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知识讲解

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五 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式,四 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围内 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 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客家 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世居 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一般 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 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勉强 遮蔽风雨,常受台风摧毁。
深圳:30年民间记忆
深圳:30年民间记忆(一)-第一线(20081215)
第二组组员:何凤仪、余运红、余俊、张志勇、李正 彬、张俊浩、李旭宏、张建欢、李涵洋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5岁了, 深圳改革开放已三十余载了。从一个渔 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 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 中城市前列,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 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然而,一个
令中国骄傲的深圳,是否可以不断更新 其崭新的面貌呢?思维总需要先行一步, 走在发展之前。驻足现在,回顾过去, 是为了深圳更加不凡的将来。
改革开 二三层以上,样式别 致,色彩绚丽,空气 流通,采光良好,还 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园。 城区居民住宅,都是 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层 以上的楼宇,内设若 干单元套房(二房一 厅)、三房二厅、四 房一厅),旧式瓦房 已不存在。
深圳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 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 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 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 “地王”,绵密林立的高 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 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 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 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 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 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 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 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 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 照。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 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 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4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年后的深圳是我国一线城市,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发生了哪些巨变?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深圳40周年巨变作文【1】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
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40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
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穿
穿衣讲究时尚
服装样式多样
改革前后的深圳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革前后的教室
改革前Biblioteka 改革后改革前后的学校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革前后的照片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革前后的农村
改革前
改革后
谢谢!
五年级四班 姚怡香
人们常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我觉得还 可以再增加一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舒适的生活。”因
为自从改革开放后,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前
人民生活困苦,温饱无法满足
住房成为问题,出行是步行或者是自行车
道路狭窄,交通不便
改革前的房屋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 差
居者忧其屋
改革前的行
道路狭窄,交通不便
改革前的吃
改革前的穿
改革后
生活发生变化,温饱自足,吃讲究营养
住房追求舒适,穿讲究时尚
出现公路、铁路,出行方便
住
农村盖起小洋楼
吃
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
长都很快。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 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的 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 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改革 开放
变化
——改革开放的变化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 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 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 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 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 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 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 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长期进入改革开放转 型新时期。
深圳发展的历程

深圳发展的历程深圳,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
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将深圳定位为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深圳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各种企业和工厂相继建立,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迁徙至此。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深圳的经济不断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990年代,深圳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个时期,深圳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同时,深圳也大力推动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
这些措施使得深圳的经济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跨国公司进驻。
进入21世纪以后,深圳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电子、生物医药等,成为深圳经济的主力军。
深圳的企业创新能力也被广泛认可,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头,如华为、腾讯、大疆等。
同时,深圳正在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希望能够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
除了经济发展,深圳也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之前的短暂住宅,到如今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市区,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深圳还注重绿化建设,大量种植树木,建设了很多公园和景区,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深圳的发展历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经济结构不断演化带来的人才需求、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在未来,深圳会继续坚持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改造的力度,提升深圳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深圳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一部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的成功经验成为其他城市的借鉴和学习对象,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ppt

轮船招商局 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 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水上飞机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 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 式,四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 围内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 梓的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 客家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 世居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 一般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 棚栖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 勉 强 遮 蔽 风 雨 , 常 受 台 风 摧 毁 。
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 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 照。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 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 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 开放前的深圳还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 村;上世纪70年代初期温州人 还不得不在 它乡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 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 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 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 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 数百具尸首。就是因为穷,老一辈农村人 在逃到香港后,拼命工作、赚钱。有个叫 陈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后在一家建筑工 地打工,由于没有户口,他只能白天在山 上睡觉,晚上才去工地上干活,干了两三 年,总算有了七万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 镇开了一家杂货铺。
深圳的变化作文

深圳的变化作文导读:我们在深圳的看到的,不仅仅只是深圳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深圳人的心。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深圳的变化作文,一起来参考吧!深圳的变化作文【1】3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3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
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三十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3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
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3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40周年 深圳今昔

WORLD IN PICTURES图 志/2018年的深圳罗湖福田,张燕方、赖雅君摄/20世纪60年代的深圳罗湖福田,郑中健摄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今昔文 | 李崇寒 图 | 深圳美术馆深圳美术馆藏 /图客家语中,以“圳”或“涌”指代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得名。
从偏居一隅的小农村,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用了40年的时间,这40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深圳崛起的40年。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
“因为深圳口岸全世早已闻名,而宝安县则很少人知道。
”把靠近香港的深圳镇作为城市的名字,这意味着它从诞生之初就要对标香港,对标国际一流城市。
4个月后,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随着这声炮响,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成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紧接着,诞生了中国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步履不停,1980年底,参照“蛇口模式”,深圳在罗湖区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全面铺开。
5年时间,罗湖区建起60多栋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1985年建成的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速度闻名,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起初,深圳最重要的东西向交通主干道深南大道只有2.1公里长,20多年时间里,经不断修整扩建后至28公里,成为深圳的名片和地标。
1984-1985年间,何煌友乘直升机沿深南大道航拍深圳的一组照片,有非常清晰的深圳河、梧桐山、笔架山、深圳市委大楼、华强北、香蜜湖、华侨城、沙河大桥,30多年后,同一地点同一角度的深南大道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新旧照片对比,深圳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变化一目了然。
WORLD IN PICTURES 图志/1983年的深南大道岗厦区域(现福田中心区区域),何煌友摄/2018年的深南大道福田中心区区域(原深南大道岗厦区域),张燕方、赖雅君摄深圳美术馆藏/图/1981年的深圳蛇口港湾大道通信山区域,何煌友摄/2018年的深圳蛇口港湾大道通信山区域,张燕方、赖雅君摄深圳美术馆藏/图WORLD IN PICTURES图 志/2017年,深圳东湖区域,张燕方、赖雅君摄/1984年,深圳东湖区域,何煌友摄/2017年,深圳东门区域,张燕方、赖雅君摄/1979年,深圳东门区域,何煌友摄深圳美术馆藏 /图深圳美术馆藏 /图。
深圳的发展历程

深圳的发展历程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深圳只是一个普通的边陲渔村。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深圳开始逐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深圳被中央政府确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当时,深圳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然而,经过几年的努力,深圳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港口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外国投资者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深圳的制造业快速发展。
1980年代,深圳成为中国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和玩具等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出口创汇能力极强。
深圳在经济特区建设之初,探索实行了多项特殊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和资本进驻深圳,推动了本地经济的飞速增长。
1990年代,深圳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圳逐渐转型为高科技产业的中心。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增长,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
这些企业不仅带动了深圳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也大大提升了深圳的国际竞争力。
21世纪以来,深圳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国家的支持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创新型企业迅速涌现,孕育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深圳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投资力度,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此外,深圳的城市建设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深圳成为国内外人才和企业家的聚集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2019年,深圳建成区人口达到了1300万,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创新中心。
深圳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是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深圳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30年民间记忆
深圳:30年民间记忆(一)-第一线(20081215)
今天的深圳,拥有430多万人口, 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国大陆城市 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 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为一个经 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 生态优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 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现实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 大成就的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在新时期 紧跟世界文明进步潮流、大步发 展的进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将充 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新时期“带头” 作用,在金融体制、机制、组织 结构、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 重大突破,保持在规范化、市场 化、国际化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 使深圳金融成为全国最有创新能 力、市场化水准最高、开放度最 大市场。
与今日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那时的房屋结 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大齐头屋。 本地人(讲粤语的人)的住房,多为纵向式,入 大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越过天井是正厅,厅 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 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泥、沙、 石灰)砌墙,房顶光线极暗。客家人的住房,多 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 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线不 足,建筑材料与本地人建材相同。
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 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 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 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 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 数百具尸首。就是因为穷,老一辈农村人 在逃到香港后,拼命工作、赚钱。有个叫 陈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后在一家建筑工 地打工,由于没有户口,他只能白天在山 上睡觉,晚上才去工地上干活,干了两三 年,总算有了七万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 镇开了一家杂货铺。
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 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 照。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 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 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
开放前的深圳还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 村;上世纪70年代初期温州人 还不得不在 它乡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开放前的深
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五 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式,四 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围内 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 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客家 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世居 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一般 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 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勉强 遮蔽风雨,常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 的房屋结构 被淘汰,
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 二三层以上,样式别 致,色彩绚丽,空气 流通,采光良好,还 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园。 城区居民住宅,都是 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层 以上的楼宇,内设若 干单元套房(二房一 厅)、三房二厅、四 房一厅),旧式瓦房 已不存在。
深圳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 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 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 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 “地王”,绵密林立的高 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 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 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 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 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 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 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 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第二组组员:何凤仪、余运红、余俊、张志勇、李正 彬、张俊浩、李旭宏、张建欢、李涵洋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5岁了, 深圳改革开放已三十余载了。从一个渔 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 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 中城市前列,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 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然而,一个
令中国骄傲的深圳,是否可以不断更新 其崭新的面貌呢?思维总需要先行一步, 走在发展之前。驻足现在,回顾过去, 是为了深圳更加不凡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