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第六章____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姚项哲惠

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之《社会心理学》姚项哲惠2016.3.4 课程主题:社会动机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动机的概念,掌握动机的产生及动机产生的理论,理清理论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掌握六种动机产生理论教学难点:理解动机产生各因素间联系,理解动机产生理论的发展脉络,掌握各理论的要素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社会动机的概念、社会动机的产生;重点讲授动机产生的理论;完成练习进行巩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课程导入(7分钟):案例讨论:小A被领导要求前来参加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上课没精打采,只为获得证书;小B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希望能学习更多知识,每节课都认真听讲,表示有许多收获。
两人为何有不同课堂表现?教学过程(45分钟):一、社会动机的概念(5分钟)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外在的目标、方向&内在的动力;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社会动机的产生(15分钟)1.内驱力1)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维持和恢复生理平衡状态的产物。
2)平衡状态打破,导致生理性紧张,产生驱使个体恢复平衡的动力。
举例:血液血糖不足,感到饥肠辘辘,想吃东西。
3)生理内驱力&心理内驱力社会动机以心理内驱力和心理性需要为动力源泉。
举例:抛头颅洒热血完成大业的动机Vs.基于生理需要的动机。
2.需要:内驱力在个体心理和意识上的反映。
前提:有内驱力存在;意识到内驱力的存在。
3.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与内驱力对应。
4.动机产生:内驱力&需要+诱因→动机→行为讨论:自己学习助理咨询师课程的动机产生过程。
三、社会动机产生的理论(30分钟)课程小结及练习(8分钟):1.按照驱力理论,动机的产生是为了增加驱力。
(×)2.习得性无助导致成就动机低其主要是因为(C)A 容易退缩B 避免失败的恐惧C 对成功的希望小D 不想成功3.动机的认知理论包括(ABCDE)A 本能论B 驱力理论C 自我效能理论D 习得性无助理论E 需要层次理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重点

错位冲突:一方可能有客观的理由,也意识到分歧的存在,但不针对问题本身;
错误归因的冲突:双方对分歧没有准确的知觉;
潜在的冲突: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对这种分歧没有感觉;
虚假的冲突:双方有分歧但这种分歧没有客观基础。
在工作关系中,根据冲突的性质,可以区分为工作性冲突和情绪性冲突。
七、冲突的实质和类型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的关系。
人际冲突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即双方在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
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及对各自权利、义务上有不同理解;
二、 掌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三、 掌握动机的性质
四、 了解动机的类型
五、 了解几种主要动机类型,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六、 掌握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七、 掌握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区别
第六章
一、 掌握基本概念
社会感情、情绪归因、情感智商、同理心
二、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四: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两类加工操作:一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即把个体当作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二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此模式试图整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意识参与,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与努力。
六、掌握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三因素理论)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动机

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
所起的作用分) • 主导动机是指在活动中居于主要 的、支配的地位的动机; • 辅助动机是指居于次要的、辅助 的地位的动机。
4、正确的和错误的动机(动机的性
质)
• 最重要的两种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 和交往动机 •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的内在动力
•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2、动机的特征
(一)动机的强度:有强弱之分
越缺乏什么,想得到它的动机就越强 指标:行为的力度与持续性 (二)动机的清晰度:动机指向目标的意识程度 口头报告法: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好朋友---女朋友 (三)动机的更替:存在两种以上动机(目标),不能 同 时满足或不知如何选择,产生动机冲突
• 其次,唤起行动之后,动机指导个体始 终将活动趋向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表现 出将活动引向他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 再次,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动机可 以加强行动的力量,强化活动的目的。
• 最后,动机的最佳水平取决于所 要完成的任务的难易程度。比较 容易的任务,工作效率随动机水 平的提高而上升,动机的最佳水 平较高。如果任务越是困难和复 杂,最佳动机点就越低。动机水 平超过最佳动机点后,工作效率 随动机水平的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这个原理通常称为耶克斯-多德 森定律。
(二)、亲和动机( need for affiliation,合 群动机)
1、定义:个人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 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在欲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关禁闭 惩罚 2、为什么有亲和动机? 1)、本能:鹅、婴儿的依恋/ 结群生活合作 生存 2)、后天习得的:不和群受排斥 3)、焦虑---亲和假说(Schachter,1959) 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动机强
04节社会心理学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37 39
研究表明,侵犯行为与去个性化密切联系。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 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
心理学家认为,
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 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 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 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 的侵犯行为增加。
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3
挫 折 与 攻 击 关 系 写 照
24
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
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 不一定引起侵犯。
图2-4 挫折-侵犯理论模型
25
伯克威茨认为,
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 状态即愤怒。
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 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 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 利身心健康。
20
(2)洛伦茨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 种本能,具有生物保 护的意义。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人 类生活不可避免的, 为避免侵犯及其“升 级”,应采取耗散侵 犯本能的办法,如发 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21
猎豹的弱肉强食 羚 羊 的 妻 妾 之 争
知更鸟的领地之争
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
攻击反应的持续时间(秒)
6 5 4 3 2 1 0
无暴力电视
暴力电视
男孩 女孩
50
34
专栏2-9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 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 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35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①哲学方法论(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③具体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观察法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方法现场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3)被试的痛苦3.遵循原则:(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1908年.英.麦独孤※※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导语: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主要的社会动机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1)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
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2)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
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课件 (2)可编辑全文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 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 做好、想超过他人的,其抱负水平高。
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 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孩子的教育)
4.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如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 境中,无人作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 的评价。(社交场合的“落单”)
13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 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如:危机干预。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隔离(剥夺)者 (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 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 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沙赫特研究: 经历过不安的人会具有更强烈的亲和倾向,“死里 逃生”如:囚徒和修道士的痛苦和不安)
12
(二)亲合的作用
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例如爱的需要,交往 与尊重的需要。
2.获得信息 人在孤单时信息来源很少,亲合使个 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孤陋寡闻)
(不断获得信息,生活的变化与交流,是个体的需要。因 此,坐牢、关禁闭,剥夺与外界交流的自由, 是一种严 厉的惩罚措施。)
3.减轻心理压力 高兴时愿意与他人同享快乐,痛 苦时希望他人帮助排忧解难。
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麦克利兰 德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儿童读物中的故事内容所表 现的成就动机,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 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成正比)
20
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即权力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 系(男孩为-0.08,女孩为-0.38)。接 受定时制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 出较多的依赖。 • 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男孩为0.40,女孩为0.54)。 • 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 制易使婴儿遭受挫折,挫折使其依赖性 增强,进而使其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 现出较多的依赖性。
• *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 (1)均衡作用homeostasis是指人体保持体温、 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 状态的平衡机制。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 自动平衡的功能,当某些方面出现失平衡时,就 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 • (2)需求need:是指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 她导致个体产生内驱力 • (3)内驱力drive:一种驱动个体采取行动,去 补充需求,恢复平衡的内在力量 • (4)本能instinct:个体天生的、由遗传因素决 定的行为倾向。 • (5)诱因incentive: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 外在刺激。
• (一)奖励(reward) • 狄西指出奖励有两种功能: • (1)控制功能——物质性奖励——减弱内 在动机 • (2)信息功能——评价性奖励——加强内 在动机
• (二)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与自我决 定的影响(self-determined) • 鼓励人们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感,加强自 主权,能更好地提高内在动机水平。 • (三)外在动机施加者的行为特征 • 艾曼贝尔的研究:可能发展子女内在动机 的父母的特点:较少权威和限制,鼓励独 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注重理性。
• 研究表明,个体亲和动机的强度与幼年时 期形成的依赖倾向有关,而依赖倾向又与 母亲的抚育方式有关。西尔斯(Sears, 1953)等人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首先观 察学前儿童(共40人)在各种场合所表现 的对教师、同伴、及游戏情境中代表父母 的角色等的依赖行为。
• 然后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 期的抚育方式。母亲的抚育方式分为两类: (1)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 断奶等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 • (2)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 抚育。 • 结果发现,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 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
• (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指人们 不是由于对活动有人为了争取先进工作者而努力工作;有人为了 避免批评而完成工作要求等。 • 总之,个体认为自己主要是对活动感兴趣而参加活动, 那么为了获得某个外部目标,那么就是被外在动机所 驱使;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参加活动是为了获得内部目 标,就是被内在动机驱使。
二、动机由需要激发
• 麦独孤(McDougall,1908)把人的本能作 为人的行为的动机,本能具有动机作用。 后来一些心理学家用需要来代替本能的概 念。 • (一)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 (二)需要缺乏而激发动机
• (一)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 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 的反映。 • 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 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二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 东西有求足之感。 •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起源,动机是推动人 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们的需要有某种特定的 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 活动。
(二)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缺一不可 个体获得成功的方式来源于不同的动机。 • • • • 莱维特(Leavitt,1983)的研究: 1、内在取向模式(Intrinsic-direct style) 2、竞争取向模式(Competitive-direct style) 3、权力取向模式(Power-direct style)
• 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 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 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 • 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 独、无助、焦虑和恐惧。 •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 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 标志。
• 从种系发展来看,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 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 的生存方式。
一、社会动机的定义及其分析
• 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有人说是表达人
的动机的社会的方面(加藤义明,1987),也有 人认为人的动机以它的本性而言是社会的,故动 机也不可以称为社会动机(朱智贤,1989)。
• (一)动机定义 • 1、动机( motivation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 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第六章
社会动机
1、社会动机概念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内在社会动机和外在社会动机的涵 义和关系 3、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与研究 4、成就动机的培养与训练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6、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与价值
第一节 社会动机的概述
• 一、社会动机的定义及其分析 • 二、动机由需要激发 • 三、动机与活动效率
2、动机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 (1)活动性(activity) • 个人怀有某种动机之后,能对其行为发出 推动作用,表现为对其行为的发动、加强、 维持、甚至中止。 • (2)选择性(selectivity) • 具有某种动机的人,其行为总是指向某一 目的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其行为表现出明 显的选择性。
• 墨瑞(Murray,1938)第一次尝试采用投 射测验( projective testing)或主题统觉测 验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来研究 个体的需要。把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 •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个体 内部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要素(如水和食物) 消耗到某种程度时即够成的缺乏状态。 • 2、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凡是 生理需要以外的需要都是心理需要。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 一、亲和动机 • 二、成就动机 • 三、权力动机
• 心理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还要多,而且更 为复杂,以下只探讨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 几种。
• 一、亲和动机
• 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e)是指个 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 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社团活动等。
• 1、内在取向模式(Intrinsic-direct style) • 是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人们喜欢任务的要求和挑 战,把他们的活动与自身内在的优秀标准进行比较。 • 2、竞争取向模式(Competitive-direct style) • 由外在动机所激发出来的行为,人们把自己与他人或 者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这类人不仅想成功,而且想 胜过他人。对这些人来说竞争是完成任务的不可缺少 的方面。 • 3、权力取向模式(Power-direct style) • 是由外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人们试图控制别人,或者 控制其他资源、环境,以完成任务。这类人工作中常 常把任务分派给他人完成,但是同时保持着控制权, 操纵整个环境。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需要缺乏
焦虑状态
动机
行为
新的需要
需要满足 焦虑平息
目的
动机
合成性动机倾向
意图形成
行动的启动
行动
三、动机与活动效率
• 1、内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 认为两者是线性关系,既动机、驱力、唤醒水平 提高,活动的效率也相应提高。 • 2、倒U型理论(inverted-U theory)或耶基 斯· 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 认为两者是曲线关系,既高动机与低动机与低水 平活动联系,而中等动机与高活动效率联系。
动机与活动效率
理想 水平 活 动 水 平 倒U型理论 驱力理论
低
低
中等 动机强度
高
三、动机与活动效率
• 两种理论都相对正确,这主要决定于活动 的性质和难度。跑步等需要体力的活动, 内驱力理论是正确的;智力活动需要复杂 的、控制的、协调的活动,则倒U型理论适 用。 • 社会生活中激发人们的动机还有很大的潜 力。詹姆斯指出人只用了头脑和身体资源 的极小部分。按时计报酬的工人只发挥了 20%-30%。
• 亲和动机的强度还与个人所处的情境有关。 个人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会产生较强的 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动机。 • 沙赫特(Schachter,1959)以62名女大 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这一问题。将被试分 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 • 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 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 她们身上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 苦但无伤害。
(二)动机的复杂性
• 1、动机与与行为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 (1)有些行为具有明确的动机而有些行为的动机不是 很明确。 • 两类行为:
–A、表现性行为(或内因行为)(autochthonous behavior): 如健康的人走路时脚步的轻快,不是动机性行为。 –B、应对性行为(或外因行为)(allochthonous behavior): 如努力工作、追求目的等,属于应对性行为。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排 斥作用。 • 狄西(Deci)的研究: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并不 是简单的相加的关系,而高度的外在动机会妨碍 高度的内在动机。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对由内在 动机引起的行为给予奖励,会因此而削弱内在动 机。 • 但是,也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也可以排除外在 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如个体对某一活动非常 熟悉或者具有某种人格特征或工作习惯,或者内 在动机非常强烈等,都能够使外在动机变得不重 要。
• 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谁要是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 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 • 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亲和动机可能有 某种生物学的根源。
• 但亲和动机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 特点决定的。 • (1)人的幼年期特别长,而幼年期的生 活尤其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 (2)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危险时,也需 要他人的保护。 • (3)从事活动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 助。 • (4)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生 产劳动,不能没有分工协作、经验传递、 信息交流。所以,亲和动机根源于人类的 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