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皇甫冉《春思》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3篇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3篇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3篇《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思边 / 春怨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翻译还记得我们去年什么时候分别的吗?那是南边花园绿草地上飞蝴蝶的时候——春天。

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已经到了,西山顶的白雪在云层下更显幽暗。

玉门关离我这里有三千里地,我想给你寄封信,恐怕你也难得一见。

注释去年:刚过去的一年。

南园:泛指园圃。

绿草:亦即春日之时。

今岁:今年。

白雪:即寒冬之日。

秦云:秦地之云,此暗指思妇家在秦地。

秦,泛指陕西,唐人诗中往往特指长安。

玉关:即玉门关,汉朝故址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移至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

汉代大将霍去病破月氏,开玉门关,自此成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

音书:音讯,书信。

二句言音讯不通,存亡难知。

创作比较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742—744)李白在长安待诏时期。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天宝二年(743)。

赏析“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开头两句,是思妇对去年与丈夫离别时情景的追忆。

这两句妙在不纯用叙述笔调,而采用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显得波峭有致。

“南园”一句,因是化用晋代诗人张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十首》其八)的诗句,故“南园”可理解为某处的一所花园,未必实有所指。

其时正当春天,南园里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

一对即将离别的夫妻,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尤其是看到那成双作对的蝴蝶,不禁触景生情,肝肠寸断。

但这种哀伤情绪并未在字面上流露出来,诗人描绘的反而是一派明媚的春光,这正是王夫之在评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姜斋诗话》卷上)的手法,从而把哀伤之情反衬得更为强烈。

对这对夫妻家在何处、为何事离别、丈夫又去向何方等问题诗中均未作交代。

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也为引出下二句埋下了伏线。

《春思》原文及翻译

《春思》原文及翻译

《春思》原文及翻译
《春思》原文及翻译
一、《春思》原文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一作:秦城)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二、《春思》原文翻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三、《春思》作者介绍
皇甫冉(约公元718年—约公元771年),字茂政,男,汉族文人。

祖籍甘肃泾州,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

天宝十五年进士。

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

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线装版记载:皇甫冉(716--769),字茂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

曾祖时已移居丹阳。

天宝进士,任无锡尉。

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

官中左拾遗,补阙。

他生当乱离,颇有漂泊之叹,流连景物之余,东南山水,常赋予他以好句,如“燕如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积水长天随远色,荒
林极浦足寒云”,“泛舟因度腊,入境便行春”,“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等,并皆清逸。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悲其“长辔未骋,芳兰早凋”,当是指他终年五十余。

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14篇

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14篇

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14篇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14篇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1春思二首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古诗简介《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先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后转写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第二首诗则是以想象之笔描绘春光艳冶的长安城中权贵公子们的奢靡生活。

组诗就春立意,巧用反衬手法。

翻译/译文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

(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

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⑴春思:指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的愁恨。

⑵历乱:指烂漫。

⑶当垆(lú):指卖酒。

垆,放酒坛的土墩。

⑷腊酒:即腊月酿制的酒。

酴(tú)醿(mí):酒名。

⑸轻薄儿:指轻佻浮薄的人。

创作背景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

根据诗人的身世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来推断,这首诗当为贾至在至德(唐肃宗年号,756—758)年间被贬谪为岳州司马时所作。

赏析/鉴赏鉴赏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

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

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

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春思》原文及翻译

《春思》原文及翻译

《春思》原文及翻译
一、《春思》原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二、《春思》原文翻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三、《春思》作者介绍
皇甫冉,字茂政,男,汉族文人。

祖籍甘肃泾州,出生于润州丹阳。

天宝十五年进士。

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

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线装版记载: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

曾祖时已移居丹阳。

天宝进士,任无锡尉。

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

官中左拾遗,补阙。

他生当乱离,颇有漂泊之叹,流连景物之余,东南山水,常赋予他以好句,如“燕如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积水长天随远色,荒林极浦足寒云”,“泛舟因度腊,入
境便行春”,“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等,并皆清逸。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悲其“长辔未骋,芳兰早凋”,当是指他终年五十余。

春思原文、翻译、赏析

春思原文、翻译、赏析

春思原文、翻译、赏析春思原文、翻译、赏析春思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春思宋代:方岳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译文: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总是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

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细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忙生:忙的样子。

生,语助词,无意。

与燕作泥蜂酿(niàng)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与:替,帮助。

须:要。

赏析: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

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

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上了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

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

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

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

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

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

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是、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

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

这句是浑写,读者自然能够由此想象到,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想到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

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春思》原文及翻译

《春思》原文及翻译

《春思》原文及翻译《春思》原文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思》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秦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皇甫冉《春思》)这首诗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与丈夫一起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诗中用“莺啼燕语”、“楼上花枝”等春天景物的描述与渲染,去反衬和烘托思妇的深情怀念,更显示了思念之切。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临近新年,莺燕等鸟儿在欢快的鸣叫,我的夫君却在几千里外的边疆马邑龙堆征战。

“家住秦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家住在京城,而且与汉室宫苑比邻,可我的心却随着明月,飞到了夫君与胡人征战的万里边关。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织锦回文,诉说着自己长期见不到丈夫的深深思念,楼上一束束临窗盛开的花枝,仿佛在笑我依然孤枕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请问主帅,你什么时候能像车骑将军窦宪那样,打败匈奴班师回朝,刻石勒功于燕然山上。

作者:皇甫冉(716—769〕,字茂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寓居丹阳(今南京)。

天宝十五载,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任左金吾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

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写宦游漂泊的感慨及隐逸山水的闲情。

注释:①马邑:秦所筑城名,汉与匈奴曾在此征战。

龙堆:沙漠名,又名白龙堆。

沙丘连绵,形如土龙,故名。

马邑、龙堆在诗中泛指边境征戍之地,并非实指。

②锦字: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共三百四十字。

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

皇甫冉《春思》鉴赏及作品简介

皇甫冉《春思》鉴赏及作品简介

皇甫冉《春思》鉴赏及作品简介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

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春思唐代: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一作:秦城)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鉴赏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

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

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

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

“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

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

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

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上句一个“论”字。

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

锦字回文诗的内容。

无非离情别恨。

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

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

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古诗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翻译赏析

古诗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翻译赏析

古诗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翻译赏析《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皇甫冉。

古诗全文如下: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前言】《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颈联写离恨,写春情。

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注释】⑴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⑵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苑:这里指行宫。

⑶“机中”一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⑷“为问”二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翻译】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赏析】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

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甫冉《春思》原文|译文|赏析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一作:秦城)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译文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
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

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

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

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

“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

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

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

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上句一个“论”字。

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

锦字回文诗的内容。

无非离情别恨。

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

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

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

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

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