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系统掌握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在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和跨国组织从事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它与本学科相关工作的国际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商务英语2.跨文化交际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学制为3年。

学生在标准学制年限内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经批准可提前1年毕业。

在修读年限内,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即获得毕业资格。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学院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课程。

2.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42学分。

其中:必修课为24学分,选修课为18学分,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本教学计划所列的选修课应不少于3门课程。

3.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与考查。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采用考试方式,其他课程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行选择,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确定。

4.必修课成绩达到70(含)以上,其他课程的成绩不低于60分,才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5.补修课程跨专业考生以及同等学力考生应补修2门以上本科阶段核心课程,不计学分。

补修形式及课程需由导师和学院同意。

五、培养方式1、在导师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必要时采用导师小组的培养方式。

导师要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2、教学方式除了教师授课外,可根据课程特点、性质采取专题讨论等合适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必修环节1.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安排在第4-5学期,时间3-6个月。

入学前已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社会实践,但需提交相应证明。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211 授文学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如下:1、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2、应具有坚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所学语言。

能较好地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英语教学或口、笔译工作、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熟练地掌握第二外国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语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英语语言学2、应用语言学3、英语教育三、学制和学分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总学分不低于34分。

第一学年:基础学位公共课程3门,计10学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2门,计6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门,计4学分。

共20学分。

第二学年:专业核心课程3门,计6学分;选修课程3门,计6学分。

选修课需征求导师意见。

实践 1学分,学术活动1分,共14学分。

第三学年:在导师指导下用英文撰写硕士论文,论文答辩。

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毕业并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否则以结业或肄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入校后必须补修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4门本科主干课程,参与本科生修课和统一考试,成绩记入档案。

补修课程为非学位课程,不记学分。

五、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教学实践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在外语学院对本科生(或专科生)进行为期四周的教学实践,具体形式是:1、讲授个别章(节)内容;2、协助主讲师辅导与答疑;3、主讲课堂讨论;4、指导论文写作。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211)(2017年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修养,宽厚扎实的业务基础,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在教育、科研、外事、经贸、新闻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英语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当代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前沿理论有较好的认识和了解,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拥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

4.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并能较熟练运用第二外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以获取相关学术信息。

5.具备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和跨国组织从事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它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理论语言学学习和研究国外语言学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科研手段开展句法学、语用学、音系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2.应用语言学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外语教学方法、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测试、外语学习策略与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三、基本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

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50211)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作风及献身科学的精神。

2.系统掌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种工作岗位的需求。

3.熟练掌握英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运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日、俄、法、西班牙语),具备阅读一般文章及所学专业相关文献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学科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三、培养方式1.教育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学院党委分管书记负责研究生政治思想和教育工作,分管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

研究生辅导员(秘书)具体做好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负责,在思想、作风、治学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导师要积极指导、帮助研究生就业或创业。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组负责学位点建设规划及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阅卷及复试,组织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专题讨论、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研究决定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其他重要事项。

导师负责指导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生产或社会实践、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

研究生与导师指导关系的确定采取研究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办法。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50211)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适用专业: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应具有坚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的见解;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国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试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英语语言及教学法理论研究2、英语文体学研究及翻译3、英美文学4、英语信息技术研究三、课程设置四、科研能力与水平要求要求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

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一篇(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

五、学位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完成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与暂行实施办法》和《长春理工大学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评阅和答辩》的有关规定进行答辩工作。

我院要求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开题报告要公开进行。

2、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在第五学期进行,论文答辩应按《长春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六、其他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考核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学业表现应占总成绩的比例20%以上;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面试或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北师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方案n

北师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方案n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代码:050211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培养符合21世纪我国对外语专门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熟悉本学科学术前沿,治学态度严谨,科研创新能力较强,可以胜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的教学、研究、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外语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己的学习与大力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的目标结合起来。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富于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较高修养,具有比较系统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以及教学等实践能力。

(4)对所研究方向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所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年。

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二、专业研究方向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硕士生总学分:36分。

2.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3.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

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已修各门成绩在60分以上、学分不低于26学分)、科研能力(通过开题报告)。

北师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师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师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目录一、培养目标 (2)(一)学术目标 (3)(二)专业技能目标 (3)(三)综合素质目标 (4)二、研究方向 (5)(一)语言学理论研究 (6)(二)应用语言学研究 (7)(三)跨文化交际研究 (9)(四)计算语言学研究 (10)三、课程设置 (11)(一)公共基础课程 (12)1. 政治理论课 (12)3. 心理健康课 (14)(二)专业必修课程 (15)1. 语言学原理 (16)2. 应用语言学 (17)3. 跨文化交际 (18)4. 计算语言学 (19)(三)专业选修课程 (20)1. 语言政策与规划 (22)2. 语料库与语言分析 (23)3. 社会语言学 (25)4. 语言教育 (26)(四)实践教学 (27)1. 学术论文写作 (28)2. 项目研究 (29)四、培养措施 (31)(一)师资队伍建设 (32)(二)教学资源建设 (33)(三)学术交流与合作 (34)(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35)五、附则 (37)(一)本培养方案的适用范围 (37)(二)本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解释权 (38)(三)其他事项 (38)一、培养目标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专业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操作,具备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

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针对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和解决方案。

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

外国语言学及应语言学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语言学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高尚,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有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语或日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英、法、德、日、俄),可以阅读一般的文章及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

(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二、研究方向(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本方向从中国人学外语的目的和外语的社会功能出发,在对主要的语言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有关理论对外语应用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而直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对外交流服务。

本方向走跨学科复合型道路,从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探讨人、文化、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其研究的内容包括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用外语交流、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用外语了解和沟通其它文化、文化比较和借鉴、为社会服务。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翻译重在实践,其理论必须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因此,对翻译实践过程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以此为前提,本方向强调研究语言文化差异与专业背景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化心理学角度,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定位、观念碰撞、概念植入、语码转换、语篇结构等翻译学的新老问题。

同时,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翻译人才。

本方向除了继承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还提倡研究各种专业的翻译和时事翻译。

(三)日本语言文化研究:该方向研究的重点是日本语言、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关系、日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日语文学、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日本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日本人民和日本社会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愿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熟练掌握一门工作外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英、法、德、日、俄),可以阅读一般的文章及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

4.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具备从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

二、研究方向1)语言学;2)翻译学;3)双语辞典学;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合格者。

2.博土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三学期中期考核,通过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博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三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至少三学期,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

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A、B、C、D四大类。

A类为全校公共学位课程;B类为外国语学院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程;C类为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位课程;D类为本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

学生总学分数不得低于32学分。

本专业D类方向选修课总学分不得低于12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主要课程如下: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外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第二外语(4学分)B类:(外国语文通论必修,其它三门任选一门)外国语文通论(2学分)翻译通论(2学分)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综述(2学分)外国语言学(2学分)C类:语言学导论(2学分)西方文化思想(2学分)论文写作与研讨(3学分)D类:语言学方向指定选修:英语语用学(2学分)应用语言学(2学分)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2学分)翻译研究方向指定选修:翻译研究导论(2学分)语言翻译与信息技术(2学分)当代翻译理论研究(2学分)双语词典方向指定选修:双语词典学导论(2学分)英语与英语词典(2学分)英语词汇学(2学分)注:双语词典方向硕士生须从语言学方向或翻译方向指定选修课中选修两门课程。

非指定选修:句法学(2学分)语义学(2学分)音位学(2学分)认知语言学(2学分)第二语言习得学(2学分)英语教学法(2学分)社会语言学(2学分)心理语言学(2学分)话语分析(2学分)英语学习心理(2学分)汉英对比语言学(2学分)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2学分)网络课件制作和应用(2学分)语言统计学(2学分)语言测试学(2学分)英语口语研究(2学分)英语写作研究(2学分)英语阅读研究(2学分)语言与文化研究(2学分)英语语言史(2学分)翻译学理论流派(2学分)翻译文学研究(2学分)翻译理论与实践(2学分)翻译文化史(2学分)双语词典编纂实践研究(2学分)双语词典批评(2学分)语料库词典学(2学分)词典学经典文献研读(2学分)外国语言学专题(2学分)外国应用语言学专题(2学分)独立研究(1-3学分)(二)博士阶段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的全校学位课程,完成不少于三门的本专业开设的方向课程,其中其他导师开设的方向课程至少一门。

主要课程如下:全校学位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二外语语言学方向: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二语言学习理论选读研究方法与评价语言哲学语用学理论与应用论文研讨与写作翻译学方向:翻译研究导论语言翻译与技术翻译学与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翻译哲学术语翻译语言哲学双语词典学方向:双语词典学专题研究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语言哲学注:每个博士生至少修三门博士阶段专业课程,其中其他导师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少于两门。

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在第一学期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

博士生录取后由导师成立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培养工作。

2)课程采取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讲座、实验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着重注意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结合实际,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学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要求研究生拓宽视野,鼓励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研究。

4)鼓励研究生参加本系、院及国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中外教师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新动态。

5)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当参加政治学习和时事教育,关心集体,提高综合素质。

七、考核方式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任课教师负责。

2.专业课或进行笔试,或写课程论文,论文篇数由任课教师确定。

3.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在学位课程基本完成之后进行,一般在第三学期举行。

中期考核的目的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做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检查学位课程学习情况、专业及方向书目阅读情况、论文开题计划、基础外语(语音语调、口语表达)等。

中期考核按照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组成员由研究生导师组成。

考核结果分“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种,“暂缓通过”的须参加补考,“不通过”的将终止学业,按南京大学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4、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在学位课程基本完成、论文工作正式开始前进行;主要考察博士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博士生课程学习、书目阅读、科研及思维能力的综合考察,对是否能进入博士学位论文撰写阶段的综合评估。

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二学年初。

所有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年级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暂缓通过三个等级,其中优秀率不超过15%,暂缓通过率一般不低于15%。

等级为优秀和合格者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准备阶段,暂缓通过者,可申请参加下一轮学科综合考试,每位博士生六年内最多可申请参加三次学科综合考试,三次暂缓通过者将自动终止学业,作肄业处理。

八、论文写作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全面训练和考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文字和格式必须符合英语系制定的规范。

硕士生必须参加论文写作与研讨课,并在课上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硕士论文必须用英文撰写。

博士生在论文选题完成后要举行开题报告会,接受指导小组的审查,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定期向导师作阶段性报告。

博士论文可以用中、英文撰写。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由英语系就其内容、文字、格式等作“匿名评审”。

“匿名评审”不合格的论文必须进行修改,经原评审专家认定合格后方能提交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2人,至少1人为校外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答辩委员会由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专家至少1人。

博士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根据预答辩中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以后,申请正式答辩,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名单中进行学位论文抽检盲审。

未被抽中盲审的博士学位论文,由5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5位专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人,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位。

评阅意见有不合格的论文不能组织答辩。

抽中盲审的博士学位论文由校学位办送出盲审,评阅人为3人,关于盲审结果的处理办法参见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和组织答辩工作的几点说明》。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由5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博导不少于3人、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研究生本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可以列席答辩)。

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果分“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三种,“有条件通过”的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三、六个月)完成修改,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评阅,决定是否通过。

论文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获得通过后授予硕、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对博士研究生在论文发表方面提出了量化标准,详细规定参见《南京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修订稿)》。

十、主要参考书目1. Saussure, F. d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Payot, 1995.2. Yule, G.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4. Saeed, J. Semantics. London: Blackwell, 1997./外教社,2000.5.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8.6. 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7. 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Second Ed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 Mona Baker主编,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 Maria Tymoczko, T 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 Geroge Steiner,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1. Luise von Flutow,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ar of Femini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 Hermans, T.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 by St. Jerome Publishing Ltd,2002.13. Kageura, Kyo. The Dynamics of Terminology: A Descriptive Theory of Term Formation andTerminological Growth.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14. Holme R.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Palgrave Macmillan, 2009.15. Pierre Corbin et al. Lexicography in the Borderland between Knowledge and Non-Knowledge:General Lexicographical Theory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Learner’s Lexicography.Tubingen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