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教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

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

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

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

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

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

“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

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

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

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

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正直谦虚,注重家风建设。

他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俭节约:曾国藩认为“家教之本”就是勤俭持家,他从自身做起,一家人共同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物品。

2. 诚信守信:曾国藩注重诚信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他经常说:“仁者无欺,义者无贰。


3. 重视教育:曾国藩十分重视教育,他不但自己勤学苦读,还注重教育子女和家人,使家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

4. 尊重长辈:曾国藩十分尊重长辈,对待父母、祖父母都非常孝顺,也注重家族间的尊重和团结。

5. 爱护下人:曾国藩注重爱护下人,他鼓励家人善待下人,尽量让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些家风不仅在曾国藩一家中体现,也影响到了曾家的后代和周围人。

曾国藩对孩子有礼貌的故事

曾国藩对孩子有礼貌的故事

曾国藩对孩子有礼貌的故事
咱来说说曾国藩和他孩子有礼貌这事儿。

曾国藩这人可重视家教了,对孩子那是方方面面都有要求。

就说礼貌这一方面吧。

有一回啊,曾国藩家里来了客人,那客人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呢。

他的小儿子当时年纪还小,在院子里玩得正欢。

这小儿子一看到有客人来,就好奇地凑了过来。

这要是一般的孩子,可能就不管不顾地到处乱看乱摸了。

可是曾国藩的小儿子不一样啊,他走到客人面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然后脆生生地说:“叔叔好。

”那小模样,别提多乖巧了。

客人一看就乐了,直夸这孩子有礼貌。

曾国藩呢,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心里也是很欣慰。

不过他可没就这么算了,等客人走了之后,他把小儿子叫到跟前,认真地对他说:“儿啊,今天你对客人有礼貌,这很好。

但是呢,礼貌可不光是见到人打个招呼就行。

你看啊,客人在的时候,咱们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要随便打断客人的话,这也是礼貌的表现。

”小儿子听了,眼睛睁得大大的,一个劲儿地点头。

还有一次呢,大儿子在饭桌上。

那时候吃饭讲究个规矩,大儿子因为着急出去玩,吃饭就有点狼吞虎咽的,而且胳膊肘都快伸到别人碗那边去了。

曾国藩看到了,皱了皱眉头。

等吃完饭,他就跟大儿子说:“你看你今天吃饭的样子,就不太有礼貌。

咱们吃饭啊,得慢慢吃,这既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同桌人的尊重。

你想想,如果在外面,你这样吃饭,别人会怎么看你呢?”大儿子听了,脸一下子就红了,从那以后啊,吃饭可就规规矩矩的了。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教导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所以他的孩子们啊,出去都特别招人喜欢呢。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自从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之后,海峡两岸悄然兴起一股“曾国藩热”。

我是曾国藩家乡人,数十年来,笔者采访了当地村组许多上了年纪的有识之士,因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裔的真实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家乡人最为崇尚的,首推曾国藩的家风家教。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一)曾国藩严谨的家风,既为当时和后人崇尚,也为乡亲和世人称道。

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亥时,曾国藩诞生在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天子坪村。

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的农民。

曾国藩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成材,后因战功卓著封侯拜相官至极品,且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齐如雁阵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

但他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

”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遗下的“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

”其住宅取名“八本堂”。

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八本是曾氏书香门第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

此外,曾氏祖传家规家风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四字要诀: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借鉴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借鉴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借鉴【摘要】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注重家庭教育的特点体现在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引导下,培养了多位令人瞩目的子女。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核心价值在于注重道德品质、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等方面。

而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需求正是需要这样的价值观来引领。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启示在于强调家风对于塑造领导者形象的重要性。

如何运用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促进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可以通过加强家教培训、推崇家风典范等途径来实现。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可以为领导干部提供良好的家风引领,推动领导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现实借鉴。

1. 引言1.1 了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家庭教育思想深受后人推崇。

了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首先要了解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独特见解。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主张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他强调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注重德育的重要性。

曾国藩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主张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了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认识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代表,他们的家风形成和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风貌。

一个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状况,既关系到他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关系到他所领导的单位或部门的风气和形象。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深厚的家教而闻名。

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强调品德和学识的培养,注重让子女立志向、培养自律、提高学术能力,以下是曾国藩家教方法的一些重要方面:1.榜样的力量:曾国藩注重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他本人是一个勤奋、有责任感、清廉无私的人,他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动去引导子女的行为准则。

同时,他注重通过介绍名人事迹、引导子女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取长补短。

2.循序渐进的教育:曾国藩的家教注重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他会根据子女的年龄和成熟程度,逐渐引导他们对不同学科和知识的探索,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注重以实例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自律和自建目标:曾国藩强调自律的重要性,他要求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他会给子女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他们自觉地完成。

此外,他还鼓励子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勉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5.注重修身养性:曾国藩的家教方法强调修身养性,他要求子女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他鼓励子女从小从事善事、帮助他人,树立起爱国、助人、守纪的价值观。

6.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曾国藩注重让子女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他会鼓励子女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公益事业,并注重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不同背景和年龄的人相处融洽。

7.实践锻炼:曾国藩家教方法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

他鼓励子女参与实地考察、农耕生活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曾国藩的家教方法注重德才并重,他通过榜样力量、循序渐进的教育、自律和自建目标、重视阅读、修身养性、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以及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子女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人。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曾国藩的子女,也可以为现代家庭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论曾国藩的家教思想

论曾国藩的家教思想
1418、314、260、1510、1279、28l、66、65、1662、1600、lllO、190、
l锚6茭。 [29]胡暂敷:《曾国籍治学方法》,第3页。 [33]曾阑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 版,第1247羹。
容和合理成分,为开仓惭时代的家教事业,培养适合新时期道德
窥范静—健薪入鬟供丰富的历史养料。
注释: [1][2]【8][10][u][12][13][14][15][19][22】
责任编辑:金翻
(上接第135页)抵押物处分代理机构、住房产权确认机 构、公诞机构等,并保证这些机构高度的独立性。最后,建立 个入信用监控俸系,特麓是要强纯对个人守信及个入资信保
密的立法。
估的法律保i正以及抵押担保的约束机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5。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撩关法规,优化夕卜部制度环境。 当前,我蕃应借鉴阑际上成功的经验,结合我藿的实际情况, 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大力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以保{正住房公积金的有序发展。例如,在法规体系方藤斜定 抵择贷款法以规范抵押市场,填补现行立法的空自,燕点解 决住宅抵押处分权与政府行政处罚权的矛盾、抵押登记与评
责任编辑:思祁
万方数据
18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文教・历史 Nhomakorabea崇j琏:法,在教育子弟墨尊,即抄写《基课操》鬻予诸弟子经,俸为 学习“谨独”的依据。在淡泊无求的内在修养上,曾国藩劝戒 子弟应谨守“不忮不求”,作为自我修养的道理。“不忮”是 攒不嫉妒毽久,便秃怨恨之心,“不求”受|l怒不贪求,不对名利 有菲分之想。“凡喜誉恶毁之心,既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 于此关不打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旧副在敦 厚稳羹酶外在表现上,要求举蝗臻庄。著调诫纪泽终为一个 修身立德的人,无论在人多人少或独处时,心应恭敬,仪态应 庄重等。 曾晷藩家教恩怨中凝聚着孛华瑟族黄统文诧孛有关家教酶 部分精华,尤其是他将曾氏家风、儒家文化和自身阅历经验结合 在一起,决定了曾鼠藩家教思想的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一个比 较完整的薅系,具蠢独特戆特点。在柱会经济不鼗遂步,文饱事 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在批评的前提下汲取其中的积极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教教子之道:曾国藩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

”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

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

”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

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

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

”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

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他要求纪泽、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

”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5、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

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常者,恒也。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

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

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

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

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

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

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

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曾国藩写的歧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三、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他将祖父星冈公治家之方提炼为“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将其不喜欢的东西概括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指补药、保健药之类)、不信僧巫”,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

他认为“无论治世、乱世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

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

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纪泽、纪鸿等子女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

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漫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字宜留心摹仿”。

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

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

”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

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

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这时全家人都已围拢来,曾纪泽双手把遗嘱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年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

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

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

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

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国藩善于从家务劳动入手整饰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

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

”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从生活学习中教育子女,用具体的事物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最生动、最深刻,一生都铭记,一辈子都受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