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声音在音乐与文学中异同

合集下载

浅析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浅析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浅析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及影响张俊霞文学与音乐同属于文艺的大范畴,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文学与音乐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音乐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而文学只能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描绘,间接地影响人的心情。

音乐的材料与感情形式相对应,文学的材料与感情内容相对应。

此外,在艺术材料的普遍性方面,由于语言可以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而音乐的音响与现实的音响完全不同,因此,文学的普遍性在社会生活方面要甚于音乐;但语言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含义上,而音乐的音响如音调的抑扬顿挫,建立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具有深刻的广泛性。

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普遍性上,音乐要远远甚于以语言作为材料的文学。

可以说,文学属于想象艺术,它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不直接形成形象,而靠词义的概括性去描摹形象,描摹的内容是确定的、具体的。

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塑造形象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声音是音乐家按一定的审美原则创造出的音乐,使听众产生一定的/形象0,愉悦听众。

相对于文学,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要依靠听众的听觉去感悟。

但从艺术形象存在和展示的方式来看,文学与音乐同属于时间艺术和动态艺术。

文学与音乐本是同根生成,它们发展成为两种各自独立的艺术以后,分别具有了自身的特点,产生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到了一定阶段,又开始互相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扩大了它们各自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它们的内涵,促进了各自的繁荣和发展。

一、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本是同根生成我们在谈及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时候,常常说/书画同源0。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深入研究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样式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和音乐或说音乐与文学,其实也是同根生成,二者互相分离,就不会有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诞生。

事实上,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那些艺术大师们,无一不是触类旁通的艺术全才。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声音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声音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声音表达技巧音乐与声音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能够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音乐与声音的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如描写、对话、节奏等,它们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的世界。

首先,音乐和声音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生动的描写,作家可以将音乐和声音的魅力传递给读者。

例如,当描写一场音乐会时,作家可以通过详细的描绘乐曲的旋律、乐器的声音、演奏者的表情等来让读者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这种描写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和比喻等手法来增强效果,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音乐的声音,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其次,对话也是音乐和声音表达技巧的重要部分。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作家可以通过语气、节奏和音调等来传达情感和信息。

例如,在一段激烈的争吵对话中,作家可以使用短句和断句来表现紧张的气氛,加快对话的节奏,使读者感受到冲突的激烈和紧张。

相反,当描写一段浪漫的对话时,作家可以运用柔和的语气、抒情的词汇和缓慢的节奏来传递爱情的甜蜜和温暖。

此外,节奏也是音乐和声音表达技巧中的重要要素。

通过改变句子的长度、使用重复和变奏等技巧,作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感,使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音乐性。

例如,在描写一场战斗的过程时,作家可以使用短句和快速的节奏来表现战斗的紧张和激烈。

相反,当描写一段宁静的自然景色时,作家可以使用长句和缓慢的节奏来传达出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还有许多其他的音乐和声音表达技巧可以运用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通过使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通过音乐和声音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使用隐喻、比喻和符号等手法,作家可以将音乐和声音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联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音乐和声音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巧妙的表达技巧,作家可以将音乐和声音的魅力传递给读者。

通过描写、对话、节奏等手法,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和声音效果,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的世界。

声音的分类

声音的分类

声音的分类
声音是一种沟通的媒介,它是由声学波或各种机械噪声及其它声音所构成。

声音在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想法、传达信息、提供社会服务、抚慰心灵等。

声音的分类可以根据其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来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文学声音:文学声音是指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声音。

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声音可以是故事叙述者的声音,也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或省略句中所给出的声调。

这种声音可以帮助作者表达抽象概念,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二、语音:语音是指母语、方言或其他语言中使用的口头表达。

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有效地交流,传达信息。

三、音乐声音:音乐声音是指音乐中使用的音响。

它可以提升情绪,改变状态,缓解压力,激发创造力,抚慰心灵等。

四、机械噪声:机械噪声是指机器或机械装置运行时产生的声音。

它可以作为警报和记号来提醒人们注意,从而保证人们的安全。

五、自然声音:自然声音是指来自自然环境的声音,例如海浪、风声等。

这些声音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放松情绪,从而提高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声音的分类依据不同的领域展现出来的功能可以分为文学声音、语音、音乐声音、机械噪声和自然声音。

它们在各自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表达想法、传达信息、提供社会服务和抚慰
心灵等。

声音不仅仅是单纯的噪音,它拥有很强的能量,它可以表达思想,传达信息,传达情感,缓解压力,改变状态,促进创新,监控安全等。

学习并认识不同类型的声音,加深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的。

音乐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与表现

音乐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与表现

音乐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与表现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它们都是人类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媒介传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和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音乐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音乐和文学都是一种语言形式,它们通过声音和文字来传达信息。

音乐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来表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句法结构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虽然它们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都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音乐和文学都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其次,音乐和文学都能够创造独特的情景和氛围。

音乐通过声音的变化和组合来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例如欢快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愉悦,悲伤的音乐会让人感到伤感。

同样,文学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事方式来创造出各种情景和氛围,例如细腻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音乐和文学都能够传递深层次的意义和哲理。

音乐通过抽象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动人的灵魂。

同样,文学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叙事方式来传递思想和哲理,它能够通过故事和人物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的生活和价值观。

音乐和文学都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此外,音乐和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是音乐家还是作家,都需要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感受,从而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音乐和文学的创作过程都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情感的宣泄,它们都需要艺术家的用心和努力。

在中国文化中,音乐和文学一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不仅擅长文学,也会演奏乐器。

他们通过音乐和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古代的诗经就是一部集音乐和文学于一体的作品,它既有优美的诗歌,也有动人的音乐。

古代文人常常会在作品中引用音乐元素,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和文学——探索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和文学——探索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和文学——探索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音乐和文学,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在创作和表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音乐和文学之间虽然各自具有其独立性和独特之处,但其实它们之间还有着许多相互联系和互补之处,本文将探索这些联系和互补,并尝试分析其深层次的内在关系。

一、音乐和文学的共性1.传递情感音乐和文学都可以通过表现出人们的情感而感染人们的心灵,在传递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音乐可以透过旋律和和声来表达情感,而文学可以通过字句和情节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

两者虽然表现方法不同,但都能够深刻地打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带来力量。

2.表达主题音乐和文学都可以通过表达主题来体现其深刻的内涵。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来表达个人或群体的思想、信仰、情感和价值观,而文学则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形象等来表达更为复杂的主题。

这些主题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思考,从而对生命有所启迪和感悟。

3.艺术创作音乐和文学都是艺术创作的形式,都需要艺术家的天赋和经验才能够完成。

在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和作家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感悟和创作理念,从而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

两者都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技巧基础。

二、音乐和文学的互补性1.音乐和文学的互补体现在:音乐可以通过音乐形式表达出文学作品中难以言语的深层情感和丰富色彩;而文学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出音乐中并不是很直接的音乐主题、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背景等。

2.例如:歌曲旋律和歌词内容的关系。

在流行音乐中,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往往是密切相关的,在旋律中反复出现的相同音乐主题很大程度上与歌词中表达的观点、情感和故事情节紧密相连。

比如王菲的《传奇》,旋律简洁而极为动听,歌词内容则表达了时间的推移、人生的变化和无法逆转的命运等主题,旋律和歌词的结合,使得歌曲既具有强大的音乐力量,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3.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音乐和文学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也有互补之处。

音乐与文字的声音与表达

音乐与文字的声音与表达

音乐与文字的声音与表达音乐是一种极具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与旋律传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音乐和文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音乐可以通过声音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情感细腻和情感深度,而文字则可以为音乐提供更加准确和具体的表达。

音乐中的声音是通过乐器、歌唱和其他声音效果产生的。

它们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音调,能够触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悲伤的乐器声音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悲伤和痛苦,而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们感到愉悦和快乐。

音乐的声音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动人们的灵魂,让人们在听到音乐时产生强烈的共鸣。

然而,音乐的声音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具体的观点和意义的。

音乐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形式,它依赖于听众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相比之下,文字则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表达。

文字可以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来描述和阐释音乐的情感和意义。

在音乐评论家的文章中,他们常常使用丰富而准确的词汇来描述音乐的特点和效果。

这些文字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此外,音乐和文字也可以相互借鉴和加强彼此的表达。

音乐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具体的信息和概念。

例如,在古典音乐中,作曲家经常使用标题来描述音乐的主题和情感。

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醒着听众关于命运的反思,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

这些标题为音乐赋予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含义,使得音乐的表达更加深刻和丰富。

相反地,文字也可以受到音乐的影响,使得文字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许多作家在写作时会受到音乐的启发,通过使用诸如节奏、重复和变奏等技巧来营造文字的韵律和节奏感。

这种音乐般的写作风格能够使读者更加享受和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

综上所述,音乐和文字是两种不同但相互依存的艺术形式。

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和思想,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文字则通过具体的描述和解释为音乐提供更准确和明确的表达。

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借鉴,丰富并加深了人们对音乐和文字的理解和欣赏。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音乐和文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出美妙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探讨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音乐与文学的共同点音乐和文学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它们都通过语言和符号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需要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音乐和文学都可以通过节奏、韵律、情感等元素来打动人心,引发观众或读者的共鸣。

二、音乐对文学的影响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音乐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灵感和背景音乐。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听音乐,以此来激发灵感和情感。

音乐可以帮助作家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音乐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情感和氛围。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会引用音乐的名字、歌词或旋律,以此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描绘场景的氛围。

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与文字相辅相成,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三、文学对音乐的影响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同样也是双向的。

首先,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歌词和故事情节。

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例如歌剧、音乐剧等。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为音乐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文学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来影响音乐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一些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音乐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和诠释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案例分析1.《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原著。

音乐剧《悲惨世界》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音乐剧中的歌曲旋律和歌词表达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雨果的作品。

2.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音乐作品。

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以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为例

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以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为例

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以声乐作品《青玉案· 元夕》为例摘要:音乐与文学从起源到发展都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无论是古诗词版的还是歌曲版的《青玉案元夕》,都用不同的形式将忧郁的心情表现的淋漓精致,音乐可以利用声音的表现力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准确、完整地展现给受众,文学能够为音乐提供一定的创作素材,。

文学与音乐各自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而文学只能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描绘,间接地影响人的心情。

关键字:音乐与文学;青玉案元夕;古诗词歌曲一、文学与音乐的渊源音乐和文学同是两种文艺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他们表现着共同的主题、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与音乐各自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而文学只能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描绘,间接地影响人的心情。

音乐的材料与感情形式相对应,文学的材料与感情内容相对应,美妙的旋律、丰富的情感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当音乐遇到文学,外在表现为歌词,内在表现为艺术风格,二者的在艺术表现上有着多样的联系和区别。

因此,文学的普遍性在社会生活方面要甚于音乐;但语言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涵义上,而音乐的音响如音调的抑扬顿挫,建立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具有深刻的广泛性,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普遍性上,音乐要远远甚于以语言作为材料的文学,虽说两种文艺表现形式都以独立的形式传承,但当音乐遇到文学,它们都不再孤单,成为人们内心共同的情感表达。

二、赏析古典文学《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由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作,辛弃疾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南宋的英雄词人, 能文能武, 是历史上少有的经世济国之才。

他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金报国的一生, 却也是忧愤不得志的一生。

南渡以来, 他处处受排挤, 不是被闲置, 就是走马观灯似的被调任, 空有一腔热血而不得重用, 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声音在音乐与文学中的异同摘要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对构成音乐和文学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种类的物质材料——声音进行了探讨,分析、比较了两者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的地位作用、属性归属、表现对象的确定程度、最终存在方式四方面的异同,进而达到对音乐与语言本体的片言理解。

关键词:音乐文学声音语言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切艺术都是有声音的。

声音作为艺术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艺术中都有表现,而且声音作为一种存在物,它承载着艺术更多的隐喻内涵。

作为理想的产物,艺术家在叙述或表现的时候,对象的理想性“只能在一种因素中被表述”,而“声音就是这种因素的名字”,于是“声音被听见”。

因此,就艺术而言,声音都是隐喻的。

不仅如此,除了这些由符号发出的声音以外,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为了增强其隐喻性,还会根据心灵需要,制造一些别有意义的声响,这些声响也都是某种隐喻的表现。

那么,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中有哪些异同呢?一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作用不同音乐、文学,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毫无瓜葛。

的确,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各有各的形态、功能、规律价值等。

然而这些绝不是使两者永远平行发展而无交点的理由,科学与音乐尚且有不少共同之处,而同属艺术系统的文学则更有与音乐相比的资格。

其实,关于音乐与文学比较的论述,古今中外历史已久,人们早已习惯用文学的方式去解释和理解音乐,以致有些人甚至认为音乐是音响化的文学。

这种认识虽然有些偏激,但的确说明了音乐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血肉不分的联系,这一点无可厚非。

完全不必惊讶于这样的分析,由于共同的表达目的(情感),成就了他们并存的可能,更由于共同的表达媒介(声音),提供了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的依据。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白居易以“嘈嘈”摹拟粗弦发声的厚重、喧响,以“切切”摹拟细弦的尖细、急促,以“嘈切”的交替来表现不同的音高、色彩的声音之对比变化。

这是以语言之声模仿乐器之声的名句。

在此声音成为两种艺术媒介的联结点。

音乐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声音作为物质的材料的,经过艺术创造的声音动态,使音乐产生无穷的魅力与独特的价值。

文学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的语言作为客观媒介的,语言则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媒介都必须凭借声音,亦必须运用声音动态的表现力,没有声音,这两种艺术都将难以存在。

虽说声音是音乐和文学共同的媒介材料,但其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所占的分量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从它诞生之日直至今天,总是以音响标志着它的存在,无论原始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毫无例外。

如同绘画的色彩和线条、雕塑的造型与形状一般,音响是音乐唯一的物质表现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音响就代表了音乐本身,它就是“音乐的基本目的”。

削弱音响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任意加入或夸大其它非决定因素,其结果只能导致这门艺术的毁灭。

纵然有人会以乐谱的可视性来作为反例,但毕竟读谱只能依靠内心听觉感受作品的美,这一感受过程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即使畅通无阻,却也早已失去了音乐原有的特质,并非音乐艺术的最终目的。

因此,音乐以音响作为感性材料是毫无疑问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声音自身之中。

而文学的语言从视觉上看表现为文字,此刻的文字是一种思维的代表符号,是作家内心的物化或外在形式,它不代表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含义和指向;而从听觉方面看,文学语言又具有可读性,其能发出声音的特性和音乐是相似的,但文学的声音绝对没有像声音在音乐艺术中那种独特的优越性。

诚如黑格尔所说,在诗里,声音被“降为心灵的一种单纯的标记”,“当作本身无价值无意义的符号来用”。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或倾听朗读所获得的感性审美形象已远远超出了文字自身的符号性功能。

二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属性不同声音作为音乐和文学共同的媒介材料,不仅在各自艺术领域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其属性也是截然不同的。

声音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声音在音响角度呈现出的诸如高低、长短、强弱、明暗等物理属性。

人耳能听到的所有的声音,包括乐音、噪音、人声、物声都具备上述四种属性。

而社会属性则是指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使声音具有语义指向的、能在人类之间起到交流媒介作用的声音的属性。

而具有这种社会属性的声音只有、而且只能是人声。

音乐的声音从传统意义上理解似乎只包括或只表现乐音,而自然界中的各种噪音、动物鸣叫、物体所发出的声音、人声等,仿佛不在音乐范畴之列,然而放眼现代,这些声响早已被音乐家们运用到具体创作之中,并赋予其一定的含义使它变为音乐中的音响。

也就是说,音乐所用的声音涉及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而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具备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四种自然属性,因而声音的自然属性在音乐中成了发挥功能和构成音乐要素的主角。

比如,音高和音长的组合构成了在音乐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旋律;音长和音强的结合则构成了音乐赖以存在的节奏架构;而音色的变化再加之音程关系的不同则形成音乐艺术由此而丰富的和声。

其它的音乐表现要素诸如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的形成和变化均是由于声音物理的自然属性的变化。

由此看来,声音的自然属性在音乐中起主要或主导作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音乐自身最本质的属性,虽然由于人为的因素使音乐产生了诸如风格、地域等社会性因素,但毕竟这些社会性因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而不像其自然属性一般是世界性的“绿色通行证”,即自然属性使音乐没有国界。

而在文学语言中起作用的不是声音的自然属性而是它的社会属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人们之所以能够互相明白和了解,是因为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因素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家”一词从其音响效果看可以有多种替代物,如英文的“home”、俄文的“goma”,法文的“maison”等等,但无论读音(属自然属性)如何变化,“家”所代表的“温馨的港湾”的含义却是没有区别的。

由此可见,声音的自然属性不是语言的决定性因素,温柔和善的低声细语和粗暴鲁莽的狂喊乱叫不会改变同一语言特指的含义,即使说话效果截然不同。

这一点更突出了语言中人为因素的重要性,这是声音的自然属性在语言领域无法改变和达到的。

三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表现对象的确定程度不同正是由于音乐中起决定作用的声音的自然属性才导致了音乐音响表现对象(主要是情感)的不确定性。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田园”与语言或现实中的田园是一回事吗?它就是指某某地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吗?那里有草地、花园、丛林、田舍、恋人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音乐音符是声音的载体,它自身并无意义,而音符组成的音乐作品之所以有意义、有指向性,不是因为声音的缘故,而是声音的媒介性质引发了受众的心理反映,所有的形象和意义,全然是联想、想象的结果,这种联想、想象因人、因地、因时而出现纷繁复杂的差异,这种差异便是音乐中声音表现对象的不确定性。

奥地利哲学家舒茨曾说过,“音乐中的意义无法证实或证伪”,“无论是一段音乐或一个音乐主题,都不具有语义的性质”。

而当人们非要用语言为音乐找到一定的“对应物”时,已经不是从音乐自身出发,而是赋予了音乐一定的人为功用性。

文学中的语言所表现的声音对象总能找到与之相称的“对应物”,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同一性或直接性。

如小说《祥林嫂》就是对“祥林嫂”这位女性形象命运的叙述,即使“祥林嫂”是位虚构的、在现实中可能身首异处的人,但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呈现在眼前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农家的劳作景象更是情趣万分,你会情不自禁地边欣赏边给身边的朋友描述,声音也会非常响亮、清爽。

其中的“无赖”一词所指虽然已经不是让人厌恶的泼皮,但他的特殊感情也已经淋漓尽致的表露无疑。

总之,文学语言所表现的对象是确定的、有指向性的,无论被谁感受或理解,总会与某种程度的对象相吻合,这一点是音乐艺术永远无法做到的。

四声音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方式不同声音和语言分别是音乐和文学的表达媒介,它们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中却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着,正是这种最终的存在方式,决定了音乐和文学各自的艺术本质。

音乐声音从其物理属性方面来说,其产生是外力作用于发音物体使其振动的结果,其传播则是依靠发音物体使周围空气产生振动的结果,它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象,它的存在没有积累,它的产生就意味着消亡,然而它却的的确确存在着,那么声音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在人的观念中!由于声音的展开方式体现了一种时间上的先后,而当人们在体验这种物理的时间过程时,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感受被激发,物理的声音随即变为观念的声音,这时的声音是在横向的时间推移中产生并延续的。

所谓声音的随生随灭是指物理性的消失,存在的却是音乐声音的本质。

我们知道无论多详尽的乐谱,也无法精确地记录事物运动的内在韵律,非常确切地记录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非常确切地体现人类感情性质与感情色彩的微妙差异。

要使乐谱潜藏的东西得到挖掘,使无法记录的东西得到弥补与丰富,全凭表演者的出色再创造。

可以说,经过表演家的成功再创造,音乐作品已经成为同时闪现着两者光芒的新客体。

这个客体既吸收了表演家主体的天才,主体亦在作品精神的诱发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于是主客体彼此的美互相交融,形成了一个具有新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与音乐相比,既然语言的可读性、文字的可视性并非文学真正的目的,那么作为文学媒介的语言到底以什么方式来体现和代表文学的本质呢?这得从语言的语义性、指向性说起。

正如前文所说,文学语言是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描述,它以文字的形式传达了许多显性、隐性的意义和内涵,这时文字担当了语义的载体,它自身虽然毫无意义,但由于语言内涵的对应性,便赋予了它体现文学本质的殊荣。

因此,从文字与语义的对应性上讲,文学语言是以一种纵向的空间存在方式来履行体现文学本质的重任的。

当然,这种存在更需要人的观念的参与,这一点与音乐没有区别。

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想象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心理活动,它逐步深入地贯穿于阅读的始终。

读者对艺术形象从“形”的感知,到“意”的把握,再到“神”的领悟都离不开想象的再创造。

由此可见,以语言建筑的文学形象只有通过读者的再创造想象活动,才能以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立体形象活在审美主体的心中,才能真正完成主客体共同塑造的过程,并为主体接受。

同时,欣赏主体在这种自由的再创造中,创造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在逐步深入欣赏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亦获得与作家共同创造的美感与愉悦。

通过对比发现,音乐与文学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区别。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差异,促成了两种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造就了诗乐合璧的多种形式,把百花争鸣的艺术园地装点得五彩缤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