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垃圾不可怕小班主题教案

合集下载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3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3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垃圾不可怕》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图书:《垃圾分类指南》等垃圾分类相关的绘本。

2. 视频: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视频。

3. 建造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

4. 分组活动所需材料:不同种类的垃圾。

5. 小组展示所需材料:海报、图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2. 培养意识(15分钟)通过阅读相关绘本或观看教育视频,向学生展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并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垃圾分类来保护环境。

3. 分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种类的垃圾,例如纸类垃圾、塑料垃圾、厨余垃圾等。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该种类垃圾,让他们进行分类。

鼓励学生讨论并合作完成任务。

4. 制作展示物(3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将他们分类好的垃圾制作成一幅海报或者一张图片,并在上面添加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信息或创意。

学生可以利用绘画、剪纸等方式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和示范,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5. 分享展示(10分钟)让各小组进行展示,介绍他们的展示物,分享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创意。

6.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供一些可行的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建议。

教学扩展活动:1. 垃圾分类游戏:设计一个垃圾分类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2. 垃圾分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垃圾分类的过程。

3.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设计海报、宣传单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向他人传递环保的理念和行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等。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垃圾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2.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环保意识。

3.观察、描述及表述垃圾分类正确分类的方法。

4.锻炼幼儿把垃圾分类放好的能力。

5.增进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颜色鲜艳的垃圾桶、不同种类的垃圾(塑料瓶、纸张、果皮、废铁、饮料罐等)。

2.【环境准备】:保证场地卫生、安全性,准备好活动所需的场地和工具等。

三、活动步骤步骤一:引入活动通过图示和实物演示,向幼儿介绍不同种类的垃圾及各自所属的分类。

步骤二:指导幼儿分类1.给幼儿讲解背景,引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环保意识。

2.指导幼儿正确地分类、处理不同种类的垃圾。

3.要求幼儿亲手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内。

步骤三:活动实施1.将所有种类垃圾放进一个大的垃圾袋里,给幼儿们看,并要求他们分类。

2.让幼儿逐个拿出垃圾分类,带领幼儿识别正确分类并正确放好。

3.教师帮助幼儿识别和分类不认识的垃圾。

4.鼓励幼儿同伴互相协助、帮助正确分类垃圾。

步骤四:活动总结1.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本次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从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体会、收获和感悟。

2.引导幼儿从活动中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3.教师鼓励幼儿在家也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让他们成为垃圾分类的小专家。

四、活动评价教师评价在活动中能够发现每个幼儿的分类意识有所提高,能够将垃圾分类放好,当发现垃圾分类错误时,能主动及时更正。

幼儿评价很多幼儿能够主动地去做垃圾分类的工作,知道什么样的垃圾需要放到什么颜色的垃圾桶里,希望以后能一直坚持做好这个工作,希望空气、环境能越来越好。

五、活动反思虽然本次活动能够达到部分目标,但对一些幼儿而言,具体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是有些困难的。

我们在活动中虽然详细讲解及示范垃圾分类,但幼儿对垃圾种类的认识以及分类方法的消化和理解需要时间与实践。

下一次活动中,应更加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多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更加基础且详细的分类知识和分类方法服务,并开展与家长的互动活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协助幼儿完成垃圾分类的工作。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正确对待垃圾的态度,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2.让幼儿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3.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从小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2.垃圾分类桶和垃圾模型。

3.教具:幼儿园环境保护角和相关益智游戏。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引导幼儿们回忆垃圾是什么,咱们为什么要处理垃圾?2.出示一张垃圾溢满的图片,让幼儿们描述看到的场景,并引导他们感受到溢满垃圾的危害。

步骤二:学习垃圾分类1.引导幼儿们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利于资源回收利用。

2.出示幻灯片或图片,让幼儿们观察和分类不同的垃圾(例如: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

3.通过游戏,让幼儿们辨认不同垃圾的分类。

可以使用垃圾模型和分类桶进行互动体验。

步骤三:垃圾的处理方法1.给幼儿们介绍正确的垃圾处理方法:厨余垃圾应该倒入厨余桶,可回收垃圾应该放入可回收桶,不可回收垃圾应该放入其他垃圾桶。

2.通过幻灯片或图片,让幼儿们了解垃圾的再利用和处理方式。

步骤四:垃圾分类的游戏和活动1.设置幼儿园环境保护角,在角落放置垃圾分类桶,让幼儿们用分类的方式处理垃圾。

2.组织学唱《环保小卫士》的歌曲,进行亲环保承诺活动。

3.制作简易的玩具或手工艺品,鼓励幼儿们使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1.邀请幼儿们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

2.谈论幼儿们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垃圾场景,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3.引导幼儿们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行为,鼓励他们从小培养环保习惯。

板书设计:-垃圾分类方案1.厨余垃圾2.可回收垃圾3.不可回收垃圾-垃圾处理方法1.利用再生资源2.垃圾焚烧3.垃圾填埋-环保小卫士教学延伸:1.鼓励幼儿们与家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

2.定期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环保设施,如垃圾分类站或回收中心,以加深他们对环保的认识。

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

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

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教学目的1.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2.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3.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4.培养儿童的团体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垃圾分类桶。

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5分钟)(教师演示PPT)垃圾是从哪儿来的?垃圾有哪些种类?垃圾应该怎么处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就是垃圾问题。

2. 观察垃圾(10分钟)(教师演示)让孩子们围坐一圈,孩子们排队一个一个的看垃圾,并说出垃圾的名称。

教师分别给孩子们介绍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3. 集体分类(15分钟)教师将三个桶各放在班级的一个角落,让孩子们一起把那些垃圾倒进相应的桶里。

教师可以给出指示,并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方法和原则,并鼓励学生合作。

4. 探讨问题(20分钟)(教师演示) 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咱们每天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产生垃圾?2.你认为你家附近的垃圾处理设施有没有有可能安排地方缩小?3.为什么我们要回收可回收垃圾?等。

教师引导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做出适当的引导。

5. 游戏环节(15分钟)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个垃圾分类游戏。

老师可以在游戏中放进一些有趣的提问,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垃圾分类和环保知识,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 总结和归纳(5分钟)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有关垃圾问题的所有知识,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和教训。

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回收问题。

我们期望孩子们能够通过本课程,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和原则,促进孩子的环保意识的形成,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协作能力。

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

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

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1200字垃圾不可怕【教学目标】1.\t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垃圾的概念、种类、分类方法等基础知识;2.\t通过开展游戏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3.\t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t垃圾的概念和种类;2.\t垃圾的分类方法;3.\t垃圾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1.\t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2.\t掌握正确的垃圾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t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t让学生学会正确分类垃圾。

【教学方法】1.\t情境教学法;2.\t小组合作学习法;3.\t观察实验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实物讨论垃圾的种类和来源。

二、讲授垃圾的概念和种类通过PPT、实物、图片等形式,讲解垃圾的概念和种类,包括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

三、游戏环节1.\t分类乐教师将各种垃圾放在桌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挑选一件垃圾,并且分辨垃圾的分类。

时间到后,看哪组分类最多垃圾即为胜利组。

2.\t口算环保加教师给出一道口算题,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可得一种垃圾的分类,然后让学生说出这种垃圾的名称和分类。

四、实践活动1.\t环保行动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地的环保行动,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如环保清洁活动、垃圾分类等。

2.\t垃圾分类实践教师将若干种垃圾放在教室内,并让学生分辨垃圾的分类方式,将垃圾放在相应的分类桶中,以此检验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掌握程度。

五、讨论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以下问题:1.\t为什么要垃圾分类?2.\t不同种类的垃圾应该如何处理?3.\t对于垃圾的问题,你应该做些什么?六、观察实验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垃圾。

七、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得收获,让学生表达对环保和垃圾分类的想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1.\t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检查学生是否能将垃圾分类到正确的分类桶中;2.\t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掌握和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和相关知识的程度;3.\t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检查学生是否对环保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含反思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并命名家庭垃圾的种类。

2. 能够了解垃圾的危害,并明白分类垃圾的重要性。

3. 懂得环保的基本知识,以及自己如何对环境做出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家庭垃圾的种类及分类方法。

2. 了解垃圾产生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垃圾的图片、分类垃圾的图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者实物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大家看,这是什么?”(展示一张垃圾的图片)幼儿们回答:“是垃圾。

”教师再问:“那垃圾是怎么来的呢?”幼儿们可以自由发言,老师记录他们的答案,并逐个展示在黑板或者幻灯片上。

2. 呈现(2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小视频,让幼儿观看,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之后,教师播放一段介绍垃圾分类的视频,并对学生进行简单解释。

3. 探究(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垃圾图片,例如:食物垃圾、纸张垃圾、塑料垃圾、金属垃圾和玻璃垃圾。

教师逐个解释每种垃圾的名称和特点,并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例如:食物垃圾应该怎么处理?纸张垃圾能否回收利用?幼儿们能否提供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答案?4. 操练(20分钟)老师分发一张图片给每个幼儿,让他们根据图片的内容,选择正确的垃圾分类箱进行粘贴。

老师辅导幼儿进行分类,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

5. 归纳(10分钟)引导幼儿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6. 反思(10分钟)和幼儿进行反思,让他们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

五、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幼儿到幼儿园周围的社区进行环保巡逻,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并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记录下观察到的问题。

2. 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中心或者回收站,让幼儿亲身了解垃圾的处理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学习了垃圾分类和环保的相关知识。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2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2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垃圾不可怕》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设计思路:垃圾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随处可见。

而乱扔、乱倒垃圾的不良行为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幼儿。

六月份是我市的“安全教育月”,根据“拥抱健康、关爱生命”的主题,我们选择了此课题,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垃圾的危害。

2、让幼儿知道应该每天清扫垃圾,不乱扔、乱捡垃圾;垃圾应放进垃圾的“家”。

活动一:“垃圾的产生”活动准备:1、各种乱堆放的生活垃圾、工厂生产而产生的工业垃圾及建筑垃圾的照片、图片。

2、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1、参观图片、相片,讨论:你从照片上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见过这些现象?2、看图了解并讨论:垃圾是怎样产生的?3、教师小结:垃圾的产生主要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建筑垃圾。

4、幼儿自由讨论: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活动二:“垃圾的危害”活动准备:1、图片四幅:(1)垃圾堆上布满蚊蝇等害虫;(2)在医院打点滴的腹泻病人;(3)行人手捂鼻子、踮脚在污水横流、垃圾横堆的路面上行走;(4)小朋友捡了垃圾放进口袋里。

2、实物投影仪;活动室地面散布一些纸屑、纸片。

活动过程:1、让幼儿查看地面上有什么,教师清扫地面。

2、组织幼儿讨论:垃圾对我们会有哪些危害?3、看图片(1)—(3)了解:垃圾的危害。

4、看图片(四)讨论:小朋友往口袋里捡垃圾,他做得对吗?有什么害处?应该怎样做?活动三:“垃圾的“家”活动准备:1、课前排练布偶剧:“公园里”。

2、簸箕、纸篓、垃圾桶、垃圾袋的实物;各种垃圾箱图片及垃圾车图片。

活动过程:1、观看布偶剧并讨论:公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兔、小猴和小猪都做了哪些事?他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2、幼儿讨论:有了垃圾应怎么办?垃圾的“家”在哪里?3、展示各种垃圾的“家”的实物和图片。

4、带上簸箕、纸篓及垃圾桶到室外捡垃圾效果分析:通过进行“垃圾”的系列活动,孩子们对垃圾的产生、危害以及有了垃圾应怎样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 垃圾不可怕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 垃圾不可怕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垃圾不可怕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垃圾的产生和分类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爱护环境,减少垃圾产生的意识。

3. 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1. 垃圾的产生: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垃圾的来源。

2. 垃圾的分类:介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别的基本知识。

3. 垃圾的处理:讲解垃圾回收、焚烧、填埋等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有关垃圾分类的绘本、图片、实物模型等。

2. 教学环境:布置一个模拟垃圾分类的游戏区域。

3. 教学工具:垃圾分类卡片、垃圾桶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讲述关于垃圾的小故事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幼儿对垃圾问题的关注。

2. 讲解垃圾的产生: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来源。

3. 学习垃圾分类:展示垃圾分类的图片或实物模型,讲解各类垃圾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4. 垃圾分类游戏:组织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使用垃圾分类卡片和垃圾桶模型进行模拟游戏。

5. 讨论垃圾处理: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垃圾处理的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延伸:1. 家庭实践:鼓励幼儿在家中参与垃圾分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创作活动:组织幼儿制作垃圾分类的海报或手工,进一步加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

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垃圾分类和环保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幼儿的学习表现和参与情况。

2. 互动反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幼儿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检验:通过家庭实践和创作活动,评价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行为和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垃圾不可怕小班主题教案
设计思路:
垃圾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随处可见。

而乱扔、乱倒垃圾的不良行为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幼儿。

六月份是我市的“安全教育月”,根据“拥抱健康、关爱生命”的主题,我们选择了此课题,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垃圾的危害。

2、让幼儿知道应该每天清扫垃圾,不乱扔、乱捡垃圾;垃圾应放进垃圾的“家”。

活动一:“垃圾的产生”
活动准备:
1、各种乱堆放的生活垃圾、工厂生产而产生的工业垃圾及建筑垃圾的照片、图片。

2、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参观图片、相片,讨论:你从照片上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见过这些现象?
2、看图了解并讨论:垃圾是怎样产生的?
3、教师小结:垃圾的产生主要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建筑垃圾。

4、幼儿自由讨论: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活动二:“垃圾的危害”
活动准备:
1、图片四幅:
(1)垃圾堆上布满蚊蝇等害虫;
(2)在医院打点滴的腹泻病人;
(3)行人手捂鼻子、踮脚在污水横流、垃圾横堆的路面上行走;
(4)小朋友捡了垃圾放进口袋里。

2、实物投影仪;活动室地面散布一些纸屑、纸片。

活动过程:
1、让幼儿查看地面上有什么,教师清扫地面。

2、组织幼儿讨论:垃圾对我们会有哪些危害?
3、看图片(1)—(3)了解:垃圾的危害。

4、看图片(四)讨论:小朋友往口袋里捡垃圾,他做得对吗?有什么害处?应该怎样做?
活动三:“垃圾的“家”
活动准备:
1、课前排练布偶剧:“公园里”。

2、簸箕、纸篓、垃圾桶、垃圾袋的'实物;各种垃圾箱图片及垃圾车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布偶剧并讨论:公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兔、小猴和小猪都做了哪些事?他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幼儿讨论:有了垃圾应怎么办?垃圾的“家”在哪里?
3、展示各种垃圾的“家”的实物和图片。

4、带上簸箕、纸篓及垃圾桶到室外捡垃圾
效果反思:
通过进行“垃圾”的系列活动,孩子们对垃圾的产生、危害以及有了垃圾应怎样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在讨论“垃圾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时,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抢着发言,说出了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

可爱的毕钰昊说出:“我们吃鱼时会吐出鱼刺,鱼刺就是垃圾,鸡骨头也是垃圾”。

聪明的李佳憬说出:“孙老师教我们做手工的时候会有很多纸片被扔掉,这也是垃圾。

”细心的苗承稷说出:“我妈妈在家收拾屋子也扫出很多的垃圾。

”快嘴的张文豪小朋友说出:“老师给小朋友吃药,丢掉的药袋也是垃圾。

还有拆大楼留下的砖头、石头和很多的泥!”--当谈到“你看到乱堆放垃圾堆会有什么表现?”孩子们纷纷捂住口鼻、皱着眉头,嘴里还嘀咕着:“脏死了。

”“真臭!”孩子们对垃圾的危害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看完布偶剧,在回答“有了垃圾怎么办?”的问题时,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道:“送到垃圾箱里!”有的孩子还悄悄把自己口袋里所盛的捡到的废纸条送到了班上盛垃圾的簸箕里。

通过学习,我发现,孩子们较之以前更能自觉地保持班上的卫生了,看到地面上的脏物能主动捡起来放入垃圾桶;乱扔、乱捡脏东西的现象明显减少,有的孩子在走廊里捡到垃圾也会送到班上的垃圾桶来,家长也纷纷反映孩子在家中的卫生表现,我们的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