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③。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④。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网络传播的特性

1,互动性,交互性互动性可以说是网络上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性而带来的直接结果,事实上,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传——受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参与者。交互性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用户可以获取他们认为有用得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言堂”,网络媒体能够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它使话语权不再是某个机构或个人的特权,而是将其外延扩大到了大众.任何一个网络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改变了传统媒体你说我听的方式网民在网络新闻和网络聊天室有很大的言论自由度.不仅可以参加讨论,而且也可自己发布新闻.信息传播能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呈现交替互动的形式. 2,海量性,内容丰富性对于纸质媒体,信息是以纸为载体,需要印刷、排版、发行及成本等诸多问题。而广播和电视也需要把信息量精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而网络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可以不限量的储存和传播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读者可以对信息随时进行检索。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3,多媒体化,立体化多媒体的传播手段,是网络媒体的一大表现特点.网络媒体不仅能够显示文本信息,而且能够显示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表现形态走向立体式. 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

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与传统媒体电视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从根本上使网民获得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一台电脑,通过有线或无线技术,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获取信息;加之网上信息繁多,可满足各种不同受众和网民的选择需要。这样,网民和受众不再需要按线性的播出流程被动地接受由编辑安排好的节目内容,而可以在无限广阔的节目信息空间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检索、选择和传播节目。4,超越时空性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他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由于其传播的介质是比特,而非原子,所以这种传播就具备了迅速、快捷、方便等优点。传播的范围常常受限于地域,是传统媒体的一大困惑.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网络媒体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受众遍及世界各地。而在时效性上,网络媒体是全天候新闻报道.这也令传播时段固定的传统媒体望洋兴叹.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公众在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5,个性化,个人化众所周知,传统媒体有受众定位.它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报纸有它确定的读者群,电台划分出了为不同人服务的不同波段.因此,传统媒体很难在所有时间,所有节目中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就凸显它的优势了.由于网站多如牛毛,网上信息浩如烟海.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使网民可随时上网查找所需的信息,享受网络提供的个性化很强的服务. 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博客的出现是个人性的最好体现,只要拥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博客就能实现想写就写的愿望。博客几乎可以以任何形式抒写任何内容和信息。6,超文本网络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新闻信息,用户接受新闻内容时可方便的联想和跳转,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和思维规律。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又如博客文体的重要特点就是链接,博客通过链接实现了开放源代码的共享性,实现了与受众的交流,没有互动交流的博客就没有生命。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⑥。7,共享性,全球化,跨文化性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常局限于当地,而网络传播到自己关心的新闻信息。国人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得到国际国内的消息,不受地域限制,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得到信息,在国内获得信息的途径也主要是因特网。网络传播使受众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媒界声

音微弱的现象。网络传播突破地域限制,没有疆界,而且跨国传播成本低廉。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与互联网连接,网络传播真正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网络传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无阻碍化。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真实的地理距离不存在了,国界等限制也不存在了,网络上的新闻传播不是单一文化而是跨文化的传播。互联网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网络传播优势分析

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我们正常所说的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随着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网络的各种影响逐渐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信息传播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传播最明显的优势当然就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现在一般的最新新闻都会最先在网络上出现,在网络上发布一条新闻,也能迅速的被受众接收到,甚至国外的信息我们也能很快的知道。因为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甚至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所以速度会快很多。同时,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快捷性使新闻发布摆脱了地域限制,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间的距离。 网络上存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无限。互联网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因而信息存储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网络编辑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整理背景资料,让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存储的信息手段丰富,增强了传播效果,受众能够更好地接受。网络信息运用了许多的多媒体技术,而且这些信息还涉及到了许多行业。多媒体让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使网络新闻具有了新的活力。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受众,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让受众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信息。 网络传播使传受双方平等的交流成为现实。在网络上,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网络的发展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意见的发表提供了平台,现在我们这些普通的网民也可以向网络中传播一些健康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的网民就某一事件进行沟通与交流。其次网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众参政议政、发表个人见解的障碍。通过网络,政府部门可以了解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对相关政策的看法,对重大事件的态度,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信息的处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现在还有很多的政府已经在其网站上留有一些地方供网友留言、监督。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也同时大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这就让学生们的学习受到了一点阻碍。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这就让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在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模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六度传播WAP 一、前言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人们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活动时,同样会面对因各种消极信息传播所带来的非意愿后果的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是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它在促进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其信息传播模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若要成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利用现有的理论,探讨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便于以后对网络信息传播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有效的防对措施。 二、六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本文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下面介绍这几个模式。 1、以网络传播基本网络传播模式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 此种模式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2、以互联网传输速率区别的网络传播模式 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

播客—网络传播新形态

播客—网络传播新形态 播客2004年诞生,但它在网络世界中被迅速接受,影响力不断扩大。“播客”是一项新技术,有人说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收看的方式,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同样会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它既继承了传统广播的诸多优点,又使听众成为了节目制作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更大程度上播客是对网络传播的更新,使传统电台和网络电台的主流权威性受到强烈冲击。然而,对于大部分国人,甚至是部分传播界的学者来说“播客”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网络及其传播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在人们才刚刚熟悉“黑客”、“闪客”、“博客”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播客”突如其来的加入到了“客”文化的大军,并占据了我们的视野, 这是一个传播学不能忽视的命题,也是传播界尤其是网络传播界应该专注的课题。论文主要有绪论、正文(分为四章)、以及结语这三部分构成。绪论介绍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介绍了播客在兴起的过程、在国外的流行以及传入中国后在国内的膨胀。第二章主要从播客作为网络传播新形态的角度梳理了播客的概念以及传播主、客体。第三章则分析了中国播客网站的现状,并从内容角度与国外播客网站进行比较。第四章主要介绍播客网站所采取的可能的盈利模式。结语则指出了播客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通过对播客的出现、发展以及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播客无疑成为深深影响传统媒体发展的新潮流,代表了数字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播客不仅仅是一次传播形式的变革,更是传播理

念的一次革新,从学术上来看,播客传播应该是归属于网络传播的,但是其出现却又改变了网络传播的秩序,重新划分了网络传播的界限。当然,作为网络传播的新形态,播客网站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研究

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研究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网民的数量持续攀升,这使得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络的作用下成为热点话题,产生网络舆论,进而广泛传播,可能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此种情况下,研究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的传播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本文将基于案例,分析热点话题的传播过程,进而研究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 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3亿,其中手机网络规模达到6.95亿,手机已然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越来越多网民能够随时随地运用网络来自由发表言论,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不可控制的特点,给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基于此,相关学者及业界人士对网络舆情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尤其是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及传播过程。本文笔者将基于相关学者及业界人士研究成果,对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予以分析,希望对于网络舆情有更为进一步的了解。 一、热点话题传播过程 网络舆情的产生必然是借助某件事情的发生,随着广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此事件将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也会随之产生热点话题,网民参与其中,将会出现各种舆论。那么,热点话题是如何传播的呢?为了具体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在此借助案例来具体阐述。 案例:某幼儿园5岁女童十分钟被打几十个耳光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与谴责,使得此事件持续发酵,最终演变成社会热点话题。其实,此次虐童案件引爆,主要是突然上传到网络上的女童被虐打的视频被广泛的传播,很多网民看过视频,对当日16时到16时30分,老师幼师狂闪五岁幼童70多个耳光,还在屁股上踢了两脚的行为很是气愤,很快“人肉”涉事幼儿园及虐童者的一些信息,经过进一步了解,确定此类情况频频发生,而发生的原因仅是孩子犯了一点点小小的错误。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快速流传开来,加之教育部门的介入调查,使得此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正是因為此事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之相关的话题出现在网民的面前。在面临舆论的压力,及事件的恶劣性,当地公安局对涉事人员予以了惩治,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相关新闻媒体频道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报道。到此,虐童事件应当算是得到了圆满解决,但话题的热度并没有随之消减,因为广大网友对虐童者出发结果展开了热议。对此,教育局领导表态一定要正确对待此次事件,立即进驻该幼儿园,协助管理,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再加逮捕虐童者行动的实施,才真正让此话题的热度消减下来。 其实,从理论的角度来将,虐童事件作为一个网络热点话题,其传播过程符合热点话题传播规律,即:风暴初成——引爆点——进入公共视野——衍生子议题——司法介入——矛盾激化——出发结果热议——领导参与——实施法律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2004年 11月16日 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的模式以及格局都受到了一定的转变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基于时代发展的环境,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进而保障其与新闻时代的媒介传播形式相吻合,保障新闻传播的模式与格局与人们的新闻接受习惯相吻合,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新闻的整体质量与效果。对此文章主要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对新媒体时代发展之下新闻传播模式以及格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人们早已步入到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之下,传播的模式以及受众对新闻的接收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其整体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格局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需要对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全新的格局进行分析探究。 1.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模式收到了一定的轉变,其主要就是自媒体传播、对新闻的价值与深度进行充分的挖掘、保障新闻发布的模式与读者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整个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格局的创新。其具体表现如下: 1.1自媒体传播新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自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格局与模式,主要就是基于新闻传播互动性、传播主体多样性等特征决定的,对此在实际中要想顺应时代发展,就要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专设自媒体传播板块,通过专人扶着,对于一些具有一定价值以及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核实以及报道,在对应的板块中进行颁布,进而对这些新闻有需求的读者提供平台在对一些新闻进行核实之后要对新闻的发布者进行适当的奖励,进而充分的发掘更多的、具有价值的新闻,在根本上推动自媒体的长足发展。 1.2充分的挖掘新闻的深度与价值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具有同质化的问题,一些自媒体为了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会播放一些具有哗众取宠以及内容失真的新闻,着直接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对此咋新闻媒体时代要想真正的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开拓全新的格局以及模式,要充分的发掘具有深度以及价值的新闻,进而让读者可以独立思考,让读者可以通过新闻的现象探究其本质,对此在实际中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新闻价值发现能力,要始终报道一些对真实的、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稳定具有积极影响的新闻,要避免通过播放各种具有哗众取宠的新闻刺激公众的好奇心,同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彰显其整体的深度,要让人们通过对新闻的分析,及时了解新闻的事实、依据以及背后的原因,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监督以及报道,进而凸显新闻的监督管理职能,为社

网络传播案例分析

网络传播案例分析 一【案情简介】王菲与天涯网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 王菲与死者姜岩系夫妻关系,双方于2006年2月22日登记结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从自己居所的24层楼高处跳楼自杀。姜岩生前在网络上注册了博客,在自杀前2个月,姜岩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但一直没有中断博客的写作并以日记形式记载了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将王菲与案外女性东某的合影照片贴在博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自己的婚姻很失败。姜岩的日记显示出了丈夫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等信息。姜岩在第一次自杀前将自己博客的密码告诉一名网友,并委托该网友在12小时后打开博客。在姜岩第二次自杀死亡后,姜岩的网友将博客密码告诉了姜岩的姐姐姜红,姜红将姜岩的博客打开。 姜岩的博客日记被一名网民阅读后转发在天涯网中,后又不断被不同网民转发至其他网站上。2008年1月10日,天涯网上刊出《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贴帖,该帖讲述了姜岩死亡事件的发展经过。王菲认为该帖中如下言辞构成了诽谤:“王菲正与死者的亲人争夺死者遗产”、“是王菲全家把她逼死的,东方恩纳一直住姜岩婆婆家……当时,王菲的父亲和王菲打完电话,她就跳了”。王菲认为网民的如下回复帖子构成了侮辱:“姜岩还被那畜生一家这样刺激过!”,“这种家庭别在找事显眼了,找个洞自己了了吧”、“看那两个鸟男女能否还好下去”、“妈的,跟这种人住的近简直是侮辱了这片土地……从这里滚出去!”;“他们配不上‘人’这个词吧”;“这男的一家都是人渣”;“强烈建议人肉搜索出王菲!王蕾!和他那老王八爹”等。而后王菲对相关网站的帖子进行了保全,花费公证费2050元,也因此事丢掉了工作。天涯网则于2008年3 月15日(王菲起诉前)已及时将《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及相关回复帖子删除。 但王菲诉称:天涯网中出现的《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帖,捏造事实,对我进行诽谤。其行为给我和家人的生活、工作、名誉造成极为恶劣而严重的影响,因此请求判令天涯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删除天涯网上有关侵权信息,并在天涯网为我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赔偿工资损失4万元,承担公证费用2050元的三分之一。 天涯公司辩称:我公司天涯网上的信息全部是由上网用户发布,并非我公司发布,我公司不应成为本案被告。我公司在王菲起诉前及时删除了天涯网上《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帖及相关回复,已经履行了监管义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不应承担侵权法律责任。根据《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的规定,网站发现有侵权内容存在后及时删除的,不应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根据《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网站应对注册用户提示网站上发布信息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天涯网在用户发帖或回复时都有相应的字体提示以及用户在注册时应当阅读并同意的《天涯社区基本法》及其它相关社区规则。因用户言论导致的侵权责任,应由其自己承担责任,我公司尽到了法定义务,不应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因此不同意王菲的诉讼请求。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新闻1102 李珊珊1164082 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有助于你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1948年,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就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各种修订、补充和发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质特点。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和约束力。

第6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第六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是信息的终点和归宿,它包括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等等。受众有着相当的自主性。克拉珀在他所著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就说过:“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他所说的“因素和影响”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受众自身。当信息抵达受众时,受众会依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信息。个人处理信息的思路、个人的喜好、周围环境的主动或被动的影响,群体的压力,都会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媒介在概括和扩展自身功能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传统大众传媒的受众有如下特点:(1)数量多,分布广。现代社会的媒介都具有普及性的特征,同时又各具特色,其受众群交叉纵横,分布广泛。(2)匿名、流动性强。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转瞬即逝”的,传播者无法知晓每一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受众并未被束缚于传播中。(3)对媒介的依赖性强。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是受众观看这个世界的主要窗口,虽然受众会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再组织,但如果失去这个来源,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1996年,美国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B·R·贝雷尔森以此为背景调查了读者看报的动机,发现了人们众多的读报原凶,其中有~点就是:读报是一种习惯,不读报就会觉得缺了些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体的演进,受众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受众概念。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构成、参与传播的方式、作用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在网络媒体不长的发展过程中,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决定网络命运的最终力量是受众,而不单是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因此,以受众为轴心来分析网络传播的过程是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大众与分众 尼葛洛庞帝关于推拉比特的论述体现了传媒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变,传播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不是“给”你什么,你就得“要”什么。尼葛洛庞帝举了一些“窄播”的例子——向某些特定的兴趣团体提供媒介服务,如推销信息给汽车玩家、阿尔卑斯山滑雪迷或葡萄酒瘾君子等,他甚至想到要为失眠者办一份杂志。“窄播”显然是媒介发展的一个方向,像汽车杂志、滑雪杂志、服装杂志等这类面向特定接受者的杂志已是当今传媒界的重要景观,它体现了媒介从大众向分众方向发展的新的运作策略。 一、大众传播与“推”技术 想方设法把自己制作的信息推销给受众是大众传媒的一贯思路。大众传媒还有一个一贯愿望,就是能把所有的受众都纳入自己的传播体系,但受众的多层次异质性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所以传媒都会从媒介自身而不是从受众出发构造自身的信息网络,把“推”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针对受众的最基本特点来精心重组信息,提高信息的吸引力,想方设法说服受众。 例如运用各种说服技巧说服受众。在大众传播发展初期,运用大众媒体的威力以及受众对大众媒体的恐惧和崇拜感直接说服受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主体性的觉醒,在说服理论中有一些说服技巧,是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时为了更好地推销信息而经常运用的。一般认为采用图像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强化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并可以把人们因图像引起的正面情感反应转移到信息的其他方面。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幅的照片就说明了这一点,而电视图像的冲击力也是电视传媒工作者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另一种是诉诸幽默。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是重复。在广告中,常常会把一个品牌名重复数遍,以此使信息进入受众的潜意识,让受众无意中记住信息,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但这种方式不顾受众的感受,有强制传播的特点,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再如构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 阿帕网 分布式结构 去中心化 Tcp/ip 互联网壮大原因 www(P25) ipv6 网格计算 P2p 语义网 Web2.0 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 电子纸 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 带宽 SGML HTML XML MS FRONTPAGE Dreamweaver Pdf(优点) RSS p18 Widget 新一代电子报纸(表现) 新一代电子杂志(特点) Telnet Gopher E-mail Usenet(网络新闻) Ftp(文件传送) BBS(电子公告板)p 26 聊天服务 搜索引擎 BT下载 博客播客维客 社会化书签(网络书签) SNS(社会网络服务)p30 六度分隔理论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 第一节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网络传播渠道的多重属性 网络技术特点。。。 技术近视p34 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公共话语空间 私人话语空间 公共领域(三要素)p39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二、网络传播开放性(格局、过程) 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 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第三节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网络经济 信息经济 信息产品(特点) 长尾理论p53 经营平台网络5特征 UGC(用户生产内容)p55 作为传统经济的延伸。。。 体验经济p58 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 网络情境 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 区别传统媒体本质属性 虚拟 虚拟社群 第三章 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 人类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

企业营销网络传播模式分析

企业营销网络传播模式分析 一、社交平台企业营销网络传播要素 (一)传播者:企业官方号为主的多元主体。企业作为产品的制造方,也是信息的第一生产方。首次传播的信息绝大多数从官方的微信、微博账号中产生,经过多次传播传递给各个不同层级的受者。同时企业由于多次营销活动积累,官方账号本身就拥有较多的粉丝量属于意见领袖,因此也更具有传播力,推动了传播范围的扩大。但除此之外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同样成为产品的传播者,例如新闻机构、相关领域意见领袖和普通爱好者。由于社交平台的一对多传播性,每一位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用户都是传播者,通过原创生产、恶搞再创作、转发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传播。(二)传播内容:多种形式的产品及产品利益点。企业营销网络传播中采用了多种形式例如文字、图片、短视频等进行宣传。在官方账号中多绝大多数是企业原创性内容,例如产品实物信息图、新功能利益点、节日热点贺图、新动态发布等信息。而个人账号中存在部分对于官方公告的转载内容外,更多的是对于官方内容的原创恶搞性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对原产品信息的再加工。除此之外企业营销网络传播也常采取借助热点提高曝光度、展示产品利益点、提供消费者使用场景、创作娱乐信息、转发抽奖等手段推动传播。(三)传播媒介:以社交平台为主的多平台传播。企业营销网络传播为了覆盖更多的受者,通常采取了多平台同时进行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而其中绝大多数平台为社交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网站直播平台等。这种网络传播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受众自身的社交网络推动内容扩散,从受众之间的相互连接来推动信息的进一步传递。不同的平台也拥有不同的优势和传播特点,例如微博的信息短小传播快速,微信基于与现实社交联系紧密,直播网站有利于建立直接性互动等。企业营销网络传播模式就通过采取多平台的方式来互相弥补,从而建立起全面的有效传播。(四)传播受众:传、受双面一体。传播模式中的受众与传播者相同,他们都是社交平台的使用者。而意见领袖在整个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他们为代表的传播受众呈现出传播者和受众两面一体的显著特征。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在接受大众媒介影响之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二次传播,因此在企业营销网络传播中,企业信息首先影响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接受到信息后再创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 绪言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 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发布,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 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 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这也是网络拥有极大信息量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具有极强的传播功能,在同等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它比任何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信息都更多。 三、多功能 各种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可能。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它将嬗变为一个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地位的“第四媒体”,它兼具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其一,便捷的通讯功能,如IP电话、E—mail等;其二,强大的浏览功能,在各种网络协议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浏览网上所有公共信息;其三,广泛的

浅谈网络直播传播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60553.html, 浅谈网络直播传播模式 作者:赵苏陈元庆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 摘要:网络直播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形态,纵观当下火热的网络直播,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剥离出网络直播的几种模式来分析网络视频直播新模式的到来。 关键词:网络直播;传播模式;发展趋势 近两年,直播在经历了前期的积累后终于迎来了行业发展的高峰时刻,200多家直播平台、3.44亿直播用户、BAT资本的强势布局介入,让各种网络直播早已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当今的市场有很多新兴的独立平台出现,也有原来时代秀场转型直播,还有一部分商业直播服务商以及互联网网公司影视传媒公司等都来推广企业品牌。直播迅猛发展,他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得到各行业的认可。 视频直播的优势和受众的用户可以实时交流,让受众和主播可以随时沟通,方便快捷,沟通无障碍。直播现在不仅仅是一项业务,更多的成为了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方式,最终谁控制了直播权,就占据了整个市场,就会成为未来五十年互联网霸主。然而直播是通过屏幕来实现,受众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来实现互动,例如现在的发红包、最后的打赏、在线报名、还有网络投票等等方式,让网络直播与商业完美而简单的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崭新的商业营销模式,甚至商家以网络的直播方式营销已经超过线下的营业额。将来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都会有自己独立操作平台和直播间,可以更加高效快捷有针对性的吸引潜在受众群体的眼球并且可以获得客户的深度信任。直播是实时在线,可以还原真实的面对面交流的感受,让受众群不会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商业价值。 从受众的视角理解使用和满足理论,分析网络直播的传播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秀场模式。它是网络直播中最普遍的一种直播模式,抓住当下社会人们存在的一种窥探、猎奇心理,通过男色、女色来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它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土豪”打赏刷礼物的方式提供了高效的收益。这种模式不仅易学变现快并且具备极高的经济收益,但它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这种模式最大弊端就是过度压榨用户热情。但不可否认,这种模式让人们对网络直播现象普及和认知,也是推动了全民直播的形成的一大原因。第二中粉丝模式。即为粉丝经济,也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红经济”,这种模式是通过引入拥有大量粉丝数的网络红人来带动该直播平台人气的快速攀升与平台流量的停留。对于看直播的粉丝而言,他直播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直播能否体现主播自身的特点,并且主播是否与粉丝相关联。粉丝在主播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现金的打赏,或者通过免费的互动评论、点赞送花的方式帮助主播加人气上热榜。这种模式优势可以引入直播平台流量,受众粉丝忠诚度非常高,但是这种平台容易过度依赖一些高价值的主播,而且容易转向秀场模式。第三种是平台内容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创造和运营激励,来创作形式各异的独特直播内容,聚集有相同兴趣共同爱好的用户,吸引某一内容下的同质用户。直播的内容包括一些游戏类直

网络传播的自组织模式研究

一、网络传播的自组织模式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类传播的重要形式,并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感知到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工作、学习、研究和娱乐,网络传播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传播不但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也在缔造和建构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网络传播系统作为人类最新掌握的信息系统,既有技术复杂性,又有社会复杂性,甚至还有人文复杂性。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复杂的巨型系统,我们的研究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网络传播系统中的自组织的特征、类型、形式与机制。 二、自组织 首先对之前我们学习过的自组织原理进行回顾。 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必然具有有序的结构和特定的功能。而且从足够大的时间尺度看,任何系统都处于或块或慢的变化之中。这种系统的结构、状态、特性、行为、功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就是系统的演化。 根据系统演化的动力来源和演化模式的不同,可以将系统分为自组织系统和他组织系统。简单而言,自组织即是系统自行、自我组织起来的过程或现象。 而他组织与自组织相对应,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存在外界的特点干预,其结构和功能都是外界加给系统的,而外界也是以特定方式作用于系统的。 自组织现象就是一个系统在没有外在组织者以特定方式干预的情况下,由于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自行走向有序化,自行产生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结构或现象。在自组织系统中,组分的行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所有组分发挥的作用大体相同,但整体上却能够形成、维持、发展和改变有序结构。 三、自组织系统的优点 大多数情况下,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要由于他组织系统的演化。自组织系统演化之所以由于他组织系统的演化,是因为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动力在系统内部,是以内部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系统整体和内部各组分都有获利,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环境,系统解体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样,社会系统实现动态有序运作,就有超强的适应性。 四、自组织理论要点 自组织系统的存在前提是系统开放,一个与环境没有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不可能出现自组织行为,而自发走向有序。自组织只有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涌现性,自组织系统的结构、模式、形态和功能,不是系统各组分结构、模式、形态和功能的简单重复和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各组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涌现(突现)出来的,是由系统各组分由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自组织系统通过涨落导致有序。如果说竞争和协同是系统自组织发展的动力,那么涨落便是其发展的动力因。 自组织系统演变的两种方式是渐变和突变。在现实世界中,既有突变也有渐变,对于一个自组织系统来说,突变的临界点对于系统性质的变化具有根本意义。在达到发生突变的临界点之前,系统以渐变的方式发展演化。在达到临界点时,由于系统组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巨涨落,系统性质可能发生剧烈的突变,新的结构和功能由此产生。

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网络传播的特性分析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③。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④。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网络传播的特性 1,互动性,交互性互动性可以说是网络上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性而带来的直接结果,事实上,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传——受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参与者。交互性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用户可以获取他们认为有用得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言堂”,网络媒体能够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它使话语权不再是某个机构或个人的特权,而是将其外延扩大到了大众.任何一个网络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改变了传统媒体你说我听的方式网民在网络新闻和网络聊天室有很大的言论自由度.不仅可以参加讨论,而且也可自己发布新闻.信息传播能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呈现交替互动的形式. 2,海量性,内容丰富性对于纸质媒体,信息是以纸为载体,需要印刷、排版、发行及成本等诸多问题。而广播和电视也需要把信息量精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而网络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可以不限量的储存和传播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读者可以对信息随时进行检索。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3,多媒体化,立体化多媒体的传播手段,是网络媒体的一大表现特点.网络媒体不仅能够显示文本信息,而且能够显示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表现形态走向立体式. 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