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北欧高福利国家模式

合集下载

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体系

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体系

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了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保障人民基本权益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措施和服务。

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因其国情、历史和文化差异而各有特色。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进行简要介绍。

一、北欧社会福利模式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等)以其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而闻名于世。

北欧社会福利模式的特点是高福利、高税收和广泛的公共服务。

这些国家通常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全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北欧的福利政策主要注重公平和包容,旨在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

二、欧洲大陆社会保险模式欧洲大陆国家(法国、德国、荷兰等)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采取社会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劳动者及其雇主的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来提供福利服务。

欧洲大陆国家的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福利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个人缴费要求也相对较高。

三、英美社会保障模式英美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等)的社会福利体系强调个人责任和市场机制。

这些国家的福利模式相对较为自由,政府在福利领域的干预相对较少。

英美国家重视市场经济和私人保险机制,个人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获得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等福利。

四、亚洲社会福利模式亚洲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因其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多样化。

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秉持“国保”模式,即政府通过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来提供福利。

而另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的社会福利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通过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提高福利水平。

总结:社会福利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民生幸福的重要衡量指标。

不同国家的福利模式各有特色,既反映了国家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社会需求,也受到了国家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挑战,各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将继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论北欧学者对于其福利国家体制的研究

论北欧学者对于其福利国家体制的研究

论北欧学者对于其福利国家体制的研究、论争及其论争的逻辑基础林卡提要在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北欧模式曾是世界各国发展社会福利的学习样板;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该模式逐渐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这些批评声音也同时出现在北欧国家内部。

本文回顾了北欧社会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政策观念的变化,以及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政策的联系。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北欧福利国家模式,也有助于我们评估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政策分析的可行性。

关键词社会政策政策分析北欧福利国家导论在艾斯平- 安德森( Esping2Andersen) 的福利国家类型学中,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4 国被归入“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这一模式。

该模式以普遍主义和社会平等观念为价值核心,具有高税收和高再分配效应等制度特征。

①然而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自由主义思潮在国际社会政策研究中流行,使这一模式受到种种批评。

②这些批评也影响了北欧国家社会政策的分析和制定者,例如在瑞典,其1993 年经济委员会(即Lindbeck 委员会) 就宣称现行的福利模式是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并主张把以往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导向转向自由主义方向。

③尽管如此,许多理论工作者仍认为这一福利模式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基础。

例如奥尔森·胡特(Olsson Hort) 就宣称瑞典模式并未终结,而林德布姆(Lindbom) 也坚持这一模式没有瓦解。

④布隆贝格(Blomberg) 和克罗尔(Kroll) 以芬兰为例说明,在整个90 年代这一模式的合法性基础仍然稳固, 而阿莱斯塔罗(Alestalo ) 和弗洛拉(Flora) 对民意调查资料的研究也显示公众对此模式的支持并没有明显下降。

与此相应, 安德森(Andersen) 等人在他们对相关调查资料的研究中强调说,我们至今仍没有发现任何确实的证据能证明在北欧4 国,普遍主义的福利国家模式已经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评估北欧福利模式问题上,理论分析家强调北欧模式的合法性,而政策分析者则从自由主义观点出发来指责这一模式,并主张“瓦解”这一模式。

北欧经济发展模式-PPT课件

北欧经济发展模式-PPT课件
北欧经济模式分析
北欧经济模式——福利国家模式
北欧经济模式被称为福利国家模式,是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 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全民普遍社 会保障模式,其目标是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所可能遇到的一切生活及风 险都给予安全保障。
北欧模式的主要特征
• • • • • •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均等化、全方位的社会福利制度 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国民所得和财富分配无悬殊现象 政府清廉度最高 注重环保
3
在国家层面,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导致国家不堪 重负。
与西欧主要国家福利模式比较
• 与西欧国家的福利模 式相较,北欧国家更 注重公平性、普遍性
与美国自由主义模式比较 • 北欧的福利模式具有强制性,以政府为主 导,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很广。 • 美国的社会福利则由市场为主导,政府只 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社会福利的大部分是 由私人部门提供,覆盖面很窄。
北欧经济模式的优劣性分析
优势
1
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突出。
2
由政府主导二次分配。
3
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比较高
劣势
1
在社会层面,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 高、活力缺乏。北欧国家普遍存在失业率高、劳 动力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
2
在企业层面,由于赋税压力过大抑制了 企业的活力,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
对中国的启示
1、要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3、划分事权,实行分级负责制 5、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保障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谢谢大家
北欧经济模式的形成
1、财富与收入再分配
2、文化
3、制度

福利国家模式是否必然影响经济增长——围绕北欧福利国家模式的争议

福利国家模式是否必然影响经济增长——围绕北欧福利国家模式的争议

全体 人 民都有 权 扶 得实 物 只有属于 “ 值得救济的穷 人” 这 个群体 ( 主要 是失 l 去 f ’
本质 I ) ( 别 作 能 J 暂 和 单身 母 亲 ) 和 暂 时有 经 济 需 要 的人 才 能 得 到援 助
北欧福利国家模式与欧洲大陆模式、 盎格鲁 一 撤克逊模
式的两大本质区别在于: 哪些人被纳入福利体系; 怎样被纳
争议人手, 通过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 认为这一模式不一定损 害经济增长 , 但需要具备若干先决条件。

人。比 较而言, 北欧福利国家模式提供更多、 更全面的服务, 其保障范嗣比 欧洲大陆模式更广, 所提供的 福利额度比 盎格 鲁一 撒克逊模式更慷慨。因 此, 许多 经济学家认为, 这将导致
度、 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原因, 上述国家在社会经济模式 、 政治 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表现 出很强的共同性, 从而形成 了所谓的“ 北欧福利国家模式” 。
挪威 、 瑞典、 芬兰 、 丹麦和冰岛五个民族国家, 人口约 2 5 0 0万。 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之间保持了相对平衡, 成功 实现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包括持续的经济增长 、 稳定的民主
( 四) 税制改革
2 0 1 0 年7 月 1日瑞典北欧斯安银行( S E B ) 首席战略分析 师H e n r i k M i t e l m a n 表示, 北欧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 冲击最小。2 0 1 2 年1 月1 1日, 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 服务公司( M o o d y ’ S I n v e s t o r s S e r v i c e ) 发布的评级信息 , 维持了 对瑞典 A A A主权债务评级最高级不变, 给予其稳定的评级展 望。这也意味着 , 作为北欧国家的代表, 瑞典的高社会福利水 平并未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高福利一直是北欧国家的特点, 同时也是其最受质疑的 地方。高福利水平是否必然带来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以至于 产生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 呢?2 0世纪 9 0年代 , 北欧福利 国 家曾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 突出地表现为失业率高、 社会保 障财政赤字规模大、 某些社会政策加剧通货膨胀等等 。从 而引发了对北欧国家福利制度或社会保障制度的抨击与诟

各国的社会福利

各国的社会福利

各国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各国为了保障公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提供各类社会福利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各国的社会福利政策。

一、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1、瑞典瑞典通过高税收和强大的福利制度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福利保障。

其福利政策包括普遍医疗保险、免费教育、失业救济和住房补贴等。

瑞典的福利制度主要通过纳税人的资金来支持,并且强调个人的责任和自我管理。

2、挪威挪威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公共托儿所、免费医疗保险、丰厚的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等为特点。

挪威的福利政策主要通过高税收来支持,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

3、丹麦丹麦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免费医疗保险、免费高等教育和失业救济金等为主要内容。

丹麦以高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为目标,并且注重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该国的福利制度主要通过税收和国家预算来支持。

二、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1、德国德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

德国的福利制度注重基本保障,并强调雇主和雇员的共同责任。

德国的福利政策主要通过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收来支持。

2、法国法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住房补贴和社会援助等。

法国的福利制度注重公平和平等,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

该国的福利政策主要通过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收来支持。

3、英国英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包括国民保健制度、养老金、失业救济和住房补贴等。

英国的福利制度注重基本保障和个人责任,并强调福利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关系。

该国的福利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和国家预算来支持。

三、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1、美国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相对较少,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食品券等。

美国的福利制度注重个人责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个体和家庭的经济自主权。

美国的福利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和联邦预算来支持。

2、加拿大加拿大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包括公共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养老金和住房补贴等。

北欧经济发展模式

北欧经济发展模式

3
在国家层面,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导致国家不堪 重负。
不西欧主要国家福利模式比较
• 不西欧国家的福利模 式相较,北欧国家更 注重公平性、普遍性
不美国自由主义模式比较 • 北欧的福利模式具有强制性,以政府为主 导,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很广。 • 美国的社会福利则由市场为主导,政府只 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社会福利的大部分是 由私人部门提供,覆盖面很窄。

(一)社会福利制度地斱化改革 (二)医疗服务斱面的改革 (三)就业政策的改革 (四)养老金改革 (五)税制改革
北欧国家的改革

对改革的评价
改革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培 养个人的社会责仸感,鼓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以建立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良性互 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福利国家。 改革力度: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较为稳健和谨慎。 改革斱式:多种手段相结合,例如实行社会福利支出 紧缩政策;通过在社会福利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 提高福利国家制度效果的目标。
北欧经济模式分析北欧经济模式被称为福利国家模式是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全民普遍社会保障模式其目标是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所可能遇到的一切生活及风险都给予安全保障
北欧经济模式分析
北欧经济模式——福利国家模式
北欧经济模式被称为福利国家模式,是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 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全民普遍社 会保障模式,其目标是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所可能遇到的一切生活及风 险都给予安全保障。
北欧经济模式的优劣性分析
优势
1
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突出。
2
由政府主导二次分配。
3
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比较高

北欧五国福利制度

北欧五国福利制度

北欧五国福利制度
北欧五国(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都是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流的福利制度。

以下是北欧五国福利制度的一些主要特点:
1. 医疗保健:北欧五国提供免费或低费用的全民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基本医疗、紧急救护、手术和药品等。

居民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无论收入和社会地位如何。

2. 教育:北欧五国的公立教育系统非常强大,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生可以在国家补助下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无需承担高额的学费负担。

3. 社会保障:北欧五国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网络,确保人们在面临失业、生病或残疾等困境时仍能获得基本生活需求。

这些社会保障包括失业救济金、养老金、疾病津贴、伤残金和低收入家庭补贴等。

4. 父母福利:北欧五国也非常注重家庭和子女的福利。

他们提供长时间的产假和育儿假,确保父母有足够的时间照顾新生儿。

此外,北欧国家还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儿童保育服务和教育机会,以支持家庭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

5. 年金制度:北欧五国有稳健的养老金制度,确保老年人在退休后能够获得充足的经济支持。

这些国家实行的是基于职业生涯和个人贡献的积累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机构支付养老金,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北欧五国的福利制度致力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并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

这些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平等和社会包容,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北欧经济发展模式

北欧经济发展模式

3
在国家层面,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导致国家不堪 重负。
与西欧主要国家福利模式比较
• 与西欧国家的福利模 式相较,北欧国家更 注重公平性、普遍性
与美国自由主义模式比较 • 北欧的福利模式具有强制性,以政府为主 导,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很广。 • 美国的社会福利则由市场为主导,政府只 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社会福利的大部分是 由私人部门提供,覆盖面很窄。
北欧经济模式的优劣性分析
优势
1
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突出。
2
由政府主导二次分配。
3
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比较高
劣势
1
在社会层面,北欧模式的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 高、活力缺乏。北欧国家普遍存在失业率高、劳 动力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
2
在企业层面,由于赋税压力过大抑制了 企业的活力,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
北欧经济模式的形成
1、财富与收入再分配
2、文化
3、制度
政府的税收充足 强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 如北欧各国除低收入者与最高收入人群之外,中 等收入者占到总人口的80-85%。目前,北欧各国 的社会结构已经由原来的金字塔形,转变为椭圆 形或菱形,两头小,中间大。过去处在金字塔底 部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等,现在占的比例 很小。如在挪威农业人口只占3.8%。这种社会结 构对促进北欧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起到重 要作用。

(一)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 (二)医疗服务方面的改革 (三)就业政策的改革 (四)养老金改革 (五)税制改革
北欧国家的改革

对改革的评价
改革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培 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以建立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良性互 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福利国家。 改革力度: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较为稳健和谨慎。 改革方式:多种手段相结合,例如实行社会福利支出 紧缩政策;通过在社会福利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 提高福利国家制度效果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北欧福利国家模式,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巅峰,不仅创造了最好的经济发展,也建成了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

探析北欧高福利国家模式文/高连奎近日中国医改取得重大突破,大病医保模式也日渐形成,传闻已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即将出台,这都说明中国越来越注重民生福利,而笔者认为中国现在有必要须纠正对福利国家的错误认识。

北欧福利国家模式,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巅峰,不仅创造了最好的经济发展,也建成了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

北欧并非文化重镇,其模式的建立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共产主义运动,另一个是战后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

北欧模式是典型的高福利模式,历史上,人们对北欧模式的看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国际舆论对瑞典模式大唱赞歌。

人们赞叹瑞典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认为它是很成功的,对它充满了羡慕之情。

笫二阶段是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以后,那时大谈瑞典模式的是瑞典国内、外的保守势力。

他们把高税收和低效率说成是瑞典模式的集中表现,于是瑞典模式就从榜样、楷模,变成了危险的东西,可怕的东西。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经济复兴了,它的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稳定增长率,使它成了调整和发展的样板,瑞典模式又一次成为国际舆论注意的中心。

活得长久一点的自由,免于生病无着的恐惧,免于匮乏的恐惧,获得有适当报酬的就业机会,在和平的、无犯罪的社区生活……这些,就是瑞典式的“社会主义”。

可以说,瑞典的穷人生活得远比美国的穷人更体面,而穷人的体面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北欧是真正帮助民穷实现了“积极自由”。

而福利国家如何理解呢,他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而是它们的总和。

社会保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人把最先推行社会保险制度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称为“福利首相”。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报告所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原则: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统一性原则(Unity)和均等性原则(Uniformity)。

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部欧洲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

此后,这一理念又被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欧国家,它们后来甚至成了福利国家的“橱窗”。

而作为福利国家策源地的英国,自上世纪70年代遇到财政困难后,开始改革并逐渐削减福利规模,引入市场因素,实际是走上了“去福利化”的道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北欧国家始终被世界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好的地区,一些国家屡屡被评为诸如“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最廉洁的国家”、“最好的国家”等称号,人们对“斯堪的纳维亚经济模式”褒誉有加。

这些国家的共性是:国民素质高,充分就业,高收入,高福利,工会强大,社会民主、平等和公正。

其经济运行体系可以简化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福利国家十国家干预十合作主义十平等的精神。

北欧的经验充分证明高增长和公平分配是可兼顾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之间不仅并不冲突,而且福利和社会公正是有利经济发展的,是可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

同时,福利导向体制和民主、自由之间也没有冲突。

当今瑞典,国家掌握有5%的工业企业,国营经济支配着基础设施的要害部门,但绝大部分的企业是归私人和合作社所有,瑞典福利经济的特点是较低的失业率,特别是50、60年代实现了充分就业。

战后以来,瑞典政府保证失业率不超过1-2%。

据官方的统计,繁荣时期失业率在1.5%,危机时期不超过2.5-3%。

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强有力的工会组织,高比例的福利保障支出,丰富而慷慨的社会服务都使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高。

瑞典、丹麦、挪威、芬兰都是人均GDP 排位在世界上很靠前的国家,同时历年来基尼系数都以较低的状态排在工业化国家的前列北欧五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在0.25至0.26之间,属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

与其他欧美国家不同,北欧国家提供福利更多的并非现金,而是提供服务。

这样,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部门举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比如,社会、医疗和教育等公共部门大约90%的雇员由政府雇佣,而其他欧洲国家通常仅为40%~80%。

故而北欧诸国也被视为服务型国家。

在这些国家,中央政府一般主要负责制定国民福利的政策、标准,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网络,而管理的主要职责一般由各级地方政府和工会组织来承担。

资金来源上,政府投入是大头,一般约占40%以上,丹麦则高达60%。

公共福利保障费用占GDP的比重很高,一般至少在1/3以上,瑞典经常波动在35%~40%之间,芬兰在新世纪的十年里维持在1/4~2/5的区间,挪威基本为33%。

而同期美国一般徘徊在18%~20%,日本才略高于1/10的水平。

一般福利的非商品化倾向与合作主义因素具有某种关联性。

非商品化程度越高,合作主义倾向也越高。

北欧国家的非商品化程度就最高,雇员、雇主和国家三方伙伴协商合作的社会机制作用也最大。

北欧实行普享型的福利保障模式,其原则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种中产阶级品味的生活品质,而不只是满足贫困者的最低需求。

北欧模式非常强调充分就业,政府要求“能够工作的人都要工作”,人们普遍崇尚劳动,鄙夷不劳而获者,很多人工作都是为了理想、兴趣而非金钱。

所以西方世界一般认为北欧国家属于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更是对外公开宣称自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和文化氛围,最重要的就是要建构一个公平的分配体制,在这一点上,北欧国家做到了。

没有平等的精神,公正的分配制度,财富很难持续积累,效率也就很难保证。

原因很简单,不平等不公正的分配会造成社会动乱,制约经济的发展。

而外界对瑞典的误读,往往是从“蛋糕”的概念开始的。

当他们把社会保障视为蛋糕的时候,其实就暗含着这样一种概念,即:要想有好的社会保障,必须先把经济搞上去。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上世纪30年代初,瑞典社会民主党开始着手建立他们的理想社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把社会保障仅仅视为蛋糕,而是苦心琢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合作的社会”。

1932年,瑞典社民党在大选中获胜,并连续执政四十多年,从而成功地创造了瑞典模式。

战后,瑞典逐步建立了全民就业、全民养老金、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免费教育,随着这一项项计划的逐步落实,瑞典也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

到了1980年,瑞典人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使人均GDP达到了57161瑞典克朗,比1960年增加了约6.6倍,瑞典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联合国的社会发展排名中名列第四。

瑞典给世人展示的是一个公平、透明、幸福、和谐而且富裕的社会。

这后一点,通过对瑞典穷人与美国穷人的比较就可以看清楚。

瑞典人之所以买得起房子,主要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为孩子上学存钱,也不需要为自己退休后看病存钱,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瑞典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

在瑞典即便月收入不高,只要满18岁,就很容易获取贷款,银行有时根本不加细问。

而在美国,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很多美国穷人甚至连账户都开不了,拿到工资支票后,只能再到典当行去兑现,而典当行往往会收取相当于兑现金额3%至10%的手续费。

统计显示,在美国约有28%的工薪家庭需要这样的服务。

这其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经济模式下不同的生活基础。

美国人更倚重收入,生活质量受收入影响较大;瑞典人倚重的是社会福利,福利则要靠公平的分配来实现。

假如一个社会越是需要个人用金钱来购买生活质量,那它必然会出现更多的不平等。

其实19世纪的瑞典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

瑞典的工业革命来得比较晚,起步于1830年代,真正开始发展是到了1870年代。

在英德等国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瑞典成了铁矿石、木材等原料的供应国。

当时瑞典工人的生存状况非常恶劣,他们买不起自己生产的产品,政治上也低人一等。

当时规定,参加议会和地方选举的条件是年收入必须超过800克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在《红房子》一书中描述过当时一位木匠的心里话:“太太们啊,老实告诉你们吧,日子已经苦透了,而且以后还会更苦,但是到了那一天--那一天,我们要像瀑布似的吼叫着从贫民窟中汹涌而出,我们将要回到我们的床上,是要回吗?不,是夺回!”和许多西欧国家一样,如此恶劣的工人生存状况也意味着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期,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在早期的瑞典社会主义运动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奥古斯特·帕尔姆,他在德国、丹麦参加过工人运动。

1881年,帕尔姆从德国回国后,在南方城市马尔默做了一个历史性的演讲,题为“社会民主主义者要的是什么?”他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者并不要求平分所有的资产,而是要把资本家们拿走的那一部分要回来。

1889年,瑞典社会民主党成立,当时它的终极目标是消灭阶级,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瑞典以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过了两年,北部的奥达伦发生罢工,政府派兵镇压,打死五人,这是瑞典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惨案,导致动乱升级。

同年,“火柴大王”克鲁格因股票泡沫破灭而自杀,将众多瑞典企业拖入泥坑。

首相埃克曼因被揭露拿了克鲁格的“补贴”,致使内阁倒台。

严峻的事态表明,和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瑞典也走到了改革的关口。

1932年,社民党上台,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瑞典的变革与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出现的变革大体是同步的,不同的只是,瑞典的工会运动更为强大,而平等、妥协、合作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瑞典民族的传统之中。

特别由于工会运动的强大,瑞典的社会力量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当工会、雇主协会和政府三坐在谈判桌前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劳资双方在政府的协调下最终达成了工资协议,实际上也为确保国家经济寻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在瑞典历史上,19世纪是现代社会福利政策的“胚胎期”,政府开从教会手中接过社会福利的责任。

这个变化当时有两大背景因素:一是工业化的发展造成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贫富差距拉大,穷人迅速增多;二是政教分离,教会的职权被大大削弱。

1847年和1853年,瑞典政府两次通过《济贫法》,确定“使每个贫民吃饱饭是每个教区和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瑞典社民党构建的瑞典模式中,人民已经成为主体,社会保障不再是救济或给予,而是要打造一个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平等的平台,这也是经济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丹麦学者安德森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在1980年代对18个西方国家的福利情况做调查时发现,“工人运动反对旧有的济贫传统,因为他们要争取坚实的'公民'权利”。

而这样的济贫传统在北欧国家几乎完全绝迹,而只有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还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