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误区与自我的知觉(公开课)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浅谈社会知觉误区

XX学院论文题目:浅谈社会知觉误区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年级:10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内容摘要 --------------------------------- 3 关键词 --------------------------------- 3 Abstract --------------------------------- 3 Key words --------------------------------- 3 一社会知觉误区的概述(1)社会知觉 ------------------------------ 4 (2)消费者错觉 ----------------------------- 4 (3)社会知觉误区产生 ------------------------ 4 二社会知觉误区的内容(1)第一印象 ------------------------------ 4 (2)晕轮效应 ------------------------------ 6 (3)心理定势 ------------------------------ 6 (4)刻板印象 ------------------------------ 7 (5)期望效应 ------------------------------ 7 (6)习惯定向 ------------------------------ 8 (7)假定相似性定势 -------------------------- 9 三总结 ---------------------------------- 9 参考文献摘要:知觉由于主体和认知主体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就会产生社会误区。
它们的存在容易给社会认知带来偏差,为我们市场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人们的社会知觉误区,给销售工作带来一定便利。
每个人都会有社会知觉误区,为了更好了解消费者心理,应增加自身在这方面的学习。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偏差管理

投射效应
总结词
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想法或特质投射给 他人,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想法或特质。
详细描述
投射效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 情感、想法或特质投射给他人,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相 同的感受或想法。例如,一个管理者可能会认为自己 的某个同事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而实际上是因 为这个管理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了解 投射效应的影响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 人,减少误解和冲突。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员工的 绩效、能力、态度等方面,避免单一的评 价标准导致偏见和不公平。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归 属感和参与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 的社会知觉偏差。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判断其 合理性和可信度。
近因效应
总结词
近因效应是指个体在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形成的印象,对之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强调了最新信息的权重。当个体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他 们可能会根据最新的经验来调整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而忽略或忘记之前的信息。在 管理情境中,了解和利用近因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传达信息并影响员工的行为。
总结词
首因效应、光环效应
VS
详细描述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常常受到首因效应和 光环效应的影响,导致对候选人的评价产 生偏差。首因效应是指对首次接触的信息 给予过多的重视,而忽视后续信息的获取 。光环效应则是指因为对某人的某种特征 的印象深刻,而影响对其整体的评价。
团队管理中的社会知觉偏差案例
6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与自我知觉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是指人们在别人对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 自我表演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 种自我表演的 策略: 策略:
“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 自我障碍策略” 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 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 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 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 出能力的归因。 出能力的归因。
“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 自我监控” 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 我表演加以控制, 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菲斯克等人对自我监控进 行了全面的研究, 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监控的人善于自我 表演, 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 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比较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中国人在社会中的 适应能力较强。 适应能力较强。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并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 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3月12日社会知觉的误区

• 7)假定相似性偏见 有一种倾向,总是认为他人和自己是相同的。
• 特别注意: • 典型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一般 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 • 2)近因效应 最近获得的信息 • 3)晕轮效应 根据个人好恶进行判断 P59 3-1
• 4)心理定势 将对方的某些特征先入为主的存在与自己的 意识中。认识他人时不由自主地处于一种 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如大家对三校生的 看法)
• 5)社会刻板现象 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也是一种概况而笼统的看法。 6)期望效应 真心期望会变成现实的东西。相由心生。
第二讲:社会知觉

二、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 一定的印象或看法。 多数情况下,我们有意观察,以了解对方的性格、 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 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 是否该信任、重用对方?
印象——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系列讲座:
第二讲 社会知觉 主讲:王永
副教授
QQ: 805643195 Email:klyg06@ Tel:5586060
一、社会知觉概述
1、知觉
定义: 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 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分类: 物知觉( object perception ) 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又称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 本身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 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 识来解释的。 人们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 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 论意义的特性。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三、社会知觉的偏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 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 响,人们在知觉他人或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偏差。 晕轮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 积极性偏差: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 定的评价。“宽大效应” 证实偏差: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 觉和行为。 “自我证实” 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 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我就知道……”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优秀课件

约哈里之窗
已知
人知
开放区
人不知 秘密区
已不知 盲目区 未知区
一、自我知觉的实质
(一)概念
自我知觉也称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 对自己的存在的觉知,即 自己认识自己的 一切,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以及社会关系。
(二)自我的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 4.我经常反省自己。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7.我从不检讨自己。
8.我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在意。 9.我很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0
1
2
3
4
完全不符合我 比较不符合 一般符合 比较符合我 完全符合
内在特征;提升固有的目标; 采取恰当的行动;提升其他人的
直接了解内心状态
目标;间接了解别人的思想
其他人的 自我评价:在社会比较时其他 自我定义:通过在具体情境中
角色
人很重要,他们可以提供评价 与其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
自尊偏差
表达自我的能力;使内在特征 调整的能力,约束自我,保持
有效
与社会情境间的和谐
物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 反思的自我
(三)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有三个阶段)
阶段一:物——我感觉分化——婴儿出现 了主体感觉
感觉到触摸自己的身体和触摸别的东西不 一样。
阶段二:自己的动作——动作对象的分化 (一岁末)
如推球、拉床单把床单上的小猫吓跑等。
社会知觉偏差

问题1:如果你知道有个女人怀孕了,她已经生了八个孩子,其中有三个耳朵聋了,两 个眼睛瞎了,一个智力低下,而这个女人自己又有梅毒,请问,你会建议她堕胎吗? 问题2:现在要选举一名领袖,而你这一票是很关键的。 下面是关于三位候选人的一些事实: 候选人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来往,而且会咨询占星学家。
第27页,此课件共54页哦
4、社会刻板印象(定势效应) • 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
的看法 • 老年人保守,年轻人办事不牢靠。。。
第28页,此课件共54页哦
台湾大学李本华与杨国枢的调查
国家
刻板印象
美国人 印度人 英国人 德国人 法国人 日本人 俄国人
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迷信,懒惰,落伍,骑墙派 保守,狡猾,善于外交,有教养,严肃 有科学精神,进去,爱国,聪明,勤劳 好艺术,轻浮,热情,潇洒,乐观 善于模仿,爱国,尚武,进取,有野心 狡猾,欺诈,有野心,残酷,唯物
第29页,此课件共54页哦
第30页,此课件共54页哦
• 注意定势效应的积极和消极作用。P80
第31页,此课件共54页哦
5、投射效应 • 也叫以己度人,就是将自己的感觉、倾向
或动机投影到你对别人的判断之中。假定 对方与你有相似之处。
第32页,此课件共54页哦
案例
投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晕轮效应是指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
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 象的印象。
• 情人眼里出西施
案例分析:
•
在上海外滩游览的时候,一个小偷偷了
客人的提包,导游小钟发现后纵身从高台上往
下一跳,截住了小偷的去路。那提包是一对夫
妇的,里面除了钱和证件之外,还有去欧洲参
• 1、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自我, 个体和群体特性的知觉。
• 2、旅游中的社会知觉包括对人的知觉和自 我知觉两种形态。
• 3、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社会知觉常常陷 入几个误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 应和刻板印象。
• 4、自我知觉的三个阶段:物质自我、社会 自我、精神自我。
课后作业:
P40 简答题2
马鸣听罢,这才红着脸说明原因:“昨天我 前来赶考时,在大街上看见有人遇上车祸,我就 主动协助司机把伤员抬上的士,并且和另外一个 路人把伤员送去医院。从医院里出来,我发现自 己的衣服沾了血迹,于是,我就回家去换衣服。 不巧我的衣服还没干,我就把我二弟的一件衬衫 穿来了。又因为耽误了时间,我就拼命地赶路, 所以,时间虽然赶上了,却是一副狼狈相……
有的共同点、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 比如,中国人勤劳勇敢,美国人勇于冒 险;山东人豪放,上海人精明;已婚员工比 未婚员工更稳定;学习、工作就要认真努力 ,休息、娱乐就要轻松愉快等等。
司马光砸缸
思考:刻板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利弊??
• 利: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及时的认识别人; • 弊:“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容易产生
,就走进了机场,而没有像以前一样给小梅写表扬信!
•
小梅还苦恼,我到底错在哪里?
• 思考: • 你认为小梅错在哪里呢?
小梅错在哪里呢?
1、“是‘第一印象效应’!客人对她的 第一印象就不好。
2、错在导游的穿戴打扮不符合你的角色。 她的角色是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可是,她的 穿戴打扮像是要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吗?客人会 觉得她是要显示一种‘心理优势’,要把旅 客比下去,要让他们相形见绌!’。
“以偏概全”的错误。
• 不要死板,灵活处事
• 二、对自我的知觉 • (一)自我知觉的含义 • 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
心理状况的认识,它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
• 理解: • 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自我为认识
的对象。
• 作用: 正确的自我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
行为得体,
相反,一个不能对自我进行正确知觉的 人常常使他的行为遭受各种不应有的挫折。
• 另一方面,对服务业来说,一定要提 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使人们同样通过 晕轮效应把企业的整个产品和服务视为优 质的。
• 3、经验效应 是指个体凭借经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
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 “姜是老的辣” •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 4.刻板印象 • 指社会上部分人对于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
面试2
那天上午,马鸣赶到鸿达公司参加最 后一轮应聘,主考官正是鸿达公司的谢老 总。
• 临到考试时间快要结束,马鸣才满头 大汗地赶到了考场。谢老总瞟了一眼坐在 自己面前的马鸣,只见他大滴的汗珠子从 额头上冒出来,满脸通红,上身一件红格 子衬衣,加上满头乱糟糟的头发,给人一 种疲疲塌塌的感觉。
谢老总仔细地打量了他一阵,疑惑地 问道:“你是研究生毕业?”似乎对他的学 历表示怀疑。马鸣很尴尬地点点头回答: “是的。”接着,心存疑虑的谢老总向他 提出了几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马鸣渐渐 静下心来,回答得头头是道。最终,谢老 总经过再三考虑,总算决定录用马鸣。
本节主要内容
1
社会知觉的误区
2
自我的知觉
一、社会知觉误区 ——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在首次接触时所留下的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 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 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 象。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认识对象的第一 印象会影响和决定对认识对象的整体评价。
自我知觉的三个阶段:
(一)生理的自我阶段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它
的物质所有物; (二)社会的自我阶段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三)心理的自我阶段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
加一个会议的机票,散团之后他们就要从香港
去欧洲,一天也不能耽搁。这对夫妇自然是对
小钟感激不尽,全团的客人也都赞叹不已,说
是看见小钟从那个高台上往下跳的时候,都吓
呆了。
案例分析:
• 导游小钟一次带团之前对客人说到了西安 ,会赠送品尝“羊肉泡馍”这道风味,可是到 了西安,小钟把这事给忘记了。等到了桂林, 客人提起这件事,小钟吓了一跳,赶紧向客人 道歉,并表示要增加其他节目做补偿。没想到 ,客人却反而把小钟安慰一番。
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 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 ,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 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 ”。
•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 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第二天,当马鸣第一次来上班时,谢老总把 马鸣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本来,在我 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我就不打算录用你,你知 道为什么吗?”马鸣摇摇头。谢老总接着说:“ 当时你的那副尊容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满头冒汗 ,头发散乱,衣着不整,特别是你那件红格子衬 衫,更是显得不伦不类的,不像个研究生,倒像 个自由散漫的社会小青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太 坏。要不是你后来在回答问题时很出色,你一定 会被淘汰。”
谢老总这才点点头说:"难得你有助人为乐的 好品德。不过,以后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千万 要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啊!"
如何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呢?
• 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 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 触和交往。
• 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语言表达流利 通畅,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 止优雅。
这些外部特征包括人的面部表情、 仪容仪表、身体姿态、眼神等。
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 到人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 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 ,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 象”。
面 试1
•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
•
这是为什么呢?
•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 向,即在社会认知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 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有关 特征,也就是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化推及 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 个完整的印象。
• 对于旅游企业经营的启示:
• 一方面,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时要 避免劣质产品和劣质服务的出现,以防由 于晕轮效应旅游者把劣质产品和劣质服务 扩大到企业的整个产品和服务中去。
第二章 旅游者的知觉 第二节 旅游中的社会知觉
• 知识点回顾: • 1、社会知觉的定义 • 2、对人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旅游中的社会知觉
• 学习目标:
1、掌握社会知觉误区 2、了解自我的知觉的三个阶段
• 学习重点:社会知觉误区和自我的知觉 • 学习难点:社会知觉误区
•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二节 旅游中的社会知觉
• 上车以后,小梅发现大多数女客人都是 斜着眼看她,眼睛眯眯的,嘴角往下拉,就 好像她欠了她们什么似的。
• 小梅开始导游,可是,无论是自我介绍, 还是导游大赛得奖的沿途景观介绍,客人一 点掌声也没有,一个个都把眼睛往车窗外面 看。
•
吃饭的时候,领队对小梅说:“小姑娘,你打扮
得太漂亮了,把客人都比下去了。明天最好把首饰换一
• 温馨提示: 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
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 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案例分析
• 导游小梅这次接的是一个高消费阶层的 旅游团,接团她前精心打扮了一番,戴了一 条金项链和一对带钻石的耳环,还有那条镶 嵌宝石的手链,服装和手提包也都是名牌。
• 到了机场,小梅就觉得团队的游客对她 “视而不见”。出口处就只有她一个导游, 可是客人还一个劲儿地东张西望,直到小梅 打着旗子走过去问他们是哪个团的,他们才 看了她一眼。
思考:大学生是怎么获得工作的?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 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 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 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第一印象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 作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 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 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换……”小梅心里不服气。她想:长得漂亮是爹妈给的
,首饰、衣服是自己挣的。穿什么戴什么还要你们来管
吗?
•
第二天,小梅换了一套更好的服装,又换了一条更
好的项链,上面有一粒她从香港买回来的钻石。可是,
不管小梅讲什么,客人还是一声不响,只有领队重复集
合时间的时候,客人才应了几声。
•
在送别游客的检票口,客人简单大家是如何认识自我的????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人降生是没有带镜子来的,他是把别 人当镜子来照自己的。”
-----马克思 • (• 1)他人的反馈(他人的评价) • (2)反射性评价(他人的态度) • (3)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 • (4)社会比较
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