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 雁门太守行
苏教版语文八上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总结词
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别离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歌语言简练,意境 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介绍
总结词
才华横溢,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诗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思想深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总结词
历史变革,个人遭遇
详细描述
个人背景
李贺和夏完淳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贺的诗歌以想 象丰富、语言奇特、意境深远而著称,而夏完淳的诗歌则充满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赞颂。
02
雁门太守行
诗歌内容解析
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绘雁门关的守卫者 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赞美了 他们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崇高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唐代边疆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常常侵扰边疆地区,使得边疆 民族、边疆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守 卫边疆的将士们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个人背景
李贺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诗歌创作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是他对边疆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个人情感的抒 发。
03
别云间诗歌内容解析《别云间》 Nhomakorabea情感表达
通过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对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现出深沉、忧郁和激愤 的情感。
05
总结与感悟
对两首诗的感悟
《雁门太守行》描绘了边关战争的壮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英勇精神 的赞颂;《别云间》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深沉的 乡愁。
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截然不同,但都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表达, 展现了古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雁门太守行

爱祖国爱家乡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2021/4/9
7
齐诵两首诗。
布置作业:整理笔记, 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
诗。
2021/4/9
8
2021/4/9
霜重
sāi 塞满
sè 闭塞
燕脂
塞上
塞 sài 边塞
提携
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2021/4/9
2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 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
人。 选自:《李贺诗歌编》
《别云间》 夏完淳,南明抗清将领、诗人。 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
选自《夏完淳集》
2021/4/9
1
读准下面的字音:
cuī níng yān 摧
jī
sài
羁旅
zhòng
xié
凝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2021/4/9
3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021/4/9
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
诵读欣赏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歌大意:三年来戎马倥偬(kǒng zǒng )颠沛流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 的江山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我已 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 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2、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 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 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 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 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的英雄气概。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 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 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 的决心。
六、中考链接,当堂巩固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 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 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国忠心的诗句是( ) 。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 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 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 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 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 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 一则趣闻:元和二年( 807)秋天,著名文 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 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愈“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 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却援带,命邀之。”这首诗头两句就 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 作。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 容局势的危急。
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折期代表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
善于运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后人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李贺的一生出身宗室少年天才790年出生于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
796年,七岁时,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804年,与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仕途不顺英年早逝807年,赴长安应进士举。
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
韩愈为其辩解无果,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811年,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任奉礼郎,从九品。
814年,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
816年,告病到洛阳休养,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元和二年深秋,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当时,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本想推辞不见。
可打开诗卷,看罢第一首《雁门太守行》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第二种说法:此诗是在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
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八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理解重点句子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
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
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
“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
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五、全文小结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绘声绘色残酷悲壮课文同步讲解186

绘声绘色残酷悲壮
——《雁门太守行》赏读
【佳句采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赏析】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形势危急。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诗人没有直接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却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本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是李贺离开京城到潞州一带途经雁门所作,描写的是一场激烈的藩镇战争,当时李贺只有十七岁。
部编语文八上《24雁门太守行》[党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部编语文八上《24雁门太守行》[党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3e4b9041a2161479171128cd.png)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合阳县城关中学党艳萍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大致内容和情感。
2.学会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品读诗歌的能力,提升审美意趣。
重难点重点:培养品读诗歌的能力。
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设想1.自主诵读。
2.诗意品赏 3.语言描述。
教学方法自主品读合作探究点拨引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诗在《周亚夫军细柳》中,我们一睹了将士们被甲执兵刃,彀弓弩,严阵以待以备胡的风姿,今天我们将在《雁门太守行》这首诗里,感受两军交战的惨烈和将士们的报国豪情,请打开课本,136页。
二、自主读诗情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导学案》中的资料链接及补充资料,勾画并摘录要点信息。
2.自由朗读诗歌及其课本注释内容,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手脑口并用,及时标注相关读音及重要注解3.朗读指导(1)同桌互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2)听示范朗读,注意把握内容情感(3)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战争的惨烈与将士们报国的豪情三、合作品诗韵 1. 出示名家评价:杜牧曾赞李贺:“云烟绵连,不足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其情也;秋之明洁,不足其格也;风桔阵马,不足其勇也。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以诗卷拜访韩愈,将此诗放在卷首,韩愈“读罢奇之,乃束带出见。
”沈德潜评价此诗:“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2.小组合作: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的妙处(不少于两处)3.分组反馈,并及时点评(教师注意语言的典雅凝练)预设:(1)“压、摧,甲光金鳞、开”敌军大举兵临城下,气势汹汹;我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毫不示弱。
(2)“角声满天”从听觉角度写出战场上鼓角齐鸣,杀气干云的场面。
(3)“燕脂”“凝”“夜紫”想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惨烈。
(4)“鼓寒”“霜重”想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边塞战地苍凉。
(5)“报君”“为君死”想到“拼将一死酬知己”的誓死报国之志。
中考语文古诗词欣赏《雁门太守行(李贺)》复习笔记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作家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2)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仅17岁。
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3)炼字①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②“开”字,表现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
③“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4)修辞方法夸张、比喻。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敌军比喻成“黑云”,揭示了敌军来势凶猛,守军严阵以待、处境艰难的情况。
(5)表现手法:①衬托。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出战争规模巨大,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②用典。
A、“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送行之地,诗歌引用这一典故表现了唐军视死如归的豪情。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一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名句
2、把握诗歌主旨。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背诵、理解、感悟、赏析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名句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二、指导朗诵
1、学生试读诗歌两边,划出停顿节奏
2、指几名学生朗诵,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至熟练
三、设疑自探
学生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归纳补充并板书,学生自主探究:
1、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歌颂了。
2、作者在诗中构思了三幅画面,反映唐军的活动:白天,严阵以
待;黄昏,刻苦练兵;,
3、“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以和手法渲然敌军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
4、“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君”象征中央集权,“提携玉龙为君
死”中的“为君死”意思是
5、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有声有色的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
哪些诗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嚣张气焰?哪些诗句写评判将士的无畏气概?请分别回答:
6、“角声满天秋色里”写出了怎样的场面?“霜重鼓寒声不起”
又表现了什么?
7、“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平叛将士们怎样的精
神风貌?
四、解疑合探
1、针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指名评价
3、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明确:
1)、一场边关战争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
4)、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7)、易水:荆轲刺秦在易水与燕太子丹分别即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壮烈豪情。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筑高台,放置黄金以招贤才既与
战争地点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五、质疑再探
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解疑
六、运用拓展
学生自编习题,教师择优让学生训练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