几个问题:2.1 中心城市不突出,整体竞争力偏弱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城市群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中心城市的竞争。
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据中科院对城市竞争力的一项研究报告分析,郑州在47个城市中排名第45位,首位度1.7,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都排在最后一二位。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两个方面都是薄弱的,其首位作用不明显,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实力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原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均排在第8位,而且与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差距明显,属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城市群。
2.2 产业层次低,增值空间小河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工业结构多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该地区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而畜牧业、林业与渔业等产值空间较大的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粮食的生产逐步趋于饱和,由此更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升值空间。
从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看,支柱产业依然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为主的轻工业;以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还不充分,而在能够大幅增加产值的宇航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等领域的发展更弱。
总体上,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低,对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较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然以传统的餐饮和流通业为主,而如通[4] Rollins R,Delamere T.Measuring the Social Impact ofFestival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3).[5] 王春雷.会展市场营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 王佩良.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与会展节事创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7] 邵金萍,白永秀,吴振磊.实施“三四五”战略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J].理论导刊,2011(7).[8] 蔡清毅,郭肖华,陈小颖.厦门市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观点[C].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9] 张旭亮,张海霞.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会展产业分析及战略思考——以义乌为例[J].商业研究,2006(15).[10] 沈铁鸣.中小城市:会展经济中的“长尾市场”[J].经济导刊,2008(01).[11] 秦琴.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思考[J].江苏商论,2010(05).[12] 刘民坤.会展社会影响评价尺度构建[J].旅游学刊,2010,25(9).[13] 高耀松,张钱江,张宏斌,戴桂麟.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推进“长三角”会展经济联动发展研究[C].2008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4] 王道军.无锡新型战略性产业经验[J].上海国资,2010(10).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7月227讯、金融、保险等高附加值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偏低,第三产业结构和服务亟待升级,低度化产业结构也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2.3 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大于合作由于区位及自然禀赋等条件的近似,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较为相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
例如该城市群各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组织和有机联系,对城市群各城市的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交通体系尤其是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各城市用地空间发展等缺乏统一协调、有机联系和分工协作,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一体化发展态势。
因此,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导致各城市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也使投资和生产分散,降低了河南的整体经济效益。
2.4 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利用外资少从集群数量上看,截至2010年,中原城市群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数只有150个左右,远低于浙江省年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0个的整体实力。
从规模上看,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百亿以上产值的集群占全部集群数的比例不足10%,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下的产业集群占全部产业集群数的比例高达75%,甚至有的城市所有产业集群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下。
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原城市群的GDP总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的13.82%;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总产值的20. 84%;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的14.58%等。
这说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群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显薄弱,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另外,该地区利用外资少,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
2009年底河南全省利用外资仅有27. 4亿美元,不及珠江三角洲2001年该指标的1/14。
到2009年底郑州市利用外资仅10. 14亿美元,整个城市群利用外资只有18.67亿美元,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缺乏足够的动力。
3 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建议3.1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加强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根据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是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通过向周围地区的创新扩散、信息传播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原城市群动力源的郑州应该体现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郑州应该加强生产力的集聚功能,通过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服务体系,集中生产要素,实现生产的效率化发展。
第二,加强其在物流、金融、通讯方面的快速传递功能,增强中心城市与外部市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动向提供支持。
第三,加强高层次产业的发展,细化产业分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对整个城市群的生产分工的影响。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功能,提高对城市群发展的支配作用。
总之,郑州应以建设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主导力。
3.2 加快产业升级,增强集群效应针对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
第一,要建立政府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避免城市群内的竞争。
第二,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树立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意识,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培育高级产业要素,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增加产业升值空间。
第四,加强城市群内产业的联系度,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发挥集群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五,积极投入到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通过承接外部产业,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3.3 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联系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前景下,城市群必须在开放中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首先,中原城市群要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有效对接,通过人员往来交流学习比较先进的市场经济文化和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其次,政府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建设配套措施,积极引进外资,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最后,积极扶持内部有实力的企业,积极鼓励其参与资本运作,争取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提升整体竞争力。
3.4 结合城乡统筹规划,促进整体经济繁荣中部地区是中国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巨大的乡村人口一方面能够为城市经济体提供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劳动素质和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结合统筹城乡规划是中原城市群的出路。
首先,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促进乡村人口就业,又能实现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增值整个城市群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