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红人”现象看网络传播的优势

摘要

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现象,从网络媒体到传统媒体引起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关注。网络的迅猛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人类推进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或网络社会。网络传播将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强烈冲击。网络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是极为深刻而广泛的,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在这方面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关键词:网络红人网络传播

目录

绪论…………………………………………………………4-5

第1章“网络红人”现象概述…………………………………………………………5-6第2章“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与网络传播

2.1 网络传播多元化和宽松的网络环境……………………………………………7-9

2.2 受众主导化趋势…………………………………………………………9-10

2.3 评价失衡与责任的淡漠…………………………………………………10-12

第3章透过“网络红人”透析网络传播的优势特点

3.1 开放性强共享度高………………………………………………………12-13

3.2 时效性强信息量大…………………………………………………………13-14

3.3 信息多元化互动性强……………………………………………14-15

结论…………………………………………………………………………………15-16

参考文献…………………………………………………………………………16-17

致谢 (17)

绪论

人类的传播史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最便利的传播方式,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它的出现和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所谓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活动,在网络中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

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传播社会文化的目的。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间的界限。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传播具有信息海量、内容丰富、传播和更新迅速、跨越国界、检索方便、易复制、多媒体、超文本、互动性强等优势,网络传播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具有互动性,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对网络传播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本次论文从“网络红人”这一网络现象入手,针对网络传播的意义,优势,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述,反映了网络传播的重要地位,在影响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显示了它日益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章“网络红人”现象概述

近几年来在中国,“网络红人”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个主要的文化现象,许多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对他们津津乐道,甚至追捧,再现实生活中这些“网络红人”他们都是普通的平民,这些人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超市收银员,有的是草根艺术家,甚至有的是街边乞丐,他们有的在网上传播自己出位的照片而混个脸熟,慢慢积累人气,并不断的已出位的言论吸引大众的眼球以至最终被大家所熟知。而有的则是被动的,例如前段时间红透网络的“犀利哥”网友通过发布他的照片,由于他的穿衣甚有“品味”,造型颇为有型,身世极为离奇,而一度被网民热情追捧。从最早的文字时代的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和慕容雪村,到随后图文时代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头和竹影青瞳,再到宽频时代的胡戈、犀利哥、凤姐,他们都曾经在网络上形成一股旋风,席卷各大网站。他们的成名轨迹就像一颗流星:出名时光芒四射,然后刹那间陨落,成为人们记忆里的一个虚拟符号。

互联网的出现,网民可以方便快捷的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传上网络,而论坛等载体又实现了网民之间快速的交流和互动。这使得某个人物或事件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整个网络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聚

焦万千的目光。这使得“网络红人”的出现有了技术上的可能。一旦某个能够契合网民兴趣点的事件现身网络,无数网民的合力就可以使得该事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注目的中心。这也就是这些“红人”要冠以“网络”二字的原因。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通过照片、文字、视频而令其成为“网络红人”,被网友亲切的取上一个称号,一夜之间创下上百万次的网络点击率。因为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形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者的自由给与了电脑前的每个网名的传播权利,这是给与了人们言论自由,个性解放的暗示,于是各种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迅速占据了公众的视野。信息传播生态的变化给公众以发布信息,制造影响的机会,这种相对自由,迥异于主流媒体的传播媒介让普通民众有更多的互传、互动、互信的空间,为“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奠定了技术性的基础。这也是“网络红人”现象出现的必要条件。

“网络红人”自身也是网络受众,他们具有网络受众的共性: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参与性。但是由于他们区别于一般的网民而成为“红人”,这五个特性又有属于“网络红人”自身的特别之处。“网络红人”由于标榜个体的特殊,所以会成为一定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1]比如“性”、“恶搞”、“出位”。他们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强烈的表现欲望通过网络加以实现甚至是无限扩大。最终的目的就是走出网络,走入现实社会,从而进一步获得名和利的满足。为了保持这种“红”的效果,“网络红人”需要不间断地更新与动作。因为迅速成名的背后是浮躁不稳的根基,所以“网络红人”才必须不断加大筹码才能使得自己不那么快速地被公众遗忘。并且网络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商业利益存在,必然也会有人以网络来谋取利益,有些人利用网络传播一些反传统的甚至是一种变态畸形的事来吸引人眼球,来到他们的网站,提高流量和知名度。这种恶意抄作事实上很容易分得清,但是却总因为有些网民喜欢对此说上几句,这也就中了抄作人的“套”。网络也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网络红人开始在网络世界盛行,虽说现实社会中同样有明星名人。但是我们似乎更喜欢去追捧“网络红人”。观众和读者都成了消费者。我们在消费他们的同时,自己也成了“看客”,价值观的扭曲与异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第二章“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与网络传播不同类型的网民虽然在具体的信息需求上有所不同,但是以下这些心理却具有

较大的普遍性。概括起来讲,一般具有选择心理,好奇心理,社会心理,匿名心理,求知心理,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络网民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他们可以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咨询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网民自主性心理增强,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网站和服务。

2.1 网络传播多元化和宽松的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众翻身做主人,无论是谁,控制着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中,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网络凭借它的互动性,海量性,多元化等等独一无二的优势冲击着传统大众媒体。

首先,网络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互动性。颠覆了话语权“专制”的时代,大众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布,接受信息,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他人共享。然而信息在经过传播组织的过滤筛选之后,也会变得片面,甚至事实歪曲,背离了大众的原意。总而言之,大众无法掌控自己发布信息的方向,因为罗盘根本就不在自己手上。从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到发布,一切都是专业传播组织说了算,即使,大众在知情权的同时,也同样拥有传播权。网络网民将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他们可以提出自己对信息需求,可以对传播的内容提出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就目前来看,一般性的国内外政治、军事、文化热点问题只要在网络上出现,就必然会引起网络受众的关注,因为网络环境的宽松自由,网民们可以通过常用的论坛、聊天室、QQ、MSN等工具对发表自己感兴趣话题的看法、议论等,且已这些都经成为普遍现象。

其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有互联网存在的地方,你都可以进行交流和发表自已的意见,不受时间空间对象的限制,它也使话语权从传统的精英阶层走向平民阶层,实现了人人都能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已看法的目标,当更多的主体享受着传播权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文化,及信息的产品的丰富,多元化的文化相互碰撞,激荡出更多火花,提供着更多的精神食粮给更多的大众。可见,伴随着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受众角色和地位的提高,网络受众关注信息的层面及范围已得到很大扩展且有着进一步向外延扩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将成为未来网络受众主体参与意识发展的一

个重要方向。[2]

在网络上,由于匿名使他们被认出的概率变小,同时也减轻了他们对报复的恐惧,所以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这是传统的表达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因而促进了自由。在论坛、博客、QQ等这些交流、交友网络平台上,活跃着一大批网民,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网络拓展了人们的表达渠道,可以不受时空的障碍,不受心理的约束,自由表达意见和建议,提出批评和鞭策,然而也就是网络自由度大和传播快捷的特点。所以也正是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网络红人”,因为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形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者的自由给与了电脑前的每个网名的传播权利,这是给予了人们言论自由,个性解放的暗示,于是各种“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迅速占据了公众的视野。例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头,再到宽频时代的犀利哥、凤姐,他们有的是通过发布一些出位的言论搞怪的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获得大量的点击率,然后一夜成名。例如现在网络上大红大紫的芙蓉姐姐,凤姐等就以芙蓉姐姐为例,她在天涯虚拟社区的个人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搞怪照片,和一些大胆的言论,并进行实时更新。“既做才女,又做美女”是她的Blog宣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的照片点击量飙升到13万多。她坚持不懈地在水木清华BBS上张贴自己的生活照,同时以令人生畏的激情在网上发表了大量与“玉照”交相辉映的抒情文字。芙蓉姐姐日复一日地为学子们进行美的奉献的诚意,展示着她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芙蓉姐姐之所以能再网络间迅速走红,其原因之一是网络的宽松环境和自由度的开化造就了她的高额的人气。还有一些网络红人的则是被动。2010年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网络上发生了一件被称作“犀利哥”的事件:一个贫困潦倒且患有精神病的乞丐,缘自一张照片被网络媒体传播炒作成一个众人皆知的火热传奇,被PS后的照片也成为了时尚前沿的代表,甚至登上了时尚杂志的封面。网络媒体及无数人士的关注使得一个乞丐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跃升为一个明星样的人物。从这样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网络环境的自由开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快捷,表现形式的立体多元造就了这样的一批“网络红人”。但是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网络传播时代,传播机构控制的内容的生产。在经营目标的驱使下,传媒必须面对市场,把自己的信息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以至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为了满足消费者各类需求,大众不惜把自己扮丑,批量

生产,标准化,商业性,平面化的媚俗大众文化,这种单衣,低级,庸俗的内容,严重的降低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身陷其中的大众只能贪婪的吸允,欲罢不能,从而扭曲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受众主导化趋势

一、匿名心理:

当我们谈到网络受众心理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匿名心理。网络上的匿名心理不同于社会心理学上的“匿名心理”。社会心理学上的“匿名心理”是指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是“不完全”的。在网络传播中,人们确确实实不认识,但是,一般情况下,网民都有自己的代号,如果是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里,每个人的代号是相对固定的,网民之间虽然不一定知道彼此的真实身份,但是,每个人在社区里扮演的角色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个人做出了违背大家意愿的事,他就可能被冷落甚至被赶出社区。[3]

另外,每一个上网者都有一个IP地址,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IP地址来查找到某一个上网者。在网络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网络受众会体会到,IP地址实际上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匿名的,这就会促使他们加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不做或少做违背网络管理者,也就是“网络媒介控制者”的行为。这种情况虽然不利于形成同“媒介控制者”意愿相违背的“舆论群”,但是,“网络传播受众”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使得“媒介控制者”难以做出掐断网络“硬件”连接的决定,从侧面有利于“网络传播受众”主导网络传播”。

二、社会心理:

网络也是一个社会。受众在网络中的社会活动,更多的体现为群体活动。在“芙蓉姐姐”走红的过程中,有人发起了“芙蓉教”,这就是群体活动的表现。在网络中,任何网络事件的参与者,都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被归入了一个特定的群体之中。此外,网络中也有相对固定的群体,如网络社区、论坛、QQ群等。这些“群体活动”和少量的“个体活动”共同构成了整个“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职业化的传播组织”往往被看作网络“硬件”或某一个个体化的“信息发布者”,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地位是无法同他们在传统媒介中的地位相比的。一旦拥有了一个“社会”,它就可以同另一个“社会”相抗衡。“网络传播受众”之所以可以主导网络传播事件,就是因为现实社会的强权组织在“网络社会”中仅仅是,

也只能是一个同某一个网民对等的“网络个体”。即使这个“个体”有更大的能力参与甚至控制网络媒介,但是,相比于整个“网络社会”而言,这个“个体”的力量仍然微不足道。“网络传播受众”拥有了“网络社会”的“强权”之后,他们理所当然的可以主导网络传播。

三、选择心理

在网络这样一个信息的海洋里,受众的选择会显得更加的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受众必须对信息有所挑选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络赋予了受众主动权,受众所看到的“网络世界”实际上是由其“拉”出的信息组成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和网络媒体时代,受众总是会按照一定的需求来选择媒介或信息,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曾把受众的选择分为以下几种:

选择性注意:受众接触媒介并非来者不拒,而是只将一定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作为自己的注意对象;

选择性理解:受众在注意到部分传播内容后,还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进行理解;选择性记忆:在传播内容中,受众只能记忆其中的一部分,被记忆的内容往往是与个人的兴趣、需求相符合。[3]

“网络传播受众”在遇到超越自身认知或接触范围的信息时,其猎奇心理被大大激发,他们对这类信息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也更容易发生“注意—理解—记忆”的过程。网民对“网络红人”的关注和吹捧,就是在猎奇心理作用下,受众对这些信息进行了选择。

现在,中国互联网事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18-35岁的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的网民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在“网络传播受众”形成“舆论群”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4]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相比于整个“网络传播受众”的构成,这些人所关注的焦点,即超越他们认知或接触范围的信息,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在“受众主导化”的过程中,一旦有某一个个体关注到了某一事件,很容易引起其他个人来关注这一事件,更容易形成“舆论群”。现阶段,网络受众的这种“选择心理”对“受众主导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3 评价失衡与责任的淡漠

“网络红人”之所以会出现,除了当事主体自身主观的原因外,其余参与主体的推波助澜也是值得反思的。正是由于他们参与的种种手段及他们或褒,或贬,

或肯定,或不屑的评价,才使得“网络红人”的形成真正得以实现。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网络红人”的形成基本上是两种手段,一种是自愿,当事主体为了“走红”,不惜用任何手段(尤其是一些人们很不愿意接受的手段)来表现自己,以至于成众矢之的,自然成为“红人”。在这类事件中,相关参与者的评价成为“走红”的重要工具;一种是被迫,是指由于在网络中的某个事件被关注,参与者便不惜用种种手段来“挖”出相关当事人,使其被迫成为“红人”。在这类事件中,相关参与者其实成为事件的主导者,而当事主体(即“网络红人”)只是相关主体参与的一个结果而已,他们更多是在不知情、尤其是不自愿的情形下“走红”的,因而可以说相关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直接决定着舆论对他们的评价。

就自愿形成的“网络红人”而言,由于网络中相关主体的评价对他们来说非常之重要,因此他们的目的就是引起注意,而无所谓评价的好与坏。其实在网络中,由于众多主体都是不相识的,所以他们对某一事件的参与,更多是一种“从众”心理。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外界、了解外界、联系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媒介,而媒介也开始以指数化增加的信息渠道,加快传播速度,为人们提供着各种不同的世界形象和模式。“个人从这些信息渠道中所构成的现实的形象和模式也千变万化。”于是,更多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解释涌现到人们的意识当中,发展起来,然后又消逝而去。那些被人们认作现实和对现实解释的整体产生的形象,开始破裂和消解,产生出令人惊讶的变化。信息变成了具体化、个体人的东西,人们控制信息也受信息控制。”[4]也就是说,人发展了媒介,但媒介却形成了与人相对独立的关系,“结果,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世界观和感知与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在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内容丧失其灵韵,每被传播一次,意义衰减一次,直至变成了其它的意义。所以,如果说相关主体在开始参与时是“对事不对人”的话,那么到后来则成为“对人不对事”,评价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标准,没有了肯定与否定的结果,甚至于不知是为何而评价,唯一有的就是“我评价了”。为了评价而评价,在“网络红人”的形成中,评价处于失衡状态。

就被迫形成的“网络红人”而言,由于他们是相关主体参与的“产物”,因而相关主体责任直接决定了他们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所获得的评价。但相关主体在参与时多是一种“从众”心理,所以往往不会清醒地去思考应该以怎样的责

任去发表言论,应该对自己言论的后果负何种道义上的责任。一个参与者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直接导致众多跟从者对当事主体的伤害。也许有人会认为,网络本身就是自由世界,是可以任凭自己的好恶随心所欲的,是无所谓责任与否的,网络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刻不容缓!呼吁:遵守网络礼仪,维护网络和谐!促进网络立法进程!”在没有网络立法时,负责任应该是每一个参与网络行为的人的正确选择,不仅是对“网络红人”,也是对自己,因为在网络中,没有人可以保证你明天不是“红人”。

总之,“网络红人”的形成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人与人之间新的伦理关系的产物,是新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产物。在对它的成因进行伦理反思后,也同样应为这些伦理困惑寻找解决的途径,除了网络立法外,加强网络自律,大力提倡“网络荣辱观”的树立都将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章透过“网络红人”透析网络传播的优势特点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具有计算机检索和超文本功能。[4]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给人类的文化和政府带来的深刻的影响。

3.1 开放性强共享度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媒体在信息资源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网络使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它的无限空间通过超链接功能使信息系统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依靠有限的新闻背景和注释很难实现的。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网络媒体在内容与服务形式上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吸引大规模的受众。另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使信息的个人化、分散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页或者在公共讨论组、电子公告牌上发言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扬自己的观点以及任何他想提供的东西,真正体现出共享度高这一特性。

网络传播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5]

并且在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其优势在于集多特性于一身,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威力远远超出这些特性的简单相加。从另一种角度讲,也可以说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前三类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上,一改此前媒体受众的被动地位,第一次实现了相互间的平等。而这些,其他三类媒体是目前所不能及的,用句通俗的军事术语说,网络媒体擅长的是多兵种合成作战的“大规模立体战”、“闪电战”,而不是单兵种的“游击战”。 [7]

3.2 时效性强信息量大

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网页制作的过程相比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既不像电视要经过编辑播出(直播节目除外)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只需更新网页内容即可。而且网页内容一更新,网页的访问者立即可以看到,这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它的实效性也很强,网络的时效性是有目共睹的,新闻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需要时效性强。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周计,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报纸的时效性并不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快,最快的报道也要经过一系列的人工的编辑在进行排版、印刷才能够将新闻传播出去。而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制作发布的过程也比较简单,因此在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时,网络能

够在的一时间将新闻发布出去,它在传播速度上具有明显的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轻易做到随时发布、即时滚动发布各类新闻。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重大新闻特别是突发性新闻报道上打响第一枪的,已经不再是电视、广播,更不是报纸,而是互联网站。在第一时间发布后随即进行实时滚动报道,做得最频繁、最成功的。这也充分体现出网络传播的时效性。[8]

网络传播的“海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媒体汇聚了超大量信息。各家网站信息量庞大的数据库以及新闻文献仓库为人们寻找全面翔实的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具有重要的现时意义.并且,网络中功能强大的超链接将无限丰富的相关资料,向受众立体式地发布,它的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可以说,全球互通互联的电子网络有多大,网络媒体的传播空间就有多大。传播空间的无限广阔,这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网络媒体本身在新闻和信息容量上的无限性。它所具有的海量信息,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可比拟的。正像有人所说,你用一天时间在网上下载的东西,一辈子也看不完。由于信息存储空间的优势,借助于搜索和链接功能,网站做新闻,可以比任何传统媒体做得更丰富、更饱满、更精彩。网民看新闻,不仅可以看这条新闻本身,而且可以查看相关报道、相关网页,还可以访问相关网站。1998年美国“斯塔尔报告”数百页内容通过网络瞬间传遍全球,这就是“海量信息”通过网上快速、广泛传播的一个典型,突出显示了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多,范围广”的巨大优势,这次的传播可以说是空前的,任何媒体也是无法比拟的。[9]信息的大容量、网络容量之大,任何其他媒介都无可企及,对于网络传播而言,其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上如报纸的版面,电视,广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面对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这样传统的版面的信息量是完全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受众的需要。

3.3 信息多元化互动性强

网络传播是多媒体的传播。从而体现出它信息的多元化。网络媒体可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堪称集各传统媒体之长,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网络媒体具有个性化的传播。报纸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你在上面所看到或听到的内容同其他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媒体所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报纸不可能为你单独出版,电台和电视台也不可能播送只供你一个人收听、收看的节目。然而,它们所做不到的这些,网络媒体却可以轻而易举地

做到。在网上,你可以依己所好,订阅自己喜欢看的新闻类别、邮件列表,定制自己喜爱的页面风格网络媒体是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web网页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特别是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下载时间,而且使得网络媒体互动、实时、整合的特征真正在音频、视频文件的使用中得到体现。这也是网络媒体先天优势。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些不可替代的优点,使其成为继电视之后发展最快的媒体,并开始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

网络所拥有的另一大特征是交互性。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播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提供了良好的反馈渠道。使传播的反馈过程不再仅仅是单向传播过程中的那种陪时效性强、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10]有了互联网,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借助电子邮件、BBS等信息交互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回馈给传播者,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所在。它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

结论

网络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形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及其应用像互联网一样发展那么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那么大,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与技术的迅猛进步,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最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可以说,多媒体阶段是网络传播发展的里程碑。丰富多彩的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交互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使得受众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生动性,而信息作为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它以不同的传播模

式在网络中传播,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毫无疑问,网络必将日益大众化、社会化、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的网络化。网络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的整体变迁,毋庸置疑,互联网对社会道德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既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网络”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内国际政治相关咨询。在互联网上我们都可以轻松的浏览到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到目前为止,我国网络用户已发展超过了2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加速度上升。作为第四大媒体可谓当之无愧。毫无疑问,网络必将日益大众化、社会化、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的网络化。网络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方式,互联网对社会道德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如它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化,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正进入一个网络文明的新时代。网络在生产力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网络所提倡的思维方式,网络所体现的精神,都在深层次地改变着人类社会。我们应当坚信,网络社会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祥林.网络红人现象分析 [J].青年记者,2008 (5):32-35

[2] 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M].北京: 2007:7-10

[3] 何明捷.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N].人民日报2010-7-20(7)

[4] 朱良志.浅析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利弊[J].新闻世界2010(5),27-30

[5] 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86-288.

[6]杜俊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2-135

[7] 曹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分析[J].新闻传播2010(3)61

[8] 黄芳.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D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4129076.html,/20070713/n251044798.shtml.2007-7-13

[9] 彭兰.网络传播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3-205

[10]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4-155

致谢

论文已经到了最后了,允许我再多说几句。

近年来网络传播正经历着迅猛发展,“网络红人”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网络传播的深入思考。而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想我更应该对这种发展与变化有更深刻的体验与了解。

本文能构成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与鼓励,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会面临更多的障碍与困难。

而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赵倩,她从写作之初,就给了我很多的指导与帮助,在文中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付出。对于论文的修改与定稿,她给了很多有益的指导意见。

感谢李慧文、龙妮妮、严林、瞿文妍、焦俊波等老师的讲授,使我逐渐对新闻传播中涉及的各个问题慢慢清晰起来;感谢一起上课学习的同学,他们的智慧和见解让我有机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感谢我尊敬的辅导员蔡燕老师严格的管理与指导。他们认真、负责、敬业的态度,让我不断受益。

我知道本文的缺陷还有很多,我从不因为谦逊而否认自己的努力与认真,但我也承认文中的疏漏是难免的。好在我还有时间继续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的室友肖梦阳、肖雅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我们一起探讨论文写作,彼此帮助,让论文渐趋完善。

我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学习的过程是充实而快乐的,感谢使我成长并成熟的母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