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二者之关系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二者之关系

姓名:万石正学号:1002405015 班级:汉语言文学五班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之关系自古,中国音乐与文学便有密切联系。

在中国上古文学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乐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

所以,我国古代所讲的“乐”,常常不是单指音乐,而是包括了诗、乐、舞在内的。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也是从音乐中脱胎出来,如《诗经》中就有很多的诗歌是直接采自民间的歌谣,而我国南方楚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楚辞”,亦是发轫于巫术,而巫术直接通过音乐与舞蹈来表演。

在《尚书·尧典》中曾记载着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里的“典乐”,即是包括了诗歌在内的,实际上也还有舞蹈。

后来《礼记·乐记》中曾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音乐”与“文学”更是不可分割的,统治者们在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强调其教化作用。

毛诗大序中曾讲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可以起到补察时政,教化人心的巨大功用。

并且,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时的乐并不只是简单的艺术,不止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要求人们从内心很自觉的去服从礼的规定,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心悦诚服的按照礼的规定来实行应该有的行为举止。

到了魏晋时期,音乐与文学无论是在演奏形式上,还是在创作的技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但恰恰是这样特殊的环境,使得任宦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等,他们在中国的学化和音乐史上都写下了不同凡响的一页。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艺术形式,虽然表现方式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音乐和文学都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传递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精神。

本文将探讨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从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音乐对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小说中描写一场悲伤的别离,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背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读者对情感的共鸣。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渲染气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

此外,音乐还可以为文学作品赋予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可以借助音乐的节奏感,使诗句更加流畅和韵律优美。

另一方面,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意象,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音乐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情感和思想,进而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受到了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启发。

雨果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使他能够创作出如此宏大和激情澎湃的交响乐作品。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也可以被音乐家用音乐语言来表达。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和组合来表达情感和意象,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相呼应。

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可以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交叉借鉴。

有时,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会借鉴音乐的创作方法和结构。

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包括主题的发展和变奏,这种创作方法也可以被应用到文学创作中。

作家可以通过主题的发展和变奏,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另一方面,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也可以借鉴文学的叙事手法和结构。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被音乐家用音乐语言来表达,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古代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关联

古代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关联

古代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关联在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之间的关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其共同的起源、相互的影响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的关联可以追溯到它们共同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发展出文字,但却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交流信息。

音乐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和节奏传达情感和意义。

而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和传播信息。

于是,文学开始发展起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然而,即使有了文字,音乐仍然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次,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音乐可以通过歌词来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很多作品都有相应的曲调,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演绎和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样地,音乐也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来激发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其感染力。

因此,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常常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共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社会中,文学和音乐艺术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学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而音乐艺术则通过表演和演奏,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观众和听众。

在古代社会中,文学和音乐艺术常常成为社交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宴会和庆典上,人们会朗诵诗歌、歌唱歌曲,以表达对主人的敬意和祝福。

这些文学和音乐的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社交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的关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但文学和音乐仍然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现代的音乐也常常借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通过旋律和歌词来传达。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同属于艺术范畴的音乐与文学,表面上似乎是殊不相关的两种文艺类型。

然而,从艺术的本质上看,它们都是指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与音乐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音乐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而文学只能用具体的情节和形象描绘,间接地影响人的心情。

音乐的材料与感情形式相对应,文学的材料与感情内容相对应。

此外,在艺术材料的普遍性方面,由于语言可以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而音乐的音响与现实的音响完全不同,因此,文学的普遍性在社会生活方面要甚于音乐;但语言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涵义上,而音乐的音响如音调的抑扬顿挫,建立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具有深刻的广泛性,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普遍性上,音乐要远远甚于以语言作为材料的文学。

文学是音乐的基石。

有人说文学是音乐之母。

还是以一首古诗《长歌行》为例吧,它是一首乐府民歌,其中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勤劳耕作的形象和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是给人启迪的人生哲学。

另外《诗经·小雅》中的诗大都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周王朝时期天王、诸侯国国君和卿大夫们招待宾朋时那种大排筵宴、歌舞升平的情景。

可以肯定的是,这既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歌的歌词。

古代多数的歌曲都是由诗词演变改编过来的。

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再现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还是泰番德尔、萨福、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诗歌,无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剧作家的戏剧,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

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

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能在音乐的律动中,通过听觉感受对文学形式加以解读和诠释,感受文学的哲理性思想。

不仅如此,音乐和文学有很多时候还是被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某一个新的艺术作品之中,例如歌曲、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等。

“词曲联袂亦为歌”。

音乐和文学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非歌曲莫属。

以《小河淌水》歌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小河淌水》是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和旋律基本是按照民歌原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作曲家后来编配的。

其歌词借月光,流水和清风,表达出妹妹在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来相会的无限柔情。

歌词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十分优美。

如果尝试着把歌词作为一个诗歌小段来朗诵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它文字的节律中,从它的平仄四声中,从它的抑扬起伏间感受到一种音韵的律动,再加上其中“阿妹”的那种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诉说。

可以说,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已经是具备较强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了。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是音乐工作者到云南采风的时候发现、记录并改编的。

因此,这首歌的旋律和音调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小河淌水》运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这也是作曲家在整理编配的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

歌曲的旋律紧紧契合了地方语言文字的声腔音调和语句的抑扬顿挫,因此极具云南地方特色,且清丽流畅、婉转动人、十分柔美。

由于采取的是中国民族调式,符合民歌的特色,当然也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首经过重新编配的云南民歌以原始民歌的独特魅力。

由于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使这首歌的旋律十分贴切地符合了歌词中蕴含的音律,升华了原来那种简单的吆喝和呼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是具有文学审美性的。

当然,表达情感是每一首歌曲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旋律的牵引,“阿妹思念阿哥”的情感在这首歌曲中才得以更好的表现和升华。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重要的艺术形式,二者可以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情感,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优秀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特点特色和当代状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与古代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文人学士们不仅擅长诗词歌赋,更是懂得音乐,他们常常将自己的诗词配以音乐来演唱,这种形式就是“诗词合壁”,在唐宋时期,这种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并最终成为了诗词和音乐的美妙结合。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是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琴声中吟唱的。

中国古代还有著名的古琴音乐,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常与文学和诗词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音乐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中常常充满了音乐的意境。

在《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音乐的诗篇,通过这些诗篇可以感受到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

在《楚辞》和《唐诗》中也都有很多关于音乐的诗歌,这些诗歌歌颂了音乐的美好和伟大,展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关于音乐家的传说和故事,如《琵琶行》、《庐山谣》等,这些作品中都反映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和魅力。

古代音乐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古代的音乐家常常通过音乐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赞美,而文学家也常常通过文学作品来赞美音乐的魅力。

这种相互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而且也对后世的音乐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与文字的关系,二是音乐与人的关系。

音乐与文字的关系是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之间的重要联系。

古代音乐常常是伴随着文学作品而产生的,例如《琵琶行》中就记载了当时的音乐形式。

音乐与人的关系在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音乐与中国现代文学

音乐与中国现代文学

音乐与中国现代文学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传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和叙事表达思想。

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音乐往往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甚至成为作品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探讨音乐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联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音乐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例如,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在面对感情困惑和自我迷失时,常常会去听音乐来寻找安慰和启示。

音乐成为了他情感的宣泄和疗愈的途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加深入理解方鸿渐内心世界的方式。

此外,音乐还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借鉴音乐的美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他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和引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音乐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情感色彩,还为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音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共鸣。

除了在小说中的运用,音乐在中国现代诗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诗人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著名诗人北岛的诗歌《波兰的冬天》中,他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孤独的世界。

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和理解。

此外,音乐还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背景音乐,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和引用,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氛围。

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冲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

总之,音乐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

音乐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和灵感启发,为文学作品增添情感色彩和生动感。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2016诺贝尔文学奖,众所周知,颁给了民谣歌手鲍勃迪伦。

这就说明,音乐与文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这样问道:当你谈到音乐时,你是否把文学包括在内?这是肯定的。

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又无时不和音乐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

将音乐史与文学史对照,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一般欧洲古代文学都从史诗开始,这些古代的诗歌都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都是唱出来的诗歌,例如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为荷马所创编,而荷马是一个盲乐师。

荷马史诗就是流传在口头上,后来记录下来的。

《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话的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

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

可见中国从古以来的文学、音乐、实为一体的事实。

音乐与文学同源,最典型的范式就是我们熟知的诗词歌赋。

诗经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乐曲。

《诗经》如此,楚辞,汉乐府诗,宋词,也都被认为是古时音乐的唱词。

由此可见,在文化发展的初期,音乐与文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文明的初期,诗与乐都是浑然一体的。

在后来的发展中,两者渐渐独立,两者就形成了各自的特殊性。

如小说,散文和大量的纯音乐。

但他们在更高的程度上作文再重新综合起来。

这两种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扩大了它们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它们的内涵。

欧洲音乐史上,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借鉴文学作品,进行再度的创作。

如肖邦的《叙事曲》,就是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歌和波兰民间传说的启发,德彪西的《前奏曲》因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邪恶之花》得到灵感,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是由尼采的同名作品启发创作。

这些音乐借助文学灵感,渐渐具有完美的形式和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

而所有的诗歌都讲究押韵,要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音韵美,律动感。

尤其是古诗中的对偶句,又给人以音乐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文学遇上音乐
有人说音乐与文学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

自人类文明起始,它们就相依相存,推动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蒙昧走向文明。

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的和韵,还是西方代表艺术高峰的悲剧作品,无不融合着音乐与文学的冲撞与力量。

可以说音乐不能传达语言的意念,但却能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语言音调的音,文学不能表达音乐所富有的音韵,但却能够给予它更神奇的色彩,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有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要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

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

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感情。

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

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郑樵说——“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

”又曰:“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

”又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又曰:“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诵可舞可弦,大师世守其业以教国子,自成童至既冠皆往习焉,诵之则习其文,歌之则识其声,舞之则见其容,弦之则寓其意……后之弦歌与舞者皆废,直诵其文而已,且不能言其义,故论者多失诗之意。


明代章潢说——“乐可易言乎?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皆足以成节奏,而要之声诗其本乎!仲尼闻韶,闻此者也;季札观乐,观此者也。

……尝考之古之达乐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乐均者也,信乎乐非外乎声诗也。

虞帝命夔典乐教胄,不过曰:汝闻音律出纳五官,而《周官·大司乐》所掌歌奏,征诸《虞谟》《商颂》,较若画一,然则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自古迄今,其义未有改矣。

”又说:“自诗官不采言,乐官不被律,而声诗之学称贱业焉。

故杜氏有曰:汉制氏世业,但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言知声诗而不知义也。

齐、鲁、毛、韩诸家,以序说相雄长,以义理相授受,而经生学者始不识诗,言知义而不知声诗也。

夫德为乐心,声为乐体,义为乐精,得诗则声有所依,得声则诗有所被,知声诗而不知义,尚可备登歌充庭舞;彼知义而不知诗者,穷极物情,工则工矣,而丝簧弗协,将焉用之?甚矣声诗不可不讲也!”
由上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文学与音乐的界限其实并不明显,几千年的诗歌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音乐史而到了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则更紧密的和文学连在了一起,而内容也发生了急剧
的变化,很多作品都反映的文学作品中思想内涵,现代自由体的白话诗,有许多被谱曲传唱:如赵元任曾为胡适的《也是微云》、《上山》,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徐志摩的《海韵》谱曲。

这都是音乐与诗的最高层次、最完美的默契。

而像《渔光曲》,《洪湖赤卫队》,《黄河》等作品的出现也更深刻的反应的中国的民生。

当然文学与音乐不可能相同还是有区别的,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表现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音乐时常能激发人们各种文学性的想象和灵感,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虽有局限,但还是常常用来作为音乐语言的解释与再创造,有时也会成为音乐形象表现的主题, 同为艺术二者最大的联系就是本质相同。

所有艺术都有他的共性,这便是艺术的本质。

而各种艺术只是在这个共性的基础上以各自的特点和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而艺术内涵却是一致的。

音乐和文学便是如此,二者在共同的艺术内涵上,文学运用语言文字,音乐运用音符,从而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却又相关的艺术。

同时两种艺术在创作手法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比如写意,白描手法等。

在二者的创作中都被广泛运用。

从而形成了同一艺术派系下的不同艺术形式。

究其原因,仍然是艺术的内涵,艺术的内涵决定了艺术的相通性也就是艺术的抽象性。

在抽象的艺术中,一切是一致的,这样就有了一致的创作手法。

而回到现实,艺术的创作手法就运用到艺术创作中,这样手法的外在形式随着不同的艺术而有了各自的外形,但本质上确是一致的。

当文学遇上音乐,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在表达上更加的多元化了,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音乐所以才让我们对较为枯燥的文学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当文学遇上音乐,不同的形式碰撞出了无数艺术珍品,音乐与文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许许多多的趣味与价值!
2012-5-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