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正文: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
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6-自我意识

(2)梦
•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 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 结果,梦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 的结果。
梦的一般解释:
• 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 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 。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 个历程,称为做梦。
我国古代对梦的认识
• 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诸如: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江 郎才尽、南柯一梦等,都是历来为人津津乐 道的梦故事。
• 3 白日梦状态
•
---心猿意马、心不在焉
•
•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上课的时候,
听着听者就走神了,不知道脑子飞到哪里去
了,可能还想者昨天那部电视剧或者约会
……
• 正在你想入非非的时候,老师叫你啦~~
• 你一机灵,马上站了起来,至于老师过程
提的是什么问题,你一个字都不知道。
白日梦状态
• 白日梦的内容与未来的 活动有关,带有计划性或 排练的性质,而且只有自 己懂得白日梦不是真正在 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 迷糊状态。
(霍布森)
激活的结果,并被
联系在一起构成具 有逻辑的故事梗概
有关日常生活 事件的线索
构建的梦中情 节与做梦者关 注的事件相关
(二)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1、催眠与冥想
(1)催眠
• 什么是催眠 (hypnosis) 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在催眠师诱导 下,个体意识状态改变,处于对他人 暗示的易感性提高的一种类似睡眠又 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 个人对生理物质的意识,包括占有感、 支配感和爱护感。
• 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 初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 西。
婴儿在8个月时产生“生理自我” 2岁学习使用“我” 3岁产生“自我独立”要求
6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与自我知觉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是指人们在别人对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 自我表演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 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 是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总结出了 种自我表演的 策略: 策略:
“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 自我障碍策略” 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 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 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 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 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 出能力的归因。 出能力的归因。
“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 自我监控” 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 我表演加以控制, 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 定自己的行为。森德、菲斯克等人对自我监控进 行了全面的研究, 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高自我监控的人善于自我 表演, 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 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 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态度与感受。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比较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 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中国人在社会中的 适应能力较强。 适应能力较强。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们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并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过程的特性做了总结。
• 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 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文将探讨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自我知觉理论是指个体是通过观察自身行为、思维和感受等内在过程,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部自我观察和外部他人评价。
内部自我观察是指个体通过反思自我内心状态和行为等因素,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这种自我观察过程可能受到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友好和善良的人。
外部他人评价是指个体从他人的角度和评价中获取对自己的认知信息。
这种认知信息可能来自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和评价等因素。
个体会将这些评价与自我知觉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自身认知的判断。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吸引人的外貌或者智力水平等。
二、自我知觉理论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和探索自我知觉理论。
一项经典的实验是自我知觉理论中的镜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要求他们评估自己在外貌、魅力等方面的各个特质。
研究发现,被试者往往会将自己比较理想化,认为自己更加吸引人和有魅力。
这表明了自我知觉的一种特点:个体倾向于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实验研究探讨了他人评价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听到一段听力测试的录音,被试者会被告知自己得了很高或者很低的分数。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高分还是低分,被试者都会对自己的听力能力产生相应的评价,进一步说明了他人评价对个体的自我知觉有一定影响。
三、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之一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以及他人的反馈,来形成自己的认同和身份感。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页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任务,这是世界 上最困难事——塞万提斯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页
本章主要内容
1、自我本质与功效 2、认识自我方式 3、怎样进行自我管理 4、自我与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3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测试
假设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真实情况。你能够告 诉他关于你自己20件事。这些是能够包含你 个性背景、生理特征、兴趣、属于你东西、 你亲近人,等等。总之,就是任何能够帮助 这个人了解你真实情况东西。 你会告诉他 什么?
认知失调与决议 扭曲好恶——决议失调是一个人在做了决定
之后所产生失调。 消除:提升被选择对象吸引力,同时降低被
拒绝对象价值。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49页
案例研究
“怎样对待考试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50页
案例研究
考试作弊之后,他会 努力使自己相信,假 如有机会话每个人都 会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5页
2、观察
谁更高兴,银牌还是铜牌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6页
2、观察
了解自己动机 给孩子什么样奖励
内在动机: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以为该活动 有趣而从事该活动欲望。
外在动机:因为外在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 项活动欲望。
过分充分理由效应:认为自己行为是由外在 原因引发,使得大家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 行为可能性。
赞成
1234567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8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差异 自我定义性别差异
女性对关系相互依存性更高;男性对团体依 存性更高。
社会心理学 自我认知

自我的本质
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的本质与功能
自我的功能 自我的组织功能 内涵:人们可以利用自我图式,帮助我们去 对自己进行了解。 自我图式: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 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 思考的和所识的关于其自身的信息 自我参照效应:人们对于有关他们自身的信 息识记效果更好的倾向。
和谁比较,如何去比较?
三、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主要内容: 1、如何留下一个好印象----印象管理 2、如何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认知失调 理论 3如何认知残酷的自我现实----自我合理化
1、印象管理—世界是个大舞台
为了在世上取得成功,我们作任何事都要摆 出我们已经成功的样子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中的正向偏差 在对100万高中生参加的调查发现:70%的 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中上水平;60%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中上水平;85的 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中上水平。 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 道德、能力更强,未来更幸福。
案例研究
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正确吗?
3、比较
下行社会比较好吗? 同陌生人比较,你会---同团体内的其他人比较,你会---同关系密切的人比较,你会---如果你控制感低,你会----
3、比较
上行社会比较好吗? 同陌生人比较,你会---同团体内的其他人比较,你会---同关系密切的人比较,你会----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
奖励越多,兴趣越大吗?
2、观察
理解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二因素理论 情绪经验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的结 果:首先,我们必须体验到生理的激发;皆 着,再为这个激发状态寻找适当的解释。
案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对自我知觉的逃避—何时逃避自我 知觉
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内在标准或是期望 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又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
去符合内在的标准。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对自我知觉的逃避—为何逃避自我 知觉
结束关于自己的不愉快的反馈。 维护自信、自尊。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 自我知觉: – 自我知觉反映出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 观点: – 自我是社会现象; – 在互动中形成; – 个体按照角色规范行事。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自我知觉理论 库利的理论
• 自我知觉 – 自我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形成。
• 自我知觉: – 自我知觉的形成受到“镜像自我”的影响 – 想象起重要作用
内在的兴趣。 b) 对于不同任务类型的奖励也会造成不同的
结果。 • 以任务为条件的奖励。 • 以表现为条件的奖励。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 通过观察行为理解自己的情绪 • 你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的?
– 体育锻炼之后的邂逅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由于意识不到认知过程,很多时候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依靠“因果
果理论”,或是易于表达的原Fra bibliotek。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 对贝姆理论的回顾与补充
个体对于自 我的内在状 态的认识是 根据他们自 己的外显行 为及外在环 境进行观察 而推断出来 的。
• 过分充足理由效应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 过分信赖外在原因,低估内在原因
• 实验研究:
– 通过游戏学数学 – 读书换比萨饼。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已的 动机
• 慎用奖励,避免过分充足理由效应 a) 当个体的内在兴趣很高时,奖励不会破坏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 你经常内省吗?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 特定情境下个体对自我的关注会提升:
– 知道别人正在注视自己 – 听录音带里自己声音 – 看录像带中的自己 – 注视镜中的自己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对自我的关注
• 过分自我关注
• 相关研究:“女人越美智商越低 ”?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第二节 认识自己的途径
1.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2. 通过行为认识自己 3.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1. 何为内省:
– 个体探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检视跟想法、 感受以及动机有关的内在信息。
2. 内省是个体认知自我的一个来源,但却不 是最主要的来源。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自我知觉理论 库利的理论
•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
– 将他人对自己的想法视为一面镜子; – 个体对自我的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
么看的我。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镜 像 自 我”
个体想象自己 在他人面前的 形象 (我以为别人 看到我什么)
贝姆的自 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有时在线索 是微弱的、 模糊的、不 清楚的,个 体需根据外 在线索去推 断个体的内 在状态。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 自我知觉理论起作用的条件?
个体对某事不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 或是不确定自己的感受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已的 动机
个体想象别人 对自己在他人 面前的形象的 评价 (我以为别人 看到我的这些 什么后会有什 么想法)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个体自己对想 到的别人对自 己的评价的看 法 (我对我以为 的别人的想法 有什么想法)
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个体对于自 我的内在状 态的认识是 根据他们自 己的外显行 为及外在环 境进行观察 而推断出来 的。
• 实验研究
非情绪 解释
引发情绪反 应的情境
个体无 情绪反
应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 情绪也是自我知觉的结果。 – 通过情境来解释生理唤起,时常会经历错误的
情绪。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自我知觉
• 自我概念 •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 – 关于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信念。
• 自我概念的基础: – 自我图式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
梦想中的自 我
可能自我
害怕的自我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自我知觉理论: 米德的理论
贝姆的自 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有时在线索 是微弱的、 模糊的、不 清楚的,个 体需根据外 在线索去推 断个体的内 在状态。
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 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内在状态的两种情况: – 自由选择:真实地表达内在特征。 – 行为迫于外界环境约束:不代表个体的 内在状态。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如何逃避自我知觉 (逃避的方式)
反向行为: 酗酒、嗜吃 、受虐待
较缓和的途 径: 宗教行为以 及灵异活动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的局限性
– 自我归因的结果:个体能够意识到思考过程 的结果,但是觉察不到导致这个结果的认知 过程。
– 例:爱情是盲目的
• 沙赫特情绪的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 首先,必须经历生理唤起状态; – 其次,寻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认解知释标生记理:唤个起体的。
行为和对发生该行 为的环境的解释 • 对情感的知觉依赖于生理唤起程度和认知标记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第五章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本章概述
• 自我知觉的理论 • 认识自己的几种途径(重点):
– 内省 – 观察自己的行为(重点) – 通过与他们比较认识自己(重点)
• 印象管理—逢迎与自我妨碍
自我知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 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