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童美萍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导师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精品

环境管理-导师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精品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XX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XX年8月培养方案修订前言本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在20XX年版环境学院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具体工作分工如下:1.培养方案总论部分:杨志峰、刘静玲、沈珍瑶,刘静玲执笔2.各二级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是各研究所长在充分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与汇总。

夏星辉、曾维华、刘希涛(环境科学)裴元生(环境工程)白军红、孙涛和陈彬(环境生态学)毛显强、程红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王烜(水文学与水资源)孙涛(水力学与和河流动力学)3.培养方案的汇总:刘静玲、赵烨、余彦、任玉华在经过多次修改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与汇总,并经过院务会和教学指导委员讨论与审议,同时,研究生院也进行了审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希望本培养方案能够有效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环境学院院长:杨志峰20XX年8月15日目录一、培养领导小组构成 (5)1.1 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 (5)1.2 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5)二、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导则 (7)2.1 培养目标 (7)2.2 培养方式 (7)2.3 课程模块 (7)2.4管理与质量控制环节 (8)2.4.2 必修与选修课 (8)2.4.3 弹性课程模块 (9)2.4.4 自学课程 (9)2.4.5 补修课程 (9)2.4.6 跨专业课程 (9)2.4.7 实践环节 (9)2.4.8 学位论文 (10)2.4.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11)2.4.10 国际研究生(含港澳台研究生)培养 (11)三、核心课程与教师(学院平台课程) (11)3.1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 (11)3.2 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 (12)3.3教师队伍 (13)四、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 (14)4.1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14)4.1.1 环境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14)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4)2 专业研究方向 (15)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5)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8)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19)6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20)4.1.2 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21)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21)2 专业研究方向 (22)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22)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24)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25)6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26)4.1.3 环境生态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27)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27)2 专业研究方向 (27)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28)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29)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31)6 环境生态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31)4.2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33)4.2.1 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生培养方案 (33)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33)2 专业研究方向 (33)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3)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34)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34)4.2.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35)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35)2 专业研究方向 (35)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5)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36)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36)4.2.3 环境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37)4.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38)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38)2 专业研究方向 (38)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9)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40)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41)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42)附录1: (44)附录2: (57)附录3: (61)附录4 (69)附录5 (73)附录六 (74)一、培养领导小组构成由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和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环境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灿飞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灿飞

2009.1-2012 基于功能网络的区域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大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No.40830747.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 控制技术及示范》(参与);2008ZX07102-001.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 究与综合示范》,课题“天津滨海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与节水控源减排技术研究与工程示 范”(参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2008.1-2010.1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参 与); 2008.9-2009-9 中国产业地理集聚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 研究中心; 2009.1-2011.12 新时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地理集聚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o.40871065; 2008.7-“地理学方法研究”中的“经济地理研究方法”,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 目,2007-2010(参与)2007FY140800-2; 2007.5.30-2008.3.30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EconomicPerformanceintransitionalChina,Backg roundPaperfor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9(世界银行); 2006.1-2009.12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No.40535027 (核心参加人员); 2005.6-2006.6 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科委软科学课题(主持); 2005.1-2007.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 目,No.40401015(主持); 2004.8-2005.4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空间优化研究,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课题; 2003.7–2005.12 产业依存关系中的北京“基本部分”及其集群时空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No.40271035(核心参与人员); 1998-2001 中 国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区 位 选 择 与 公 共 政 策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No.79770097(核心参与人员)。

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凡刚[教育]

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凡刚[教育]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凡刚1基本资料姓名:曾凡刚性别:男职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2教育背景1996,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1998,北京大学,博士后学位3工作经历2001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从事环境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4研究兴趣与研究领域大气、水、土壤、生物体中有机污染物。

5科研项目[10]北京地区有机微污染物中多环芳烃、非烃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9]江汉平原水系中有机污染物研究。

国家课题,课题负责人。

[8]饱和烃、多环芳烃的定性定量研究。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课题负责人。

[7]大气中含N、S、O杂环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6]北京市大气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5]大气中致癌多环芳烃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4]机动车尾气中含N、S、O杂环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3]含N、S、O杂环致癌污染物定性定量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参加者。

[2]湘西黑色页岩中形态硫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要参加者。

[1]北京市食品中致癌物和环境激素追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6学术成果6.1论文(Articles)[11]Effectofhemicellulaseonthemolecularweightandstructureofchitosan.《PolymerDegradationandStability》.2003.1[10]北京市部分地区气溶胶中多环芳烃污染源探讨。

环境科学研究,2001,第三期[9]北京石景山地区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特征与成因。

环境科学研究,2001,第二期[8]可吸入颗粒物(PM10)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第二期[7]化石燃料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对北京大气的影响.地学前缘,2000.[6]ReferentialsignificanceofsulfurisotopesandseparationofspeciesinblackshalesofChina.《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9.[5]RedoxReactionsHydrocarbonsandMineralOxidants:AMechanismforSignificantPorosityEnhanc ementSandstones:Discussion.《AAPG》.1998.[4]广西三种褐煤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98.[3]利用干酪根核磁共振研究古生界碳酸盐岩的热演化程度,地质地球化学,1998.[2]吐拉盆地侏罗系油砂和沥青的发现及其意义。

授权点简况表

授权点简况表

陇东学院二级教授,现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甘肃省
高校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主任。近五年,承担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
业的 4 门专业课程,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国
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曾主持完成省级项目 6
骨干教师简介
六、本表中的科研经费应是本学科实际获得并计入本单位财务 账目的经费。
七、本表不能填写任何涉密内容。涉密信息请按国家有关保密 规定进行脱密,处理至可以公开后方可填写。
八、本表请用 A4 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页码依次顺序编排。 封面及填表说明不编页码。本表复制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本 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
中级
11
7
4
0
0
0
0
00113来自其他00
0
0
0
0
0
0
0
0
0
总计
41
10
17
5
8
0
1
0
9
27
14
导师人数(比例)
博导人数(比例)
有海外经历教师人数(比例)
3 人(7.32%)
0 人(0%)
0 人(0%)
注:1.“行业经历”是指在相关行业从事工作 3 个月以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行业经历”是指 1 年及以上海外学习及工作 经历,单次时长大于 3 个月。 2.“导师/博导人数”仅统计具有导师/博导资格,且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仍在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含在外单位兼职
九、本专业学位类别获得学位授权后,本表格将做为学位授权 点专项评估的材料之一。
2
Ⅰ 专业学位简介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陈红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副教授硕导陈宝梁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界面化学与生物有效性、环境友好吸附材料设计及应用教授博导陈新才环境微生物、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污染土壤修复与农产品安全副教授硕导陈雪明水与废水处理教授博导陈英旭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教授博导程丽华环境生物工程/膜分离副研究员硕导邓劲松副教授方萍1.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2.有机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教授博导冯英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副教授硕导冯亚非高级工程师傅柳松环境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副教授硕导顾敏助理实验师官宝红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技术副教授硕导何若环境微生物学、废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副教授硕导何积秀农业资源利用助理实验师何艳土壤化学与环境、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污染环境控制与修复副教授硕导何云峰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副教授硕导何振立土壤化学与环境、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教授博导胡宏生物学:厌氧生物工程、水生态处理工程高级工程师胡宝兰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土壤厌氧氨氧化及其土壤生物氮循环关键环节研究、天然水体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关键环节研究副教授硕导胡勤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规划与评价副教授硕导黄敬峰环境资源遥感, 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员博导黄益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吸附作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群体感应和生物膜形成副研究员硕导纪伟昌环境科学与工程: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实验师金崇伟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学副教授硕导金一中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技术副教授硕导雷乐成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教授博导李伟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及环境生物技术教授博导李廷强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植物逆境营养生理副教授硕导梁建设研究员梁新强流域生源要素控制工程与水质安全副教授硕导廖敏土壤化学与环境副教授硕导林道辉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授博导林琦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副教授硕导林咸永植物营养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养分管理与生态环境安全、植物营养与食品质量安全、蔬菜营养生理与施肥教授博导刘际松环境科学副教授刘璟生态毒理与环境健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刘维屏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方面的研究。

2003—2004学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简介姓名

2003—2004学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简介姓名
2003—2004学年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简介
姓名提Biblioteka 单位简介蓝煜昕科协
蓝煜昕,我系第22届学生科协主席。在过去的一年里为我系学生科协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科协实现了从单一的网络和挑战杯工作到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建立的重要转变。同时积极与其他院系科协开展联系合作,拓宽了协会视野;注重干部培养,使学生科协拥有了完整的干部梯队。
高慧
系团委
高慧,女,21岁,汉族,中共党员,环11班学生。曾任环11班团支书,环1年级党支部宣传委员,TMS环境系分会长,环境系团委理论组组长;现任环境系团委委员会委员,系团委副书记,环1年级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2003-2004学年度在系团委先后负责理论和宣传工作。
赵晴
系团委
赵晴,男,21岁,汉族,中共党员,环13班学生。曾任环13班班长,校团委实践部干事,绿色协会副会长。现任环境系团委副书记,环1年级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在系团委主要负责实践工作。
荀锐
系团委
荀锐,女,环23班学生。现任环境系团委实践组组长、健美操与健美协会组织部长;目前主要工作为负责全系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和学期间的双休日实践工作,主要工作思路为认真抓好每一个工作环节,不让一个人在实践方面留下遗憾,解决每个人的疑问,争取更多的人走进我们的实践队伍中来。
辛焰
绿协
辛焰,女,中共党员,环23班学生。现任环23班班长,绿协副会长。在绿协主要负责外联工作,参与组织“首届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论坛暨成果展”,多次参加校际会议和合作,加强了绿协与全国大学生的交流。
沈童刚
系团委
沈童刚,男,21岁,汉族,中共党员。2001年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曾任环11班班长,校团委文体部干事,系学生会生活组干事,系团委组织组组长。现任系团委委员会委员,系团委副书记,环1年级第一党支部书记。2003-2004学年,在系团委主要负责组织工作,例如团代会的筹备、团支部工作等级评估、干部培养、内部建设工作等。曾获国家二等奖学金,国家一等奖学金。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作者简介院童菊秀(1981—),女,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研究方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水资源。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1-2]。

因此,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是其基本目标,它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教育部在《面对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实际上,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间竞争的焦点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其效果严重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效果。

目前,在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创新要求方面,我国已有明确规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的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4-6]。

有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研究生参加了约70%的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已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7]。

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一般年龄多为23~28岁,该年龄段的研究生具有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此,本文通过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探讨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措施(一)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学研究及实践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提是组建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通常,导师是硕士研究生个人研究生涯中的第一位学术引路人,深深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塑造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90(7):548-559
MinQin

PinhuaXie,HangSu,JianweiGu,FuminPeng,SuwenLi,LiminZeng,JianguoLiu,WenqingLiuandYuan
hangZhang.AnobservationalstudyoftheHONO

NO2couplingatanurbansiteinGuangzhouCity,SouthChina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9,43(36):I5
hu,LiminZeng,Shaw-ChenLiu,Chih-ChungChang,AntonioAmoroso,andFrancescaCostabile.Evide
nceofReactiveAromaticsAsaMajorSourceofPeroxyAcetylNitrateoverChinaEnviron.Sci.Technol.20
calandphysicalfactorsinfluencingtheirconcentrations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
ATMOSPHERES2010,115
ZhenLiu,YuhangWang,DasaGu,ChunZhao,L.GregoryHuey,RobertStickel,JinLiao,MinShao,TongZ
10,44(18):7017–7022
LiuXG,ZhangYH,WenMT,WangJL,JungJ,ChangSY,HuM,ZengLM,KimYJ.Aclosurestudyofaeroso
lhygroscopicgrowthfactorduringthe2006PearlRiverDeltaCampaignADVANCESINATMOSPHER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cationofanovelbackwashingprocessinupflowbiologicalaeratedfilter”,JournalofEnvironmen
15Tong*,M.,Long,G.,Jiang,X.,Kim,N.2010,
“ Contributionof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onrepresentativegramnegativeandgrampositiveb
acterialdepositioni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44(7),2393-2399.
14Tong*,M.,Ding,J.,ShenY.,Zhu,P.2010,
“Influenceofbiofilmonthetransportoffullerene(C60)nanoparticlesinporousmedia”,WaterResearch
44(4),1094-1103.
13Yang*,J.,Liu,W.,Yuan,H.,Tong,M.Gao,J.201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dporousmedia”,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15(1),34-43.
23Jiang,X.,Tong*.M.,Lu,R.,Kim.H.2012,
“TransportanddepositionofZnOnanoparticlesinsaturatedporousmedia”,ColloidsandSurfacesA:Ph
08/2006-12/2006 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博士后 05/2007-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科研项目
1.国家 11-5 科技支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源区黄姜加工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子课题,2006BAB04A14,2006.1-2009.12,童美萍。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17Shen,Y.,Kim,H,Tong*,M.,Li,Q.2011,
“InfluenceofsolutionchemistryonthedepositionanddetachmentkineticsofRNAonsilicasurfaces”,C
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82(2),443-449.
代表性论文
33Cai,L.,Tong*,M.Ma,H;Kim,H.2013, “ Co-transportofTitaniumDioxideandFullereneNanoparticlesinSaturatedPorousMedia ” 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Doi:10.1021/es400256d 32Shan,C.Tong*,M.2013, “ EfficientRemovalofTraceArsenitethroughOxidationandAdsorptionbyMagneticNanoparticlesMo difiedwithFe-MnBinaryOxide”,WaterResearch,47,3411-3421. 31Jin,Y.,Dai,Z.,Liu,F.,Tong*,M.Hou*,Y.2013, “BactericidalMechanismsofAg2O/TNBsunderbothDarkandLightConditions”,WaterResearch,47( 5),1837-1847. 30Liu,F.,Jin,Y.,Liao,H.,Cai,L.,Tong*,M.,Hou*,Y.2013, “ Facileself-assemblysynthesisoftitanate/Fe3O4nanocompositesfortheefficientremovalofPb2+fro maqueoussystem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1,805-813. 29Shen,X.,Han,P.,Yang,H.,Kim,H.Tong*,M.2013, “InfluenceofSulfateontheTransportofBacteriainQuartzSand”,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 Doi:10.1016/j.colsurfb.2013.05.014. 28Jiang,X.,Wang,X.,Tong*,M.,Kim,H.2013, “TheinfluenceofbiofilmonZnOnanoparticlestransportandretentioni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 Pollution174,38-49. 27Su,R.,Jin,Y.,Tong*,M.,Kim,H.2013, “ BactericidalactivityofAg-doped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andtheeffectsofextracellularpolym ericsubstancesandnaturalorganicmatter”,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104(1),133-139. 26Han,P.,Shen,X.,Yang,H.,Tong*,M.2013, “Influenceofnutrientconditionsonthetransportofbacteriainsaturatedporousmedia”,ColloidsandSurf acesB:Biointerfaces,102,752-758. 25Yang,H.,Tong*,M.,Kim*,H.2012, “ Influenceofbentoniteparticlesonrepresentativegramnegativeandgrampositivebacterialdepositioni 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46,11627−11634 24Jiang,X.,Tong*,M.,Kim*,H.2012, “ Influenceofnaturalorganicmatteronthetransportanddepositionofzincoxidenanoparticlesinsaturate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
介-童美萍
童美萍 系所:环境工程系 职称: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62756491 E-mail:tongmeiping@ 个人简介科研工作教学工作
ofHazardousMaterials227,461-468.
21Han,Y.,Kim*,H.,Tong,M*.2012,
“ Characterizaandtheirapplicationtowastewatertreatment:RoleofPo
reconnectivity”,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134(1),26-30.
20Tong*,M.,Shen,Y.,Yang,H.,Kim,H.,2012,
“DepositionkineticsofMS2bacteriophagesonclaymineralsurfaces”,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
16Jiang,X.,Tong*,M.,Li,H.,Yang,K.,2010,
“Depositionkineticsofzincoxidenanoparticlesonnaturalorganicmattercoatedsilicasurfaces”,Journal
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350(2),427-434.
faces92,340-347.
19Yang,H.,Kim,H,Tong*,M,2012,
“Influenceofhumicacidonthetransportbehaviorofbacteriainquartzsand”,ColloidsandSurfacesB:Bi
ointerfaces91,122-129.
童美萍,女,1978 年 5 月生,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1999 年及 2002 年分别获 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1999 年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2006 年获得 美国犹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 作。2007 年 5 月始,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微 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兼任中国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参与湘江水体铅镉重金属污染治理课题等,曾主持留学人员回国基金,现主持北京大学 “985 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地下水及土壤修复/环境微生物”,另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及 一 项 博 士 点 基 金 。 已 有 发 表 SCI 论 文 三 十 余 篇 , 其 中 十 余 篇 发 表 在 《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 研究领域
ysicochemicalandEngineeringAspects401,29-37.
22Jin,Y.,Liu,F.,Tong*,M.,Hou*,Y.2012,
“Removalofarsenateby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modifiedmagneticnanoparticles”,Journal
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及修复,具体开展微生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行为机 理研究、生物大分子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以及从水中去除重金属与 微生物等污染物的技术研发工作。 奖励荣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