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合集下载

四讲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四讲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即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 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知觉具有主观性、选择性、 概括性和理解性等特性。
社会知觉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 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 此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对象的知
觉可能存在差异。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经验、知识、心理状态 等内部因素会影响社会知觉。
四讲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目录
• 社会知觉 • 印象管理 • 自我知觉与行为 • 社会认知与行为
01 社会知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知,包括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解 释。
感觉则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如颜色、形状、声音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人的经验、知识、心理状态等因素对感觉信息进行加 工、整合而形成的。
02
行为也可以影响自我知觉,通过 自己的行为来调整和改变对自己 的认知和评价。
04 社会认知与行为
社会认知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主观性、选择性、相 对性等特性。
详细描述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 知是主观的,受到个体自身经验、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认 知也是选择性的,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此外,社会认知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现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体差异 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 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 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 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Rosenthal 与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 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女孩白裙子/标签理论/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但是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缺乏认识时, 另外,当人们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正性的
三、印象的组织结构

维度观 (如Osgood, 1977) 有三个概括性的潜 在维度:评价维度、能量维度和活动水平。 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它决定 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是印象中 最重要的层面。 能量(potency): 一个人是强有力的还是软弱的 活动水平(activity): 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 动


候玉波(1998):中国人在评价他人时,往往以他人做错什么来 评价他人,而不是以他人正确的行为来评价他人。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 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 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 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特征 真诚





类型观:如Anderson & Sedikides, 1991) 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如 外向/内向; 敏感;大度/小气等等
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 向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 在日常生活进行评价时,往往是两种方式 混合使用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知觉的概 念、特点及其效应,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熟悉印象形成,他人知觉,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了解印象管理、策略和辨别。
重 点
1.社会知觉的概念、特点 2.社会知觉的效应 3.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难 点
1.内隐社会认知 2.印象管理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看见图片的一瞬间
我们的大脑在迅速处理信息: 1.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2.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3.他们的背景及其他?(职业?社会地位? 兴趣爱好?人格特点?)
本章章节纲目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社会心理学
一看见一东北人,你第一个想到 的形容词是—
社会心理学
填词游戏
1.一提到法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2.一提到英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3.一提到德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 )? )?
(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
加 工 方 式
控制加工
社会心理学
二、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 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的理解,将情境 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 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10月27日,针对目 前市场上“橘子内有虫 子”的传言,作为山东 省及其周边重要批发市 场的济南市堤口果品批 发市场,为打消消费者 的顾虑,举办了一场特 殊的“放心橘免费品尝 会”,他们每天拿出 6000斤柑橘供市民免费 品尝,吸引了众多市民 从四面八方竟相赶来。
4月5日,因禽流感流 行人们不敢吃鸡肉产品, 给养殖场和商店带来巨大 的损失,为打消民众的顾 虑,举行免费试吃活动, 在活动仪式上泰总理带头 吃炸鸡食品,以示安全。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三章讲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三章讲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作业
如何理解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 • • • 1.直接性 2.整体性 3.选择性 4.恒常性
第二节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总部表情 2.言语表情 3.身段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种方法: 1.时间验证 2.重大事件检验 3.利益取舍检验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四、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讲社会知Βιβλιοθήκη 与印象管理导入:谈谈一个女生或者一个男生的印 象? 谈谈对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或一 群人?
第一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 1.感觉 2.知觉 3.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4.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区别 A客体是人 B反应的条件是社会生活环境 C决定于客体本身(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二、社会知觉的基本特点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第三节印象管理与策略
一、印象的形成及要素 1.印象 2.印象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A主体 B客体 C客观条件 另外,人际空间是左右人们印象的情境因素之一。
二、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
1.自我表现策略 2.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 A恭维 B施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再次,个体对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着个人的情绪状态 不同而不同。
最后,社会知觉具有完整性。人倾向于勾勒被知觉的 特性、形象等,使之规则化、完整化。
3.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 从知觉主体看 从知觉对象看 情境因素
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 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 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是社会知觉过程的过程。
社会知觉: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 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人的知觉。
硬币时间 布鲁纳
• • •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 看到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 圆形却远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 大。
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的线索
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知,
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 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
是微弱的、模糊的、不
清楚的,因此个体就要 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
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
断出来的。
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
个人的内在状态。
自 我 知 觉
四、社会视觉的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积极性偏差
3.晕轮效应
4.证实偏差

• “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提出。
•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人知 觉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
• 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 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侧重从认知结构或图式 的概念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

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古尔德纳:“出卖灵魂的社会学” 诚实无欺? 人类社会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虚伪的? 积极性 消极性
积极性
1、成功的印象管理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 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 进行下去(彭湃)
2、成功的印象管理还能够调节和润滑人际关 系
消极性
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 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Social Perception & Impression Management
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第四节 社 会 知 觉 的 偏 见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二、印象管理的正负两面性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印象管理: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
一、晕轮效应
二、社会刻板印象
一、晕 轮 效 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 种人格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凯利1950年
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二、社 会 刻 板 印 象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 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利用服装、首饰、宴席、车马、楼台亭宇 逢迎:恭维和施惠 恭维:又称奉承和拍马屁,通过一定的语言、 表情、行为等印象管理手段来抬高他人的威望和尊 严,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利用此为自己的个人目的 服务 施惠:更注重利用金钱或其他物质手段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鲁 迅 《说“面子”》 林语堂 《吾国吾民》 史密斯 《中国人的性格》 1894年
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 互配合的演习

2014-2015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2014-2015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表述2: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
了解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并做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四)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 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 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高级阶段,是对某种社会对象的 定性或定论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界定几个概念
内容
二、社会知觉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
一、界定几个概念
(一)知觉
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 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分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 人和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请对搭车排序
试验说明:不同的穿着打扮归类不同的人, 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 研究发现:
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及行走坐卧决定的。 因此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 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
(四)运用图式
指有关某个主题的知识经验网络 。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Crocker): 人的图式
(二)印象形成基本模式(印象形成中信息 整合的法则)
1.
累加模式(费希本) 平均法则(安德森) 加权平均法则(1968年安德森)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 2.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n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3.自我知觉的内容
态度:内省;情绪:生理唤起水平、认知判断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2.宽大效应(积极性偏差) 3.证实偏差 (1)认知证实偏差 既有观念或期望影响其社会知觉和行为,如刻板印象 (2)行为证实偏差 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4.后视偏差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情况更为精确,大多 表现为事后诸葛亮 5.虚假一致偏差(罗斯:1977的经典实验) 6.自我中心偏差
二、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
(一)知觉他人
1.知觉他人的过程 (1)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 (2)注意显著性信息(显著性-----负向效果)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刻板印象为典型
的类别化) (4)运用图式(图式即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或事件等
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语言图式、视觉或其它具体的图式。 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等)
2.负性的事件 糟糕的、痛苦的、不愉快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去探求原因,以便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事.
(二)归因理论
1.成败归因模型(维纳, 1979) (1)内一外因
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 印象管理
2020年6月5日星期五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社会认知及印象形成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人对来自他人、 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推理的复杂过程,这一兴起 的领域被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 推理。它探讨人们如何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 进行判断,这一复杂的过程。
(1)卡内基《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提出了6条方法 (2)琼斯(1964)提出4条讨好策略
3.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动、倾诉自己 的思想.
(三)印象管理的识别
作为社会认知的客体(对象),人们要进行印象管理,以求控制 别人的知觉和认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作为社会的主 体,人们又要尽量识别他人的印象管理,剔除他人装饰出的东西, 了解他人的真实态度、情感和人格。只有这样,人们方能辨别真伪 ,以控制、影响其交往活动.
(2)稳定一不稳定 稳定:能力、规则等 不稳定:努力、运气等
(3)可控制性(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 维纳对原因三种维度的区分,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
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三、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
(一)社会推理的步骤 1.搜集、选择信息 2.整合信息、形成判断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典型信息或模式)
(三)认知启发
1.表征性启发 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
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识
(一)对印象管理的理解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 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 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提出“戏剧论”,又称为印象 管理.他认为社会交往就是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色,演出一定的 节目.当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总是企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及交 往的性质。面子功夫即印象管理的策略. 亚力山大等:20世纪70年代提出情境同一性理论也认为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 的一个根本方面.
(二)印象的形成
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的情况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 。 1.好恶评价(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2.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信息叠加而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
3.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1)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2)近因效应(据最后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 一般而言,在熟悉的人之间往往近因效应起作用;陌生人之间往往首因 效应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