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珐琅器汇总.
皇家御用瓷器掐丝珐琅彩

皇家御⽤瓷器掐丝珐琅彩 掐丝珐琅起于元朝,以明代宣德、景泰为代表,因此,也被民间称为“景泰蓝”,但规范叫法为“铜胎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种瓷铜结合的独特⼯艺品。
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当时称之为“⼤⾷窑”器,我国的古代⼯匠很快就掌握了“⼤⾷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我国本⼟的传统⼯艺相结合,制作了具有民族特⾊的崭新的⾦属掐丝珐琅景泰蓝。
明代景泰蓝受到皇帝青睐,它⽤薄⽽窄的铜丝掐作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序成器。
因当时釉料多呈蓝⾊,故俗称“景泰蓝”。
景泰以后,这⼀⼯艺品种⾄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珐琅⼜称“拂郎”、“佛郎”、“发蓝”,是⼀种玻化物质。
它以长⽯、为主要原料,加⼊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得到珐琅粉。
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银、铜等⾦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属胎珐琅。
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艺不同,⾦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种或⼆种以上⼯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
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艺只有⼀种,即画珐琅,⼀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掐丝珐琅以⽤料昂贵,铜胎为主,珐琅釉多为进⼝天然矿⽯、半宝⽯加⼯提炼⽽成,耗⾦量也⼤,其⽤料和制作⼯艺构成了它的巨⼤成本。
并且⼯艺繁复、需要能⼯巧匠多个环节的配合,因此很长时期内作为御⽤器主要由宫廷内皇家御⽤作坊制作,⼜因为得到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视,不惜⼯本,精益求精,致使皇家御⽤珐琅制品美仑美奂。
除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外,民间很少流传且难得⼀见。
⽽该⼯艺后继者极少,造成古董珐琅器存世有限,⽽如此精品更是极为罕见,其市场不可估量! 景泰蓝是铜胎掐丝珐琅的⼀种,是我国⾦属⼯艺品中的重要品种,北京最著名的汉族传统⼿⼯艺品之⼀,其⼯艺⾮常复杂,最初从⼤⾷国传⼊我国,清朝时,铜胎掐丝珐琅盛⾏,出现了⼀些实⽤性和观赏性结合的珐琅器,今天介绍的清代铜胎掐丝珐琅⾹盒,是贮放⾹⾯或⾹屑的专⽤器具,也是传统⾹⽂化的⼀个重要部分,在珐琅器收藏中,是个⾮常重要的热门项⽬,其艺术实⽤价值与⼯艺学术价值并重,升值空间巨⼤,吸引很多藏友投注。
珐琅工艺的种类(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
• 掐丝珐琅是金属胎珐琅工艺的 一种。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 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 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 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 道工序而成。
• 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 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 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 ,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 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 、浅绿、深绿、白、葡萄紫、 翠蓝等色。
4
掐丝珐琅(景泰蓝)首饰
5
掐丝珐琅首饰掐丝珐琅首饰
3
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
• 景泰蓝(Cloisonne),中国的著 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 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 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 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 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 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 ,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 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 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 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 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 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 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 “景泰蓝”。
河南博物院藏珐琅器赏析

CULTURAL HERITAGE 文博珐琅器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器物,以美观、实用等特性备受人们的喜爱。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的希腊文明时期,当时希腊人民已经能够制作简单的珐琅器皿。
西汉武帝丝绸之路的开通、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让珐琅工艺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被历朝历代广泛应用。
一、中国古代珐琅器的文化传播和时代特征谈到中国珐琅工艺,多数中外学者认为最早在元代时期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但春秋战国时期珐琅技艺在国内已具雏形,交通干道的开通让西方颇具成熟的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境内,与传统工艺逐渐融为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珐琅器属于稀有物品,仅掌握在皇室贵族中。
到了唐元时期,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让中国珐琅器工艺逐渐走向广泛应用的阶段。
但当时的烧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成产规模较小,制品不多。
造型相对单一,常见器物有香炉、花瓶、盒状容器、盏子等。
常见花纹有缠枝莲花、扁菊花、垂云等。
所烧制的珐琅器釉面光亮、色泽厚润,不过由于提纯技术不高,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多,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产生较多小孔,影响美观,学术称之为“砂眼现象”。
明代时期,珐琅器铸造由内廷御用监制烧造,这一时期的珐琅器质地细腻,色泽浓郁温润,与元代相比表面已退去水晶透明效果。
图案仍以缠枝莲花为主要纹饰,同时由于民族交流产生了许多新装饰题材,如龙戏珠、狮戏球、折枝花卉等,以单线勾勒技法居多,布局大方合理。
主要器物有直径瓶、长方盘、圆盘等。
清代则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珐琅制作工艺进行了再次创新,专设皇家珐琅烧制机构“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器型以杯、碗、盒、盘等小型器为主。
尤其以乾隆时期最为繁盛,做工远超前代。
色彩有天蓝、宝蓝并创新粉红、绿、黑等颜色。
除小型器外,还出现了宫廷陈设的桌椅、床榻、屏风等大型器物,更有的对宫墙或门楼进行装饰作画,纹饰有山水人物、云龙狮戏、果实花卉等。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珐琅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器物多样化和创新性一览无余。
非遗文化珐琅工艺初识

非遗文化珐琅工艺初识珐琅工艺是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之一,起源于上千年前的中国唐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珐琅工艺又称“搁蓝工艺”,是一种在金属表面上涂覆上彩色珐琅粉后,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烧制,使其饰面上呈现出美丽的斑斓色彩的一种特殊工艺。
通过反复涂刷和烧烤,使得金属表面覆上一层厚厚的珐琅层,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耐用性。
珐琅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而且在实用性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近年来,由于工艺技术逐步被现代化工艺所替代,珐琅工艺作为中国的传统非遗文化逐渐式微。
对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对非遗文化保护力度。
珐琅工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珐琅工艺的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许多人来说,珐琅工艺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
那么,我们如何初识它呢?接下来,我们将从珐琅工艺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初探,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传统非遗文化。
一、珐琅工艺的历史渊源珐琅工艺源自中国唐代,当时被称作“贯蓝”或“低蓝”,是一种塑造和装饰金属器物的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珐琅工艺在宋朝时期逐渐发展并传入国外,成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工艺。
在明清时期,珐琅工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装饰艺术风格。
珐琅工艺以其独特的彩色艺术效果和良好的防腐蚀性能,成为了贵族和宫廷所喜爱的装饰品。
在现代,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改良,珐琅工艺的生产工艺和工具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珐琅工艺品也因此变得更加精美细致。
但与此传统的手工制作珐琅工艺品的技艺却在逐渐减小。
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并保护珐琅工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珐琅工艺的工艺特点2. 耐久性强:珐琅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高温烧烤,将珐琅和金属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化学结合,从而使得工艺品表面耐磨抗腐蚀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也为珐琅工艺品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3. 造型繁多:在珐琅工艺中,不仅单一的色彩会形成艺术效果,造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珐琅杯

珐琅杯名称来源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
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
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
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
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
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
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
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
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
)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
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现在基本统一为“珐琅”。
2成分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3金属胎珐琅器分类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
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
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
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
珐琅器

故宫珍藏价值连城珐琅器珐琅器的品类和制作:珐琅器的分类一般有按胎骨材质及加工方法分类和按珐琅釉料性质及处理方法分类两种。
按胎骨材质分类有金属胎珐琅器和瓷胎画珐琅,金属胎珐琅器根据胎骨加工方法又可分为錾胎珐琅器、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和锤胎珐琅器等。
由于不同的胎骨加工方法与施用的珐琅性质及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按珐琅釉料进行分类与按胎骨分类是相互融合的。
一、画珐琅器:画珐琅器,又称"洋瓷"。
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珐琅釉)经烧制而成。
简单地说,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
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入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帝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
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二、掐丝珐琅器:掐丝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器工艺的一个品种。
据现存清宫造办处档案材料记载,这一名称的使用,在清代已于宫内广泛流行。
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在己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金属主要是铜,也有用金或银的),焊着或者是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制作过程后而成。
繁花似锦锦地纹珐琅器

繁花似锦锦地纹珐琅器作者:***来源:《旅游世界》2020年第12期铜胎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是金属胎珐琅器工艺的一个品种。
我国的掐丝珐琅器起源于元代,吸收借鉴了由阿拉伯半岛传入的“大食窑”器的制作工艺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器的文献明代《格古要论》记载,“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
尝见香炉、花瓶、盆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
世又谓之鬼国窑。
”掐丝珐琅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上,在其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的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
由于制作工艺繁复,原料昂贵,铜胎掐丝珐琅的设计、创作、生产均为内廷所垄断。
明代设置了专门生产宫廷御用物品的“御用监”。
清康熙十九年,清宫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为宫廷设计制作御用掐丝珐琅器。
仅到清晚期,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才进入民间。
珐琅器有着黄金和宝石般的华贵和瑰丽,但制作过程有一个最大的难点,易“崩蓝”。
由于珐琅釉料由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矿物质组成,在烧制中如果用来衬托主题图案的底纹釉料面积过大,容易产生裂痕,即“崩蓝”。
为了缩小施釉面积防止崩蓝,需要大量的纹饰来填满主体纹样以外的空间,在珐琅器中这类纹饰称为“锦地纹”。
“锦”原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和鲜明华丽色彩之意。
珐琅器上的“锦地纹”指的是由各种图形重复、连续、有规律构成的图案,用作辅助纹饰。
常用的锦地纹有数十种,如桂花锦、万字锦、铺地锦、祥云锦、回字锦、龟背锦、古钱锦等,构图繁密规整,华丽精致,蕴含吉祥寓意。
桂花锦由珐琅器中常使用的装饰纹样桂花有规律的组成。
桂花在民间被视为祥瑞之物,有清雅高洁,吉祥如意之意。
“桂”谐音“贵”,象征富贵。
以清掐丝珐琅桂花锦花蝶纹盖罐为例,该盖碗通体以天蓝色桂花锦作地,盖饰四季花卉纹,盖钮、口沿镀金,罐颈部饰一周缠枝莲纹,肩部如意云头开光内饰变形莲纹,底部饰一周蕉叶纹。
开封博物馆藏清铜胎珐琅器鉴赏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分别加入各种有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照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添嵌或绘制于器物表面,经烘烧而成。
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其中,金属胎珐琅器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
金开封博物馆藏清铜胎珐琅器鉴赏仝留洋图1:清 掐丝珐琅勾莲八卦朝冠耳象足熏炉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属胎珐琅器就其工艺方法,可以分为錾胎珐琅、掐丝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锤胎珐琅等五个品种。
珐琅器及制作工艺在元代传入我国。
至明代,皇家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使用铜胎掐丝珐琅器,其中以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
到清代时,珐琅器因为皇帝的特别喜爱而发展最为兴盛。
清乾隆时期是我国珐琅工艺发展的鼎盛期,当时制造了众多涉及宫廷祭祀、陈设和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的珐琅器,种类大致有宗教用器皿、餐具、文具、灯具、鼻烟壶、钟表等。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八年宫廷宴会时,在乾隆御桌上放置的膳食用具全是掐丝珐琅器,而陪客的餐具则是瓷器。
由此可见在宫廷正式宴会上,珐琅器的象征远比瓷器和金银器尊贵。
清宫正大光明殿内到处陈列着珐琅器,佛堂也陈列着珐琅制作的七珍八宝等佛具。
珐琅器似乎成为清代皇帝的御用器,也是赏赐给大臣、达赖喇嘛、外国君王和使节的贵重礼物。
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形成了“厚重坚实、金光灿烂”的乾隆时期珐琅器的风格特点,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
珐琅器因其数量珍稀,规格极高,素有“一件珐琅器,十件官窑瓷”之说。
开封博物馆藏几件清铜胎珐琅器,用掐丝珐琅、画珐琅工艺制成,均系清宫旧藏,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 出戟觚
• 明宣德 高28.4cm口 径16.4cm 足径 9.6cm 现藏于故宫博 物馆
掐丝珐琅角端
• 明万历年间 • 高36.5cm 现藏于故宫 博物院 • 角端独角,垂尾,昂首 欲吼,四爪立于盘蛇之 上,舌头翘在其胸前。
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 皇家香炉,为弘历为 雍正皇帝贺寿而制。 该对香炉自清末后长 期流落在外,为英国 “放山居”之旧藏。 其体型硕大,做工精 细,又为皇家御制, 为传世珍品
•
•
清乾隆 御制錾胎珐琅八吉祥纹展翼 法螺
• 法螺,亦称海螺,为藏传佛教 常用法器之一。此件法螺洁白 细腻,器表光素,仅于上、下 部分刻有弦纹,口部及法螺一 侧分别采用鎏金錾刻纹饰的技 法镶嵌吹口及护板。工艺考究, 先采用錾刻技法制成缠枝花卉 及八吉祥纹,再向内填以蓝色 珐琅料,纹饰雕琢精美,填饰 彩釉一丝不苟,整器给人以富 丽堂皇之感,于翼内侧刻有 “乾隆御制”四字楷书竖款, 以表其宫廷制作之身份。原配 五色彩绣佛教意义中象征圆满 的莲花流苏
中华文物之瑰宝 —珐琅器
11级人文教育 黄冬梅
金属珐琅器的介绍• 金属来自琅器是集金属制作工艺和珐琅加工处理为一体 的复合性工艺品。相对于其他工艺品,其生产历史短、 使用范围窄、存世作品少,但却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 平,作为皇家制作业的一个侧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 值。 •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盆硝和瓷土等,它是 以纯碱、硼砂为溶剂。用氧化钛、氧化锑、砒霜、氧 化物为乳浊剂,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 混合、熔融之后倾入水中急冻成珐琅块,再经细 磨后而得的珐琅粉,或配入粘土经湿磨后成珐琅 浆。在珐琅原料中还要加入一些矿物质材料如淀 粉、紫石等,以充分发挥珐琅的装饰性特点。
掐丝珐琅熏炉
• 现藏于故宫博物 院 • 铜胎镀金,双耳 为直立戟形,顶 部有镂空珐琅盖, 盖面饰勾莲纹, 盖顶有狮形钮, 四个炉足为兽首 足。该炉通体以 黑釉为地,四个 面上饰有掐丝牡 丹纹
掐丝珐琅兽耳三环尊
• 元 高70.6厘米 口径 36.2 底径23.1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 铜胎镀金,以浅蓝色珐 琅为地,纹饰共有红、 黄、白、紫、浅绿、墨 绿等七种颜色,器底足 印有“大明景泰年制”
珐琅器的制作步骤
• 1.制胎;制胎是金属胎珐琅器制作做基本的工序之一。其制作过 程是按照器物造型设计图,将铜板材切成需要的铜片、铜叶, 并锉刮平整,然后收镂、合对、嵌接或烧焊成器。 • 2.填蓝;又称“上药”、“点蓝”,即在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 计要求填注珐琅釉料。 • 3.烧蓝;将填蓝后的器物放入炉中,用500~900度左右的焰火焙烧, 一般需要反复焙烧三四次。使珐琅附在金属胎 • 4.镀金;又称“鎏金”近代称“火镀金”。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 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法是将金和水银合成,制成“金汞齐”, 涂施于器物表面,经过水银蒸发,使金附着在器物表面。 • 5.磨光;珐琅器在经过金属加工和上篮填釉后,其表面不完全平整, 需要用黄浆石磨平,然后用磨碳加清水打磨,使之光滑平整。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元 高28.4cm 口径17.1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炉的造型为仿上周青铜器,朴实庄重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珐琅色彩纯正,光泽耀眼,质量上乘,反映了元代珐琅质地的独特风格
弘治铜胎掐丝珐琅花卉 纹梅瓶
掐丝珐琅天神八宝 佛教祭器
大放光彩的掐丝珐琅
二、錾胎珐琅器篇
• 顾名思义,就是将金属錾刻技法 运用于具体的制作过程中 • 工艺制作过程:1、描绘纹样轮 廓线。 2、在纹样轮廓 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 3、在其下凹处 填施各种颜色 的珐琅釉料。 4、焙烧、磨 光、镀金
掐丝珐琅花 卉纹玉春瓶 壶
• 明,御用监制造,高27.1cm 口径7.4cm,足径9cm。清宫 旧藏 • 瓶小撇口,细颈,垂腹,双 耳。除颈部两周镀金弦纹间 紫地红白两色灵芝纹外,瓶 余皆浅蓝地,通饰缠枝花卉 有栀子、梅花、菊花等,腹 部饰红色菊瓣纹一周。 • 此瓶为明御用监所造,釉质 润,色泽纯正。瓶壁被打磨 光滑如镜。其装饰集多种花 于一器,星罗棋布,繁而不 艺术效果极佳,在早期珐琅 中风格独特
三、画珐琅器篇
• 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 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 “珐琅画”。 • 是用单色珐琅釉直接涂在金属胎上作地子,再依 设计用不同色彩的珐琅釉描绘人物、风景、花卉 等图案,经高温烘烧,出窑后磨光镀金而成。因 此工艺是清康熙时由西方从广州传入、后至宫廷 烧造,故在广州也称为“洋瓷
錾胎珐琅象
• 这件珐琅象是通体铜胎镀 金。是四足直立的姿势, 卷着鼻垂着尾,背上有蓝 黄底的鞍垫和一个宝瓶, 寓意是"太平有象"。下边 设带栏束腰长方座。瓶、 象、座都是用铜胎錾饰的 勾云和缠枝花卉纹两种主 要纹路,填充的彩色珐琅 釉。象背上的垫子左右饰 云龙纹,是用掐丝珐琅工 艺做成。 此象为佛堂供器,共 两件,这里展示的这件是 其中之一,是清朝年间在 广州制造的,大体是在乾 隆十年(1746)由两广总督 李侍尧贡奉。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掐丝珐琅双陆棋盘
• 明宣德 • 通高 15.7cm • 口径33cm • 长 • 53.3cm • 座足径宽 • 34.5cm • 长 • 54.6cm • 现藏故宫博 物院
• 棋盘为长方形,四壁直立,束腰,下承六足 带托底座。盘内底沿四边有镀金长方框,两 长边上各有12个小圆点,内嵌螺钿,是为棋 位。框内卍字锦地上饰七狮戏球纹。盘内壁 饰缠枝花,外壁共10开光,开光内宝蓝地上 饰各种花果。盘座饰缠枝花
珐琅器的前奏
• 三彩陶骆驼载乐佣 • 唐 高58厘米 长43厘米 • 1959年由陕西西安墓 葬出土,现藏于陕西 历史博物馆 • 骆驼立于长方形座上, 背上坐7男乐佣1女子, 施蓝绿黄等色釉,色 彩艳丽,为珐琅器的 发展做了技术上的准 备
一、掐丝珐琅器篇
• 掐丝珐琅器又称“景泰蓝” 是金属胎珐琅器中的一种 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在已制成 的金属胎表面按照图案设计 要求先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 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 属片焊着或粘合在纹样轮廓 线上—即掐丝,组成纹饰图 案再于纹饰轮廓线的空白处, 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经过 多次入炉焙烧及镀金、磨光 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