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粗大运动怎样进行
简述儿童粗大运动训练方法

简述儿童粗大运动训练方法一、基础训练。
1.1 爬行训练。
儿童的爬行可是个大事情。
这就像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得好好练。
咱们可以在地上铺上软软的垫子,像那种厚厚的泡沫垫就挺好。
然后在孩子前面放个他喜欢的小玩具,像彩色的小皮球或者可爱的小布偶。
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有动力往前爬啦。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爬得歪歪扭扭的,这就像刚学走路的小鸭子,摇摇摆摆的,没关系,这是正常现象。
咱们家长要多鼓励,就说“宝宝加油,你最棒了”,可别嫌孩子慢或者做得不好。
1.2 站立训练。
站立对于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呢。
咱们可以先让孩子靠着沙发或者小床站着。
孩子的小脚丫要稳稳地踩在地上,就像大树扎根在土里一样。
家长可以在旁边用手轻轻扶着孩子的小腰,给他一点支撑感。
要是孩子站得稳当了,哪怕就一小会儿,咱们就得赶紧夸他,“宝宝真厉害,站得像小松树一样直”。
而且还可以给孩子一点小奖励,像一颗甜甜的小糖果之类的。
二、进阶训练。
2.1 行走训练。
行走可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咱们可以拉着孩子的小手,就像牵着小风筝一样。
慢慢地带着孩子往前走,一步一步的,就像小蚂蚁搬家那样稳稳当当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摔倒,这时候可别大惊小怪的。
要跟孩子说“摔倒了不怕,拍拍土咱再走,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而且要让孩子在不同的地面上走,像木地板、瓷砖地,这样孩子能更好地掌握平衡。
2.2 上下楼梯训练。
上下楼梯可有点难度,就像爬山一样。
咱们得一步一步来。
先教孩子上楼梯,让孩子一只脚先迈上一个台阶,然后另一只脚再跟上。
就像小猴子爬树那样,一步一个脚印。
下楼梯的时候更要小心,家长可以在孩子前面,倒着走,拉着孩子的小手,给孩子示范怎么把脚慢慢放下去。
这时候可不能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3 跳跃训练。
跳跃是比较有趣的训练。
咱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原地跳开始。
家长先给孩子做个示范,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的。
然后让孩子跟着做,孩子可能跳得不高,就像小跳蚤跳得那么一点点高,但是只要他在努力跳,咱们就要表扬。
优化“粗大动作”训练,培养幼儿体能

优化“粗大动作”训练,培养幼儿体能华秀珍(连城县慈济幼儿园福建龙岩366200)摘要: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粗大动作”的训练对于提升他们的体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做好粗大动作的教学是值得每一位幼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背景,本文就对大运动器械进行创意组合,对大运动材料进行合理运用,对大运动活动进行挑战设计等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幼儿粗大动作体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定义了不同阶段幼儿体能培养的具体目标,而想要达到教学目标,只靠幼儿自身的成长发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教师带领他们进行户外体能活动,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
科学合理的运动安排,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还能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精细动作的控制力还不够强,因此他们对大型的运动器械以及“粗大动作"为主的运动方式具有更多的兴趣。
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幼儿的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即走路、奔跑、跳跃、爬行、投掷等。
进行粗大动作的针对性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整体身体机能和运动水平,并且对其大脑、小脑的各项指标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如何做好粗大动作的教学是值得每一位幼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对大运动器械进行创意组合幼儿对于“玩具”的喜新厌旧情绪是极强的,一旦相关运动器材不能再对他们造成有效刺激,其就会降低使用器材的兴趣。
因此,教师们经常发现在校园内的大型运动设施往往会被幼儿们开发出其他违背设计初衷的“玩法”。
因此,教师要在这种情况下思考如何对已有的运动器材进行改造,重新激发幼儿的使用兴趣。
教师在为幼儿设置活动项目时,既要以其年龄和活动能力作为参考,设定活动量和技巧方面的“底限”,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运动能力的提升,不断通过调整活动项目来提高幼儿参与相关活动的“上限”。
可以将已有的运动器材进行组合搭配,令活动的参与难度提升一个档次,不断磨炼幼儿直面挑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儿童康复中心孤独症儿童训练方案

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方案一、孤独症发病机制: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的脑发育性障碍。
起病于三岁前,三岁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需长期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流行病学研究已筛查出很多可能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没一种是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
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de novo mutation)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
研究显示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因素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二、不能在孩子出生时诊断出孤独症的主要原因:(1)在儿童1岁以前,可以展现的行为范围有限,对其行为类型和发育状况进行决定性的诊断依据不足,也没有有效的仪器测查。
(2)孤独症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问题,许多家长因为对智力障碍的担心而将孤独症忽略了。
(3)孤独症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发展的问题,而语言发展问题不到3岁是不能完全判明的。
(4)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开始时的发育呈现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状况,直到2—3岁时孤独症症状才显现出来。
(5)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知识,一开始是忽视,后来是不相信,想观望一段时间,结果使诊断时机推迟。
(6)目前许多医院医生对孤独症诊断知识欠缺,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轻微的小年龄的孤独症症状确认困难,因而把孤独症看成是暂时性疾患的情况很多。
三、综合国内外专家的建议,总结了七个重要的早期征兆:(1)六个月时: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2)九个月时: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3)十二个月时: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4)十二个月时:没有婴儿语;(5)十二个月时: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6)十六个月时:没有语言;(7)一周岁时:无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四、孤独症主要表现方面:(1)社交发展: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与人接触时缺乏目光接触,很少或不能主动交往。
上海爱之家儿童康复中心GMFM粗大运动评定量表

GMFM粗大运动评定量表A.卧位与翻身1.仰卧位:头正中位:在四肢保持对称的情况下旋转头部0头不能维持于中线1头能维持于中线1-3秒2头能维持在中线,转头时四肢不对称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有可能的话手臂放松且对称放置方法:引导孩子的头从一侧转向另一侧,或跟随物体从一侧转至另一侧。
孩子能在引导下保持手臂不动,或者可以在较小孩子尽力去得到物体的时候,观察其上肢运动是否对称。
2.仰卧位:双手纠正到中位,手指相接触0双手没有向中线移动1双手开始时向中线移动2手能放在身体前面,但不能手指相对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且手臂放松。
方法:引导孩子将手放在一起或模仿你的示范,较小的孩子常常会将手自发地放在一起,尤其是在关注玩具的时候。
“手指相对”指孩子必须保持两手在一起足够长的时间,从而显示出有一只手或双手指尖的接触(可以是一个手指碰到另一个手指,但不能是两个拳头的短暂接触)。
3.仰卧位:抬头45度0颈部没有屈曲1颈部有屈曲,但不抬头,抬不起来2抬头小于45度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方法:试用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来吸引他们,当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玩具上时,渐渐地将玩具朝他们脚的方向移动并离开他们的视线,希望他们为追逐玩具而抬头。
也可以假装抱孩子期望他能抬头。
4.仰卧位:右侧髋、膝关节能在全关节范围内屈曲0右侧髋、膝关节没有屈曲1右侧髋、膝关节有屈曲2局部屈曲右髋、膝关节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腿舒适地伸展方法:要求大年龄孩子其将膝尽量靠近胸部。
小年龄孩子在玩耍中自然地完成,指导者拿一只有趣的玩具放在一只或两只脚上从而诱导小年龄孩子屈髋或膝。
全关节范围是指膝触及胸,大腿触及小腿。
5.仰卧位:左侧髋、膝关节能在全关节范围内屈曲0左侧髋、膝关节没有屈曲1左侧髋、膝关节有屈曲2局部屈曲右髋、膝关节3完成位置、方法同46.仰卧位:右上肢过中线抓玩具0没有像中线移动的迹象1开始伸手向中线移动2伸出右臂、但手不能过中线3完成位置:头位于中线、手臂放松(只要双手不过中线,在中线上或任何位置都可)玩具放置胸部水平使孩子容易得到且又离胸部足够远、引导孩子手伸向空中取物。
5岁孩子精细动作训练

导读: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包括大把抓、对指捏等一些简单的技巧。
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都是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今天,小编为大家献上一篇超详细的2—5岁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训练法。
2-3岁训练法1.夹物训练父母或教师在一个盒子里放上一些小的物体如豆粒、石子、花生米等,让婴幼儿用镊子或筷子挟出放到地上,挟完后再重新把地上的挟回到盒子中去,如此反复。
在此过程中被挟出的物体也应由大变小、由少变多。
同时在这个时间父母要尽量训练婴幼儿使用筷子自己挟出饭菜的能力。
2. 将物体投入容器训练自闭症儿童把小物体准确地投入容器,所使用的小物体和窗口最好是金属制品,既不容易破碎,又会发出声响。
这种金属敲击时发出的悦耳的声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婴幼儿会不厌其烦地继续干下去。
使用的物体要根据婴幼儿投放的情况更换,由大变小。
如由原来的罐头盒内投放小锁,小汽车等改为向小瓶子、小碗内投放葡萄干、大米等。
父母也可同他们一起做“套圈”游戏,谁套得准就鼓励谁。
在投的过程中既训练了手指活动的灵活性,又锻炼了手眼的协调性。
3. 拧旋训练如拿一些螺丝让婴幼儿拧紧或放松,或者拿一些用过的瓶子让他们拧紧或旋开瓶盖。
4. 拨算盘训练拿一算盘,让婴幼儿用手把算珠拨上拨下,既要一个个地拨,又可同时拨动几个或一排、几排。
既可用一只手去拨,又可用两手同时在算盘上拨动。
拨动时,算盘珠碰撞时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使他们乐意用手去拨,效果也很好。
5. 插孔训练用一较长的有一定厚度的木条,在上面钻上一些在小不同的孔(大的能插上筷子,小的能插上吸管)。
开始让婴幼儿先用筷子、蘸笔管等向大孔中插,继而练习能把吸管插到小孔中去。
4-5岁训练法1.折纸训练这是锻炼自闭症儿童手的技巧、手灵活性的很好的办法之一。
在刚练习折纸时,自闭症儿童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手指不听使唤,对此教师不要着急,慢慢地教他们一步一步去折。
最好是教师折一步,然后再让幼儿模仿折,每次只教一个步骤。
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内容 -回复

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内容-回复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儿童运动能力评估的工具。
它通过评估儿童的粗大运动技能,包括跑步、跳跃、投掷和接球等,来判断他们的运动发展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的内容,以及使用该评估工具的步骤和评估结果的解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的内容。
该评估工具共有六个子测试,分别是垂直跳跃、侧向跳跃、固定头运球、投掷、水平跳跃和平衡器上行走。
每个子测试都要求儿童完成一系列特定的动作,以测试他们的运动技能和协调性。
评估者会观察儿童的身体控制能力、动作流畅性和运动表现等方面,并按照评定标准对其表现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依据年龄和性别而定,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接下来,我们来一步一步讲解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的步骤。
首先,评估者需要为评估对象准备一块平整的开阔场地,以确保儿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各项测试。
接着,评估者会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选择合适的评估内容,并将测试器材准备好,如跳绳、球和平衡器等。
在测试过程中,评估者需要仔细观察儿童的运动表现,注意记录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动作质量。
完成所有子测试后,评估者会汇总评分并进行分析,以得出儿童的粗大运动能力水平。
最后,我们来解读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的结果。
评估报告会显示每个子测试的得分和儿童在整体评估中的位置。
评估结果可以用百分位数来表示,该百分位数表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典型儿童中,儿童的得分位于多少百分比之上或之下。
例如,一个得分为75的儿童表示其运动能力高于75的同龄男孩。
评估者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子测试的得分来分析儿童的强项和弱项,并提供相关建议和训练指导,以帮助儿童发展和提高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peabody粗大运动评估是一项全面评估儿童运动能力的工具。
它通过评估儿童的粗大运动技能,并根据评定标准进行评分,来判断儿童的运动发展水平。
评估过程涉及选择评估内容、准备测试器材、观察儿童运动表现等。
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1 概述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协调能力和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粗大运动是指儿童进行身体活动时所涉及的大肌肉群的运动,如跑步、跳跃、爬行、投掷等。
这些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认知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的早期发育阶段,粗大运动发育规律是由生物学发展、环境刺激和个体差异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肌肉都需要逐渐发展和成熟,从而确保儿童能够进行各种粗大运动活动。
其次,环境刺激对儿童的粗大运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都可以促进儿童的粗大运动能力的提高。
最后,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部分儿童可能会比同龄儿童更早或更晚发展出一定的粗大运动技能。
了解和研究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健康专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和引导,可以帮助儿童在粗大运动方面发展得更好。
此外,对于有一定发育延迟或异常的儿童,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和探讨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的要点,以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期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览,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构思和组织。
本篇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文章主题,并对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进行概述。
通过简要介绍粗大运动的定义、重要性和相关背景知识,引言部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背景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要点来阐述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
在每个要点中,将详细介绍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提供相关的例证和证据来支持这些发育规律的存在和有效性。
每个要点下可以进一步划分小节,以确保逻辑清晰和文章条理性。
幼儿粗大动作训练游戏设计教案

幼儿粗大动作训练游戏设计教案1. 引言幼儿期是儿童运动发展的重要时期,粗大动作训练在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粗大动作训练,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作技能。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系列适合幼儿的粗大动作训练游戏,帮助他们发展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2. 游戏一:跳绳大赛游戏目的:提升幼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游戏规则: 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3~4人; 2. 每个小组拥有一根适合幼儿的跳绳; 3. 在限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跳绳; 4. 跳绳时,要求跳过连续的10次才算一次成功; 5. 最终以小组总共跳过的次数作为评分依据,次数越多得分越高。
3. 游戏二:追逐游戏游戏目的:提高幼儿的速度和反应能力。
游戏规则: 1. 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站在游戏区的一端;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领跑者; 3. 领跑者在指令下开始跑,其他队员从起点开始追逐; 4. 领跑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逃离其他队员追击的范围; 5. 追击者需在规定时间内抓住领跑者,领跑者则需要尽量不被追上; 6. 最终以领跑者成功逃离的次数作为评分依据,次数越多得分越高。
4. 游戏三:平衡练习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
游戏规则: 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2人; 2. 每个小组拿出一条平衡木或者是幼儿专用的平衡训练器材; 3. 两名幼儿分别站在平衡木两端,努力保持平衡; 4. 当一个小组的两名幼儿都稳定站立5秒以上时,该小组获得一分; 5. 继续进行下一轮,直到所有小组都完成一轮; 6. 最终以小组获得的分数作为评分依据,分数越高得分越高。
5. 游戏四:传物游戏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精细动作和协作能力。
游戏规则: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3~4人;2. 每个小组各自站成一个圆形;3. 将一块小物件(如小球或纸团)传递给同组的下一个人;4. 传递时,只能用手将物件传给下一个人,不能碰到其他部位; 5. 每个小组尽量快速将物件传递一圈;6. 最终以完成传递的时间作为评分依据,时间越短得分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粗大运动怎样进行
粗大运动简称大运动或大肌肉运动。
是运用个体功能,配合大肌肉运动,以有计划、有系统的肢体运动来改善个体的运动机能,促进身心发展,达到康复的目的。
步骤/方法
为什么自闭症康复训练需要粗大运动训练?有一些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在自闭症孩子开始接受大运动训练时表现出怀疑的态度。
强调自闭症幼儿的运动能力已发展的比较好,自闭症康复训练内容都会了,或是说都已经训练过了,再训练就应加强语言、认知方面的内容。
是的,自闭症孩子的运动能力是有了一些发展,或是说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但这只能说其具备发展的功能和潜力,决不能代替应有的发展水平。
当我们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孤独症儿童的运动发展能力时,便不难发现在运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把粗大运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表现:
运动量不足。
表现在每日活动的时间往往不足2小时,且内容单调,一般仅限于走、跑两项活动,有的甚至不活动。
大肌肉力量差。
表现在动作的协调、稳定性不足。
如:跳蹦床时腿发颤,跳动姿势不稳;抛接球时动作无力,手眼不协调或怕球碰着,不敢接球,拍球时腰弯得很低;对爬、跑的活动很惧怕或是逃避。
运动技能低下。
表现在不会拍球、踢球、自抛自接球、跳绳、做操等。
平衡能力低。
如:不会走平衡木,不会单脚站立,不会单、双脚蹦跳等,特别是没有语言的孤独症孩子,大多数双脚落地的能力很差。
耐力差、惰性强。
如:不能自觉地按规定完成训练内容,极容易逃避,要靠老师大量的身体帮助完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孤独症儿童的大运动能力是比较低的,据有关资料表述:自闭症儿童的运动发展普遍晚于正常儿童三五年不等。
从自闭症儿童运动发展的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闭症康复训练需要大运动。
另外,从孤独症幼儿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看,问题颇多:语言交往问题、认知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情绪问题等等。
面对这样多的问题,很多家长在疑惑孤独症康复训练应如何入手呢?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主任通过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以粗大运动训练作为切入点是最合适的她把孤独症康复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基本动作:走、跑、跳、钻、滚翻、滚动、爬等。
平衡运动:走平衡木、攀登、单脚站立、基本体操等。
器械及球类:跳床、滑板、滑梯、跳袋、转筒、悠千、传接球、推球、踢球、跳绳等。
模式训练:由5人操作的被动式训练。
下面我们说一下自闭症治疗之粗大动作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亲情接纳法。
教师与自闭症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情感,使孤独症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积极的配合自闭症康复训练。
正强化法。
教师运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引导孤独症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训练并使其良好的行为得以保持和发展。
榜样示范法。
当某些自闭症患者对康复训练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产生畏惧退缩时,自闭症康复指导师请表现好和会玩的孤独症孩子先玩(做),以此制造出活跃的气氛来影响和带动全员参与。
游戏法。
把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内容编成简单的游戏使训练具有趣味性,自闭症儿童在玩中训练,效果更好。
身体帮助法。
孤独症康复指导师用身体帮助有困难的孤独症儿童完成训练内容。
如:孤独症康复指导师用手拉着孤独症儿童走平衡木等。
总之,自闭症康复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谓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造。
孤独症儿童的天性好动,运动训练就是要让自闭症儿童充分动起来,利用其好动的优势,为其提供动的内容,引导积极参与各项训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
注意事项
自闭症康复训练之粗大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随时观察自闭症儿童在训练中的表现,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变化,往往是非常细微的。
一个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在评价自己孩子的发展时说: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只是非常的微小,只有用心来体会才能发现。
要观察的内容是:(1)生理的变化:运动的内容、运动量及方法是否合适。
(2)行为的变化:不良行为是否得到矫正,期望行为是否出现。
(3)心理的变化:其感知、认知、语言交往及动作等能力是否提高。
注意运用动静交替的原则。
儿童的生理特点是:体内含水分多,易疲劳,恢复快,应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密度。
3.自闭症康复训练应多元化,运动训练不应是单一的动作重复,要渗透其它领域的训练目标。
如:认识方位和发展语言等,特别是语言训练应贯穿始终。
自闭症康复训练应多元化,运动训练不应是单一的动作重复,要渗透其它领域的训练目标。
如:认识方位和发展语言等,特别是语言训练应贯穿始终。
要根据孤独症儿童发展情况,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当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所发展时,应不断增加新的训练内容,提高训练的层次。
注意孩子的身体问题,如:是否有心脏病、癫痫病及其他疾病。
这些儿童一般不适合作大运动训练。
医疗问题。
对服药的自闭症儿童要搞清楚服的是什么药,是否适合训练及对训练是否有影响
等。
加强营养合理膳食。
大运动对身体的热量消耗较大,及时补充营养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一点是,任何训练都不是万能的,要提供综合训练,根据孤独症孩子的发展需要开展综合训练。