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合集下载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启示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启示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启示作者:李瑞芳伊艳杰赵英源来源:《大学教育》2023年第21期[摘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世界后发型一流大学的典范。

在我国高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研究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样态,具有为新加坡培养博雅人才、项目化的人才培养过程、紧跟科技前沿的课程体系等特征。

文章在深入分析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理工科高校研究生培养实际,提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工作思路:做好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紧抓创新人才培养环节,构建创新人才综合考评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南洋理工大学[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85-05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无疑是世界后发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在不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展现出了不断创造辉煌的历史传统和积极面向全球的文化精神[1]。

南洋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55年陈六使先生等创立的南洋大学。

1981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组成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将国家教育学院纳入旗下,并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

该校致力于为新加坡培养工程、商学人才,是一所快速发展的大学。

2021—2022年度,南洋理工大学位居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第12位[2],共有材料科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化学及化学工程等12个学科位列世界前20名[3]。

学科发展得好,与科研团队的有力支撑密不可分,其中研究生的贡献度不容小觑。

因此,探讨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后发型大学具有坚持服务国家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特点。

提升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教育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点之一[4]。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化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化
i t no uai :IC D, 1 9 ) 划 分 的 f a o f d ct n S E ci E o 97所
日本
高 等教 育学 科 门类进 行数 据 统计 与分 析③ 。

韩 国 研究生 本科生/ 究生 研 本科生 俄 罗 研 究 生 斯 本科生, 研究生 本科生 印度 研究生 本科生/ 究生 研 本科生 ★
巴 西 研 究 生
399 33 l. 17 8 14 4 0 270 290 10 5 .6 69 868 6 6 178 11 74 .0 53 2 0 250 9 80 6O 5. 4O 8 2045 4 18 352 058 78 . 6 14 O 0 35o
本科生, 研究生 本科生 中国 台湾 研究生 本科生, 研究生
注: 巴西数据为高校在校学生数量 : 括号 中标注的是该数据的 实际引 用年份 。
收稿 E期 :2 1- 8 3 l 0 1O—0
作者简介 :文 雯,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院讲 师。 ( 北京/ 00 4 10 8 ) 本文 系国务 院学位办委托课题 “ 强研 究生教 育主动适应性”的成果之 一。 增
日本 研 究 生
1- 02 2 804 9 1 163 5 7 56 .8 2 6 8 979
5 6 66
64 . 7 2 18 946 79 1 6 7 37 . 9 14 5 4 7 1O
592 39
58 . 9 15 2 0 8 94 5 6 1 380 36 . 4 2804 8 5 1

5 ・ 5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国际 比较视 角 下 的研 究 生教 育结 构变 化 研究 生科 类 结构 的比较 .本 文采 取 了 《 国际 教

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

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
论 研 究 工 作 人 员 和 高 级 工 程 技 术 人 才 。 德 国 研 究 生 的 培
式是以某教育思想 、 教育理论为依 托建立起来 的既简约 又 完整 的范型, 可供 学校 教育工作者 在人 才培养 活动 中据 以
进行有序 的实 际操作 , 能够实 现培养 目标 。它集 中体现 了 人才培养的合格 目的性 、 计划适时性 、 过程控制性 、 质量保
加, 对高等教 育 的水平 和 质量 也提 出了前所 未 有 的高 要
求。关于研究生 教育改革 的 问题尽 管愈来 愈受 到人 们关 注 , 与发达国相 比 , 国研究 生培 养模式 中仍存 在 一些 但 我
不足亟待改进 。如何顺 应教育 国际化的潮流 , 实现我 国研 究生教育与 国际接轨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
证性 等 一 整 套 方 法 论 体 系 ; 教 育 理 论 与 教 育 实 践 得 以发 是 生联 系 和 相 互 转 化 的 桥 梁 与 媒 介 。 L 在 这 些 学 者 观 念 中 , ”2
养过程 , 其最 大特 点是 学习上对研究 生 的课 程与学分无 特 定要求 ; 学生 与老 师之 间主要 为师徒 关 系 , 生在 求学过 学
建国 6 以来 , O年 尤其是加 入世贸组织 以后 , 随着 我 国
科 技 与经 济 的迅 猛 发 展 , 会 对 高 层 次 人 才 的需 要 不 断 增 社
才的成长规律 , 足社 会需要 ; 体而 言 : 研 究生教 育培 满 具 “ 养模式是指培养 研究 生 的形 式 、 结构 与途径 , 它讨 论 的是 研究生培养过程 中诸多 因素 ( 包括 课程 、 科研 、 培养机 构、 导师 、 学制等 ) 的最佳组合与构成。 ”
程 中直接参与到科研与教学 实践活动 中, 当着导师科研 充 和教学助手的角色 ; 师在 研究生 培养过程 中则有着绝对 导 的权威作用 , 负责招生 、 指导 以及 管理等一 系列 工作 , 学校

香港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及借鉴

香港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及借鉴

香港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及借鉴徐菊芬摘要:本文从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出发,对香港高校的招生方式、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与我们浙江大学目前状况作了比较,意在促进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尽快与国际化接轨,从而加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香港高校培养模式师生关系一、培养模式与师生关系(一)主动与被动的师生关系所谓培养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

现在内地高校主要是以导师负责、或导师组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当然就强调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模式是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为我们通常讲的“良师”型。

具体表现在从研究生的选取到指导学生制订培养计划、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和审核论文等环节。

这种培养模式传承了导师责任制的特点,在保证研究生教学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因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基本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学、去做。

主要是导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的学习往往处在被动状态。

导致学生形成了被动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书面成绩很好但缺乏创造力的原因之一。

而香港的导师,由于国外引进的多,他们将更多国外的思维方式和理念融入了自身的文化。

所以,往往很少跟学生讲,你应该如何、如何做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

导师在一边观察,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方向和要求,并一起探讨,所以师生关系更象“益友”。

这种方式使学生感到学习研究环境轻松,学术氛围浓厚,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更接近美国的教育。

在我们提倡国际化教育的目标下,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之一。

(二)招生数与师生关系前几年,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出现了严重的“师少人多”现象,有的导师甚至带几十个研究生,有的学生到毕业连导师都不认识他,当然他也见不了导师几次面。

在这样的状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师生之间不能有效互动,师生关系有异化倾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化及启示

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化及启示

[ 关键词 ] 研究生培养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3
高素质人 才 培养策略
[ 文献标识码 ] A
多元模式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3 ) 2 2 — 0 0 0 1 — 0 5
基 于 中世纪行 会所 衍生 的学位 与研 究生 教育 已有
[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一体化 进程的加快 , 国际型高素质人才需求持续上升 , 国内外教 育机 构针 对高层 次人 才成 长规律
和社会需求 , 调整Z - 4 -  ̄养 目 标, 发展 了多元化 的研 究生培养模式。本文总结探讨 了四种典型 国外研 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 以及 中
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 并从研究生培养 目标、 过程和评价三方面提 出了改进和提 高研究生教 育水平的建议和策略。
与方法 。 一般 而言 , 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研究生培养 目标 、
间的纽带 已经变成 了以科学研究为核心 。 学徒式培养模 式 的优越性 体现在学生与导源自 的共 同研 究活动过 程中 ,
能更 好地学 习和 掌握导 师个人 所具有 的实践 经验 和理 论知识 。在现代学术研究 中 , 仍然 能够突显个体 独特的
程 、质 量评 价等要 素组成 的相互 关联 和制 约 的有 序 系 统, 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 的根本 因素 。由此归纳可知 , 培养模 式应 包括 以下三点 : 第一 , 在特 定社会 基 础条件 下所 形成 的教育具 体样式 ; 第二 , 反 映 了某 个 国家某个 时期 的教育 制度特 点 ; 第三, 某 种具体 的高等教 育和教 学过程组 织方式 , 其反 映具体 教育活动过程 的具体程序
度, 在指导思想上 则导源于对人 的发展 问题 的理 解 。研

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对比及启示

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对比及启示

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对比及启示作者:王楠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7期摘要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制度,学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对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上的经验,给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对比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相对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温床,成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

中国研究生教育教育起步较晚,粗略计算,若从民国算起,中国最早的研究生于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研究生于1951年8月初入学于人民大学。

随着中国成长壮大起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箭步前飞,关注研究生教育成为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家庭,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增加,以及就业问题的涌现,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导致中国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对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解决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 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的对比1.1 招生制度目前,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仍以招考方式为主。

硕士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初试为笔试考试,理科类以英语,数学,政治,专业课进行考试;文科类以英语,政治,两门专业课进行考试。

英语,数学,政治为国家公共科目,使用国家试卷,专业课的考试则以学校自主命题为主。

复试面为公初试成绩之后,根据国家划线标准与高校自主划线相结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分数有无上线,看是否有资格参加复试考试。

复试考试一般有笔试和面试,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国内外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差异分析及启示

国内外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差异分析及启示
$+% 吴"江!赵湘辉!高"勃!等$日本口腔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 培养的启示$ %% $基础医学教育!!&!&!!!&,' (-)'*-)($
中图分类号 "3,4%"" 文献标识码 "5
文章编号 "!&&#2!$&!#&#%&+2&!4C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研 究生教育得到大规模发展和高质量的进步!同时研究生的 国际化培养与合作也得到长足进步&!' " 但临床检验诊断 学作为二级学科!发展起步较晚且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良莠 不齐" 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亟需学习! 只有不断借鉴和吸收国际一流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培 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既与世界接轨又符合 我国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研究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使我国 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在学术知识和专业水平达到国际 化标准水平!下面从 培 养 目 标%培 养 过 程 和 导 师 队 伍 构 成 和指导方法三个方面学习国外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培 养模式"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年"诊断学研究生培养 模式差异分析及启示
高"岩! 席志阳! 王晓强! 王文涛! 付玉荣# 伊正君! !!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潍坊 #,!&C%
摘要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在临床实践中把实验技术和临床医学紧密相结合 的 二 级 学 科以 培 养 具 备 独
二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 一国际方面 美 国 多 数 高 校 校 都 采 取 跨 学 科 研 究 生 培 养 计 划( )!*要求研究生入学第一年不定专业方向和导师!第一年 完成学院开设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验室轮转并且修 够相应学分的研究生才能参与初步评审" 审核不通过会 进行劝退或者继续修学!审核合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和专业从临床分子诊断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病理 学%解剖 病 理 学 等 学 科 中 选 择 一 个 方 向 和 课 题 导 师" )#* 研二%研三在继续学术科研的同时!每个研究生也 需 要 完成一定课时的# 教学任务$ 同时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研究 生会自己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或者邀请不同专业教授进行 科研讲座!开拓视野" )%*以问题为根底的 KQW研究性学 习!研究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两到三个感兴趣的问题或者 方向主动与同学或导师进行案例分析%科研思路讨论!提 高研究生创新思维%质疑批判精神&4'" 二国内方面 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主要存在 % 点不足! )!* 课程设置太保守%合理性不够(临床检验诊断学研 究 生 培养重要基础就是课程学习" 但是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学 习还是只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等组 成" 尤其是对跨学科学习和对选修科重视不够" )#*培 养方式单一%切割了 科 研 与 临 床 的 联 系(研 究 生 课 程 讲 授 方法还是采取满堂灌溉式的方法!不能突出重点更不能与 临床实际紧密联系" 随着医院检验科自动化流水线的广 泛应用和培养过程中以教授传统手工方法的对比下!现行

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国际比较及经验镜鉴

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国际比较及经验镜鉴

[收稿时间]2023-02-02[基金项目]湖南工商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国际比较及评价研究”(YJG2017YB04);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设计与机制构建研究”(2020JGYB232);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改革实践类)“《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HNKCSZ-2020-041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流学科建设视域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设计与机制构建研究”(XJK20BGD027)。

[作者简介]刘亦文(1981—),男,湖南人,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理金融与计量金融。

May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数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该专业不仅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还为系统性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和工具,正成为各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角逐的内核。

文章通过比较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典型高校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位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有益经验,为我国高校改革和完善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镜鉴,并为促进我国数量经济学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提供案例支撑。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9-0145-04一、研究背景数量经济学是在现代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技术,通过对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研究,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包括数理经济学、统计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种现代经济学分支。

国内高等学校的数量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以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体,截至2021年底,我国数量经济学已经形成庞大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体系,数百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教学部门设立了数量经济学专业,极大地推进了数量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前沿理论交叉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比较启示
论文摘要:德国、美国和日本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经过不断变革与创新而形成的。

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种变革又具有各国不同的特色,对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

1、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领导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其改革的核心在于将科研引入传统大学,进而提出了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

“可以说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运动不仅奠定了德国博士生教育模式的基础,而且还为其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有利条件。

”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柏林大学第一次致力于把专门的科学研究作为主要要求,而把教学放在大学工作的次要要求。

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开创了世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时它也引领了欧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学徒式研究生教育的典型代表:其一,德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者,反映了洪堡新大学理想的要求,直至19世纪末,由于工科大学的
出现,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才逐渐成为培养科学的研究者及培养工程或技术研究人员或专门人才。

其二,德国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德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它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最大差别之一,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师徒关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

其三,德国的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课程教学,没有课程和学分的要求,它其实是一个研究阶段或研究过程,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较为独立的研究活动,同时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

其四,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助教或助研培养体制,研究生培养阶段,要求担任助研和助教工作,一方面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研究生教育经费问题。

2、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美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的学术模式影响颇大,布鲁贝克教授曾指出:“德国大学的学术成就对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冲击,是现代文化史上最有意义的话题之一”。

鲍德里奇也曾认为:“这种德国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单一的因素影响都大。

它给予美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动力,并永远彻底地改变了美国教育的特征”。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模式的最高学府”,“决定它应该完全是一所按照德国模式的研究生院”美国
把其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之研究所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之上的研究生院制,具有如下特征:其一,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两级,硕士生教育既可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教育,可也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段。

其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突破了德国模式的传统的、单一的、重纯科学的、纯理论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体现为多元化的教育目标,较注重对应用性或者说功利性目标的追求。

其三,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为一种规范化的专业式,培养过程形式化,培养计划标准化,教育管理专业化、制度化。

其四,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其研究生教育计划包括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等几大部分,其中课程学习是重要的研究生教育环节,这在其研究生修业计划,尤其是博士生计划中表现比较明显。

其五,开创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一体化,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开发型的研究人才。

"
3、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4、启示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德、美、日三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各有特色和优势,但我们不难看出,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着某些共性:注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实
用性;强调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是有选择地吸取了德国的先进经验,将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发展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而日本则由德国模式走向美国模式,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传统和需要从美国模式走上日本模式。

德国目前也在逐渐改变其单一的学徒式培养模式而效仿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并建立了培养博士生的新模式―德国式研究生院。

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叶,早期的研究生教育带有德、日、美多国模式的痕迹,建国初则模仿苏联模式,真正的发展和逐步形成自己研究生教育特色的是在文革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较快,并形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但是,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纵向历史研究、横向国际比较和借鉴,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等,因此也必然要求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2](德)弗. 鲍尔生著,腾大春、腾大生译:德国教育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4]陈洪捷,德国博士生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1). [5] John S. Brubacher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